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的春节习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3
侗族春节的风俗习惯

侗族春节有吃“年更饭”,“年茶”,抢“头水”,“祭拜祖先”,“行年”等风俗。
侗族生活在湘、桂、黔边境,他们过春节,有大年和小年之分。
侗族称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又叫“姑婆年”,是纪念姑婆的节日,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年边要回家探亲团圆。
农历三十过大年,除夕晚上,送旧迎新,灯火通宵,高高兴兴吃“年更饭”。这晚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在本村寨互相串门、吃“年茶”。
吃“年茶”是很有趣的,那是各家的姑娘(或妇女),挑水桶到井旁,等老人家敬并以后(意思是吃水不忘掘井人),姑娘们便一起拿勺子舀水,舀到井里有白泡沫为最吉祥。姑娘们用这一担水给客人和家里的人煮上香喷喷的油茶,这就叫做吃“年茶”。
新年初一凌晨,要抢“头水”当全寨响起一片迎春接福的鞭炮声时,后生们就飞快地挑起水桶,手举火把,冲向井台,打上一担水飞速地挑回家。因这是新年的第一担水,所以叫“头水”。侗族人把抢来的“头水”奉为吉祥圣洁之物,家家户户都遵守古老的习俗只抢一担水。
挑回来的“头水”,要专门贮放,不能用来洗东西。只能做饭、炒菜,姑娘、媳妇们把“头水”煮沸,冲上糯米酿制的糟酒加荷包蛋,泡上芳香的侗家油茶,款待贵客。据传:吃了头水煮的饭、炒的菜、泡的油茶,能消病去灾。
新年初一这一天,侗家首先是拜祭祖先。姑娘们开门的头件事,便是相邀女伴,同到山崖水畔,去采摘映山红,采回家中,把一枝最美丽的映山红插到鸡笼上,献给雄鸡,以示报答雄鸡啼叫司晨之恩。
春节期间,侗族要走村串寨拜年做客,叫“行年”又叫“乡客”,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独特年俗。


侗族生活在湘、桂、黔边境,他们过春节,有大年和小年之分。侗族称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又叫“姑婆年”,是纪念姑婆的节日,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年边要回家探亲团圆。

  农历三十过大年,除夕晚上,送旧迎新,灯火通宵,高高兴兴吃“年更饭”。这晚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在本村寨互相串门、吃“年茶”。吃“年茶”是很有趣的,那是各家的姑娘(或妇女),挑水桶到井旁,等老人家敬并以后(意思是吃水不忘掘井人),姑娘们便一起拿勺子舀水,舀到井里有白泡沫为最吉祥。姑娘们用这一担水给客人和家里的人煮上香喷喷的油茶,这就叫做吃“年茶”。

  新年初一凌晨,要抢“头水”当全寨响起一片迎春接福的鞭炮声时,后生们就飞快地挑起水桶,手举火把,冲向井台,打上一担水飞速地挑回家。因这是新年的第一担水,所以叫“头水”。侗族人把抢来的“头水”奉为吉祥圣洁之物,家家户户都遵守古老的习俗只抢一担水。挑回来的“头水”,要专门贮放,不能用来洗东西。只能做饭、炒菜,姑娘、媳妇们把“头水”煮沸,冲上糯米酿制的糟酒加荷包蛋,泡上芳香的侗家油茶,款待贵客。据传:吃了头水煮的饭、炒的菜、泡的油茶,能消病去灾。如果误用了“头水”洗了东西,不能把水泼出去,只能洒在灶膛里,以示将吉祥留在家里。后生们抢完的头水,各家主妇就用竹篮提着煮好的米饭、猪肉,斟上米酒、来到井边祭水,她们将酒慢慢地注入井中,表达侗家人的心愿,愿井水四季不断,让全村百姓在新的一年里喝上更加清澈甘甜的水。

  新年初一这一天,侗家首先是拜祭祖先。姑娘们开门的头件事,便是相邀女伴,同到山崖水畔,去采摘映山红,采回家中,把一枝最美丽的映山红插到鸡笼上,献给雄鸡,以示报答雄鸡啼叫司晨之恩。然后,再把其余的花朵插到房中,床头、桌上,把新春打扮得像映山红那样火红热闹。

