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小站》的原文,以及作者是谁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小学课文小站作者简介

资料 袁鹰

  当代作家,《白杨》一文是他1961年秋在兰州至新疆的途中写的。

  袁鹰诗选

  时光老人的礼物

  --------------------------------------------------------------------------------

  作者:袁鹰

  你把东风带给树枝,

  让小鸟快乐地飞上蓝天;

  你把青草带给原野,

  让千万朵鲜花张开笑脸;你把阳光带给山谷,

  让积雪化成淙淙的泉水;

  你把细雨带给土地,

  让种子闻到泥土的香味……你把春天带给我们,

  这份礼物比什么都珍贵。

  人说一寸光阴一寸金,

  你比黄金要贵上千万倍!

  世界上再没有谁,

  比你更慷慨更公正;

  你把一年的大好时光,

  同样地给我们每人一份。三百六十五天,

  谁也不多,谁也不少;

  就看我们呀——

  能不能把你安排得最好。懒惰的人整天东荡西游,

  你就从他身边悄悄溜走;

  把一大堆没做完的事情,

  一古脑儿丢在他的面前。

  糊涂的人整天没头没脑,

  你去远了他一点不知道;

  人家都在使劲要赶上你,

  他总是摇头说还早还早。我们可不糊涂也不懒惰,

  少先队员谁也不肯落后;

  因为我们全都知道:

  你的马车一去,就不再回头。工地上成堆的器材和砖瓦,

  转眼就变成工厂和高楼;

  跨过河流,穿过隧道,

  新的铁路每天在往前走。

  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

  谁都抓住你不肯放松;

  只有虚度时光的人,

  才会一次又一次脸红。相信我吧,时光老人,

  我们跟去年一样地热爱今年,

  当每天晚上撕下一张日历,

  难道能向祖国交上白卷?今年工要叫身体更结实,

  因为我是一个未来的工人;

  将来下矿井,钻煤层,

  难道还能常常闹病?

  今年我要学会更多知识,

  建设祖国什么全得靠学问;

  即使饲养一头奶牛,

  没有专门的本领也不行。时光老人呀,请你瞧瞧,

  你给我们的礼物是多么美好!

  灿烂的春光一望无边,

  祖国的山河到处都在等着我们!

  袁鹰(1924-- )散文多收于《第一个火花》、《风帆》、《悲观》、《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京华小品》、《袁鹰散文选》、《秋水》、《袁鹰代表作》等集子中。
  袁鹰文风正如他自己所说,“比较喜爱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人生真理于水光山色之中,寓哲学蕴味于诗意氛围之内;喜爱理在方寸、思隔山河、情思隽永、含意深远的随笔,”代表作有《青山翠竹》、《小站》、《戈壁水长流》等。

  袁鹰散文题材广泛、视野开阔。他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突出主题,使得作品诗意盎然。80年代后,他的散文语言平淡老辣、寓意较深,且有历史纵深感。写于1983年的《云雾茶》是为怀念诗人李季所作。文章首尾相合,结构严密,又脉落清晰,在叙事怀人的同时,还从普通的生活现象引发出一个道理,并间接地批评了当时文化单位用人上的异常现象。这篇散文意味深长而语言平白如话,一改袁文从前的绮丽风格。

  悉袁鹰先生的人,习惯地喊他“老田”。“袁鹰”是他的笔名,文坛上以散文而著称,一般人反而不知道他的本名———田钟洛。

  在我熟悉的人中间,袁鹰恐怕是最慈祥、善良、宽厚的长者。他有是非,有见识,但他为人敦厚,从未见过他让人当面下不了台,哪怕是一些在我看来属于小人或龌龊之辈的人,他也不会拍案而起,仍是彬彬有礼。我猜想他可能从未骂过人,也不会用脏字。

