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有哪些民族风俗习惯?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6
仫佬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仫佬族人民日常讲话用仫佬语,唱歌却用汉语小方言“七拐语”。仫佬族民歌可分为随口答、口风和古条。仫佬族人民善唱山歌,这是他们历来用以歌唱生产、生活与感情,传授科学文化知识的艺术形式。歌的种类有:“随口答”,是即兴而作的短歌,多是男女青年谈情说爱时随问随答的对歌,句式有四句或六句,每句都是七言的,也有少数为六字头七字尾,押脚韵;“古条歌”,即为叙事式歌谣。有歌舞,其内容为民间流行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以15--30首为一条组成的长歌,叫“古条”,是民间歌手世代相传下来的;“口风”,是一种讽刺性歌谣,亦称口角歌,内容不拘,随编随唱,有“正口风”和“烂口风”之分。前者较文明,后者较粗俗,都富有机智、幽默、诙谐。   仫佬族现代诗人包玉堂,继承了仫佬族民歌的传统,又吸收了汉族诗人写诗的艺术技巧,创作了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叙事长诗,著有《凤凰山下百花开》、《歌唱我的民族》、《在天河两岸》、《回音壁》、《清清的泉水》等诗集。

仫佬族礼仪文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过程中,仫佬族形成了很多独具特色的礼仪风俗,比如添丁报喜、满月酒、敬婆王报人丁等。这些礼仪可以从仫佬族人生活中的各个地方反映出来,是仫佬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现在就随小编来详细了解一下吧。添丁报喜狗上岸后,跑到先民们的头领面前,抖落了它背上没被水打湿的地方粘带着的谷子、小米和包谷。头领捡起一颗包谷放进嘴里,顿觉清香甘甜,于是,他明白过来,这是族人们的新的食物来源,他把剩下的种子仔细收藏起来,并带领族人们开垦土地。生小孩是仫佬族人家的头号大喜事。孩子一降生,夫家便派人给外婆家报喜。外婆立即挑起早已准备好的东西:鸡(男丁母鸡,女丁公鸡)、背带、花布、甜酒、黄糖、鸡蛋前来贺喜。直到三朝后与接生婆、亲家母共进喜餐之后才返回家中。身体语言是指人的动作和举止,包括姿态、体态、手势和面目表情。它是一个人的修养、教育以及与人处事的基本态度的自然流露。满月酒在仫佬人眼里,满月酒是庆贺“万年香火”的一件大事。满月酒这天,外婆送来背带、布匹,外家姐妹每人送来一副“白米担”。男家亲友送来鸡、鸭、米、面等。诸位亲朋都来庆贺,为小孩举行“开斋”、“取名”的仪式。晚上外家与婆家各为一方,唱歌对擂。

1、社节,又称分肉串节,是祭祀社王的节日。分春秋二社,春季在二月,祈求社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季在八月,报答社王赐予好收成。

社节以村为单位集体举行。各户出资置办香烛牲口。届时,在社王庙供奉香烛,杀猪并按全村户数将猪肉分成相应的份数,以备祭祀完毕分给各户。

2、花婆节,又称“婆王诞”,俗称“小儿节”,在农历三月三举行。俗信“花婆”是掌管生育的神灵,她花园种的花都可以变成人,她送花给谁家,谁家就生小孩。人去世,又还原为她花园里的花。过花婆节时,各村要抬猪牵牛到花婆庙前宰杀献祭。

3、驱虫保苗节,又称吃虫节,是专门驱除虫害的节日,在农历六月初二举行。出嫁的姑娘这一天要回娘家过节,途中要捉害虫到娘家去炒着吃。全村人来到田间的吃虫庙,首先举行祭祀活动,所祭为吃虫娘娘甲娘。

扩展资料:

仫佬族有着十分丰富的节日文化,一年之中有许多节日,几乎每个月都有一个节日,这是因为仫佬族除了拥有春节、元宵、春社、清明、端午、秋社、中秋、重阳、灶王节等当地壮族、汉族共同的节日外,还有不少带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在仫佬族,即便与各民族共享的节日,也别具民族风味。

