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婚俗之哭嫁习俗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1
哭嫁是一种新娘在与父母家人分别之前以唱歌或者啼哭的形式抒发离别之情的传统婚姻习俗,这种哭嫁习俗至今在我国很多地方都存在着。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下面就来看看哭嫁习俗的相关信息。

哭嫁的意思

“哭嫁”,亦称“哭出嫁”、“哭嫁囡”、“哭轿”等。是汉、土家、藏、彝、壮、撒拉等民族的传统婚姻习俗,即新娘出嫁时履行的哭唱仪式活动。

哭嫁一般从新娘出嫁的前半个月、一个月开始,有的甚至前三个月就已揭开了哭唱的序幕。不过,开始时都是断断续续进行的。可以自由地哭。亲族乡邻前来送礼看望,谁来就哭谁,作道谢之礼节。喜期的前一天晚上到第二天上轿时,哭嫁达到高潮。这段时间的哭唱必须按着传统礼仪进行,不能乱哭。谁不会哭,就会被别人嘲笑甚至歧视。总的来看,哭唱的内容主要有“哭爹娘”、“哭哥嫂”、“哭姐妹”、“哭叔伯”、“哭陪客”、“哭媒人”、“哭梳头”、“哭祖宗”、“哭上轿”等。“歌词”既有一代代流传下来的、传统的,也有新娘和“陪哭”的姐妹们即兴创作的。内容主要是感谢父母长辈的养育之恩和哥嫂弟妹们的关怀之情;泣诉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的悲伤和新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倾泄对婚姻的不满,对媒人乱断终身的痛恨,等等……

哭嫁的由来

哭嫁由来其一: 哭嫁的风俗,不知道起源于什么时候。战国时期,赵国的公主嫁到燕国去作王后,她的母亲赵太后在临别时"持其踵,为之泣,祝曰,必勿使返。"大约就是后来长盛不衰的哭嫁风俗的滥觞了。 这种风俗,直至清末还盛行于四川农村中,随地区变化而大同小异。解放前,听老人们说,早些时候,没有嫁而不哭的人家。如果出现嫁而不哭的姑娘,也会被邻里看作没有教养的人,传为笑柄;相传有出嫁姑娘不哭而遭母亲责打的事。 旧时宣讲故事中,有花轿临门,父亲强令哭《迎风骂媒歌》的情节,可知哭嫁是有歌词的,带有表演性质,原是用来渲染气氛,以悲衬喜;不过,因为婚姻是包办的,真哭真骂的也不会少。

哭嫁由来其二: 哭嫁习俗源于原始时代的掠夺婚(即抢婚)。面对武力和强暴,女人没有别的选择,哭是惟一的反抗。从此以后,哭与嫁便结下不解之缘,年复一年,代代相传,形成后世的哭嫁习俗。 在中国,汉族、土家族、藏族、苗族、畲族、彝族、壮族、哈萨克族、闽西客家、桑植白族、黔西北仡佬族和黑河俄罗斯族等民族都有哭嫁习俗。据顾希佳《礼仪与中国文化》记载,这一风俗各地名称不同,或叫“哭出婚”,或称“哭嫁囡”,或称“哭轿”。有的地方,母亲、女伴等也陪哭,边哭边唱《哭嫁歌》。歌的内容因人而异,有世代传承,也有触景伤情或发泄不满,而这些《哭嫁歌》已成为我国民歌的一种别致样式。潮安县凤凰山畲族,就至今仍保留有《阿姐欲嫁目汁流》的歌谣。★★★★相关阅读:土家族哭嫁歌歌词 表达新娘离别之情

哭嫁的原因

1.伤离别,念亲恩

新娘通过哭嫁,以表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和亲友难舍难分之情,具有孝、义的伦理价值。即将远嫁他方,新娘首先想到的是离别亲人,依依难舍之情油然而生。因为要离别,平日不曾给予过多关注的亲情,此刻历历凸现。回顾往事,新娘悲从中来,用哭泣的歌声表达对闺门生活的不舍,对父母恩情的感念。十月怀胎的辛苦、养护的艰辛,件件往事、点点细节都浸润着父母的深情,做女儿的对父母的感激之情从内心深处溢出。 由于母亲对女儿的恩爱最深,所以这时候新嫁娘想得最多的是母亲:“天上星多月不明,爹娘为我费苦心”,“勤耕苦种费尽心,娘的恩情说不完,一教女儿学煮饭,二教女儿学结麻,三教女儿学背柴,四教女儿学挑花,五教女儿学写字”,“你把女儿养成人,你把女儿白抱了,你把女儿白背了”,都表现了母亲千辛万苦把女儿养大成人而女儿无法报答、又伤心又惭愧的感情。土家姑娘在出嫁前,哭得越狠,越会哭,就表明越孝顺父母。 在哭父母的同时,土家姑娘还要哭亲友、哭姊妹,这种哭表示对亲友姊妹的难舍难分之情,哭得越厉害,表示亲友姊妹间的情义越深。

