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故、且、于、之在鸿门宴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谢、辞、故、且 、于、之、因、为、在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

  谢:1、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仪;~忱(谢意);~恩;~意;面~;致~;感~。 2、认错,道歉::~过;~罪。 3、推辞:~绝;闭门~客。 4、凋落,衰退:~顶;~世(去世);凋~;新陈代~。 5、告诉,询问:“使人称~:‘皇帝敬劳将军。’” 6、逊,不如:“锦江何~曲江池?” 7、古同“榭”,建在台上的房屋。 8、姓,谢姓。

  辞:1) (会意。本义:诉讼,打官司)2.口供3. 言辞;文辞

  故:事;事情 旧识;旧交 先,祖先 旧的事物

  且:1、尚,还,表示进一层:既高且大。尚且。况且。 2、表示暂时:苟且偷安。姑且。 3、表示将要、将近:城且拔矣。年且九十。 4、一面这样,一面那样:且走且说。 5、表示经久:这双鞋且穿呢! 6、文言发语词,用在句首,与“夫”相似:且说。 7、姓。

  于:》:“于,於也。象气之舒。”本义为叹词,音xū。“于”的其他虚词义是其假借用法,今音读yú。可用作介词、连词、助词和语气词。介词“于”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大量出现,西周以后,随着介词“於”的出现,“于”的一些用法逐渐被“於”所代替,魏晋以后,除了在引用古籍或固定格式中以外,“于”就很少出现了。“于”的连词、助词和语气词的用法只出现在先秦汉语中,汉代以后逐渐消失了。 【于】 神农氏纪实,象形字,画得是飘洒瑞雨的样子,既养气致舒展。

  之:助词
  1.用作书面语,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组成偏正词组。 例子:赤子~心/以子~矛,攻子~盾。 2.用作书面语,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 例子:中国~大/大道~行也
  代词
  1.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代替人或事物。 例子:反其道而行~、言~成理 2.用作书面语,人称代词,虚指 例子:久而久~ 3.用作书面语,指示代词,这、那。 例子:~二虫
  动词
  用作书面语,往 例子:君将何~?

  因:1 (会意。从囗(wéi)大。大,人。甲骨文字形,象人在车席子上。本义:“茵”的本字,坐垫,车垫) 2 同本义〖mat;cushion〗 因,就也。——《说文》。朱骏声注:“囗大俱非义。江氏永曰:‘象茵褥之形,中象缝线文理。’按即茵之古文。江说是也。” 3 原因〖cause〗 贵贱虽复殊途,因果竟在何处?——《梁书·范缜传》 自谓得其势,无因有动摇。——白居易《有木》诗 4 又如:因果报应(佛教指物有起因必有结果,善因得善果,恶因得恶果);前因后果 5 机会〖opportunity;chance〗 于今无会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姓 明有因礼。

  为:◎ 做,行,做事:~人。~时。~难。不~己甚(不做得太过分)。 ◎ 当做,认做:以~。认~。习以~常。 ◎ 变成:成~。 ◎ 是:十两~一斤。 ◎ 治理,处理:~政。 ◎ 被:~天下笑。 ◎ 表示强调:大~恼火。 ◎ 助词,表示反诘或感叹:敌未灭,何以家~? ◎ 姓。
  wèi
  ◎ 替,给:~民请命。~虎作伥。~国捐躯。 ◎ 表目的:~了。~何。 ◎ 对,向:不足~外人道。 ◎ 帮助,卫护。 ◎做,制造

一词多义
1.谢谢罪、道歉: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辞谢、告别:乃令张良留谢.
2.辞推辞: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告别: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3.故故旧、交情:君安与项伯有故?
因此、所以:故听之
特意: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4.且将要:若属皆且为所虏!
况且、尚且:臣死且不避,厄酒安足辞!
5.幸宠幸、亲近:妇女无所幸.
幸亏、幸而:故幸来告良.
6.之到: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
这:为之奈何?(代词)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助词)
的:今者有小人之言.(结构助词)
7.去距离:相去四十里.
离去,离开:脱身独去.
8.于向,对: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
比:长于臣.
在:复得见将军子此.
9.因就、于是: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趁势、趁机: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10.为担任,做:使子婴为相.(动词)
替,给: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介词)
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介词)
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动词)
呢:何辞为?(句末语气词)

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道歉)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动:表示歉意,道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表示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动:告辞,致歉)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动:致歉--愚以为此处不应有告辞之义,因入见本就为告辞)

故:故听之(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
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的原因)