仫佬族主要聚居于中国南部广西等地。"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聚居地山峦起伏,奇峰耸立,山多地狭,可耕田面积较少,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小麦等。所以仫佬山乡的饮食以玉米、大米为主,家家腌制酸菜,仫佬人喜欢饮酒吸烟,不吃动物心。

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节日的食品原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仫佬族



春节,仫佬族称“年节”。在仫佬族地区的农历除夕之夜,仫佬族家庭全家人围坐地炉边,烧香供奉神灵。待正月初一雄鸡报晓,家庭主妇立即点上一束香火和火把,挑着水桶来到井、泉、河边,先插上香,向水中投几枚铜钱,祭祀水神,然后挑水回家。

社节,又称分肉串节,是祭祀社王的节日。分春秋二社,春季在二月,祈求社王保佑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季在八月,报答社王赐予好收成。社节以村为单位集体举行。各户出资置办香烛牲口。

驱虫保苗节,又称吃虫节,是专门驱除虫害的节日,在农历六月初二举行。出嫁的姑娘这一天要回娘家过节,途中要捉害虫到娘家去炒着吃。全村人来到田间的吃虫庙,首先举行祭祀活动,所祭为吃虫娘娘甲娘。显见这一节日民俗是在人们除灭害虫的农事活动基础上形成的。

接祖先节,时为农历七月七日至十四日。七月七日为接祖日,将祖先接回,每日每餐饭前先供奉祖先,然后全家才进餐,一直要供奉到十四日。

走坡节,在农历八月十五举行。在广西罗城等地,仫佬族青年男女要在节日前后的集日聚集“走坡”。他们在特定的山坡行走,互唱情歌寻偶。

扩展资料

仫佬族家中老人去世,都要向亲戚报丧。如是年轻媳妇死去,则须得外家到场看过方能入殓。老死者入殓前,孝子要到河边取水为死者沐浴,俗称取水为买水,即取水前在河边焚香,表示答谢水神。沐浴完毕,要为死者穿上几层新衣。

然后将死者抬到地上的草席上,表示“人死属土”。子孙们夹点肉和饭放在死者口中衔住,用毫银压上,然后抬入棺材中仰放,头向棺材窄的一方,脚向棺材宽的一方,意为“脚踏莲花”。一般都请“师公”为死者打斋超度。

一般打道场一夜,也有打三夜以上的,视家庭财力而定。安葬墓穴要请风水先生测定,即所谓择“佳城吉地”。出殡要择“吉日良辰”。仫佬族多行一次葬,如果逢上家中不幸,就会举行二次葬,拾回遗骨,洗净,放入坛中再行安葬。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仫佬族