  这是一种涵养,一种风度,是岁月磨炼出的一种功夫。我永远也做不到,也学不会。

  “你应该写本回忆录。”10年前,我向袁鹰建议。

  他说:“我想想看。”过些日子,他说他接受我的建议,可以动笔写。前几天,他告诉我,快写完了。我期盼着从他笔下读出旧时风雨。

  早读过他所写的不少怀人忆旧的文章。他在许多描写故人的笔墨中,或多或少放进了他个人的人生痕迹。10多年前,读他所写的关于邓拓的报告文学《玉碎》,便深受他心底所充溢的历史沧桑感的触动。邓拓任《人民日报》社长时,袁鹰是报社文艺部的负责人之一,他在《玉碎》中感人地描述了邓拓在“文革”风暴突来时的自杀悲剧,自然而然也写进了他对老领导的认识与理解,还有自己的历史反思。后来,又读到他写《人民日报》同事林淡秋、袁水拍、陈笑雨的文章。其中勾画出的历史与人生命运的复杂性、不可知性,令人读后怅然良久。我深信,他的经历还有着更多更值得写出来的内容。

  也许是种巧合,似乎在一开始从事文学创作的时候,年轻的他就为自己晚年的形态勾画了一幅人生素描。19岁那年他写过一篇散文《泥河》,其句式、风格近似于当时文坛颇为流行的何其芳、丽尼、陆蠡的散文,甚至还带有萧乾《梦之谷》中的抒情韵味。他写道:“也曾独自徘徊在陋巷里,一个人去咀嚼孤独的果子,随意里沉默得有如古昔的黄昏,爬墙虎在高墙上微微地摆动,那些古旧的宅第,就如一些俯仰身世的老年人,在落寞阴暗里显得低徊欲绝了。轻轻地,我听着自己的脚步声!”写下这些文字是在1943年,俨然已60多年前的遥远了。年轻的他倾听着自己的脚步声,想像着俯仰身世的老人,谁知仿佛转眼间,自己便是俯仰身世的老人,在那里倾听年轻脚步声的回响了。

  看得出,他对这篇《泥河》十分偏爱,故在将自己16岁到20岁之间写于抗战期间上海“孤岛”的作品结集出版时,用“泥河”来做书名。他在扉页上题赠我这样一句话:“五十多年前穿开裆裤时的照片。”话很风趣。这些作品的确留下了他当年的身影。他也许觉得最初的文学创作显得幼稚,但在我看来,细读他的这些作品,不难发现,作为一个文人的许多情怀,其实早早地在里面流露出来了。“日子原是一条污浊的泥河”,是年轻的他对生活的一种描述。但这样的比喻绝不幼稚和浅薄,相反,却有着极为深沉的人生内涵。对于他,在走过半个多世纪的人生之后,想必仍然认同于这一最初的比喻。或者,用“日子原是一条流淌的泥河”也许更为贴切。

  袁鹰把自己晚年的书斋起名为“未了斋”,是受一副大雄宝殿的楹联的启发。该楹联为:“世外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他说他悟出了其中的禅机。在他看来,“了犹未了”实在蕴涵着朴素的真理。“了”是相对的、暂时的,“未了”才是绝对的、永恒的。对于他,生活与创作从来都“未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对个人来说,最好的选择莫过于安下心来,利用未了的剩余时光,继续做未了的事。”

  有这种心态,我想,生命才是有滋有味的。


这样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一向少有人注意。大概观众也没有什么兴趣吧,在大众传媒中,多是奇人轶事与暴富、艳遇之类的现代式梦想。平常朴素的生活里微妙而深沉的意味不大有人去耐心体会了: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来,用西北的方言形容,是人们"心里好像长了草",躁动得不行。不过这也实在无法想象,因为确有人在一夜之间便开起汽车住进别墅。富裕自然是好事,只是这样清寂淡远的生活里的意味被人忽略,觉得有点可惜。

那个一天只停两趟慢车的小站,乘客稀稀落落。民警每天清晨沿着铁路散步,两旁是葱郁静立的大山,偶尔会传来一两声不知名的小鸟的叫声,这情形很是令我神往。

自火车提速之后,这种小站便多被冷落了。崭新的双层列车从它们面前一掠而过,转眼之间便把它们甩在身后,使车上的人失去了从容欣赏小站和其周围人的生活的机会。

夜里,火车穿过长长的黑暗,在清冷的小站上停住,站务员拿着小旗肃立迎侯,有不多的几个人上车下车。路灯照亮短短的站台,站房里的灯光则温暧而迷蒙--那便是站务员们工作和休息的地方,有的就在这里住宿。我想象着站房里的情形和站务员们简单安静的生活,感到亲切而悠然。远处有朦胧的光亮,那或许是一个村庄,或许是一个小镇,未眠的人们一定正在灯下做着什么。