2.换身份,忧前途

婚嫁是女性生命历程中的重要转折时期,其主要功能是将女性从女儿转换成媳妇。女儿和媳妇是两种全然不同的角色,其间呈现出一种断裂:一方面,新娘要告别女儿角色,因而内心充满了对往日生活的依恋之情;另一方面,新娘要开始履行陌生的媳妇职责,因而恐惧万分。所以,新娘必须通过某种途径脱离原来的角色,进入新的角色。这种角色的突变必然会对女性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压力和负担,她们需要通过某种途径消除紧张,“哭嫁歌”正好为其提供了一个合法有效的途径。女性在哭嫁仪式中被赋予话语权,她们借此权利,通过情感宣泄,卸掉角色转换时的情感压力、重负,告别旧的女儿角色,为接受新的角色作心理准备。 “哭嫁歌”还体现了新娘不愿离开父母家人、“千金贵女未做饱”的恋家心理。虽然作为一个女儿家在家中的地位没有男性高,不如兄弟重要,但也总是生活在母亲的庇护之下,相比做媳妇的处境要优越得多,故此无形之中就有了对比:“我在娘家是贵人,六月太阳我没晒,七月行雨我没淋;我到婆家变贱人,六月太阳天天晒,七月行雨我要淋”,进而发出了“这样的日子怎么过,这样的日子怎么挨”的哀叹。这种对娘家的留恋,对婆家的恐惧,可以说是女性哭嫁时的一种最基本最普遍的情感,也是“哭嫁歌”贯穿始终的主旋律。

#p#副标题#e#

3.怨婚姻,骂媒人

那么又是谁把自己送进这火坑的呢?是花言巧语的媒人。新嫁娘不能不生出对媒人的诅咒和对父母的埋怨。哭嫁歌中的“骂媒人”部分与前面哭亲别友的缠绵难舍在风格上形成了鲜明对照,痛快淋漓,战斗性极强。新嫁娘把扼杀自己幸福自由的满腔怒火,此时化成为对媒人的最怨毒的诅咒:“对门坡上栽斗子,背时媒人死独子;对门山上种韭菜,背时媒人绝九代。”还辛辣地揭露了媒人花言巧语的欺骗和唯利是图的丑恶嘴脸,如“你男家吃女家走,男家讲女长得好,女家吹男乖又巧”,“你骗我到公婆家,变成人家牛和马,人家动手就来打,打了骂了不解恨。”此外,还有对父母为钱势所动,不顾女儿幸福的埋怨:“背时媒人的话啊,像蜜糖甜坏了你们的心,像黑布蒙住了你们的眼睛,糊糊涂涂定下冤家亲;铁心肠的爹啊,铁心肠的娘啊,你逼着活人跳进了死人坑”,“六月太阳晒不死,三姊四妹赛死人,你们真是狠心呀,硬把生女赶出门。” 不愿离开父母、担心未来的新娘把一切的不幸归结到婚姻上,她们怨婚姻不自主,唱出了反抗之声,道出土家妇女无可奈何的悲凉之情。“哭嫁歌”中并没有很多直接指斥封建婚姻制度的歌,这是当时妇女不可能达到的认识高度。她们也不愿意直接指责自己的亲生父母,于是,她们把怨恨的情感倾泻在婚姻的直接促成人、婚姻制度的代表“媒人”身上,言词犀利又不失民间诙谐。

4.不平等,怨命运

哭嫁歌还发泄了男女在经济地位上的不平等,表现女性在丧失了经济地位和权利后的失望痛苦与不满心情。随着父权制、私有制的产生,女性逐渐失去了财产继承权,失去了传递氏族香火的权利。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妇女地位卑贱低下,逐渐使女性沦落为男性的附庸,乃至成为男性的“财产”,女性便被无情地排斥于家族之外,与家族利益无关了。一个土家弱女子,在强大的封建势力面前无力抗争,只有充分利用哭嫁这种合法机会来进行情感宣泄、诅咒和强烈控诉。因此,就有了新娘的哭诉:“如果我是男儿身,家里种种都有份,神龛写字也有名;如今成了女儿家,爹娘把我赶出门,一夜成了外乡人。”在这种封建礼教制度的束缚下,女性失去了一个普通人应有的基本权利,她的命运受人摆布,任人宰割。对于这种自己无力改变的命运,新娘在哭嫁之际利用了这个“合法”时机对其进行了大胆的揭露。因此,哭嫁也是对封建社会男女不平等、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的谴责。

5.诉说包办婚姻的痛苦

在潮汕传统社会,民间大多是流行“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习俗。青年男女婚姻毫无自主权,往往被包办。或嫁予毫无感情的人,或嫁予力食懒做的人,或嫁予虽然家庭富有但身体有残疾的人,或被换婚……甚至还要与心爱的人忍痛割爱。她们叫天天不灵,叫地地不应。痛苦之心,唯以泪洗面,以哭表达。

