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伎李师师做了什么?为何说她是一个比男人更有气节的女人?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李师师究竟干了什么?为何会被称为天下第一小三?

看过水浒的都知道才子佳人燕青、李师师的“艳史”,当时的李师师号称“飞将军”,可不是一般女流之辈 。
第一次了解李师师,是看《水浒传》,那个时候对于李师师仅仅停留于李师师的才华,她与浪子燕青的绯闻,和她谜一般的传奇身世。她会琴棋书画,是宋徽宗时期的一代名妓,就好比明末时期的陈圆圆之名气, 高级感可媲美《红楼梦》中金陵十三钗们 。
李师师是宋朝的美女,她的美貌和经历在许多的文学作品和艺术创作中提到过,晏几道曾经写过一首诗,专门描述李师师的容貌有多么美丽。但很可惜,她的出身在当时看来,并不是很好。
李师师约出生于公元1090年,是东京城内经营染房的李寅的女儿,师师天生一副美声唱法的好嗓子,加上老鸨的耐心调教,悉心指点,不满15岁的小孩,就已经是“人风流、歌婉转”,在首都各教坊中独领风骚,高树艳帜。根据各种资料来看,和李师师有过交往的历史名人中有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晏几道、秦观、周邦彦以及宋徽宗赵佶等人。
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宋徽宗,她之所以被成为天下第一小三,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宋徽宗很是喜欢这位女子,为她的美貌和才艺所折服,后来也和李师师多次幽会。有了这么一位“尊贵”的客人,李师师虽然人在青楼,但是她不需要再接客了,毕竟也没有人敢招惹皇帝的女人。宋徽宗甚至将其纳入宫中,封为李明妃。
不仅如此李师师应付梁山泊上的诸人,也是谈笑自若,不惊不乱,且看李师师相待宋江,既显热情,又极得体,言语随和,不像白秀英一般得势便猖狂,且手腕颇为纯熟。众所周知的招安大事,就是由她中间牵线促成的。李师师还为保护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只可惜后来金兵入城,李师师不知所踪。