  春节期间,侗族要走村串寨拜年做客,叫“行年”又叫“乡客”,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独特年俗。姑娘佩戴闪烁发亮的银质装饰品,手提小巧玲珑的蜡篮;小伙子身着节日的盛装,头缠侗帕,手举灯笼(有的手持芦笙);老人腰插长长的烟斗,小孩打着各种各样的花灯,簇拥在烛光闪闪的龙的四周,在一片喧闹的爆竹锣鼓声中,浩浩荡荡的做客队伍兴高采烈地出发了,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上百人。到了对方村寨,主人在寨口的风雨桥上敲锣打鼓,爆竹齐鸣表示欢迎之后,便主动去接客人的灯笼,让客人休息,小伙子接姑娘的蜡篮,并帮助姑娘点燃被风吹熄的蜡烛。到了寨中的鼓楼坪,锣鼓声、爆竹声齐鸣,有的还吹起芦笙,舞起龙灯助兴,随后龙灯便挨家挨户去贺新年,贺年完毕,好客的侗家人便将龙灯挂在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中,拉着客人到自己家里去做客。哪家拉的客人多,说明这个家富有和热情,当然,小伙子是绝对不会放过远道而来的姑娘的,因为“做客”认识的姑娘,大多数能够结成终身伴侣。

杀年猪、打糍粑、做泡茶、打豆腐、捡柴喜

杀年猪:一到腊月时分,可见侗寨天天有磨刀宰猪的情景。一般来说,杀年猪要和村寨的家家户户商量,因为屠夫有限,必须排日子。“杀年猪”时会请一些亲朋好友来吃一顿,俗称“吃泡汤”,并送1-3斤猪肉给他们,让大家分享盛年喜悦,同时腌制腊肉等多种年货。

打糍粑:糍粑就是糯米打成的圆形年糕。不论田多田少,侗族家家都会 栽植一些糯稻,收割晒干后放至腊月以备打糍粑用。

人们把蒸熟的糯米放在“碓款”中用木头做成的“碓锤”揉打成糊状,往往还添加一些山野菜,拧成圆陀压扁,染上松柏枝叶花纹,涂上蜂蜡,制作成圆形糍粑,寓意家人年年团圆,风干后用水缸装满凉井水存放,以备新年食用。

做泡茶:侗族喜在丰收后将各种农产品制成干货,最突出的是将各种菜果做成蜜饯,靖州侗族的蜜饯有十样之多,叫做“十样饯”,有冬瓜蜜饯、南瓜蜜饯、柚子蜜饯、番茄蜜饯等。他们还将糯稻米蒸熟染上红黄绿颜色晒干,春节前用油炸熟,这就是泡茶

打豆腐:侗族有在田埂上种黄豆等各种豆类的习惯,春节则豆腐成为一道重要的菜。家家把磨好的豆腐用油炸成小块,可放十天半月,为正月备下营养方便的菜肴。

捡柴喜:是大年初一早晨的事。一起床,男女主人的第一件事是出门捡一小捆柴禾进家门。

湘西发音是柴、财不分的。捡柴就是捡财。捡柴喜就是捡财息。开财门后,会装香,烧纸,点青油灯,敬茶,寓意把财神迎到神龛上敬奉,希望财神永驻在自己家里。

扩展资料: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侗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信仰多神。

侗族先民在先秦以前的文献中被称为“黔首”,一般认为侗族是从古代百越的一支发展而来。

侗族主要从事农业,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种植水稻已有悠久的历史,兼营林业,农林生产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侗族地区的万山丛岭中夹杂着许多当地称为“坝子”的盆地。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铜仁地区,湖南省的新晃侗族自治县、会同县、通道侗族自治县、芷江侗族自治县、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龙胜各族自治县、融水苗族自治县,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等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侗族