一个小站,往往连接着许多村子,人们从这里上车,大多只走几站,到不远的地方去。别处常见的难舍难分的情形,这里是不大容易碰到。从小站上车的人极少远行,即便送行也是平殂。在他们简朴的生活里,聚散离合也自有一种安详的气息。那位在小站工作的民警,许多乘客都认识。他制止在月台上叫卖的小贩和在路基附近放牛的农民,口吻类似乡亲之间的谈话。

小站及其附近人们的生活都是我们熟悉的,因为我就在一个小站的近旁住了几年。傍晚时分,沿着铁路散步的心情是落寞的,两旁的绵槐散发着浓烈的气味。坐在很高的路基上,望着下面的人家渐次亮起灯来,有说不出的安宁的茫然。远处煤矿井架上的光亮则璀璨如钻石,美丽得如一个朦胧的希望。夜晚是水一般的清澈。清冷岑寂的夜色将那些周而复始的日子浸入我的心里。

那时索寞的生活,一方面使我沉静下去,一方面又在激起新的幻想。一个偶尔的机会,我来到大城市。二十年过去了,却总是不能对它产生如小站那样的亲近感。在城市的喧闹嘈杂里,我更分明地觉得,在无数小站和它们的周围,才有更深广更合理的生活。它的简单里有丰腴,朴素里有柔润,那是更能满足心灵需要的生活。

我居住在城市,却又疏远着它。我只是远远地眺望着它,把它的喧嚣与骚动隔在我的窗上,不让它们打扰我的清寂的日子。有时候,我会怀疑这是因了心灵的苍老与疲惫,只是当我看到电视里那个小站并被感动的时候,我才明白,过去的日子怎样深印在我的心里;让我在这欲望汹涌的年代依然知道,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在寂寞与简单的生活里,我体味着美和人生的况味。



这是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疾驰而过。

你在车上甚至连站名也来不及看清楚,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一排白漆的木栅栏,或许还有三五个人影,眨眼就消失了。火车两旁依然是逼人而来的山崖和巨石,这样的小站在北方山区是常见的。

你看小屋左边的那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红榜旁边有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写着早晨广播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出站口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月台上,两三个农民挑着箩筐正准备乘车进城,几步以外,站上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月台上有个小小的喷水池,显然是精心设计的,水池中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喷泉从小树下边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的一尘不染。月台的两头栽着几棵杏树,花开的正艳,引来了一群蜜蜂,蜜蜂嗡嗡嗡的飞舞,使这个小站显得更加宁静。

小站上没有钟,也没有电铃,站长吹一长声哨子,刚到站的火车回答一声长啸,缓缓的启动离开小站,继续走自己的征途,站在月台上向四周望去,只看到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可是就在这儿,在这个小站上,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小站》是80年代小学课文,作者袁鹰。原文具体如下:

有一天电视里播放的专题片,是记录一位在四等小站工作的民警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情形。看过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这样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一向少有人注意。大概观众也没有什么兴趣吧,在大众传媒中,多是奇人轶事与暴富、艳遇之类的现代式梦想。平常朴素的生活里微妙而深沉的意味不大有人去耐心体会了: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来,用西北的方言形容,是人们"心里好像长了草",躁动得不行。不过这也实在无法想象,因为确有人在一夜之间便开起汽车住进别墅。富裕自然是好事,只是这样清寂淡远的生活里的意味被人忽略,觉得有点可惜。

那个一天只停两趟慢车的小站,乘客稀稀落落。民警每天清晨沿着铁路散步,两旁是葱郁静立的大山,偶尔会传来一两声不知名的小鸟的叫声,这情形很是令我神往。

自火车提速之后,这种小站便多被冷落了。崭新的双层列车从它们面前一掠而过,转眼之间便把它们甩在身后,使车上的人失去了从容欣赏小站和其周围人的生活的机会。

夜里,火车穿过长长的黑暗,在清冷的小站上停住,站务员拿着小旗肃立迎侯,有不多的几个人上车下车。路灯照亮短短的站台,站房里的灯光则温暧而迷蒙--那便是站务员们工作和休息的地方,有的就在这里住宿。我想象着站房里的情形和站务员们简单安静的生活,感到亲切而悠然。远处有朦胧的光亮,那或许是一个村庄,或许是一个小镇,未眠的人们一定正在灯下做着什么。

