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哲学有哪些特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9
一、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
1. 知行统一,知识与道德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体系,其核心就是伦理道德学说,其宇宙本体是伦理道德的形而上的实体,其哲学理性是道德化的实践理性。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他看来,人伦效法自然。他把自然人格化了,伦理化了,人的价值都以伦理原则为尺度。从认识论上看,中国传统哲学强调知行统一,认识与道德统一,认识的目的是在于觉悟,在于行德。《白虎通义》称:“学之为言觉也,以觉悟所不知也。”所谓觉悟,就是打开心灵的混沌,焕发德行的潜力。以德行觉悟为认识的主要目标,既是中国文化伦理型性格的表现,又助长了它的伦理化走向。因此,中国文化认识外在客观事物,即使是自然界,也把它与人伦道德搅在一起,而不把它当作独立的认识对象。如果说西方文化是“智性文化”,那么中国文化可以称作“德性文化”。在这种“求善”的德性文化模式制约下,中国的“治道”要津不在“法”冶,而在“人”治,而“人”治又特别注重道德教化的作用。“以身训人是之谓教,以身率人是之谓化”,尊者、长者尤其要讲究以表率服人。所谓“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这一思想的通俗化、大众化的表达,则是“上梁不正下梁歪”。人治先于法治,身教重于言教,这是中国文化的传统。
2. 以惩恶扬善为宗旨,强调教化作用
中国文化十分强调“惩恶扬善”和教化作用。如中国古代文学历来就强调“文以载道”,十分重视文学的教化作用,提倡美与善相结合。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说;“文所以载道也,轮辕饰而人弗庸(用),徒锦也,况虚车乎?”(《通书•文辞》,《周元公集》),并不承认文学在传播政治伦理学说外,还自有独立的价值。唐代诗人杜甫也说:“文章一小技,于道未为尊”(《贻华阳柳少府诗》),因文章主要是载道的而不敢以文章写得好而自尊自傲。在绘画艺术中,画家着力表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山川日月、天地万物,不是为了表现它们自身的美,而是因为从它们的生命节律和形式可以联想到人类社会的运行节律和形式,体悟到伦理道德和思想感情。正如墨竹画家文灏说:“竹如我,我如竹。”他之所以醉心于绘画“心虚异众草,节劲逾万木”的竹子,就是要用竹来颂扬谦逊的品格。坚贞的气节,借以砥励自己的品格。写物是为了写人,以颂扬人伦道德、节操。在中国的文学与艺术中,自然都成了有性格、有感情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的作品方为上乘之作。中国的文学与艺术浸透了人伦道德的观念,成为劝善的工具,教化的载体。就是史学,也不以存史为主要目的,而以“寓褒贬,别善恶”为宗旨。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说,孔子作《春秋》,是“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写历史是服从和服务于伦理的需要。中国古代教育也是把伦理道德教育放段配在第一位,把学习文化知识放在第二位。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为有道德的“君子”。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孟子也明确指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明人伦”,“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总之,中国古代文化,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史学、教育都以“惩恶扬善”的教化为目的,渗透了伦理道德观念。
3. 强调“忠、孝”,充满人文精神
中国古代文化特别重视宣传“忠”、“孝”观念。宗法专制的中国古代社会把天下(国家)视为一个大家庭,封建国家的政体就是按照父权家长制的模式建立起来的,君主是全国的“严父”。诚如黑格尔所说:“中国纯粹建筑在这样一种道德的结合上,国家的特性便是客观的‘家庭孝敬’。中国百姓把自己看作是属于他们家庭的,而同时又是国家的儿女。”所以,中国封建统治阶级提羡燃备倡“以孝治天下”。他们认为:“其为人孝梯,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在他们看来,在家孝顺父母,出外就能忠于君王,就不会犯上作乱,天下也就太平了。中国古代政治从来就没有完善而独立的法律制度,而是以德代政,以道德说教来代替法制制度的实施。此外,中国古代文化充满人文精神,具有非宗教性品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事、人伦摆在首要地位,而不是宗教。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子不语怪、力、乱、神”。由于中国文化充满人文精神,重人伦,讲究“忠”、“孝”、“仁”、“义”,所以,造就了历史上众多的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志士仁人。由于中国文化的强烈的人文精神,才有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才有数千年辉煌昌盛的文明。但是以孝亲、忠君为核心的封建伦理意识,也是残害人民的精神枷锁。“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封建糟粕,也严重地阻碍了历史车轮的前进。
二、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不但有四大文明古国,也曾经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6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这种强大的生命力构成中国文化一个重要特征。
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表现在很多方面,但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表现出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就世界范围而论,中国古代文化虽然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却不是最早的。但在世界上所有古老的文明与文化中,唯有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有最顽强的生命延续力。这种无与伦比的生命延续力,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绝发展至今的一种文化类型。
2. 表现出非凡的包容会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总是能以非凡的包容和会通精神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国传统文化的这一精神首先表现在对诸家学说采取兼容并蓄的学术主张。

  • 简述中国哲学的特征
    答:中国哲学在世界哲学史上是独立发展的哲学类型之一。与其它类型的哲学相比,有如下特点:封建时代的哲学有比较充分的发展;中国封建社会的哲学主要同经学相结合,而不是同神学相结合。在中国封建社会,宗教神学虽比较活跃,但未能占据统治地位;中国传统哲学与伦理学联系密切,本体论、认识论同道德论相互渗透,...