侗年(侗族过年)简介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汉人进贡,汉人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汉人充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同时还演出侗戏。这些节日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春节。春节受汉族影响, 各地侗族也过春节, 并且十分隆重。农历年底, 侗族村寨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家家忙着打年粑、酿年酒、杀年猪、张贴春联、打扫卫生。侗族的“ 春节” 和汉族一样也俗称“ 过年”, 有大小年之分, 但与汉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 汉族过小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相传是敬灶神。侗族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 又叫“ 姑婆年”, 是纪念姑婆的节日, 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 过年快结束时回家探亲团圆。这天, 除过年的食品外, 侗家还用几个粑粑夹着酸肉敬奉姑婆, 作为“ 飨年”, 并用甜酒祭奠, 说是有的姑婆、姑母不会喝烧酒, 就饮甜酒, 反映了侗族人家具有尊重妇女的传统美德。各地侗族的春节活动既有相同内容, 又有地方性的特点。三江侗族农历三十过大年, 除夕当天宰猪杀鸡鸭祭祀祖先,又用酸汤煮鱼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烧肉和酸肉祭祖。同乐地区的杨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 还以甜酒祭祖, 到达摩娘娘庙(萨堂、圣母祠) 去祭祀, 同乐独峒一带的侗族放鞭炮驱逐“ 野鬼”。马胖一带的吴姓侗族不设祖宗神龛, 除夕这天, 杀猪宰鹅,首先去祭祀飞山庙杨公祠, 然后祭祀土地庙和“ 萨坛”, 最后在火塘边烧香摆饭桌吃晚饭, 在饭桌前说几句请祖宗一起过大年的话。初二后, 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请吃油茶或喝酒, 寨上吹芦笙,唱侗戏, 进行“ 月也” 集体交游。榕江侗族称“ 春节” 为“ 达年”, 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从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开始打年粑、酿酒、打扫卫生。喂牛的人家要为牛备足年料。农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杀年猪,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贴春联、门神。小伙子给未婚妻送礼, 新郎迎接新娘回来共度佳节( 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 。除夕之夜, 家家燃香点烛, 摆设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时, 鸣炮辞旧迎新。初一早上用茶水祭祖, 传说此时是祖先的“ 斋时”, 晚上才供奉酒肉。当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 表示全年财喜不外出。初一饭菜均吃前一天做好的, 意为上年剩下的, 以示年年有余。除夕晚上和初一整天不请客。初二这天, 寨上妇女到萨堂祭祀“ 萨岁” 祈求保佑, 兄弟请已出嫁的姐妹回来吃饭, 同时亲友也可以互请。初三以后寨中开始玩龙舞狮、演侗戏、“多耶”、“行歌坐月”、芦笙会、唱大歌等, 节日期间充满了欢乐气氛, 直至正月十五把龙送下海, 春节结束。□过侗年流行于榕江、通道、三江等地。内容是缅怀祖先, 祭祀农耕。