一个小站,往往连接着许多村子,人们从这里上车,大多只走几站,到不远的地方去。别处常见的难舍难分的情形,这里是不大容易碰到。从小站上车的人极少远行,即便送行也是平殂。在他们简朴的生活里,聚散离合也自有一种安详的气息。那位在小站工作的民警,许多乘客都认识。他制止在月台上叫卖的小贩和在路基附近放牛的农民,口吻类似乡亲之间的谈话。

小站及其附近人们的生活都是我们熟悉的,因为我就在一个小站的近旁住了几年。傍晚时分,沿着铁路散步的心情是落寞的,两旁的绵槐散发着浓烈的气味。坐在很高的路基上,望着下面的人家渐次亮起灯来,有说不出的安宁的茫然。远处煤矿井架上的光亮则璀璨如钻石,美丽得如一个朦胧的希望。夜晚是水一般的清澈。清冷岑寂的夜色将那些周而复始的日子浸入我的心里。

那时索寞的生活,一方面使我沉静下去,一方面又在激起新的幻想。一个偶尔的机会,我来到大城市。二十年过去了,却总是不能对它产生如小站那样的亲近感。在城市的喧闹嘈杂里,我更分明地觉得,在无数小站和它们的周围,才有更深广更合理的生活。它的简单里有丰腴,朴素里有柔润,那是更能满足心灵需要的生活。

我居住在城市,却又疏远着它。我只是远远地眺望着它,把它的喧嚣与骚动隔在我的窗上,不让它们打扰我的清寂的日子。有时候,我会怀疑这是因了心灵的苍老与疲惫,只是当我看到电视里那个小站并被感动的时候,我才明白,过去的日子怎样深印在我的心里;让我在这欲望汹涌的年代依然知道,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在寂寞与简单的生活里,我体味着美和人生的况味。

扩展资料

《小站》写作手法

1、通过慢车和快车都基本不停说明了小站的小。

2、通过数字的描写(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几根漆成淡蓝色的木栅栏,三五个人影)等,又说明了小站的小。

3、通过小站上的红榜、小黑板、宣传画说明了工作人员很注重旅客的文化 健康的需求.

4、通过"一尘不染"体现出喷泉和宝塔的干净和工作人员对于环境的讲究。

5、通过"蜜蜂翁翁的边歌边舞"宁静中的"一点儿"早闹给人愉快的感觉。

6、通过第六 自然段表现出,虽然没有电铃(设备简陋)但"站长吹一声长哨子"看出人们还是很负责的把工作做好。

7、对比的手法,通过光秃秃的小山和温暖的春意,突出了小站的布置精心   

8、最后的"温暖的春意"是含蓄句,通过温暖的春意体现出小站不止十分温馨,突出了工作人员对小站的认真的态度。

课文讲了北方山区的一个小站,由于工作人员精心布置和认真工作给旅客带来温暖的春意,赞扬了小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精神。

站虽小但这正是祖国千千万万个铁路线上的一个个重要的站台,正是这无数个不起眼的小站为祖国的铁路交通事业做着巨大的贡献。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美化着小站的环境,默默无闻,爱岗敬业。

《小站》 是当代著名作家袁鹰的作品。 它的写作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构思上。 文章一 开始, 就围绕 着小站的“小” 展开: “只有慢东才停靠两三分钟, 快车疾驰而过, 旅客们甚至连站名还来不及看清楚。 ” 站上的工作人员不多, 等车的也只有几个挑着箩筐准备_卜城的农民。 

站小,设备也简单。 没有钟, 也没有电铃, 指挥列车是站长的哨子。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站, 却 “ 二百口十一天安全无事故” , 在劳动竞赛中取得优胜。 于是 , 站上工作人员强烈韵责汪心和极高的服务质量, 便透过“ 小”而显喀出米了。

