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哲学知识说明大学生怎样解决生活与学习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4
用哲学知识说明大学生怎样解决生活与学习上的困难

1,资源有限人这一辈子70年,弹指一瞬间而已。目前已经过了24年,1/3说没就没了。人的时间精力有限,金钱有限,手头的资料有限,人脉有限。

2,目标无限人的野心很大,学业事业婚姻家庭仕途财富美色名声太多了。但事实上实现其中任何一个都很困难。 资源有限与目标无限的矛盾是当代人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非常尖锐。

修正条件:
1,如果你是小城市或者农村来的,那么矛盾将加剧。就需要分清楚轻重主次,需要做出妥协牺牲,丢卒保车。否则什么都得不到。

2,如果你来自大城市,或家里有钱有背景,那么这个矛盾将淡化,感觉不到。所以你们可以享受人生的欢乐。

成才很简单,就是人朝着一个目标狂奔,工具是决心毅力与智慧。这是最速的通关方法。

实际表现:
1,南辕北辙。有的人找不到北了,到处溜达,东拉西扯,缺乏精确制导啊,最终也许到了悬崖边上。走了远路,永远无法到达目标。

2,走岔路。贪婪的表现,太自信了,得陇望蜀。目标过多,所以分散力量, 最终久攻不克,功败垂成。 力量必须精确使用,使有限的力量凝聚于一点,绝对的集中。 人们太容易分散了,世界的诱惑太多了。人们太贪婪了。对于矛盾的概念及其性质和唯物辩证法,以现在的水平及认识,我只能凭其书本上的字眼来形容它,但是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些矛盾也以各种事情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为难,不知如何选择。那么,在我们身边,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哪些矛盾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情况简单地谈一下感受。

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作为一个能考进大学的学生来说,高中的他绝对不是完全属于那种只知道玩而讨厌学习的类型,除了非常勤奋刻苦之外,就是很有学习方法。所以,高中的生活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当时的我们就梦想着大学的天堂生活,梦想着大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梦想着大学……总之,那时的我们经过高考的洗礼,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是充满幻想。以为在大学里也没有很多课,没有很多作业,没有……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就会发现,原来现实中的大学与我们所想的完全不同。这里与高中相比是有很多不同,因为在这里上课前要急急地跑去占位子,唯一没变的就是食堂。面对自己神往已久但又似曾相识、相距太远的大学,心里不平衡了,麻木了,甚至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迷失自己。对于这种矛盾,有两种选择,一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新生活,确定自己的目标,定位自己,踏上自己所要走的路。二是看不清自我,想当然认为大学是绝对的自由天堂,依然迷失。

学习知识与工作锻炼的矛盾。大学并不只是一个只读书的地方,我想这是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这也是一个事实,除了学习知识外,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大学存在的重要理由。于是,大学里的学生联合会就比较正式,这里的社团就比较多样,这里的活动就比较丰富。当然,参与这些工作与活动的人也就多。可是,很多工作或活动就与自己的学习时间有冲突,是偏向于学习,还是工作呢?不同的人处理的方式就不同。作为学生,理所当然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但我们会发现,书本上很多东西并不是马上学就能马上用得上的,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是需要锻炼与提高,可是学习搞不好,对自己的影响也不小啊。这样,两者的矛盾就显露出来了,应该怎么样处理呢。从矛盾的“两点论”来说,我们在分析任何事物任何矛盾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双主的对立,也要看到双方的统一。学习与工作之间有冲突,但是也有统一,我们为什么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呢”。

思想素质与个人勇气的矛盾。以前大学生在人们的眼光都是天之骄子,现在却很不一样了。并不是现在的大学生素质降低了,只是人多了而已。不过,现在的大学生跟以前的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个差距不是指文化知识。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以前都是吃苦吃出来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全部的一切都靠自己打拼。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或两个子女,而且家庭条件都是大大地得到了提高,这些大学生们在家里基本上没吃过什么苦头。当他们遇到一些非正义的事情时,他们会有见义勇为的思想,甚至会种跑出去与之斗争的冲动。但是,毕竟这个时候他们都会想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是见义勇为地与坏人作斗争,还是坐着装着没看见呢?这种矛盾会让他们的思想经过严厉的斗争。作为大学生,他们有这个素质和觉悟去,但是毕竟是没经历过世面的孩子,在家里也没吃过多大的苦,哪有这种勇气呢?