相传侗族祖先从远道而来, 原以打猎为主, 后学会开荒种田, 从事农耕而获丰收, 秋后举行欢庆活动, 从此世代相传为侗年。也有的地方相传杨姓祖先是一位将军, 因被派远征, 担心在春节前不能回家团圆, 族人商议, 决定在他出征前提前过年。侗年的时间, 不同地区不一致。榕江瑞里、本里、保里一带选在摘禾后的十月, 俗称过禾蔸年( 侗话“ 记年高棒”) 。榕江往里选在农历十一月二十日后的辰、戌两日, 如先遇上辰日即以辰日为年(即大年初一) , 卯日为年三十。如遇戌日则以戌日为年。过侗年一般为7 天左右。榕江县七十二寨除过侗年外, 还过春节, 俗称陪年, 侗语称“ 记年卡”, 即过汉年。新年前, 家家打扫房前屋后, 杀年猪、打年粑等。新年期间, 寨上举行大规模的踩堂对歌、跳芦笙和斗牛活动。通道“侗年”, 节日的主要内容是“ 吃冻”, 即以吃冻鱼为主, 其他美酒佳肴也应有尽有, 有如过春节, 所以称为过侗年。吃冻的日期各地不同, 李姓、杨姓是农历十一月十一日。相传杨姓祖先有八兄妹依次各吃一天。青年去做客可以村连村、寨连寨地吃去, 一路吃鱼冻, 一路唱歌。吃冻鱼也有一些禁忌。有的地方禁吃黄鳝, 传说因古代侗族在迁徙中要躲避官兵, 恰好官兵看黄鳝打架去了, 人们才得以逃生, 故把黄鳝当作救命恩人。还有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侗族生活在湘、桂、黔边境,他们过春节,有大年和小年之分。侗族称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又叫“姑婆年”,是纪念姑婆的节日,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年边要回家探亲团圆。
  农历三十过大年,除夕晚上,送旧迎新,灯火通宵,高高兴兴吃“年更饭”。这晚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在本村寨互相串门、吃“年茶”。吃“年茶”是很有趣的,那是各家的姑娘(或妇女),挑水桶到井旁,等老人家敬并以后(意思是吃水不忘掘井人),姑娘们便一起拿勺子舀水,舀到井里有白泡沫为最吉祥。姑娘们用这一担水给客人和家里的人煮上香喷喷的油茶,这就叫做吃“年茶”。
  新年初一凌晨,要抢“头水”当全寨响起一片迎春接福的鞭炮声时,后生们就飞快地挑起水桶,手举火把,冲向井台,打上一担水飞速地挑回家。因这是新年的第一担水,所以叫“头水”。侗族人把抢来的“头水”奉为吉祥圣洁之物,家家户户都遵守古老的习俗只抢一担水。挑回来的“头水”,要专门贮放,不能用来洗东西。只能做饭、炒菜,姑娘、媳妇们把“头水”煮沸,冲上糯米酿制的糟酒加荷包蛋,泡上芳香的侗家油茶,款待贵客。据传:吃了头水煮的饭、炒的菜、泡的油茶,能消病去灾。如果误用了“头水”洗了东西,不能把水泼出去,只能洒在灶膛里,以示将吉祥留在家里。后生们抢完的头水,各家主妇就用竹篮提着煮好的米饭、猪肉,斟上米酒、来到井边祭水,她们将酒慢慢地注入井中,表达侗家人的心愿,愿井水四季不断,让全村百姓在新的一年里喝上更加清澈甘甜的水。
  新年初一这一天,侗家首先是拜祭祖先。姑娘们开门的头件事,便是相邀女伴,同到山崖水畔,去采摘映山红,采回家中,把一枝最美丽的映山红插到鸡笼上,献给雄鸡,以示报答雄鸡啼叫司晨之恩。然后,再把其余的花朵插到房中,床头、桌上,把新春打扮得像映山红那样火红热闹。
  春节期间,侗族要走村串寨拜年做客,叫“行年”又叫“乡客”,是别的民族所没有的独特年俗。姑娘佩戴闪烁发亮的银质装饰品,手提小巧玲珑的蜡篮;小伙子身着节日的盛装,头缠侗帕,手举灯笼(有的手持芦笙);老人腰插长长的烟斗,小孩打着各种各样的花灯,簇拥在烛光闪闪的龙的四周,在一片喧闹的爆竹锣鼓声中,浩浩荡荡的做客队伍兴高采烈地出发了,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上百人。到了对方村寨,主人在寨口的风雨桥上敲锣打鼓,爆竹齐鸣表示欢迎之后,便主动去接客人的灯笼,让客人休息,小伙子接姑娘的蜡篮,并帮助姑娘点燃被风吹熄的蜡烛。到了寨中的鼓楼坪,锣鼓声、爆竹声齐鸣,有的还吹起芦笙,舞起龙灯助兴,随后龙灯便挨家挨户去贺新年,贺年完毕,好客的侗家人便将龙灯挂在寨中德高望重的老人家中,拉着客人到自己家里去做客。哪家拉的客人多,说明这个家富有和热情,当然,小伙子是绝对不会放过远道而来的姑娘的,因为“做客”认识的姑娘,大多数能够结成终身伴侣。