且:且为之奈何(将)
若属皆且为所虏(将,将要)
臣死且不避(尚且……何况……)
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表对像:对)
贪于财货(表对像:对)
长于臣(表比较:比)
于是项伯复夜去(在……的情况下,maybe 跟今天的“于是”有相通之处)
得复见将军于此(表地点:在……(这里))
因击沛公于坐(表地点:在……(座位)上)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在……的情况下,maybe 跟今天的“于是”有相通之处)
樊哙覆其盾于地(表地点:在……(地上))
于是遂去(在……的情况下(其实可不译))

之:珍宝尽有之(音节助词,不译)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到)
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故听之/臣活之/吾得兄事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如因善遇之/举所佩玉玦 以示之者三/杀之/之之之……(代词,他)
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指关中)

----兄弟啊,你这可快让我译得吐血了……我不该接这活的……不该接这活的……特别是“之”……可真让我快吐血了,很多都是一个意思,代词,我特讨厌做相同的事,所以就只拣不同意思的译了。学文言文要多看多翻词典,只有学进去了,你会知道很多东西的
还有,分数……实在有点那个……

谢: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道歉)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动:表示歉意,道歉)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表示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动:告辞,致歉)
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动:致歉--愚以为此处不应有告辞之义,因入见本就为告辞)
阿母谢媒人,“女子先有誓......”(动词,推辞、谢绝)
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动词,辞别)
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动词,告诉、劝告)
乃花既谢,亦可无罪于主人矣(动词,凋落、衰亡)
故:故听之(连词,因此)
君安与项伯有故(名词,交情)
故幸来告良(所以)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之:吾得兄事之(代词,代项伯)
切而啖之(代词,代彘肩)
为之奈何(代词,代这件事)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动词,到)
今日之事何如(结构助词,的)
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指关中)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背德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于: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向,对)
贪于财货(表对像:对)
长于臣(介词,比)
于是项伯复夜去(在……的情况下,maybe 跟今天的“于是”有相通之处)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在……(这里))
因击沛公于坐(介词,在……(座位)上)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在……的情况下,跟今天的“于是”有相通之处)
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地上))
于是遂去(在……的情况下(其实可不译))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鸿门宴》
哙拜谢(感谢)——《鸿门宴》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鸿门宴》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鸿门宴》
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鸿门宴》

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鸿门宴》
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鸿门宴》


①具告以事(介词,把)——《鸿门宴》
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鸿门宴》
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鸿门宴》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鸿门宴》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鸿门宴》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鸿门宴》
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鸿门宴》


①长于臣(介词,比)——《鸿门宴》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鸿门宴》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鸿门宴》


①珍宝尽有之——音节助词,不译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③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④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
⑤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
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
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指关中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
哙拜谢(感谢)
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
②故遣将守关者(特意,副词)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
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
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①长于臣(介词,比)
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
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①珍宝尽有之——音节助词,不译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
③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④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
⑤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
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
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指关中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感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

  • “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属于什么句式?
    答:属于古文特殊句式中的省略句,省略了介词“于”,原句应为“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出自司马迁的《鸿门宴》。文言文常见的省略 主语省略:(村中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谓语省略: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宾语省略: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之)分人。介词省略...
  • 《鸿门宴》原文及翻译是什么?
    答: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2016-12-06 鸿门宴文言文翻译 3 2011-10-17 高一文言文翻译 《鸿门宴》 310 2014-06-22 鸿门宴...
  • 鸿门宴的古文翻译
    答: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任相,珍宝尽有之。”对项羽说:“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让子婴为相,...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沛公第二天以带一百多人马跟从他来拜见项王,到...2016-12-06 鸿门宴文言文翻译 3 2014-06-16 文言文《鸿门宴》的全文翻译 2013-11-02 鸿门宴古文...
  • 鸿门宴文言文翻译鸿门宴文言文翻译手写
    答: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灭人,...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
  • 鸿门宴翻译.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实词解释
    答:“背”,背叛) 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不者(“不”通“否”读fou 三声,不这样)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贴身卫士) 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献上) 3、词类活用 A 名词用作...
  • 谢文言文用法
    答:,“谢”,在文言文中有如下几种常见的义项:道歉、推辞、告别、感谢、告诉、凋落。 如果不考虑语境,《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中的“谢”,理解成“感谢”也未尝不可。但如果联系上下文看,刘邦“距关,毋内诸侯”,想在关中称王,惹怒了项羽,准备以四十万大军来攻打刘邦,项伯私下答应刘邦,回去替他说...
  • 鸿门宴中一词多义请
    答:一、《鸿门宴》中的一词多义:如: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沛公起如厕(往,到……去)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比得上)意: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举: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全、尽)谢...
  • 鸿门宴的文言文和翻译!
    答: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
  • 文言文《鸿门宴》翻译
    答:”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bēi)杓(sháo...
  • 文言文 鸿门宴 的全文翻译
    答:曰:“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