作者没有直按描写车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事迹, 而是从另一个角度一一小站的布置和 景物来反映 : 车站红榜旁边的小黑板上 , 用白粉笔写着早晨广播的新闻和报纸摘要 , 出站口 边贴着卫生宣传画。“ 早晨广播的” , 说明他们天天坚持这样抄写 。 一块小黑板,一张宣传画 , 看起来平平 常常, 但仔细一想 , 就使人感到小站工作人员为旅客服务是多么周到。

袁鹰的作品有《青山翠竹》、《丁丁游历北京城》、《第一个火花》、《篝火燃烧的时候》、《红河南北》、《第十个春天》、《风帆》、《悲欢》、《天涯》、《运行》、《京华小品》以及《袁鹰散文选》等。

四十多年来,写了大量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和儿童文学。主要作品有散文集《第一个火花》《红河南北》《风帆》,《第十个春天》等;诗集《江湖集》《花环》(与闻捷合著),儿童文学作品:游记《丁丁游历北京城》,诗集《篝火燃烧的时候》、《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等;

散文集《胡伯伯向你们问好》,儿歌集《唱一唱北京》。其中《刘文学》在全国第二次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一等奖。《寄到汤姆斯河去的诗》在第一次全国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获二等奖。

他的不少作品,特别是适合青少年阅读的诗歌、散文,如《青山翠竹》(选入课本时改为《井冈翠竹》)、《小站》、《渡口》、《白杨》、《筏子》(选入课本时改为《黄河的主人》)等,都曾入选中小学语文课本,广为流传,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小读者。;《和太阳比赛早起》入选西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本,《白杨》入选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本;《汉字的魅力》入选中学课本。



袁鹰《小站 》课文:

这是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

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疾驰而过。你在车上甚至连站名也来不及看清楚,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一排白漆的木栅栏,或许还有三五个人影,眨眼就消失了。火车两旁依然是逼人而来的山崖和巨石,这样的小站在北方山区是常见的。

你看小屋左边的那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红榜旁边有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写着早晨广播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出站口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

月台上,两三个农民挑着箩筐正准备乘车进城,几步以外,站上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

月台上有个小小的喷水池,显然是精心设计的,水池中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喷泉从小树下边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的一尘不染。

小站上没有钟,也没有电铃,站长吹一长声哨子,刚到站的火车回答一声长啸,缓缓的启动离开小站,继续走自己的征途,站在月台上向四周望去,只看到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

可是就在这儿,在这个小站上,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扩展资料:

《小站》 是当代著名作家袁鹰的作品。 

它的写作特点突出地表现在构思上。 

文章一开始,就围绕 着小站的“小” 展开: “只有慢东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疾驰而过,旅客们甚至连站名还来不及看清楚。 ”站上的工作人员不多,等车的也只有几个挑着箩筐准备进城的农民。 

站很小,设备也简单。 没有钟, 也没有电铃, 指挥列车是站长的哨子。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站,却 “ 二百口十一天安全无事故”,在劳动竞赛中取得优胜。 于是 , 站上工作人员强烈韵责汪心和极高的服务质量,便透过“ 小”而显喀出米了。

作者没有直按描写车站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旅客服务的事迹, 而是从另一个角度一一小站的布置和景物来反映 : 车站红榜旁边的小黑板上 , 用白粉笔写着早晨广播的新闻和报纸摘要 , 出站口边贴着卫生宣传画。



《小站》(散文)

作者:袁鹰 (原名:田钟洛)

这是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疾驰而过。

你在车上甚至连站名也来不及看清楚,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一排白漆的木栅栏,或许还有三五个人影,眨眼就消失了。火车两旁依然是逼人而来的山崖和巨石,这样的小站在北方山区是常见的。

你看小屋左边的那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红榜旁边有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写着早晨广播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出站口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月台上,两三个农民挑着箩筐正准备乘车进城,几步以外,站上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月台上有个小小的喷水池,显然是精心设计的,水池中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喷泉从小树下边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的一尘不染。月台的两头栽着几棵杏树,花开的正艳,引来了一群蜜蜂,蜜蜂嗡嗡嗡的飞舞,使这个小站显得更加宁静。

小站上没有钟,也没有电铃,站长吹一长声哨子,刚到站的火车回答一声长啸,缓缓的启动离开小站,继续走自己的征途,站在月台上向四周望去,只看到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可是就在这儿,在这个小站上,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小站 袁鹰