李师师北宋名妓李师师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不但与亡国君主宋徽宗有过一段浪漫恋情,并且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风流雅士关系密切,据说太词人周邦彦还在皇帝与名妓之间插上一脚,使恋情故事演绎得更为有滋有味。历麓史上的李师师真有如此魅力吗?
宋人张端义的笔记《贵耳集》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宋徽宗道君皇帝微行到歌妓李师师的家中。刚巧,大词人周邦彦已先到那里,听说皇上驾到,慌忙躲到床底下。徽宗不知情,拿着一只新橙进到房中,得意洋洋地说,此是江南才进贡来的,很是新鲜,便和李师师亲昵地说起私房话。不料其中隐私全被床下的听去,周邦彦后来写了一首词《少年游》影射此事: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锦幄初温,兽香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此后,李师师非常喜欢此词,并在徽宗面前唱起了这首曲子。徽宗听得若有所悟,便问是谁所作?师师答云:“周邦彦词。”徽宗勃然大怒,一拂袖而去。第二天上朝,徽宗对宰相蔡京说:“开封府有个监税官叫周邦彦,听说他负责的税额没有完成,你们怎么不抓他来审办。”蔡京听得莫名其妙,也只得唯唯诺诺地回答:“容臣退朝后招呼开封府尹审办。然后再禀报惩处结果。”蔡京把开封府尹喊来,将皇帝谕旨告之,开封府尹说:“本府周邦彦超额完成了征税定额。”蔡京说:“皇帝要惩办他,只得照办。”于是,以渎职罪名罢黜了周邦彦的官位,并派人押送出京城。
过了几天,徽宗又来李师师家,不见师师,问其家人,知道是去送周邦彦了。徽宗暗暗高兴,总算将此人送走了,但等了很久,李师师才愁眉苦脸地回来。徽宗看着师师那憔悴的样子,生气道:“你刚才到哪里去了?”师师回答:“臣妾万死,知周邦彦得罪,被押出京城,所以去和他道别,不知皇上驾到。”徽宗赶忙问:“有没有作词赠别?”师师说:“有一首《兰陵王》词。”徽宗道:“唱一遍听听。”师师强作笑脸,奉上一杯酒说:“臣妾歌此词为皇上贺寿。”曲终,徽宗听得入迷,赞赏不已,便高兴地下了诏书:复召周邦彦回京,并委任以大晟乐正的官职。
此外,南宋周密的《浩然斋雅谈》、张邦基的《墨庄漫录》及陈鹄的《耆旧续闻》诸书,也都有些相似的记载。只是周密说周邦彦作《少年游》一词得徽宗赏识而得官,自此出名并跻身仕途。上述都属于南宋较有影响的文人笔记,作者熟谙宋代的掌故,因此长期以来该故事总为人们津津乐道,并添油加醋地述说着徽宗与李师师的风流韵事,以及大词人周邦彦也加入其间的这段三角恋情。
据说,李师师是京城一位穷染匠的女儿,本姓王,自幼父母早亡,后为隶属娼籍的李姥收养,才改姓李,艺名师师。经过拜师学艺和悉心调教,师师成长为一名风姿绰约、文才出众、色艺双绝的歌妓。其气质优雅,通晓音律书画,招来许多文人雅士的追捧,遂与汴京名士来往频繁,如她和当时著名文人周邦彦、晁冲之等人都有诗词相赠。宋代是词的全盛时期,词属于音乐文学,它必须通过歌唱才能充分为人们所欣赏,才能广泛传播。唱词,宋代叫做“小唱”,歌妓便是主要从事这种特殊伎艺的。最后,徽宗这位风流皇帝也慕名上门,与之吟诗唱曲,并演绎了一段浪漫恋情。
宋代宫廷有较为严格的制度,言官们对皇帝的私生活也时有规谏,而宋徽宗居然能够经常微服私访歌妓之家,有时甚至彻夜不归。《宋史·曹辅传》说:“自政和后,帝多微行,乘小轿子,数内臣导从。置行幸局,局中以帝出日谓之有排当,次日未还,则传旨称疮痍不坐朝。”据说,宋徽宗怕别人发现自己狎妓之事,于是以给禁卫军建造宿舍之名,从宫苑侧门到李家的镇安坊修起一道三里多长的夹墙,使之成为一个皇帝嫖娼的安全保密的通道。这就更让人感到惊讶了,宋代皇帝能做出如此出格的事吗?况且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皇帝嫖妓在当年的东京开封城中早已为一大新闻,徽宗有必要此地无银三百两吗?
到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对这段皇帝、词人与名妓的三角风流恋情提出异议。他在《清真先生遗事》一文中指出有三个疑点:一是“徽宗微行始于政和而极于宣和。政和元年先生(周邦彦)已五十六岁”,应该不会再有章台游冶之事了,说他与李师师有私情,并能够在床下呆一晚,这是不合情理的。二是周邦彦当时官至卫尉宗正少卿,品位颇高,不可能兼任开封府监税这样的小官,也不可能发生以“课额不登”为由被罢官并驱逐出京城的事情。三是历史上根本没有大晟乐正这一官职。因此,王国维先生断定《贵耳集》中的故事纯属杜撰,著名词人周邦彦与李师师之间不可能发生什么风流韵事。
