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自律性,来自他的自尊水平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关于教育,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的本质不是为了教,而是为了有一天不再需要教。

换句话说,我们约束孩子也不是为了约束而约束,而是为了有一天他们可以自律,不再需要他律。

一个人的人格是否独立,是否不再依附于他人的重要标志就是,他是否可以自律。

作为父母,我们是否完成了父母角色所担负的任务,就是看是否为孩子建立起完整的自律体系。

而不至于使孩子一旦脱离了某种约束,就涣散不成型。

而一个人的自律水平取决于他的自尊水平。

建立孩子的自律体系=建立孩子的自尊体系

一个自尊自爱的人,是不会去干什么让遭别人鄙视、唾弃、谩骂的事的。

而自尊,源于最初父母当初把我们当做什么样的人看待。

一个自我评价很低的人,很难做到自律。

而一个人的自我评价,最初来源于父母的评价。孩子是从父母的眼中,找到了对自我的认同。

一个被父母尊重过的孩子,才能实现自我尊重。

自尊是逐步建立起来的:

接下来,我们检视一下,我们是在建立孩子的自尊体系,还是在摧毁孩子的自尊体系。

当孩子第一次用肢体触碰其它小朋友的时候,是把握不好力度的。当我们看见了一些用力过大的动作,会脱口而出“你不要打弟弟!”

我们凭空贴了一个“打人”的标签给孩子。

更好一些的方法可能是,看到孩子用力过猛的动作,询问孩子“你是不是想和弟弟玩?那你轻轻地拍拍弟弟就可以了。用的力气大了,弟弟会疼。”

当孩子第一次把别人的东西据为自有,我们可能对孩子咆哮 : 你怎么能偷别人的东西?

我们又把“偷”的标签贴在孩子身上。

更好一些的方法可能是,告诉孩子,这个东西不是你的,如果想要可以询问他的主人是否可以送给你,或者告诉爸爸妈妈能不能给你买同样的。

当我们发现孩子之间有表达爱慕之情,我们便企图将它扼杀在萌芽状态“不许早恋!”

这样,把“早恋”的标签又贴给了孩子。

更好一些的方法可能是,告诉孩子能被异性欣赏喜欢可喜可贺,能发现自己欣赏喜欢什么样的异性,也值得高兴。但你们现在都不定性,不管是被喜欢的自己和还是被自己喜欢的人,都还在发展变化之中,现在谈论这一切都为之过早。

面对孩子懵懂的行为,我们的对待方式,像是一次宣判,为孩子归了类。

孩子最终走向哪条路,常常取决于你当初将手指那轻轻一指。你强调的是哪条路,孩子辨认的就是哪条路。

当罗丹被问及如何能雕塑出大卫这样绝美的作品时,罗丹回答:“大卫就在这块巨石里,我只不过是用我的刻刀将他找出来而已。”

其实是,大卫就在罗丹心中,只是罗丹用刻刀一刀一刀将他显现出来而已。

我们塑造出的孩子,正是我们心中认为的那个孩子。

而我们的语言就是那把锋利的刻刀。

我们认为孩子不行,就会常常说孩子“你就不行。”

我们认为孩子不行,就会常常担心害怕焦虑。

我们自己做不到事,常常认为孩子也做不到,我们到不了的远方,常常也认为孩子也无法到达。

对比下面的语言,想象一下,它们分别会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

否定打击

对照一下,您经常使用的是哪种言语?

每个人的身体里有一个自尊自爱的自己,也有一个自轻自贱的自己,警惕自己说的每一个字,你的孩子正在被你雕刻。

我听到一个妈妈对着孩子喊:“你不尊重自己,就没有人尊重你!”

但这位妈妈却不知道,她不尊重孩子,孩子学不会尊重自己。

我们对约束一直有一种误解,以为约束就是禁止。

单看“约束”的字面意思,有“束成一束”的意思,就是不再乱七八糟,而是统一整齐,按照一个方向理成一束。

其实约束不是全面禁止,而是给出一定的方向。

所以,不管是自律还是他律,都不是只知道不要做什么,更需要知道要做什么。

所以,父母基本要做的有这几点:

这几点看似容易,实际做起来可能不是很顺利。

首先是一些父母自己就目光短浅、如坐井观天一般,自己就看不到多大一片天,又怎能给孩子提供多大的选择范围。

许多我们以为的固执己见,其实不是因为固执,而是因为他们根本看不到其它的路。

于是常常处在“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焦虑中,惶惶不安。

跟一个怡然自得的人不需要谈自律,而跟一个坐卧不宁的人谈自律也没用。

很多注意力难以集中的孩子,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动荡不安的家庭,孩子的一颗心无处安放,总是惴惴忐忑,不知道下一秒会爆发怎样的“战争”。

不敢安放在家的心灵,都处于“离家出走”的状态。每一个“出走”的心灵,都“惶惶如丧家之犬”。

如此境遇之下,对于孔老夫子那样强大的内心,想保全自己的自尊体系都不是一件易事,更何况对于孩子那稚嫩的心灵?

