修心养性的佛经句子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有那些佛经能让人静心

1、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
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
2、《金刚经》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唐玄奘译本,《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共8208字,为鸠摩罗什译本的一个重要补充。其他译本则流传不广。
3、《阿弥陀经》是释迦牟尼佛在憍萨罗国舍卫城的南方祇园精舍,与长老舍利弗等十六位大弟子及文殊等大菩萨以及诸多佛弟子而说的经典。《阿弥陀经》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首先详细地介绍西方极乐世界,依报世界和正报世界种种殊胜,令众生生起信心,信仰念佛净土法门。
4、《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简称《普门品》。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品,由于观音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它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本。它的原本,似乎最初只有行。
5、《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出自《楞严经》第五卷,由于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的提倡,成为中国净土宗五经一论中的一品经。
在楞严会上,释迦牟尼佛询问诸大菩萨进入禅定、获得开悟的方法,大势至菩萨说他以念佛方法修学成功,其关键在于“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集中心思,忆佛念佛,维持净念,相续不断。

扩展资料:关于佛经的句子:
1、少欲无为,身心自在;得失从缘,心无增减;心若轻浮要安心向下,须知心净则国土静,息心就是息灾。
2、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
3、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4、从前种种 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 譬如今日生。
5、佛者:“比丘杀人,何解?”佛剑:“分说,不分说,不由分说!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

1. 看大乘佛经,以尽快地明白佛法的根本,首先明理,先看《楞严经》,都看文言文 、白话文对照的:《金刚经》《大般涅磐经》《法华经》《地藏菩萨本愿经》《圆觉经》《楞伽经》《净土诸经》,《增一阿含经》等。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飞机)飞翔时,大圆满法将传遍世界。推荐修行的两本书:元音老人著《大手印浅释》。丹贝旺旭仁波切著《金刚密乘大圆满》。 修习大圆满法,须拜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为师,灌顶修行。有“仁波切”称谓的大师,不仅仅是开悟,且证量足,能够灌顶加持,并非是普通意义上的活佛摩顶。青海省果洛洲久治县的德合隆寺或 四川省甘孜洲白玉县阿宗寺 都是修习大圆满法的好去处。3.所谓念念修行,就是终生念一佛名,念到一心不乱。从而能往生极乐世界。(念佛名:一是消业障;二是佛力感应加持)(当然要持戒、行善、发愿、生菩提心)(生真信,发切愿,志诚恳切,念佛名号。勿用观心念法,当用摄心念法。楞严经大势至菩萨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心中(意根)要念得清清楚楚,口中(舌根)要念得清清楚楚,耳中(耳根)要听得清清楚楚。意、舌、耳、三根,一一摄于佛号,则眼也不会东张西望,鼻也不会嗅别种气味,身也不会懒惰懈怠,名为都摄六根。都摄六根而念,虽不能全无妄念,校彼不摄者,则心中清净多矣,故名净念。净念若能常常相继,无有间断,自可心归一处。所谓十念记数者,当念佛时,从一句至十句,须念得分明,仍须记得分明。至十句已,又须从一句至十句念,不可二十三十。随念随记,不可掐珠,唯凭心记,若十句直记为难,或分为两气,则从一至五,从六至十。若又费力,当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作三气念。念得清楚,记得清楚,听得清楚,妄念无处著脚,一心不乱,久当自得耳。须知此之十念,与晨朝十念,摄妄则同,用功大异。晨朝十念,仅一口气为一念。不论佛数多少。此以一句佛为一念。彼唯晨朝十念则可,若二十三十,则伤气成病。此则念一句佛,心知一句。念十句佛,心知十句。从一至十,从一至十,纵日念数万,皆如是记。不但去妄,最能养神。随快随慢,了无滞碍。从朝至暮,无不相宜。较彼掐珠记数者,利益天殊。彼则身劳而神动,此则身逸而心安。但作事时,或难记数,则恳切直念。作事既了,仍复摄心记数。则憧憧往来者,朋从于专注一境之佛号中矣。大势至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利根则不须论。若吾辈之钝根,舍此十念记数之法,欲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大难大难。又须知此摄心念佛之法,乃即浅即深,即小即大之不思议法。但当仰信佛言,切勿以己见不及,遂生疑惑,致多劫善根,由兹中丧,不能究竟亲获实益,为可哀也。掐珠念佛,唯宜行住二时。若静坐养神,由手动故,神不能安,久则受病。此十念记数,行住坐卧皆无不宜。卧时只宜默念,不可出声。若出声,一则不恭,二则伤气,切记切记。——净土宗念佛法门)而开悟、明心见性,也就是在念念修行中:前念已灭,后念未起,一念不生,回光返照,了了分明,当下抓住,觉性显前——《大手印浅释》《金刚密乘大圆满》:有所谓:“内观心性,向内观!”之口诀。如是不散以自心自观。此偈诵的意思是说:使能想、能念之心识,向它自己稍微地内转;稍微地内向;轻微地内收,这样便能认识本觉。华智仁波切说由此不能认识的话,便再也没有其他办法可以认识了。当以自心稍许向内轻微地观于它自身的时候,会有一种远离一切散乱分别的赤裸明清,这就是觉性。 念:南无(音:那摩)阿(音:a) 弥陀佛南无(音:那摩)观世音菩萨

1、心里放不下别人,是没有慈悲;心里放不下自己,是没有智慧。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人和事,难免因为外界事物而影响自己心境。