周邦彦生于仁宗嘉祐元年(1056),卒于徽宗宣和三年(1121),徽宗即位时,他四十五岁。其实,唐宋时官员五十岁以上狎妓者,大有人在,并不稀奇。《贵耳集》也没说他在床下呆了一晚,当然“遂匿床下”之描写本来就有些夸张,不必这么认真。开封府监税的官职,周邦彦是没有担任过,被罢官驱逐出京城也是杜撰,他担任的是国子主簿、秘书监、徽猷阁待制诸职。然而徽宗时,周邦彦确实做过“提举大晟乐府”之职。这和“大晟乐正正”一职应没有什么大的差异。而这个故事的关键问题是:当时周邦彦和宋徽宗能否喜欢同一名妓。宋徽宗比周邦彦小二十六岁,即位时十九岁。这样如在崇宁大观年间一位二十几岁的皇帝与一位五十岁上下的官员,同时喜欢上一位名妓,我们觉得也并不是不可能的。当然,周密的《浩然斋雅谈》说:“宣和中,李师师以能歌舞称。时周邦彦为太学生,每游其家。”这种说法失于考证而几近荒唐,宣和初,周邦彦已六十四岁,怎么可能是太学生。此时,他正出知真定府,改顺昌府,次年归居睦州,宣和三年经扬州西上,卒于商丘鸿庆宫。就是说,宣和中,周邦彦不但年纪老迈,也根本不在京都,不会再与皇帝去为一位名妓争风吃醋。
后又有香港大学罗忼烈先生发表文章《谈李师师》,对其生平作了考证。认为北宋词人张先(字子野)熙宁末年(1077)最早在《师师令》中提及李师师,称当时李师师只有十五六岁。这样算起来,她约比周邦彦小六岁,而比宋徽宗就要大二十岁,所以李师师与周邦彦产生私情是完全可能的,而与宋徽宗之间应该是不会产生什么风流韵事的,或者说这位风流皇帝是不会去“幸”这位“妈妈级”美女的。同时指出,周邦彦的《少年游》为元丰年间初入太学时的少年艳词,和作《兰陵王》一词相隔大约有四十年,而《贵耳集》却把它们凑在一起,可见其牵强附会。
有人注意到,张先的《师师令》中只提到“师师”之名,而未提及此人之姓。这样,或许北宋曾有两个“师师”,一个与周邦彦有私情,另一个与宋徽宗交欢,因为都叫师师,所以后来的文人骚客将两人混为一谈,由是杜撰了一出“忘年”的三角恋情。
不同意张子野《师师令》与徽宗时的李师师有关联的看法,早在清代就已有人提出。吴衡照在《莲子居词话》中说:“张子野《师师令》相传为赠李师师作,按子野熙宁十年,年八十九卒。自子野之卒,距政和、重和、宣和年间又三十余年,是子野不及见师师,何由而为是乎?调名《师师令》,非因李师师也。”就是说《师师令》为流行曲调名,而非为李师师而作,直接否定了张子野《师师令》是赠徽宗时李师师的说法。丁绍仪在《听秋声馆词话》中也说:“子野系仁宗时人,少游(秦观)于哲宗初贬死滕州,均去徽宗时甚远,岂宋有两个师师耶?”秦观、晏几道等人的词咏中也有赠“师师”的作品,秦观卒于哲宗末年(1100),晏几道虽晚几年去世,但微宗即位时已有七十高龄,其所咏赠的都不应是徽宗时的李师师。其实,由于宋代民俗,歌妓名“师师”者甚多。从上述情况看,可以说在北宋中期至少有一个出名的歌妓“师师”,有别于北宋末徽宗时的李师师。
而徽宗时的李师师,《东京梦华录》卷五“京瓦伎艺”条记:“崇观以来,在京瓦肆伎艺……小唱李师师……诚其角者。”《墨庄漫录》卷八说:“政和间,李师师与崔念月二妓,名著一时。”《浩然斋雅谈》又说:“宣和中,李师师以能歌舞称。”有学者估计,自崇宁迄宣和的二十余年间是李师师活跃歌坛的出名时期,如以崇宁元年师师为十六岁计,到宣和六年她便是三十八岁。而周邦彦从哲宗绍圣四年(1097)至徽宗政和元年(1111)都在京城为官,尤其是政和六年至七年(1116~1117),正是他提举大晟府之时,李师师既是汴京角妓,其所居镇安坊又和大晟府互为邻近,所以两人的交游完全可能,且由于业务上的需要,周邦彦、晁冲之等官员都可召师师来官府,以了解民间新曲和小唱艺术,或将新词以之试歌,当然也不排除周、晁之辈可径至师师家采风。宋人记述师师与周邦彦的关系虽有传讹的可能,但确有根据,只是在流传过程中给人们添油加醋,则是免不了的。
《宋史》载,“自政和后,帝多微行”,其实政和以前,徽宗也已偶有微服出幸之事。《李师师外传》记徽宗初幸师师家是在大观三年(1109),这年师师约二十三岁,二幸、三幸在大观四年,四幸于宣和二年(1120),五幸于宣和四年。这与正史中徽宗“多微行”的描述基本上是吻合的,当然其幸师师家的次数当不止于此。徽宗本是个昏庸荒淫的皇帝,李师师“色艺绝伦”之民间歌妓的特殊风韵,引起徽宗的强烈兴趣,从各方面条件分析,《贵耳集》中描写的皇帝、官员与名妓的三角恋情,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至于它是否是历史事实,则就难说了。今人所作的《宋词通论》,就相信这三角恋情是历史真实的故事,说:“堂堂之尊的宋徽宗,竟不惜迂尊降贵,常微服夜幸其(师师)家,后来因感不便,竟从内宫通了一个潜道到她家里……我们若读了周邦彦的《少年游》……一首清清小调,我们可以想见一个风流自赏的天子和一个浪漫少检的词人,演出一段三角恋爱喜剧的韵事。”
那么,你如何看待这一段浪漫的恋情故事呢?由于徽宗的穷奢极欲,败坏了江山社稷,北宋为金兵所灭,宋徽宗被俘后,北迁至五国城(今黑龙江依兰)。据说,徽宗这时犹提笔为李师师立传,恐佳人事迹湮没,其痴情若此,你相信吗?