保持自我与随波逐流的矛盾。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不可否认,在大学里还是有一小数同学是在混日子。而其他同学都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大学生活当然也有累的一面,如果在学校里不学习,天天玩乐当然会很轻松。那一群整天这样游手好闲的同学的存在就会影响其他同学。那么,我们抛弃这个累的学习而跟随他们,还是不管他们,依然保持自我呢?这样的矛盾选择的结果很重要,甚至决定了你的一生。这就要看我们是怎么样的态度来看态人生,看待他们,也决定我们的思想意志了。

矛盾,我们不可避免,怎么去选择,这就得了解矛盾的性质。矛盾包括两个方面,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是主要矛盾。起支配地位的属于次要矛盾。除了“两点论”外,还是“重点论”。始终把握矛盾的特点,贯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才能好好解决。对于生活中出现的事情更是矛盾的体现,让我们更好地掌握好这一特点,为我们服务。

学习是构成大学丰富多彩生活的中心内容,也是大学生最重要的职责与使命。大学里的“学习”不仅仅是要“学”,更重要的是要“习”。确立科学的学习理念,掌握正确的学习规律,并在此基础上理论联系实际,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决定了当代大学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跟时代脉搏,从自身做起,在踏进社会这所综合性大学之前充分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有充足的资本与他人竞争,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悔恨...
一、 学习篇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纳伊曼指出:今天所教的百分之八九十都应该放在科学方法论上、教学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资料的方法。从事实中做出结论以及分析事实和综合实施的能力上。方法比事实更重要。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自古至今强调和提倡的则是循序渐进,学思结合,学贵有疑。
学习要循序渐进。朱程理学的创始者朱熹说: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求速难以理解,求速难以守恒。古人讲的循序渐进,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学习要有顺序,要有计划,要有目的,要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出筒入繁,由近及远的按照人类吸收知识的科学规律进行。有目的读书,按照既定的目标积累知识,坚持不懈,才能获得系统的有机的完整有用的知识。这就是知识结构的有序性。那种无目标无目的,盲目地读,心中无数,见书就读,或者见异思迁,今天读这个,明天读那个,会碌碌终生,一无所获。我国南北朝时期南朝梁元帝萧绛,终生酷爱读书,但却是随意涉猎,没有研读治国安邦之道,终至国破家亡。当京城被敌攻破之际,他步入东阁竹殿,恨恨地命舍人高善宝焚古今图书十四万卷。有一首怜愚诗也对那种朝秦暮楚无固定目标的人,进行了辛辣的讽刺。诗言:“一笛浑身有几何,学书不就学兵戈。南思北想无安着,明朝催人白发多。”这种人贪多求全,反而一事无成。在通往知识宝库的途中,匆匆忙忙拣了一辈子,却是碎石野草,被其压得喘不过气来,只能望宝兴叹,了却终生。这种人忘掉了知识结构里讲的知识的有序性。
学习要学思结合。对计划阅读的书要进行分类,使“精读”与“粗读”结合起来。精读要“细嚼慢咽”,熟读精思,要消化吸收。古人云:“学而不思则罔。”学习一段之后,要总结一下,看有哪些新收获,哪些问题没有弄懂。对复杂的问题要一层一层地深入思考。这样才能“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渐渐向里寻到那精英处。”
是否所有的书都要精读呢?当然不是。现代著名物理学爱因斯坦总结自己的读书体会时精辟地指出:“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扭自己引向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对大学生来说,书本上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而且还应该懂得人家是怎么想出来的,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难关,才得出这个结论的。这也就是要在学习过程中“虚必涵咏,切己体察”,把学过的东西“体贴到身上”,一旦需要,它便会如鱼跃鸢飞,涌现脑际。学贵有疑。学习时要敢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疑者,觉悟之机也。