  仫佬族风俗习惯:
  仫佬族是中国一个古老的民族,魏晋以来史书上称其为"姆佬"、"木佬",是包括在僚、伶的泛称之中。据历史记载和传说,最晚仫佬族人在元代或明初就已经居住在广西罗城一带。其民族自称为"伶"、"谨",壮族人称他们为"布谨",汉族人称他们为"姆佬"
  仫佬族人生活的地区属于石山地带,层峦叠嶂、山峰如林、峡谷洼地密布,土质贫瘠,农田灌溉和交通都极不方便,难以发展经济。近几十年来,不断兴修水利工程,灌溉面积越来越大,粮食产量不断增长。
  主要聚居于广西罗城等县,其余散居在罗城附近的宜山、柳坡、都安等地。"仫佬"一词在民族语言中,就是"母亲"的意思。
  仫佬族主要从事农业,以水稻、玉米为主。耕作技术、作物种类和生产工具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仫佬族人生活的大山中蕴藏着丰富的煤,素有"煤乡"之称,采煤已成为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耕民族大都有保护爱惜耕牛的传统习惯。但是像仫佬族这样敬重牛的习俗,却是别开生面。他们把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当做牛生日,届时家家户户清扫牛栏,把牛洗刷得干干净净,给牛送上好饲料,让牛歇息。这天要杀鸡宰鸭备酒祭"牛栏神"。要用枫树叶汁泡蒸黑糯米饭祭祖先。祭毕,先让牛吃黑糯米饭团,尔后人才能吃,以此表示对牛的敬重。
  关于牛生日的来历,仫佬族有这样一个民间传说:古代仫佬先民以锄挖地耕种,非常艰辛。有个叫罗英的姑娘在白银山上用动听的歌声解救了一头蹄子夹在石缝中的野牛,把它带回家中,割嫩草给它吃,唱山歌给它听,并教它耕田犁地。野牛好像也通人性,为了感恩,给仫佬人减轻劳动负重,同时,耕牛也得到了人们的敬重。后来罗英被尊为祖神,她救牛的四月初八做为牛生日。
  仫佬族的禁忌有:挖煤时不许讲不吉利的话;进门时不能踏门槛;忌食猫肉、蛇肉,有的地方还忌食狗肉和猪心。
  在众多节日中,仫佬族最独特最隆重的节日是"依饭节",又称"喜乐节"。顾名思义,这一天是个喜庆日子,每三年立冬以后择吉日举行,这天,他佬山寨从清晨开始就锣鼓咚咚,歌声索绕在山间,人们抬着猪羊到饲庙中祭祖,做道场,祈求人畜平安,佛教、道教色彩浓郁。白天看要狮舞龙,晚上燃起火把看戏,整个仫佬山寨热闹而又祥和。
  仫佬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婚丧嫁娶、祭祖都要用山歌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每逢春社节日,仫佬山寨便歌声不断,颇有绕梁三日的感觉。在歌谣中,最有意思的要数"十劝歌"了,它反映了仫佬族人民的道德观念,寓道德教育于文娱活动之中,生动活泼,寓教于乐,表现了仫佬族人民勤劳、尊老爱幼的补实良好民风。每逢节日,仫佬族人民还进行颇具民族风情的舞草龙、抢花炮、象步虎掌等等。
  "抢花炮"是仫佬族传统的民间文体活动。仫佬山乡凤凰山附近有个"龙岩坡",坡上有个'成王庙"。为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龙王庙"庙会,仫佬族人民都要聚集到一起举行盛大的"花炮节"。届时,乡亲们成千上万,纷纷涌向龙岩坡,参加"抢花炮"或观光。"抢花炮"场面生动,队员们互相协作,热闹非凡。抢得花炮者被视为村中英雄,人人崇敬。
  在仫佬山乡,男女老幼都穿青蓝色的衣服,青蓝色是仫佬人最喜欢的一种服饰颜色,他们家家户户都会自织、自染这种青蓝色土布,工艺制作别致,织出的布色泽鲜亮,既美观又耐用。清代,妇女穿筒裙,现在穿大襟衣、长裤,梳辫盘答,戴着精致的耳环、手锡、戒指。男子穿对襟衣服。
  仫佬族以稻米、玉米为主食,喜欢吃酸辣食品,尤其喜欢辣椒和糯米饭。最有民族特色的要数桐叶粑和特大粽粑,让你吃了还想再吃。
  生孩子被仫佬族百姓当作大喜事。新嫁娘一怀孕就要向母亲报喜,未来的外婆立即动手给将出世的孩子绣背带,以备将来背孩子用。
  孩子一出生,亲家便派人到外婆家报喜,外婆便挑着早已准备好的礼品前去贺喜。礼物有鸡(生男孩送母鸡,生女孩送公鸡)、绣花背带、花布、甜米酒、红糖、鸡蛋等。外婆在女婿家住满三日,与接生婆、亲家母吃完喜餐后才返回自家。
  产妇坐月子期间倍受照顾,独居卧室,单独吃富有营养的食品,还要举行喝姜酒仪式。满月后,母亲撑着伞背着孩子到田间转悠,谓"游因峒"。背孩子的背带里还塞有书本,预祝孩子长大后勤劳好学,才智超群。尔后,背孩子到集市上去买葱买蒜,期望孩子长大后聪明能干,能说会算。最后,母亲背孩子到外婆家与外婆、舅舅、舅妈等"见面"。