让我们敞开心门,保持一颗平常心,不管身处在任何状况中,都要保持平静、稳定、自主、自在的心境。懂得以智慧、慈悲来处理问题,心就不会经常打结,就能清明自在。

2、佛曰:看别人不顺眼,是自已的修养不够。人生在世,顺少逆多,一辈子不容易,千万不要总是跟别人过不去,更不要跟自已过不去。人的一生,总有学不完的知识,总有领悟不透的真理,总有一些有意或者无意的烦心事闯到心里来,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我们就会拥有整个世界。

3、心外无物,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4、有缘而来,无缘而去。世上之事,就是这样,该来的自然会来,不该来的盼也无用,求也无益。有缘,不推,无缘,不求。来的,欢迎,去的,目送。一切随缘,顺其自然。

人世间的事情勉强终归不能如意,强求势必不会甜蜜。我们能做的就是,尽心尽力做好自己,世事大抵如此,努力无悔,尽心无憾。

扩展资料:

修心养性的佛经句子:

1、你要永远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2、生活的意义就在于,经历各种各样的磨难与艰辛,从困惑中走出,在磨砺中升华,从而成为一种感激与珍惜的人生态度,而不是纠缠于那些不堪的往昔,把人生活成纠缠不休的痛苦。幸福从来得之不易,不妨用一颗平常心,知足、知福。

3、任何不好的习惯都要尽量改掉;任何对自己有益,更理想,更高雅的事,都尽量做好!靠自己的才能,自己的时间,自己的诚心和努力来达成,不要过于依赖外在,自己却忘记成长!



养性
胡秉言
一缕香烟冉冉升, 半砵茶水溢芳盈。
心闲致雅亭间坐, 修佛养性善恶明。

  • 有那些佛经能让人静心
    答:1、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如...
  • 女人相由心生的句子
    答:19. 女人是世上最奇怪的生物之一,年轻时,清纯柔美如春日湖光,随后变化,相由心生,即便是标致的少女到了中年,也多数转变为另外一个人。20. 若内心光明,无任何环境变化能使其黑暗。这是心灵成长的课题。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修心养性是我们一生的课题,有缘同道同修固然好,否则都是个人之事。
  • 相由心的句子
    答:19. 女人是世上最奇怪的生物之一,年轻的时候,清纯柔和美丽如春日滟滟之湖水,然后就开始变,相由心生,再标致的少女到了中年,也多数成为另外一个人。20. 如果内心敞亮,没有任何环境的变化可以使他黑暗。这是心灵成长的功课。相由心生,境随心转。修心养性是我们一辈子的事情,有缘同道同修固然...
  • 《老子他说》01章 道,可道,非常道
    答:不过,以一般从事学习修道或专讲修心养性之道的立场来讲,认定“常无欲”与“常有欲”的句读才是对的。那也不错,反正增增减减,都在寻章摘句之间玩弄文字的把戏,如以老子看来,应当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了! 前面已经说到本无是天地的原始,妙有是万物万有的来源。因此,他跟着就说:“故常无,欲以观其...
  • 求推荐佛经
    答:2. 看修行的书,明理不求实证,则无意义。目前时代,最好最易成就的,就是净土宗和藏区的大圆满法。大圆满法,天赐众生福泽,能修习,当累世修的机缘,甚难得!修习大圆满法,能即生开悟的。六祖以后,禅宗已不适合人的根性,能度脱现代人的,最佳的就是大圆满法了。正如莲华士大师所预言:铁鸟(...
  • 征:比较有名或不错的上下联
    答:所谓十六字,是一些人修心养性的十六字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尼山 ,是指孔子。倪元璐心想 :“这位老兄也太狂妄了,竟把自己当作圣贤。骄傲是无知的表现呀!”他回到家中,叹息一番,也写了一联,挂在墙上: 孝若曾子参,方足当一字可 才如周公旦,容不得半点骄 曾子,就是曾参,孔...
  • 无丝竹之乱耳怎样断句
    答:大概意思,说我的朋友都是高士(今天就叫做知识份子精英),能调素琴,(素琴指的是,没有修饰的普通琴 这里乏指 高明的弹奏者用普通的琴 “乐器” 就能弹奏出悦耳 的曲子)弹拨出来的都是美妙的音符.优美的音乐,不是噪杂的音符(泛指不入流的音乐)阅金经,(静心阅读 佛经修心养性)无/ 丝竹之乱耳 ...
  • 贾岛简介及详细资料
    答:释国无边,何处不可修心养性?然而他却觉得自由受缚,不能忍受。于是叹道:"不如牛与羊,犹得日暮归。"他为人非常执著,一旦向前,就不易回头。无论是为僧,还是还俗,都富有挑战性。 《寻隐者不遇》 他是苦吟诗人,行坐寝食,都不忘作诗,常走火入魔,惹出麻烦。据说曾出了两次交通事故。一次是骑驴过街,没注意...
  • 古代最会对对子的是谁?
    答:所谓十六字,是一些人修心养性的十六字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 ,允执厥中”)。尼山 ,是指孔子。倪元璐心想 :“这位老兄也太狂妄了,竟把自己当作圣贤。骄傲是无知的表现呀!”他回到家中,叹息一番,也写了一联,挂在墙上: 孝若曾子参,方足当一字可 才如周公旦,容不得半点骄 曾子,就是曾参,...
  • 修心养性的佛经句子, 句句经典, 每天读一读!
    答:1.心里放不下别人,是没有慈悲;心里放不下自己,是没有智慧。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很多人和事,难免因为外界事物而影响自己心境。让我们敞开心门,保持一颗平常心,不管身处在任何状况中,都要保持平静、稳定、自主、自在的心境。懂得以智慧、慈悲来处理问题,心就不会经常打结,就能清明自在。2.佛曰: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