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在阅读中善于提出问题并善于思考,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对前人写的书,前人的理论,前人的成果,不能盲从,不能迷信,而要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凡事问一个为什么,问它是否真有道理。因为前人,他人,受到各种局限,看问题,作研究,也会有片面性,有不足,甚至有错误。善于学习钻研的人,才能发现前人的不足和错误。同时,社会、时代、科一学技术、生产力,总是不断向前发展,不断提出新问题,需要人们进行新的概括和总结,得出新的结论,探寻新的规律。古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既能“入书”,又能“出书”。千万不能钻到书本里出不来,成为书虫,成为读死书死读书。
作为在校大学生,自己的专业课学习还是第一要务,这个中心始终不能改变,这在我们未来走上工作岗位之后或许能够真正体会到的。其次要学习政治理论知识。希望在哪里?希望就在年轻人。作为青年学生,我们是祖国的希望,我们有责任担负起建设祖国的使命,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远大的抱负,要有较高的政治素养,要有很高的思想觉悟。学校教书育人的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要发展下去,这是坚定不移的,是中国的唯一正确的道路。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学习中国的政策方针,当前就是要学习科学发展观。第三,要学习做人的道理。为学先为人,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是做人的道理是根本。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工作、生活的前提。不会做人,就是学富五车也没有用,社会不需要。我们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去,报效祖国。
二、 实践篇
当前,不少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抱怨用人单位筑起的一道道“工作经验”的门槛,制约了他们的择业选择。尽管很多大学生为此放弃了休息时间到处打工积累“经验”,在近几年企业招聘过程中要求的是真正的“工作实践经验”。近七成大学生缺实践经验。“开始我们招聘本科生,上岗后发现他们只会说、不会做;于是抬高价码,招聘了研究生,上岗后发现他们更会说,还是不会做”,部分人力资源主管曾发出这样的抱怨。
前不久,某省高校对即将毕业的近千名大学生作了问卷调查,结果发现,68.09%的大学生认为,在择业中最缺乏的是实践工作经验,这也是在参加招聘中最令人尴尬的“短处”之一。调查表明,多数大学生表示,在面试时,主考者提问最多的问题是:“你有实际工作经验吗?”“你对这份工作的岗位要求了解多少?”“你对应聘的岗位有心理和技能上的准备吗?”面对发问,很多大学生只能摇头,一份工作就这样飞走了。调查还发现,约有27%的人力资源主管认为应聘者的工作经验越实用越容易被录用,超过七成的跨国企业会根据具体职位的要求选择应聘者。在现实中,把工作经验看得比学历和学校更为重要的招聘单位并不在少数:“名校出身、本科学历还抵不上两年工作经验”——对招聘单位的工作经验准入门槛“恨之切切”的应届大学生也不在少数。“工作经验”难与岗位匹配。
据了解,在企业招聘IT人才的关键标准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项目经验,比重占到了42%,排在第二位的就是对技术技能的要求,比重为24%,然后是理论知识占18%,职业规划占9%,面试素质占7%。这充分说明,企业不是不招聘毕业生,而是毕业生“技能与经验。为迎合社会需求,很多在校生只好利用学习时间去参加社会实践或兼职,以求积累工作经验。他们觉得,即使是短暂的工作经历,也会为自己将来的求职简历增添精彩的一笔。事实证明,这些通过兼职家教或商品促销积累的“工作经验”,仅仅是花拳绣腿,很少与所学专业相符合,与用人单位要求的“实践经验”相差甚远。“大学生求职可能掉入了工作经验的陷阱”,恒源祥集团人力资源经理朱廷杰告诉记者,我们要求的工作经验指的是在企业中全职工作积累的经验,应该与未来从事的岗位要求相匹配,并不是大多数求职学生在简历的工作经验一栏中填写的“做兼职”、“社会实践”、“短期实习”等等。
“大学生这种为了混‘工作经验’的做法,实在不可取。实习是为就业打基础,并不是实习的行业越多越好,针对性地选择实习岗位才是最重要的。在选择岗位时,应尽量选择与自身专业相关的岗位和自己有兴趣的岗位,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潜力,为择业增加砝码”,中智人力资源管理公司的段然说:“通过进行针对性的岗位实践,不但进一步掌握了课本上的知识,还从实践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以外的技能,对专业和专业领域的了解远远超越了在校时的狭隘理解,使自己在专业业务能力上有所提高”。