  过去是只给男孩子做满月,现在实行计划生育,许多人家也给女孩做满月,众亲戚还送孩子很多食物、衣服和首饰。

  • 仫佬族有哪些民族风俗习惯?
    答:3. 驱虫保苗节,又称吃虫节,是仫佬族特有的驱虫节日,在农历六月初二举行。出嫁的女子会在这一天回娘家庆祝,路上会捉拿害虫,回到娘家后将其炒食。全村人会聚集在田间的驱虫庙,首先进行祭祀活动,祭拜的是吃虫娘娘甲娘。仫佬族节日文化丰富多彩,几乎每个月都有至少一个节日。除了与其他壮族、汉族等...
  • 仫佬族有哪些民族风俗习惯
    答:3、驱虫保苗节,又称吃虫节,是专门驱除虫害的节日,在农历六月初二举行。出嫁的姑娘这一天要回娘家过节,途中要捉害虫到娘家去炒着吃。全村人来到田间的吃虫庙,首先举行祭祀活动,所祭为吃虫娘娘甲娘。
  • 仫佬族的风俗
    答:1、节日:仫佬族有不少带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在仫佬族,即便与各民族共享的节日,也别具民族风味。2、婚姻:仫佬族地区过去盛行父母包办的早婚,少数是自己通过“走坡”恋爱结婚的。婚后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结婚后女子不住在男方家,而是回到父母家,帮助生产劳动,服侍长辈,农忙和节日才回夫家住几...
  • 仫佬族的风俗
    答:仫佬族聚居地山峦起伏,奇峰耸立,山多地狭,可耕田面积较少,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红薯、小麦等。所以仫佬山乡的饮食以玉米、大米为主,家家腌制酸菜,仫佬人喜欢饮酒吸烟,不吃动物心。家常饭菜 仫佬族以稻米为主食,麦类、薯类、玉米、豆类辅之。稻米有粘米和糯米,粘米作为日常的正餐,糯米作为...
  • 仫佬族礼仪风俗
    答:仫佬族有很多独具民族特色的礼仪风俗,象添丁报喜、满月酒、敬婆王报人丁、认恩娘、补做风流等礼仪。这些礼仪习俗,是仫佬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添丁报喜 生小孩是仫佬族人家的头号大喜事。孩子一降生,夫家便派人给外婆家报喜。外婆立即挑起早已准备好的东西:鸡(男丁母鸡,女丁公鸡)、背带、...
  • 仫佬族民俗文化什么是仫佬族礼仪文化?
    答:仫佬族的礼仪文化在长期的民族发展过程中,仫佬族形成了许多独特的礼仪习俗,如加喜讯、满月酒、敬女、报人等。这些仪式可以反映在仫佬族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仫佬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让我们和校易搜一起了解更多。丁报喜。对于仫佬族来说,有孩子就是最大的幸福。孩子一出生,公婆就派人去姥姥家...
  • 仫佬族有哪些传统节日
    答:仫佬族的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以下是部分节日的详细介绍:1. 春节(仫佬语称“年节”):这是仫佬族最为重视的节日之一。除夕之夜,仫佬族家庭会围坐在地炉边,烧香供奉神灵。正月初一拂晓,家庭主妇会点燃香火和火把,前往井、泉、河边祭祀水神,然后挑回新水。全家大小会抢先喝一碗...
  • 仫佬族有哪些传统文化与习俗
    答:生小孩是仫佬族人家的头号大喜事。孩子一降生,夫家便派人给外婆家报喜。外婆立即挑起早已准备好的东西:鸡(男丁母鸡,女丁公鸡)、背带、花布、甜酒、黄糖、鸡蛋前来贺喜。直到三朝后与接生婆、亲家母共进喜餐之后才返回家中。身体语言是指人的动作和举止,包括姿态、体态、手势和面目表情。它是一个...
  • 仫佬族有哪些民间游戏
    答:仫佬族有许多民间游戏和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过仫佬族人民的生活。舞草龙 草龙用稻草编成,饰以彩纸。春节期间,仫佬族有挨家挨户舞草龙拜年的习俗。白天,全村老小抱来刚从田里收割的新鲜稻草,扎成一条长达80多米的草龙摆放在祠堂里,并在草龙身上插满纹香。当夜色降临时,村民聚集在祠堂里,拿着火把...
  • 仫佬族有什么民俗风情啊
    答:内容不拘,随编随唱,有“正口风”和“烂口风”之分。前者较文明,后者较粗俗,都富有机智、幽默、诙谐。 仫佬族现代诗人包玉堂,继承了仫佬族民歌的传统,又吸收了汉族诗人写诗的艺术技巧,创作了许多富有诗情画意的叙事长诗,著有《凤凰山下百花开》、《歌唱我的民族》、《在天河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