我们会追问孩子的学业如何,却忘记了“安居”才能“乐业”。

而另一些貌似太平的家庭下面却掩藏着绝对统治。

这些家庭只要求孩子继承父母,却不允许孩子发扬自己。

当我们要求的不是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思做事,而是想让孩子按照我们的意思做事,这不叫自律,这叫顺从。

而自律和顺从完全是两回事。

自律,我是自己的国王

顺从,我是你的奴隶

让每个人都是自己庄严的国王,大概就是自律的最终目标了。

自律,建立在完整的自尊体系上,而强迫别人尊重自己,大概也是最不自重的表现了。

这样的家庭环境也很难交给孩子什么是自尊自爱。

看到他人与自己的边界,并能遵守自己和他人边界正是自尊自律的起点。

我们最容易践踏的就是孩子的边界。

我们最常说的一句就是“听话”或者“你给我听着”。

教给孩子自尊自律,就从停止践踏他们的边界开始。

教给他自尊,从尊重他,倾听他开始。

  • 为什么得到父母的理解更多,孩子的自尊水平越高举个例子
    答:因为得到认可会让孩子得到自信。一个人的自律性来源于他的自尊心水准。自尊心水准越高,他的自律性越强,相反自尊心水准越低,自律性越差。
  • 为什么培养孩子形成自律的习惯之前要先提高他的自尊心?
    答:母亲不断在孩子耳边唠叨,孩子的自尊水平不断下降。后来你会发现,孩子做什么事情都没有自律,一有时间就会玩手机,看电视。只有培养孩子的高自尊,孩子才能形成自律。一个人的自律来自于他的自尊水平。他的自尊越高,他的自律水平就越高。培养孩子自律的习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给孩子适当的自由。
  • 孩子自律小妙招孩子自律小妙招有什么
    答:2、制定合理的家庭规则,并执行。凡事设一个合理的规则,是培养规则意识的重要开端。孩子是不会有“我只能看一会电视”或“糖果我只能吃一颗”这种想法的。孩子不是天生就会自律的,对于很多孩子来说,自律的前提是他律。3、给孩子足够的尊重。一个人的自律性来自于他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高,他的...
  • 怎样让孩子自律
    答:下面为您解答这个问题。首先来说家长需要帮孩子找到感兴趣的事。家长可以通过帮助孩子找到感兴趣的事,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自律。给孩子足够的尊重。一个人的自律性来自于他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高,他的自律性越强,相反,自尊水平越低,自律性越差。首先是坚持做好一件事自律的人...
  • 培养孩子自律的八个方法
    答:帮助孩子培养自律习惯的小窍门 帮孩子找到感兴趣的事。家长可以通过帮助孩子找到感兴趣的事,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良好的自律。给孩子足够的尊重。一个人的自律性来自于他的自尊水平。自尊水平越高,他的自律性越强,相反,自尊水平越低,自律性越差。制定合理的家庭规则,并执行。凡事设一个...
  • 正面管理:和善而坚定
    答:父母跟孩子互动大致分三条路。第一条路叫作“严厉”。被严厉的方式控制的孩子,会有很多种反叛的方法。严厉的方法带来4个问题:愤恨、报复、反叛、退缩,这是显而易见的,深层问题则是责任感缺失、自律性差。一个人的自律性是来自他的自尊水平的,这种严厉的教育方式,大幅降低了孩子的自尊水平。第二...
  • 自尊者人自重,自律者人自敬什么意思?
    答:意思也就是说一个人有很强烈的自尊心,能够至尊至爱的话,人是非常之重的,自己有强烈的自律感的话,也是非常值得尊重的
  • 自尊自知自信自律的理解
    答:自尊为气节,自知为智慧,自制为修养。人具备了自知之明的胸臆和襟怀,其人格顶天立地,其行为不卑不亢,其品德上下称道,其事业左右逢源。在人生道路上,就能经常解剖自己,自勉自励,改正缺点,量知而思,量力而行,及时把握机遇,不断创造人生的辉煌。自省 一个人面对外面的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
  • 父母在哪些事情上越能忍,培养出的孩子就会越自律?
    答:父母忍住唠叨,给孩子信任和理解,孩子会更容易养成自律。《恰如其分的自尊》一书中提到:一个人的自律性来自于他的自尊水平,一个人的自尊水平越高,他的自律性越强。当父母在教育孩子时,给予的信任和理解,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孩子的自尊水平提高了,他的自律性也会提高。三、父母忍住包办。国内著名...
  • 如何培养孩子自律
    答:让孩子自己给出一个完成时间,告诉他在这个规定时间内做完后,剩下的时间就可以自由支配。 慢慢的孩子就会知道做事情要分清轻重缓急,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4、给孩子足够的尊重 一个人的自律性来自于他的自尊水平。 自尊水平越高,他的自律性越强,相反自尊水平越低,自律性越差。 然而,有的父母会对孩子说: 殊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