一 社会实践应该成其为一种文化
“成功者是不受谴责的”,所以我找不到任何理由去反驳他,即便有也很苍白。直接的讲,一个读书过分的人,会被当作书呆子来训斥,可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人,却从来不会被人拿来作为贬斥的对象。我想说的是,社会实践就更应该成其为一种文化。

二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来讲,至少和学历考试同样重要
触个知识淘汰率的概念,说的是大学生毕业后,每年会忘却所学知识的20%,同样,毕业工作后的人都知道,站在工作的角度,学习期间的知识在工作和事业发展中所占的比重不超过1/5,那些直接相关的知识就得打很大的折扣了。可现实是多数人依旧在“便宜货”上下大力气,孜孜以求。毫无疑问,任何人都是主张学习的,我也不会无趣到去跟流传几千年的“开卷有宜”唱对台戏。但约90%的大学生回顾一下自己的学习生涯,或者90%的工作者给你再一次大学的话,他们的反思一定会有缺乏社会实践这一条。所以这里无需举过多的例子,也不用罗列什么数据,直接的讲,大学生一定要意识社会实践在自己学习生涯中的绝对重要性,当然这是可以被反驳的,可我希望的是有人用事实来证明我的想法是错误的。

三 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在于学生缺乏实践能力
谈及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我想头痛的人一定很多。可和多数人一天天丧失信息相反的是,我对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十足。当然这种信心来源于我所接触的那些有识的HR。最近两年,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消极报道很多,似乎这种糟糕的就业形势还将日趋严峻。
今天有人看到大学毕业生去做保姆就开始在“天之娇子”后打一个大问候,明天在就业形势更加严峻的时候,不知道他的字典里对大学生的解释会是什么。经常有同学向我抱怨自己的就业前途,对这样的同学我感到欣喜,因为他在抱怨,证明他的信心还在。让人忧虑的是有些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下变得逆来顺受,甚至是坦然的接受。先前我讲到“有识的HR”,我想这可以延伸为有识的企业,甚至是有识的社会,我想任何真正进步的社会,进步的企业和进步的人都是不会反对知识的,自然也不会反对大学生。面对上面的现象可以引用木桶法则来解释,大学生只是有块短板罢了。大学生就像是股票,说恢复高考前二十年就像是股票的牛市,大学生被社会吹上了天,泡沫是迟早要吹破的,在所有人都抛售的时候,真正的投资机会也就来了。因此我可以这样讲,经历了“大牛市”和“泡沫”的大学生就业市场,真正繁荣的时候带了。可要提及一点的是:万事俱备,只欠实践!

四 转变观念比倡导社会实践更重要

实践的意义,在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不同的解释,但我想同样的是它在每个人的心里都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前一段时间,“态度决定一切”这句话被广泛的引用。这句话恰恰可以解释为什么在每个人心里都很重要的东西,其重要却也永远只是停留在每个人心里的原因。知道不等于做到,在大学生普遍缺乏实践能力的时候,与其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不如花时间去纠正态度和转变观念。让每个人甚至是让社会形成共识,学历不能代表全部,而实践恰恰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

五 自觉性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最好方法

毫无疑问,整个中国正面临着如何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优势的问题,在两会上甚至有代表要求取消现行高考制度,与之相似的观点是,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是因为前几年高校扩招的结果。这两种声音,我想都有些绝对,高考是当前相对公平的人才选拔机制,其优势和对社会的正面意义有目共睹,同样,扩招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相对于我国的人才缺口和国民高等教育需要而言,扩招也不能一刀切的停止。

六 是大力倡导实践,鼓励能力的时候了

原本就业压力就很大,这次金融危机可谓是雪上加霜,在今年的两会上,涉及就业问题的提案和讨论有很多,帮助大学生就业的方法--诸如鼓励创业,鼓励去农村等---也是五花八门,但我认为这都是权宜之计,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要从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上着手,一言以蔽之,在当下的社会,是依靠能力吃饭的时代,如果社会,家庭和学生个人还紧紧盯在学历上,势必会走进死胡同,本文的声音很小,于是希望每个作为当事人的某个大学生能因此意识到自己真正的前途,我想,当每个人都弄清楚了自己的前途,社会自然也就有了前途。




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当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如何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让自己更好地参加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来,只有思想正派政治觉悟过硬,才能更好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加强自身的学习和实践能力。
  就目前而言,我觉得我们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让自己在各方面都不断提升。在如何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方面,我结合自己自身的感受,觉得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树立科学的成才修养观。必须树立正确的意识观念,我们才能进一步地进行学习与实践,只有树立科学的成才修养观,才能正确引导我们在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中不断前进,并达到良好的效果。
2、积极学习文化知识。只有有了扎实的文化基础,才能让自己的修养提升,在这里,我觉得比较惭愧,在前一年的大学生活中,我在学习一些课余知识和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时,没有把学习课本上的基础知识放在首位,也导致了学习成绩很一般。后来通过了解学习和实践的作用中我发现要更好的实践就不能不学习,让我深刻感受到自己应该首先学好课本知识,才能确切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3、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俗话说,大学是半个社会,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自身的缺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正真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当然,由于自身的不足和培训课的时间紧、任务重,所以还有很多方面不能深刻地理解和体会。在今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我会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以理论精神武装自己,严格要求自己,以实践充实自己,真正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

马克思曾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他们自己选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的。作为新时期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情操、有理性的当代大学生,如何创造一份属于自己的完美生活是要大家用心去经营的。