6.趋吉避邪,寻求神明上苍保佑的心理需要

在传统社会,人们因科学文化知识相对落后而比较愚昧迷信,“生死在天,富贵有命”,对鬼神十分崇拜,非常信仰,往往把吉凶祸福寄托于神明,将生死富贵交给上苍。作为人生大事的婚嫁,人们期望亲朋好友的衷心祝福,更是期望神明上苍的保佑。哭能获得父母与亲朋好友的同情进而博得众人的祝福,更能感动神明上苍的同情,从而博得神明上苍的保佑。同时,物极必反,居安思危,苦尽甘来……这些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浅易道理,为老百姓所认可,所遵从。今日大哭声音是为了明日大笑,今日痛苦是为了明日快乐。

总结:哭嫁”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文化现象。哭嫁习俗也是很多少数民族在结婚前必要的婚俗。



  • 民俗学问题:哭嫁的文化意义?
    答:她们哭起来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声有泪,优美动听,是一场新娘与亲人诉说离别之情的“大合唱”。那亦喜亦悲的心境,那如歌如泣的倾诉,使客家婚俗达到了...2007-11-23 哭嫁习俗的功能及其发生变迁的原因 12 2019-05-20 中国哪些地区有哭嫁文化? 2017-08-29 哭嫁是什么意思 2 2016-05-28 哭嫁的历史 3 ...
  • 土家族婚嫁歌土家族婚嫁歌文化价值
    答:土家族的"哭嫁"习俗,作为一项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深深植根于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之中,通过这一婚俗,我们看到了团结和和谐的社会理念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以及它对个人行为准则、人生观和家族延续的深远影响。《哭嫁歌》堪称一部活生生的社会学画卷,它以诗的形式记录了土家族...
  • 畲族神秘婚礼:新娘哭3天3夜 花轿门前挂五花肉
    答:解放后被革除,现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按照畲族的传统婚俗,一场完整的婚礼除了要经过“提亲、看寮、讨庚、合婚、压圆、回帖、下定、做表姐、做亲家伯、成亲、做头客”等过程外,较重要的环节是新娘出嫁前的“哭嫁”。一般要哭上三天三夜,直到新娘的声音哭哑为止。在新娘雷文...
  • 哭嫁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哭嫁的原因是什么
    答:感谢兄弟姐妹的关怀,同时也为自己少女时代欢乐生活即将逝去而悲伤,也表达了自己对于新的婚姻生活来临前的迷茫与不安,也有的是表达自己对婚姻的不满等,因此哭嫁对于传统的婚嫁习俗来说,哭嫁是不可或缺的,不过也是要看当地的习俗,如果没有哭嫁的传统还是不要哭嫁了。
  • 哭嫁是哪个民族的风俗
    答:壮族的哭嫁习俗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义。女性在出嫁时,不仅是对离开原生家庭的哀愁,更是对即将建立新家庭的憧憬。这种情感的表达,是对个人生命旅程重要转折点的庆祝,也是对传统价值的尊重。具体的壮族婚俗包括:1. 背新娘:在龙胜龙脊地区,壮族婚礼中有着背新娘的独特习俗。婚礼前,会挑选一位父母双全的...
  • 重庆土家族哭嫁的婚俗
    答:重庆婚礼习俗3354闹洞房中国自古以来就有闹洞房的习俗。在我们重庆这个城市,除了现在年轻人拿新人开玩笑取乐之外,闹洞房的旧俗已经逐渐没落了。但这种婚礼习俗在重庆的一些地方依然存在,比如重庆铜梁县。还有闹洞房的习俗,不仅新娘新郎被玩坏,新郎也美国的父母深受亲戚朋友嬉闹之苦。用筐抬,穿肩裙,做...
  • 汉族人哭嫁的婚俗已经慢慢的被淡忘,那么哭嫁的意思是什么呢?
    答:哭嫁是女子需要抱着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大声的哭上一场,因为马上就要离开生育女儿的父母了。
  • 湖南婚俗:婚俗中的哭嫁
    答:给孩子们写信媒人会把它交给对方,称之为改变耿或者耿。如果耿结合成功,他们会互赠信物,称之为固定耿。男方送布,女方多送一双布鞋、袜底、鞋垫。选择一个吉祥的婚礼叫做穿过门,向对方索要彩礼和嫁妆。堂中拜,行礼为礼,入洞房,有云雨之俗,云雨形式各异。湘西湘南也流行哭嫁。结婚前一两天,甚至...
  • 新娘惨哭不停,奇葩的“原始”婚俗是什么呢?
    答:只为了让她哭嫁时候哭得更真一些,这样的习俗压迫之下,结婚不像是喜事,反而闹得像是渡劫一样。幸好现在中国已经很少见到这种哭嫁习俗了,有些传统婚礼会拿哭嫁做噱头,但也只是请专业的演员来表演一番罢了。这样的糟粕习俗,还是停留在纸面上让人研究比较好,不然婚礼变得哭声阵阵,那就太倒胃口了。
  • 土家族姑娘出嫁背4本哭嫁词
    答:这些哭嫁词不仅是一份独特的文化遗产,也是一段蕴含着丰富情感和历史的故事。历史上,土家族自称为乱悉胡夷,在封建社会中被认为是蒙古种,是中国多元民族的一部分。土家族拦洞族人拥有悠久的历史,部分族群甚至可以追溯到汉朝,是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家族的婚俗,包括哭嫁这一传统,承载了深厚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