这是铁路线上的一个小站。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疾驰而过。

你在车上甚至连站名也来不及看清楚,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一排白漆的木栅栏,或许还有三五个人影,眨眼就消失了。火车两旁依然是逼人而来的山崖和巨石,这样的小站在北方山区是常见的。

你看小屋左边的那张红榜,上面用大字标明了二百四十一天安全无事故的记录,贴着竞赛优胜者的照片。红榜旁边有一块小黑板,上面用白粉写着早晨广播的新闻和首都报纸摘要,出站口的旁边贴着一张讲卫生的宣传画。月台上,两三个农民挑着箩筐正准备乘车进城,几步以外,站上的两位工作人员正在商量着什么。月台上有个小小的喷水池,显然是精心设计的,水池中堆起一座小小的假山,假山上栽着一棵尺把高的小树,喷泉从小树下边的石孔喷出来,水珠四射,把假山上的小宝塔洗的一尘不染。月台的两头栽着几棵杏树,花开的正艳,引来了一群蜜蜂,蜜蜂嗡嗡嗡的飞舞,使这个小站显得更加宁静。

小站上没有钟,也没有电铃,站长吹一长声哨子,刚到站的火车回答一声长啸,缓缓的启动离开小站,继续走自己的征途,站在月台上向四周望去,只看到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可是就在这儿,在这个小站上,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有一天电视里播放的专题片,是记录一位在四等小站工作的民警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情形。看过之后,久久不能忘怀。

这样普通人的寻常生活,一向少有人注意。大概观众也没有什么兴趣吧,在大众传媒中,多是奇人轶事与暴富、艳遇之类的现代式梦想。平常朴素的生活里微妙而深沉的意味不大有人去耐心体会了: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以来,用西北的方言形容,是人们"心里好像长了草",躁动得不行。不过这也实在无法想象,因为确有人在一夜之间便开起汽车住进别墅。富裕自然是好事,只是这样清寂淡远的生活里的意味被人忽略,觉得有点可惜。

那个一天只停两趟慢车的小站,乘客稀稀落落。民警每天清晨沿着铁路散步,两旁是葱郁静立的大山,偶尔会传来一两声不知名的小鸟的叫声,这情形很是令我神往。

自火车提速之后,这种小站便多被冷落了。崭新的双层列车从它们面前一掠而过,转眼之间便把它们甩在身后,使车上的人失去了从容欣赏小站和其周围人的生活的机会。

夜里,火车穿过长长的黑暗,在清冷的小站上停住,站务员拿着小旗肃立迎侯,有不多的几个人上车下车。路灯照亮短短的站台,站房里的灯光则温暧而迷蒙--那便是站务员们工作和休息的地方,有的就在这里住宿。我想象着站房里的情形和站务员们简单安静的生活,感到亲切而悠然。远处有朦胧的光亮,那或许是一个村庄,或许是一个小镇,未眠的人们一定正在灯下做着什么。

一个小站,往往连接着许多村子,人们从这里上车,大多只走几站,到不远的地方去。别处常见的难舍难分的情形,这里是不大容易碰到。从小站上车的人极少远行,即便送行也是平殂。在他们简朴的生活里,聚散离合也自有一种安详的气息。那位在小站工作的民警,许多乘客都认识。他制止在月台上叫卖的小贩和在路基附近放牛的农民,口吻类似乡亲之间的谈话。

小站及其附近人们的生活都是我们熟悉的,因为我就在一个小站的近旁住了几年。傍晚时分,沿着铁路散步的心情是落寞的,两旁的绵槐散发着浓烈的气味。坐在很高的路基上,望着下面的人家渐次亮起灯来,有说不出的安宁的茫然。远处煤矿井架上的光亮则璀璨如钻石,美丽得如一个朦胧的希望。夜晚是水一般的清澈。清冷岑寂的夜色将那些周而复始的日子浸入我的心里。

那时索寞的生活,一方面使我沉静下去,一方面又在激起新的幻想。一个偶尔的机会,我来到大城市。二十年过去了,却总是不能对它产生如小站那样的亲近感。在城市的喧闹嘈杂里,我更分明地觉得,在无数小站和它们的周围,才有更深广更合理的生活。它的简单里有丰腴,朴素里有柔润,那是更能满足心灵需要的生活。