慎言力行,躬行践履。
少说废话,多做实事,努力将所学文化知识理论付诸于实践。孔子曾高度赞扬那些虽不善言辞但却遵守道德行为准则,身体力行,躬身实践的人而耻于那些言过其实躬之不逮的人。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成功=激情+努力。激情已被点燃了,剩下的就靠我们的努力了。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亦曾论及人们只有亲身经历实践之后才会真正体现于行,只有能力行之知,才是真正的至知。躬行践履既然具有成于内形于外的特点,就要求主体把自己内化的知识理念体系和行为准则外化为个体执行相关实践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做到知情意的有机统一。

1,资源有限人这一辈子70年,弹指一瞬间而已。目前已经过了24年,1/3说没就没了。人的时间精力有限,金钱有限,手头的资料有限,人脉有限。 2,目标无限人的野心很大,学业事业婚姻家庭仕途财富美色名声太多了。但事实上实现其中任何一个都很困难。 资源有限与目标无限的矛盾是当代人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非常尖锐。 修正条件: 1,如果你是小城市或者农村来的,那么矛盾将加剧。就需要分清楚轻重主次,需要做出妥协牺牲,丢卒保车。否则什么都得不到。 2,如果你来自大城市,或家里有钱有背景,那么这个矛盾将淡化,感觉不到。所以你们可以享受人生的欢乐。 成才很简单,就是人朝着一个目标狂奔,工具是决心毅力与智慧。这是最速的通关方法。 实际表现: 1,南辕北辙。有的人找不到北了,到处溜达,东拉西扯,缺乏精确制导啊,最终也许到了悬崖边上。走了远路,永远无法到达目标。 2,走岔路。贪婪的表现,太自信了,得陇望蜀。目标过多,所以分散力量, 最终久攻不克,功败垂成。 力量必须精确使用,使有限的力量凝聚于一点,绝对的集中。 人们太容易分散了,世界的诱惑太多了。人们太贪婪了。对于矛盾的概念及其性质和唯物辩证法,以现在的水平及认识,我只能凭其书本上的字眼来形容它,但是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着矛盾。这就是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些矛盾也以各种事情呈现在我们的面前,让我们为难,不知如何选择。那么,在我们身边,现在的大学生面临着哪些矛盾呢?我结合自己的一些情况简单地谈一下感受。 理想生活与现实生活的矛盾。作为一个能考进大学的学生来说,高中的他绝对不是完全属于那种只知道玩而讨厌学习的类型,除了非常勤奋刻苦之外,就是很有学习方法。所以,高中的生活是非常枯燥无味的。当时的我们就梦想着大学的天堂生活,梦想着大学给我们带来的乐趣,梦想着大学……总之,那时的我们经过高考的洗礼,对未来的大学生活是充满幻想。以为在大学里也没有很多课,没有很多作业,没有……可是,到了大学之后就会发现,原来现实中的大学与我们所想的完全不同。这里与高中相比是有很多不同,因为在这里上课前要急急地跑去占位子,唯一没变的就是食堂。面对自己神往已久但又似曾相识、相距太远的大学,心里不平衡了,麻木了,甚至找不到自己的方向,迷失自己。对于这种矛盾,有两种选择,一是重新认识自己的新生活,确定自己的目标,定位自己,踏上自己所要走的路。二是看不清自我,想当然认为大学是绝对的自由天堂,依然迷失。 学习知识与工作锻炼的矛盾。大学并不只是一个只读书的地方,我想这是所有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这也是一个事实,除了学习知识外,提高人的综合素质,这也是大学存在的重要理由。于是,大学里的学生联合会就比较正式,这里的社团就比较多样,这里的活动就比较丰富。当然,参与这些工作与活动的人也就多。可是,很多工作或活动就与自己的学习时间有冲突,是偏向于学习,还是工作呢?不同的人处理的方式就不同。作为学生,理所当然是应该以学习为主,但我们会发现,书本上很多东西并不是马上学就能马上用得上的,自己在很多方面还是需要锻炼与提高,可是学习搞不好,对自己的影响也不小啊。这样,两者的矛盾就显露出来了,应该怎么样处理呢。从矛盾的“两点论”来说,我们在分析任何事物任何矛盾的时候,不仅要看到双主的对立,也要看到双方的统一。学习与工作之间有冲突,但是也有统一,我们为什么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呢”。 思想素质与个人勇气的矛盾。以前大学生在人们的眼光都是天之骄子,现在却很不一样了。并不是现在的大学生素质降低了,只是人多了而已。不过,现在的大学生跟以前的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区别,这个差距不是指文化知识。现在的大学生不像以前都是吃苦吃出来的,家庭条件都不是很好,全部的一切都靠自己打拼。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或两个子女,而且家庭条件都是大大地得到了提高,这些大学生们在家里基本上没吃过什么苦头。当他们遇到一些非正义的事情时,他们会有见义勇为的思想,甚至会种跑出去与之斗争的冲动。但是,毕竟这个时候他们都会想到自己的人身安全,是见义勇为地与坏人作斗争,还是坐着装着没看见呢?这种矛盾会让他们的思想经过严厉的斗争。作为大学生,他们有这个素质和觉悟去,但是毕竟是没经历过世面的孩子,在家里也没吃过多大的苦,哪有这种勇气呢? 保持自我与随波逐流的矛盾。林子大了,什么鸟儿都有。不可否认,在大学里还是有一小数同学是在混日子。而其他同学都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大学生活当然也有累的一面,如果在学校里不学习,天天玩乐当然会很轻松。那一群整天这样游手好闲的同学的存在就会影响其他同学。那么,我们抛弃这个累的学习而跟随他们,还是不管他们,依然保持自我呢?这样的矛盾选择的结果很重要,甚至决定了你的一生。这就要看我们是怎么样的态度来看态人生,看待他们,也决定我们的思想意志了。 矛盾,我们不可避免,怎么去选择,这就得了解矛盾的性质。矛盾包括两个方面,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是主要矛盾。起支配地位的属于次要矛盾。除了“两点论”外,还是“重点论”。始终把握矛盾的特点,贯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才能好好解决。对于生活中出现的事情更是矛盾的体现,让我们更好地掌握好这一特点,为我们服务。