  • 中国哲学有何特点?
    答:1、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哲学作为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生的理想、境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我国先秦哲学家们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哲学的发展,其中孔子、老子、庄子的思想影响可以说是最大。2、儒家讲究天人合一,君子以自强不息,应该说对当今世界的和平发展、...
  •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答:其实中国的哲学有别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早期研究世界的本源问题,本体论为主,后期以认识论为主,研究人的认识。而中国哲学的特点在于实用主义,他往往都是服务于某样东西的,比如政治统治,想儒家的仁政啊,道家的“术”,法家的“法”。中国哲学的大多思想都是服务于现实的,哪怕是庄子,他也是试图...
  • 中国传统哲学的特点都有哪些方面?
    答:就是虽然没有大环境的相互交流,但是意见是有指导人们进步的思想的。就像中国这传统哲学肯定也是有弊端的,西方的哲学也是有弊端的,所以中西方哲学各有各的好处,在当时没有交流的环境下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哲学。二、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中国古代哲学的来源就是在百家争鸣的局面,战国时期,从封建制转变为...
  • 简述古希腊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
    答:东方古典哲学是一种艺术。西方哲学是一门科学。东方古典哲学非常注重“知行合一”。《中庸》讲:“道,须臾不可离也;可离,非道也。”禅宗说,道就是“饥来吃饭,困来睡觉”。《杂阿含经》讲,涅槃就是“烦恼不起”。对东方哲学家来讲,离开独特的对“道”的经验,任何“说法”都没有意义。西方...
  • 中国古代哲学和西方哲学有何异同?
    答:1. 相似之处:两者都通过人的本身去观察世界,这意味着中西方哲学都关注人类自身以及人类与世界的互动。2. 不同之处:中国古代哲学多属伦理学,以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而西方哲学多属自然哲学,以物质与人之间的联系为主要研究对象。这导致中国哲学具有地道的唯心主义,强调“虚而不实”,...
  • 中国哲学十九讲中国哲学的特点
    答:中国哲学的特质 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它是从尧舜禹汤的圣王传统发展而来的德性的学问,它的主要课题是生命,是向内看,而不是向外看的。古代部落社会的氏族的领袖是天命这个观念的由来,得到统治权,就是得到了天命。人民听不听你,人民怎么看你,才是天命的关键。于是,出现了德性的观念,有德性的领袖才...
  • 古代哲学五行有哪些
    答: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中国古代哲学是带有浓郁思辨性质的自然观。如”阴阳说“主张阴阳和谐是一切事物运动变化的内在原因;“五行说”则认为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元素组成,元素之间“相邻相生,相间相克”;柳宗元的“元气说”认为万物都由阴阳二气相互作用而成,气“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
  • 中国哲学史的基本特点有哪些?
    答:中国哲学史的特点是由中国社会的特点决定的。中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奴隶制不典型,封建制发展得相当充分、完善,封建大一统的国家结构形成时间早、持续时间长;近代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没有达到成熟阶段。这就使中国哲学史具有五大基本特点:第一,正如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的典型性决定其哲学的典型性、欧洲...
  • 简述古希腊哲学、印度哲学、中国古代哲学的特点
    答:其佛学的唯识与中观,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与现代胡塞尔的现象学相提并论。古印度哲学的思维,最鲜明的代表是——佛学。其特征按西方哲学的研究范畴划分,属于认识论范畴的哲学思维。 中国哲学,在先秦时代,我个人认为,其总领的文本是——道德经。关于道德经,有多种诠释,可以把它解释为本体论的哲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