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这个冬天比往常任何一个冬天都要寒冷,特别是在黄河以北的疆域,在金人的铁蹄与利刃的摧残下,寒风更加凛冽。

这一年,宋朝发生了很多事,先是在位皇帝宋徽宗懦弱无能,惧怕金人的侵略,将皇位硬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宋钦宗;接着不到一年时间,首都汴京(开封)被金人围了两次,无数金银财宝被劫掠一空;最后,北宋投降金人,整个赵氏皇族除了康王赵构出逃外,尽皆被俘。

于是,这一年成为了宋人最耻辱的一年,史称“靖康之耻”。

那一年,北宋当局在抵挡金人的过程中,有那么多的不尽人意,比如从始至终,宋军都没有一个绝对的统一指挥;比如从始至终,皇帝都没有一腔抛头颅洒热血,抗战到死的气魄;比如从始至终,宋军都没有一次像样的抗击战役。

然而,“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

在很多的局部小区域,其实还是有很多英勇的将领和士兵在努力。他们为了民族大义,为了保护身后的家园和亲人,他们宁死不屈,宁死不降。哪怕孤城一座,弹尽粮绝,他们依然没有选择放弃,哪怕皇帝已降,北宋已没,他们依然没有选择退缩。

在那一刻,宋人骨子里的最后一丝血性被保存了下来,虽如烛火摇曳,却是生生不息。

后来有很多人不解,明明北宋已经灭亡了,那些人还守着一座孤城干什么?他们到底在为谁而守?

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如果你能读懂这句话,那么你就能理解那些忠志之士为何而守。因为他们守的不是城墙,而是心中的大节。即便山河破碎,我亦视死如归。

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我不是要写北宋名伎李师师吗?而上面这些好像都是男人们的事,和她一个女人有什么关系?

我想说,打仗虽然都是男人们的事,但是在民族大义和国家大节面前,有时候女人,她真不比男人差。



一、坎坷的命运必定会有璀璨的人生。

在这个世界上有一条特别精准的定律:“任何一位知名人物的背后,必定会有一段坎坷的命运和悲惨的童年”。

所以,今天我们要讲的这位风华绝代的女主角李师师,同样也符合这条定律。

李师师,家住开封汴梁城,原本不姓李,姓王。父亲叫王寅,以染布为生。当年李师师刚一出生,母亲就死了,连口奶都没喝上。而她父亲王寅,为了能让孩子活下来,只能弄些豆浆来喂,可是苦了父女二人。毕竟一个大老爷们,也不怎么能养好孩子。但万幸的是,李师师命硬,挺了过来。

当时人们有一个习俗,就是孩子出生之后,到长得差不多的时候要把他送到庙里当和尚,目的是让孩子好养活。于是王寅也不例外,把李师师送到了附近的宝光寺。

而当时人们,对佛家人都有尊称,但凡见到了,都会喊一声大师父,所以对李师师也不例外。而又由于李师师是个姑娘,所以叠了一个字,在当时叫王师师。

那她为什么后来又改名为李师师呢?原因是李师师的遭遇,确实太悲惨了。在李师师四岁的时候,她爹王寅又死了。据说是王寅犯了官司,被关进了监狱,然后就死在了里面。

出生丧母,四岁丧父,无依无靠,无亲无属,李师师这样的遭遇,实在是令人唏嘘。

然而,上帝是公平的,因为他每当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他总会在另一个地方再为你开道窗。

在王寅死之后,有一个人把李师师接走了,这个人叫李妈妈。一看名字就知道,这是“烟花柳巷”里的老鸨。而由于这位李妈妈收养了李师师,所以李师师从此不姓王,姓李。

关于这位李妈妈的评价,谈不上好与坏,毕竟能在那种地方工作的,肯定不是什么好人;但从后来李妈妈对李师师的种种行为来看,至少在李师师的角度,她却也不算坏人。

李妈妈所属的机构,最早被称为“教坊”,它是专门为皇家贵族表演节目的一个部门,平常工作就是唱歌、跳舞、弹琴和吟诗作对。到后来,这种机构又分化为官营和民营两种。



官营的,在当时属于合法政府机构,第一是继续为皇家贵族表演节目,第二是收纳一部分犯罪的朝廷官员的家属,为机构注入新鲜血液。但是请记住,官营的工作人员,最起码在明面上,工作范围只做表演服务,而没有其他附加服务。

而民营的,就不用说了,黑恶势力,强买强卖,官商勾结,非法牟利,工作人员不听话的,就强行打骂,名声是特别的不好。

所以,李师师的身世虽然非常不幸,但是在她被李妈妈收养之后,她还是挺幸运的,因为李妈妈所属的机构,属于官营。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李师师就长大了。这一下可了不得,别看李师师遭遇不好,出身也不高贵,但是个人的底子实在是棒。白白净净,漂漂亮亮,再加上自身素质和天赋又高,于是在李妈妈的培养下,李师师很快就成为了京城里的名伎。

看清楚,名伎是单人旁的伎,文章标题我也是写的这个伎,不是我写错了,而是这个名伎的意思是,只卖艺,不卖身。至于我们常见的或者我们心中认为的那个女字旁的妓,是后来民营的单位才衍生出来的。在最早的时候,就是单人旁的伎,因为他们属于伎工,他们表演的才能,叫伎艺。