  侗年(侗族过年)简介
  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汉人进贡,汉人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汉人充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者。青年男女通过玩山、对歌、跳芦笙等活动,寻找伴侣。同时还演出侗戏。这些节日活动一直要延续到春节。

  春节
  受汉族影响, 各地侗族也过春节, 并且十分隆重。农历年
  底, 侗族村寨一片喜气洋洋的景象, 家家忙着打年粑、酿年酒、
  杀年猪、张贴春联、打扫卫生。侗族的“ 春节” 和汉族一样也俗
  称“ 过年”, 有大小年之分, 但与汉族的小年不完全相同, 汉族
  过小年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 相传是敬灶神。侗族农历十二月
  二十九日为小年, 又叫“ 姑婆年”, 是纪念姑婆的节日, 意思是
  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 过年快结束时回家探亲团圆。这天, 除
  过年的食品外, 侗家还用几个粑粑夹着酸肉敬奉姑婆, 作为“ 飨
  年”, 并用甜酒祭奠, 说是有的姑婆、姑母不会喝烧酒, 就饮甜
  酒, 反映了侗族人家具有尊重妇女的传统美德。
  各地侗族的春节活动既有相同内容, 又有地方性的特点。
  三江侗族农历三十过大年, 除夕当天宰猪杀鸡鸭祭祀祖先,
  又用酸汤煮鱼祭莫一大王。初一的清晨用烧肉和酸肉祭祖。同乐
  地区的杨姓侗族初一除用酸肉外, 还以甜酒祭祖, 到达摩娘娘庙
  (萨堂、圣母祠) 去祭祀, 同乐独峒一带的侗族放鞭炮驱逐“ 野
  鬼”。马胖一带的吴姓侗族不设祖宗神龛, 除夕这天, 杀猪宰鹅,
  首先去祭祀飞山庙杨公祠, 然后祭祀土地庙和“ 萨坛”, 最后在
  火塘边烧香摆饭桌吃晚饭, 在饭桌前说几句请祖宗一起过大年的
  话。初二后, 亲朋好友之间互相请吃油茶或喝酒, 寨上吹芦笙,
  唱侗戏, 进行“ 月也” 集体交游。
  榕江侗族称“ 春节” 为“ 达年”, 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从
  农历十二月中旬就开始打年粑、酿酒、打扫卫生。喂牛的人家要
  为牛备足年料。农历十二月二十七、二十八日杀年猪, 农历十二
  月三十日贴春联、门神。小伙子给未婚妻送礼, 新郎迎接新娘回
  来共度佳节( 因侗族新娘有不落夫家之俗) 。除夕之夜, 家家燃
  香点烛, 摆设供品敬祭祖先。大年初一零时, 鸣炮辞旧迎新。初
  一早上用茶水祭祖, 传说此时是祖先的“ 斋时”, 晚上才供奉酒
  肉。当天不往屋外倒水和垃圾, 表示全年财喜不外出。初一饭菜
  均吃前一天做好的, 意为上年剩下的, 以示年年有余。除夕晚上
  和初一整天不请客。初二这天, 寨上妇女到萨堂祭祀“ 萨岁” 祈
  求保佑, 兄弟请已出嫁的姐妹回来吃饭, 同时亲友也可以互请。
  初三以后寨中开始玩龙舞狮、演侗戏、“多耶”、“行歌坐月”、芦
  笙会、唱大歌等, 节日期间充满了欢乐气氛, 直至正月十五把龙
  送下海, 春节结束。

  □过侗年
  流行于榕江、通道、三江等地。内容是缅怀祖先, 祭祀农
  耕。相传侗族祖先从远道而来, 原以打猎为主, 后学会开荒种
  田, 从事农耕而获丰收, 秋后举行欢庆活动, 从此世代相传为侗
  年。也有的地方相传杨姓祖先是一位将军, 因被派远征, 担心在
  春节前不能回家团圆, 族人商议, 决定在他出征前提前过年。侗
  年的时间, 不同地区不一致。榕江瑞里、本里、保里一带选在摘
  禾后的十月, 俗称过禾蔸年( 侗话“ 记年高棒”) 。榕江往里选在
  农历十一月二十日后的辰、戌两日, 如先遇上辰日即以辰日为年
  (即大年初一) , 卯日为年三十。如遇戌日则以戌日为年。过侗年
  一般为7 天左右。榕江县七十二寨除过侗年外, 还过春节, 俗称
  陪年, 侗语称“ 记年卡”, 即过汉年。新年前, 家家打扫房前屋
  后, 杀年猪、打年粑等。新年期间, 寨上举行大规模的踩堂对
  歌、跳芦笙和斗牛活动。
  通道“侗年”, 节日的主要内容是“ 吃冻”, 即以吃冻鱼为
  主, 其他美酒佳肴也应有尽有, 有如过春节, 所以称为过侗年。

  吃冻的日期各地不同, 李姓、杨姓是农历十一月十一日。相传杨
  姓祖先有八兄妹依次各吃一天。青年去做客可以村连村、寨连寨
  地吃去, 一路吃鱼冻, 一路唱歌。吃冻鱼也有一些禁忌。有的地
  方禁吃黄鳝, 传说因古代侗族在迁徙中要躲避官兵, 恰好官兵看
  黄鳝打架去了, 人们才得以逃生, 故把黄鳝当作救命恩人。

侗年(侗族过年)简介 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锦屏县九寨区一带。每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举行。当地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德高望重的族首,因为拒绝向汉人进贡,汉人带人包围村寨。族首为了维护民族尊严和乡亲的安全,挺身而出,被汉人充军戍边。后来这位族首获准从边疆还乡,此时正是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当地人吹芦笙,弹琵琶,敲锣打鼓去看望这位族首。后人便把这一天成为侗年。节日里,除打糍粑外,各家还杀猪宰羊表示庆贺。过年之晚,人们以肉食为主,忌食蔬菜。煮的米饭多于平常,以示“吃剩有余”.晚饭前,老人们在神龛和“祖宗角”摆上祭品,烧香焚纸,以祭祀祖先,招请祖宗来过年,并包有全家发达幸福。然后全家欢宴。出嫁的姑娘及亲友也在侗年是前来祝贺。节日当天的主要娱乐活动是斗牛,晚上鸣炮宴请胜...