我居住在城市,却又疏远着它。我只是远远地眺望着它,把它的喧嚣与骚动隔在我的窗上,不让它们打扰我的清寂的日子。有时候,我会怀疑这是因了心灵的苍老与疲惫,只是当我看到电视里那个小站并被感动的时候,我才明白,过去的日子怎样深印在我的心里;让我在这欲望汹涌的年代依然知道,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

在寂寞与简单的生活里,我体味着美和人生的况味。
回答者:obilliu - 助理 二级 4-9 14:48

©2007 Baidu

:袁鹰

  • 《帐篷》《种子的力量》《老水牛爷爷》《小站》的作者分别是谁?
    答:《帐篷》 作者:艾青 原名:蒋海澄 《种子的力量》作者:夏衍 原名:沈端先 《老水牛爷爷》作者:峻青 原名:孙俊卿 《小站》 作者:袁鹰 原名:田钟洛 这些够了吧?
  • 小学课文小站作者简介
    答:他善于以抒情、议论的手法和排句、叠句的形式渲染气氛,突出主题,使得作品诗意盎然。80年代后,他的散文语言平淡老辣、寓意较深,且有历史纵深感。写于1983年的《云雾茶》是为怀念诗人李季所作。文章首尾相合,结构严密,又脉落清晰,在叙事怀人的同时,还从普通的生活现象引发出一个道理,并间接地批评...
  • 小站中小站的主要特点是
    答:小”的特点,如“一间红瓦灰墙的小屋,一排漆成白色的小栅栏,”最后两段作者没有直接写小站的特点,起到了揭示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小站》中小站的主要特点是小。《小站》是80年代小学课文,作者袁鹰。写的是作者在一个铁路线上的小站边,看见的喷泉,杏花等等,令作者心旷神怡。
  • 谁知道下面每个文章是谁写的
    答:小英雄雨来:管桦原名鲍化普 种子的力量作者:夏衍 原名:沈端先 再寄小读者:冰心 原名谢婉莹 帐篷作者:艾青 原 名:蒋海澄 《老水牛爷爷》作者:峻青 原名:孙俊卿 《小站》 作者:袁鹰 原名:田钟洛 鸟的天堂作者巴金,原名李尧棠 蛇与庄稼作者是秦牧原名林觉夫 少年闺土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 (...
  • 小站的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
    答:《小站》最后两段没有再写小站的小这在表达上的作用是:最后两个自然段虽然没有再写小站的小,但小站却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体现了工作人员有着全心全意为旅客着想的精神。《小站》是一篇小学课文,描述了一个铁路线上的小站边,作者通过观察和感受,表达了对小站的热爱和赞美。最后两段没有再写...
  • 白色鸟的作者简介
    答:何立伟,1954年出生。湖南长沙人。1978年毕业于湖南师院中文系。历任长沙市第二十三中学教师,长沙市文联干部,专业作家。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集《白色鸟》、《小站》,中短篇小说集《小城无故事》,中篇小说《巷狗》、《花非花》等。1978年毕业于湖南师范学院中文系。长沙市文联工作。1983年...
  • 《小站》,作者写这篇短文的目的是什么?
    答:这个小站坐落在山坳里。站在月台上向四周望去,只看到光秃秃的石头山,没有什么秀丽的景色。可是就在这儿,就在这个小站上,却出现了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这喷泉,这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 围绕中心意思写教学反思简短
    答:教学中,我借助例文《小站》 组织学生讨论"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小站的小 "。根据交流,用结构图概括出描写小站的几个方面,通过集体选择的结构图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明白,可以从多个方面选择材料 。为了使学生所选事例丰富,引导学生回顾精读课文《夏天里的成长》和《盼》,以结构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启发...
  • 小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小站》讲述了一个偏僻的山区小站。虽然很小,设施很简单,但布置得却是那么精美,使我们感受到小站工作人员热爱本职工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小站的赞美之情。
  • 《小站》最后两段没有再写小站的小有什么作用?
    答:3、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通过不再强调小的描写,文章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小站的历史和文化,让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小站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从而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受。《小站》表达的情感:1、怀旧之情:小说以一个已经消失的小站为背景,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怀旧之情。作者通过对小站的描写,勾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