  • 运用有关哲学原理,说明当代大学生应如何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_百度...
    答:大学生应该认识到。朋友双方其实是一种矛盾关 系。朋友双方也存在同一性和斗争性。一味地要求朋 友依赖你、帮助你、和你保持一致,
  • 怎么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自己的大学生活
    答:所以,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社会实践。这个实践不只是工作,学习也是一种实践。深化认识,个人定位:作为大学生,首先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实质、性质及其作用,只有真正理解,才能将其运用到实际中,才能显示其无穷的力量。与时俱进,运用实际:当代大学生要自觉把握时代特征,从思想不断跟上步伐,与时俱进...
  • 用哲学思维分析当代大学生面临哪些根本性问题,如何解决
    答: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与客观达到历史和具体的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
  • 用哲学思维分析当代大学生面临哪些根本性问题,如何解决
    答:从哲学角度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和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在现实大学生的生活中,是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主观与客观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与客观达到历史和具体的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理想和现实结合...
  • 作为当代大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马克思哲学思维
    答:1、坚持正确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也是指导做人做事的思想基础,大学生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思想路线,增强自身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为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打下坚实的基础。2、加强与其他人的交流和讨论:...
  • 用哲学思维分析当代大学生面临哪些根本性问题,如何解决
    答:从哲学角度看,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首要问题和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的问题,在现实大学生的生活中,是理想与现实的问题,主观与客观的问题,理论与实践的问题。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主观与客观达到历史和具体的统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将理想和现实结合...
  • 运用唯物辩证法的原理谈谈大学生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机遇和挑战
    答:下面我就将自己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体会的几个知识点在生活中的应用作以简单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对我们学生进行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教育,使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立场和方法;帮助我们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和方法去分析...
  • ...即将毕业的大学生 在进行人生设计时 应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答:理想是主观方面,现实是客观方面。我们都知道要实事求是,就是客观事物要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去认识他,研究他。这样我们做的才能够实现。相反再好的理想如果与现实不符,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一个人应该再理想和现实之间找到一个点来平衡这两者。就像我在《明朝那些事儿》看到的我们熟知的一些名臣或是名将。...
  • 运用生活与哲学只是分析说明大学生如何做到学以致用
    答: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工作、生活的前提。不会做人,就是学富五车也没有用,社会不需要。我们要学会感恩,知恩图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服务社会的实践活动中去,报效祖国。二、 实践篇当前,不少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抱怨用人单位筑起的一道道“工作经验”的门槛,制约了他们的择业选择。尽管很多大学生...
  • 如何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矛盾
    答:所以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对我们大学生的生活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我们的生活,学习,价值观,爱情观,社会观以及在人际交往等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都需要有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我今天就唯物辩证法在大学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做一些简单的探讨。在我们的大学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