  • 三江侗族民俗有哪些
    答:2. 极具传奇色彩的侗族“赶贼节”每逢中国传统佳节大年初一,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唐朝村的侗族民众,便聚在一起举行独特的传统避邪节——“赶贼节”活动,企盼着来年汪念搏岁岁平安。3. 侗族的其他习俗 侗族还有赛芦笙、踩歌堂、抬“官人”、 “多耶” 、行歌坐夜、 “月堆瓦”、 “不落夫...
  • 异彩纷呈,春节习俗贵州各民族齐登场?
    答:每年春节,全国各地都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处处洋溢着节日的气氛。在贵州,新年期间,除了传统的穿新衣、吃年夜饭等活动外,最吸引人的莫过于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习俗。以下是贵州各民族春节习俗的简要介绍:1. 苗族将春节称为“客家年”,家家户户宰杀猪羊,酿造美酒,制作糍粑,以此庆祝丰收,并祈求...
  • 侗族过春节的习俗是啥?
    答:新年初一凌晨,要抢“头水”当全寨响起一片迎春接福的鞭炮声时,后生们就飞快地挑起水桶,手举火把,冲向井台,打上一担水飞速地挑回家。因这是新年的第一担水,所以叫“头水”。侗族人把抢来的“头水”奉为吉祥圣洁之物,家家户户都遵守古老的习俗只抢一担水。挑回来的“头水”,要专门贮放...
  • 祖国各地春节习俗的简介
    答:中国春节习俗之侗族春节习俗盘点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侗族人民过年期间,具有特色的群众活动是“打同年”。这项活动,同...
  • 侗族的风俗习惯?
    答:打油茶、引路郎、定亲茶等。其中送春牛是侗族传统习俗,在农历立春日这天,家家修整、打归牛栏,用嫩草、糯米酒饭喂牛,上舞春牛,用竹篾做骨架上面糊纸,做成牛头,2人提着书有立春二字的大灯笼引路,2人合舞春牛,紧随后面是一群桃担荷锄的青壮年,边走边表演各种耕耘动作,很有生活气息。
  • 侗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是什么?
    答:服饰颜色通常包括黑色、蓝色、紫色和白色,其中黑色和蓝色多在春、秋、冬三季穿着,白色为夏季服饰,紫色多在节日时穿着。女性裙装不受季节限制,多采用黑色,注重色彩搭配,以一种颜色为主调,辅助以类似色,再用对比色进行装饰,整体色调明快而和谐,柔和而优雅。3、节日习俗:- 春节是侗族一年中最...
  • 侗族春节的民风民俗
    答:非常有幸在这期间来到三江,而且还碰上了多耶节的开幕式,狠狠过了一把“侗年”瘾。在这期间不仅尝遍了侗族过年的各种好玩,好吃,也深度体验了他们有趣的过年习俗。开幕式是侗族过年风俗的浓缩,旅游局为了宣扬侗族文化,让游客走进三江花了不少心思开展了各项活动。让我们能更快地了解侗族的奇特文化。
  • 贵州黔东南春节的风俗?
    答:贵州黔东南的春节风俗充满了民族特色,主要是苗族和侗族的传统习俗。黔东南的苗族侗族自治州以杀猪打糍粑来预示春节的到来。苗族人对春节非常重视,进入腊月后,他们开始倾其所有准备年货。几乎每户人家都会饲养肥猪,即“年猪”,作为节日肉食。在冬腊月的下旬,宰杀肥猪,家家户户都响起打糍粑的声音,这预示...
  • 侗族节日风俗
    答:此装古朴繁杂,银光闪闪,叮当作响。猜你喜欢: 1. 侗族传统节日介绍 2. 侗族有什么风俗习惯 侗族饮食特色和节日习俗 3. 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4. 侗族过年习俗随笔 5. 布依族的传统节日介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 侗族有什么传统节日
    答: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没有文字和没有建立在文字基础上的理论文化,侗民族的历史文化绝大部分是通过节日风俗口传心授耳濡目染达到心领神会而传承下来的。一、年节除夕之夜,他们讲究每人喝一碗稀饭,表示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有一个“舀水”习俗:姑娘们抢着舀水,以舀到井水起白泡为最吉利。新年里,侗族同胞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