总之,长大之后的李师师就出名了。不但人长得好看,冰肌玉骨,沉鱼落雁,而且琴也弹的好,唱歌也好听。更令人羡慕的是,由于他的名气太大,最后皇帝都慕名而来。



李师师

二、宋徽宗赵佶,一个不适合当皇帝的皇帝。

关于宋徽宗这个人,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很多。我认为,元朝末年的政治家脱脱的评价最为经典:

宋徽宗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

用大白话说就是,宋徽宗干什么都行,干什么都精通,但唯独干不了皇帝。

宋徽宗本人,爱好广泛,品味高雅。琴棋书画,无不精通,声色犬马,全部涉猎,并且还身兼建筑和园林专家。

在绘画方面,宋徽宗是中国绘画史上不多见的艺术天才,山水、人物、花鸟,无所不画,无所不精。传世作品约有二十余件,尤以花鸟画更为精妙绝伦。

特别是《瑞鹤图》,它是宋徽宗以半写生的方式创作,笔致精细温婉,形象俊俏生动,蕴含着文人特有的含蓄,又彰显出帝王之家的富贵华丽。此等格局和气势,非常人所能及。



瑞鹤图

在书法方面,宋徽宗的悟性和学养更是极高,他取众大家书法之长,又独出己意,最终创造出了一种惊艳天下的瘦金体。

在园林方面,宋徽宗更是耗资巨大。公元1117年,宋徽宗举全国之力,在开封汴梁内城的东北角,建造了一座历史上最著名的皇家园林,名叫艮岳,前后总共花费了五年时间。

艮岳一经建成,立刻成为了中国皇家园林的最高峰,即便后来的颐和园、圆明园等,虽然在规模上取胜,但艮岳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质,和精雕细琢的用心,仍然是无法超越的。

所以,单从宋徽宗以上的这些成就来看,他可谓是冠绝天下。但不幸的是,他是一国之君,他玩弄这些东西,没有一样是不花钱的。而且从金人南下时,宋徽宗的种种表现来看,他确实不适合当皇帝。

但不管我们怎样评价,宋徽宗依然是那个惊艳的宋徽宗,而也正是因为他好玩的性格,才注定了他与我们女主角的相遇。



瘦金体

宋徽宗和李师师最初的相遇,是由其身边的一个太监引起的,这个太监叫张迪。当时张迪为了在宋徽宗跟前讨赏,于是趁宋徽宗无聊的时候,对宋徽宗说,皇上您日夜操劳,忙于政务,这样对身体不好,得在适当的时候,潇洒潇洒,放松放松才行。

于是宋徽宗就问,你说我该怎么潇洒呢?皇宫里能玩的我都厌烦了,都没意思。

张迪悄声对宋徽宗说,我知道城外镇安坊里有位美女,名叫李师师,人长得好看,会弹琴,会唱歌,哪都好,在汴京城非常有名,您可以去看看。

宋徽宗一听,精神头就上来了,说既然李师师这么好,那我可得去看看,咱们今天晚上就去。

当然,这种事情,肯定是偷偷摸摸的去,毕竟到时候万一传出来,皇帝晚上去逛窑子了,那可是好说不好听。

那天晚上,宋徽宗在太监张迪的带领下,非常顺利的就摸到了地方。原因是张迪在成为一名合格太监的太监之前,他也是汴京城里有名的嫖客,所以对于这种地方,简直就是轻车熟路。

有句俗话说的好,“帮嫖看赌”,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如果想要去嫖娼,去赌博,他必需有一个人引荐。毕竟这种地方都不是好地方,也不属于合法的经营,所以无论在位置上还是防范措施,都不是新人能过去的。人家得保证你确实是来消费的,而不是捣乱的。

总之那天晚上,宋徽宗很顺利的就摸到了地方,且在张迪的引荐下,很快就和镇安坊的李妈妈接上了头。

不过,宋徽宗过去是过去了,但是想和李师师见面,那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李师师是头牌,所以要见面,李师师得点头。你是皇帝没错,但这种事哪敢上去就楞说,我是皇上,如果这样,就没意思了。干这种事,就得偷偷摸摸才有意思。

所以那天晚上,宋徽宗见李师师,可是费了好大的劲。先是独自吃了半天水果,然后又被李妈妈逼着洗了个澡,走了好一套程序,最终才见到。

当然,这些困难都是值得的,因为在见到李师师的那一刻,宋徽宗眼睛一亮,嗯,这人长得确实好看。当时李师师出来的时候,也是刚洗完澡,头发半干不湿,穿了一身素衣,头发就别了一个簪子,也没怎么化妆。

李白有句诗可以形容:“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真正的美女就是这样,浑然天成的好看,才是真正的好看,倘若真的去打扮一番,反而失了内在的神韵。

宋徽宗看了一会李师师,李师师也看了一会宋徽宗,都没怎么说话。其实像这种时候,不说话反而是一种高尚,为什么?因为李师师要是一上来就套热乎,那她就不值这个价了。而宋徽宗要是一见到李师师就扑过去,那也玩完,京城头牌若与这种下流之人相处,那对她的身份就是一种侮辱。

但是也不能光看着,毕竟宋徽宗钱都花了。过了一会,宋徽宗说,你弹个琴吧,于是李师师弹了一首曲子。宋徽宗听罢之后,点了点头,因为宋徽宗也是玩琴的大家,能听出来,李师师弹的不错。于是宋徽宗又让李师师弹了几首,到天亮,离开了。

嗯,故事情节就是这样的,两人在一起就是弹了会琴,其他的什么也没干,这才是高雅,这才是气氛。

这一次相见,两人都是比较满意的,毕竟一个弹的好,一个能听懂,总归有点知己的味道。但是,世间的缘分有时候真的不好说,即便你是帝王,在缘分不到的时候,你也只能当一个配角。



宋徽宗

三、在爱情故事里,即便贵为帝王,也不得不接受自己是一个配角现实。

宋徽宗第一次和李师师相见,关系还是挺融洽的,两个人都比较满意。但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这偷偷摸摸干事,最终还是被爆料出来了。

不过,爆出来也有爆出来的好处,虽然名声不太好,但下次再去就不用偷偷摸摸了,反正大家都知道了。

遗憾的是,第二次见面,宋徽宗就不太高兴了,因为李妈妈知道宋徽宗是皇帝,所以再来就不能像上次那样随意安排,必须什么都得按照皇宫的标准来。

但问题是宋徽宗就是因为在皇宫里呆腻了,看腻了,想在外面找点品味的东西才出来的。结果出来之后,还和皇宫一个样,这就没意思了,于是没说几句话,人就走了。而且这一走,就是十年。

十年很长,足以改变很多东西,比如喜欢上一个人。

是的,每个人的心里,总会留下一个空间,然后让自己喜欢的人去占据。而如果第一个人离开了,那么还可以换成第二个人。因为人会变,但心中的空间不会变,它总是需要一个人去占据,只有这样,自己的人生才算圆满。

于是,十年的时间,李师师喜欢上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周邦彦。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

而且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在婉约词人中,周邦彦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

其实李师师和周邦彦相识的时候,周邦彦已经五十多岁了,大了李师师三十多岁,可爱情这种东西,有时候年龄真的不是问题,只要两人对上眼了,其实什么都好说。

反正在这十年里,李师师过的很愉快,她可以经常和喜欢的人在一块,作词,弹琴,唱歌。而世界上最幸福的事也莫过于此,既是恋人,又是知己,彼此能相互懂得,又能相互理解。



周邦彦

岳飞写过:“欲将诸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辛弃疾也写过:“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可见,人生中能遇到一个相互懂得的人,真的是不容易。

然而,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说过:“物质的本质属性在于运动,事物发展前进的过程必定曲折。”

所以,李师师的美好生活,同样也不会一直持下去。

公元1120年,宋徽宗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可能是在皇宫里又呆烦了,于是带了很多的金银珠宝,很多的名贵物品,然后来看李师师了。表面上,李师师很开心,皇帝也很开心,然后大家都很开心。

然而现实是,周邦彦在背地里骂街,李师师在心里也不痛快,毕竟俩人过得好好的,你皇帝来插一脚啥意思,十年了你都不过来,现在突然想起来了,又开始上心了,谁在乎你的那些钱财。

更令人难受的是,宋徽宗为了方便见李师师,在太监张迪的建议下,从皇宫直接修了一条密道直通镇安坊,也就是说,宋徽宗可以随时随地的,不用打招呼的直接过来。

这就要命了,要是没密道,宋徽宗过来就会提前招呼,周邦彦可以先避一避,可现在有了密道,宋徽宗再来就是神出鬼没了,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来。这万一周邦彦和李师师正好的时候,宋徽宗突然撞见,到时候大家都得傻眼。

可以说,周邦彦老先生已经咬牙切齿了,但就算咬碎了,也没办法,自己是能抢过皇上还是咋地。

不过,历史始终在轮回。当初宋徽宗偷偷摸摸干的事,然后被爆料出来,今天该轮到周邦彦了。

有句话说得好,“聪明不过帝王,伶俐不过江湖”。你想想,宋徽宗在玩的方面那么优秀,脑子肯定好使。而周邦彦在宋徽宗的眼皮底下偷女人,自然是瞒不住。所以,或早或晚,都得暴露。

关于周邦彦的暴露的情节,其实也很精彩,可以说是宋徽宗智斗李师师和周邦彦两人。由于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展开了。

反正周邦彦暴露之后,宋徽宗很生气,直接给蔡京说,这个人我不喜欢,你给我弄他。于是悲惨的周邦彦,就被流放了。

流放当天,李师师前去为周邦彦送行,也不管宋徽宗心里高不高兴,反正都知道了,也没什么可避讳的。李师师哭了一天,泪眼朦胧。

而恰巧,那天宋徽宗也来看李师师,结果干等了一天。到了晚上,看到回来的李师师已经哭的不成样,顿时明白,李师师的心里已经有人了,而那个人不是自己。

一般每逢这种关键时刻,都会体现出一个男人的胸襟。那天宋徽宗沉默好久,叹息的说道,我放过周邦彦,然后就走了。

在这里,我不得不高看宋徽宗一眼,明明只要他愿意,就什么都可以得到,但是他却放弃了,因为眼前的这个女人,他也喜欢。



宋徽宗画

四、繁华落幕之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经过这次事件之后,三个人的感情基本就落幕了。

因为不到一年时间,也就是公元1121年,周邦彦病死在了河南商丘,这其中没有宋徽宗在捣鬼,因为那一年,周邦彦66岁,年龄确实大了。

当李师师听到周邦彦病死的消息后,她并没有哭,只是静静的一个人发呆,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哀莫大于心死。再后来,李师师出家了,在城北的慈云观,当了道姑。

而宋徽宗,在未来的几年也没有了闲散的时间,因为北方的金人崛起了,且在短短几年时间,就扫灭了北宋的大敌,辽国。

到了公元1126年,金人直接南下,势不可挡。宋徽宗吓得连忙退位,把烂摊子硬塞给了自己的儿子宋钦宗,这一年,宋徽宗才43岁,就当起了太上皇。

再之后,金人在1126年年底再次南下,分两路大军合围了开封城,北宋朝廷采取赔款、割地政策,但最终也没能保住自己的半壁江上。

正如文章开头所说,北宋在面对金人侵略的应对中,实在是没什么大的优秀表现。毕竟最繁华的王朝,一年之内被别人围了两次首都,而且还有黄河天险,还依旧失了半壁江山。要不是后来逃出了一个康王赵构,整个宋朝估计都没了。

对于这种结果,任何理由都不能为北宋的过错去袒护,去辩解。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有这样一个观点:“历史的发展,不单单只靠个别的英雄人物和帝王,还应该包括许许多多的人民群众,靠他们一起来推动。”

好了,现在我们把视角再拉到李师师这个具体的人物身上。

公元1126年11月,金人打到了开封城,由于天寒地冻,士兵急需要物资,可奈何国库空虚,实在拿不出钱。没办法,只能向民间动员,组织捐款。

当时李师师,二话没说,拿出了自己小金库里所有的积蓄,全部捐给了国家,并说道:“我拿这些钱没用,现在国家有难,我应该伸出援手,义不容辞。”

而再等到金人彻底围了开封城之后,金国主帅开始四处寻找李师师。原因是李师师的名气太大了,金国的皇帝金太宗都听说了李师师的美貌,特意嘱咐要把李师师给他带回去。

开封就那么大,很快李师师就被找到了,但是李师师被带走之后并没有慌张。而是给金国的主帅说,我要先打扮打扮,我还穿着道袍呢。

李师师洗完澡,换好衣服打扮好之后,柔情似水的她对金国主帅说:“您们的金国皇帝不是想见我吗?我告诉你,你们来晚了,我现在就要死了!”

说完,李师师拔起自己头发上的金钗,照着自己的喉咙就刺了下去,结果用力太大,金钗折成了两半,不过李师师没含糊,立刻又捡起断掉的金钗,直接咽了下去,当场毙命。



至此,名动京城十几年的风华名伎李师师就此落幕,并在历史的长河里,留下了重重的一墨。

结语:

客观上讲,李师师只是历史洪流中的一位小人物,她没有什么能量,也挽救不了走向衰亡的北宋,可是正如马克思所说,推动历史发展与前进的,不单单是靠个别的英雄人物,还应该包括无数个小人物在各自的无意识的行为下,相互作用出来的结果。

而正因为李师师的视死如归,以及无数个像她一样的小人物的视死如归,他们用自己的生命点亮了一道光,然后再用这道光,唤醒了无数个和他们一样,内心还有气节,还有坚守,还有血腥的男儿。

于是,剩下的半壁江山里,终于涌现出了无数个具有民族气节的人。比如岳飞,比如辛弃疾,比如文天祥。

孟子有句话我很喜欢,今天就用这句话做结尾。

人要有一种精神,一种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情况,都要往前冲的精神。这种精神叫勇气,虽千万人,吾亦往矣的勇气。



  • 历史上李师师是谁?
    答:李师师无疑是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一个女子了,是北宋时期青楼的歌妓,擅长歌舞,深谙诗词。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历史上李师师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李师师的简介 李师师***1102年-1129年***,汴京人,北宋时期青楼的歌妓,擅长歌舞,深谙诗词,其事迹多见于野史和笔记小说。 李师师之父名为王寅,在汴京...
  • 李师师是一位什么样的人?她在宋代起了什么作用?
    答:李师师早年艳满京城,在仕子官宦人物中颇有声名,她与宋徽宗的故事也传为一时佳话,而宋徽宗被掳,北宋亡后李师师的下落也成为了千古之谜。李师师: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伎,她慷慨有快名,号为“飞将军”。她的事迹在笔记野史、小说评话中多有记述。较早的可见张端义《贵耳集》 、张邦基《墨...
  • 一代名妓李师师,真的是宋徽宗的情人吗?
    答:宋徽宗大发雷霆,李师师回说妾该万死,得知周邦彦获罪故略备一杯薄酒相别。而后为宋徽宗奏曲助兴,曲终,宋徽宗大喜。周邦彦因此被召回,并任命为大晟乐正。相较于前两人,宋人张邦基的记载就客观得多。张邦基在《默庄漫录》卷八记道:宋徽宗政和年间,李师师、崔念月二妓,名着一时,晁叔用...
  • 北宋青楼歌姬李师师究竟是谁 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答:李师师扮演者无论是谁,她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依旧是那么的美丽。李师师与宋徽宗 宋徽宗有一个外号叫做“青楼皇帝”,说的就是徽宗生性风流,爱好美色,经常出入汴京有名的风流场所。有时都会误了早朝的时间,还有官员专门为徽宗扯谎,不上早朝的时候就说徽宗昨晚处理朝政太晚了,需要休息,可见徽宗的...
  • 争妓李师师有什么传说?
    答:李师师北宋名妓李师师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她不但与亡国君主宋徽宗有过一段浪漫恋情,并且与当时的许多文人墨客、风流雅士关系密切,据说太词人周邦彦还在皇帝与名妓之间插上一脚,使恋情故事演绎得更为有滋有味。历麓史上的李师师真有如此魅力吗? 宋人张端义的笔记《贵耳集》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天,宋徽宗道君皇...
  • 李师师到底是什么样的人,连君王都败在她的脚下?
    答:李师师是历史上非常出名的一位女子,君王都败在了她的脚下,那究竟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今天我们就来细细讲说一下。李师师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歌姬名伎,很少有人不知道这位女子在历史长河中的存在。当时的她在汴京声名颇盛,很多男子为她倾心,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这样传奇的女子,情史也颇为丰富...
  • 名妓李师师最后是怎么死的?生前有哪些风流韵事?
    答:说起李师师,相信小伙伴们对这个名字都会有些熟悉了。她是我国历史上十大名妓中的其中一个,李师师生前长得极为美丽,风华绝代,可以说是被世人皆知的妓女了。当年李师师的最大靠山宋徽宗被金国俘虏之后便就下落不明了,之后关于她的去向也是在不断的探究阶段。那么李师师最终是怎么死的呢?关于李...
  • 巾帼不让须眉,歌伎也有大义
    答:而第二件事,是在1127年十一月,宋朝灭亡的前一个月,当时的金兵已经攻陷了整个开封城,很早金太宗就听说大宋有一个名伎叫李师师,长的特别的漂亮,一直让宋徽宗都念念不忘。就吩咐自己的手下,在占领了开封城后,一定要把这个李师师找来。当时的李师师,已经在慈云观出家做了女道士,金兵主帅...
  • 李师师是谁,怎么死的,燕青,新水浒李师师的扮演者
    答:老僧人认为她很象佛门弟子,因为大家管佛门弟子叫“师”,所以她就被叫做李师师。过了一年,父亲因罪死在狱中。她因此流露街头,以经营妓院为业的李蕴见她是个美人坯子,于是将她收养,教她琴棋书画、歌舞侍人,并成为了汴京名伎。燕青和李师师的故事:在李师师的一生中,有着众多的知己,比如...
  • 北宋末年,名妓李师师色艺双绝,为何被称作"飞将军",这一称呼由何...
    答:要么被人卖到这里没得选。大部分在青楼工作的女孩子,都被世人所不耻,但是有这么一位从业人员,由于她出类拔萃的工作经验而且还很有文化,她本人个性慷慨、大方,当时人们给她起了个外号叫飞将军,这个人就是李师师是个妓女,古代四大名妓之一,本来挺好的一个姑娘,但是父母早亡无依无靠,被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