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断手法写历史真的靠谱吗?论《史记》中的上帝视角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4
上帝视角:它是一种文学叙述角度,是第三人称叙述的代称。叙述者如同无所不知的上帝,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出现在各个不同的地点,可以了解过去、预知未来,还可随意进入任何一个人物的心灵深处挖掘隐私。 一、引言 毫无疑问,史学家不可能用第一、第二人称来写一部史书。 作为后来人,我们从来都是利用上帝的眼光来看历史的。因为写历史的人,永远都是用全知全觉的视角来讲故事的。 上帝视角下的城市 然而,上帝视角是一把双刃剑,既能斩开迷障、开辟视野,又容易混淆事实、扰乱视听,对它的把控需要很强的功底。 司马迁写的《史记》,就是一个使用上帝视角叙述的典型。他一方面成就了举世经典著作,有许多成功与独到之处,另一方面也留下了一些漏洞与不足,少数篇章一直备受争议。 使用上帝视角来叙述事情,离不开推理、推断,《史记》中使用了大量的推断手法。这样写的历史,真的靠谱吗? 二、《史记》中上帝视角的成功与独到之处 《史记》中的每一篇世家或列传,都至少讲述了一个人一生几十年的经历,而本纪甚至是讲了一个国家十几代人的经历。 这其中,矛盾重重,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空间与时间的延展性非常大。叙述者必须用无限开阔的视野,才能把一切都告诉后人读者。 司马迁 在这一点上,司马迁成功地使用上帝视角来叙述,不仅增加了《史记》中人物事件的可信度,而且使故事的叙述变得灵活多变,情节明晰,整个作品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然而,上帝视角最大的缺点就是非常容易造成平铺直叙,缺少腾挪跌宕。俗话说,文似看山不喜平,这显然不符合任何时候读者的口味。 司马迁却使用全知的上帝视角,让自己的作品焕发出了生机,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并表现出来许多独到之处。 使用上帝视角叙事比较成功的,当属《项羽本纪》中的鸿门宴。作者带给了我们很强的代入感,让我们似乎感受到了酒宴上的紧张气氛和危机四伏。 鸿门宴 司马迁跨越时空,分头叙述了刘、项双方的目的和计划,将每个出场人物描写得活灵活现,将四个人在酒宴上的心理活动刻画得细致入微,并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深入到了刘邦、项羽、范增、张良的内心。 司马迁带我们进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领略了刘邦的狡黠与圆滑、项羽的姑息与优柔、范增的老谋深算、张良的神机妙算。 《史记·项羽本纪》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短短几十个字的樊哙闯宴,只言片语就把这样一个勇士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了项羽对樊哙的惺惺相惜。 司马迁不仅自己拥有上帝视角,也把读者带到了上帝的高度。他分别站在刘、项两方的角度上,频繁切换酒宴上账内、账外的镜头,让读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 「 ”范增起,出召项庄”,简单七个字就把视角带到了项羽一方,把镜头切到了账外;「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又切到了刘邦一方,下文又用「 ”沛公已出”、「 ”张良入谢”之类的词语来进行视角切换。 鸿门宴 两千多年以后,鸿门宴成为后世影视作品的导演们,特别喜爱、特别热衷于拍摄的一个经典故事。 三、《史记》中上帝视角留下的漏洞与争议 上帝视角的叙述者全知全觉,比任何人知道的都多,读者想知道的一切,他都知道,而且不需要向读者解释是如何知道的。 最难以置信的是,他不仅知道活人心中的秘密,能够识破一切的阴谋诡计,甚至死人带走的哪怕一点点想法,他也能从坟墓里,不对,是作者自己心里刨出来。 写历史之人,应以史实为根据,面对残缺不全的史料,辅助以想象推测,固然无可厚非。但是,《史记》中的一些推理却明显有漏洞,可信度不高,甚至十分荒诞。 我们举三个具体的例子,更容易理解这样的漏洞和缺陷。 第一个例子:李斯与赵高篡改秦始皇遗诏,扶植胡亥登基,逼死扶苏、蒙恬; 第二个例子:楚幽王是春申君的儿子,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子,这两个人都是送孕妇给国君的篡国者; 第三个例子:霍去病借甘泉宫打猎的机会,射死了李广的儿子李敢,汉武帝替他隐瞒,说是被鹿撞死的。 《史记·李将军列传》记载,居无何,敢从上雍,至甘泉宫猎。骠骑将军去病与青有亲,射杀敢。去病时方贵幸,上讳云鹿触杀之。 这样的情形,主要用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作者叙述的事情,不可能有任何记载,即使有,也会被销毁 2、知情人不可能泄露的事情,或者知情人已经全部死了 3、所有人都在保守的秘密,却被作者说穿了,比当事人自己还要清楚 这样的事,任何当朝的书籍材料是肯定不会记载的,所有人都会来隐瞒这个惊天阴谋,或来圆这个弥天大谎。 秦丞相李斯 以李斯、赵高之事为例,只有三个人知道此事,当事人李斯事后不久被赵高害死,并被族灭。知道这个惊天秘密的两个人,赵高打死不敢说,胡亥自己更不会说出去。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司马迁不仅知道了这个秘密,甚至比当事人自己还要清楚。显然,这不再仅仅是叙述的上帝视角了,而是穿进了人物的内心,超越了他们自己的认知,顺着作者自己的推理演绎了下去。 这个时候,上帝视角这把双刃剑,已经开始伤害主人了。全知全觉的过度使用,让人看起来就更有点像阴谋,给作品留下了一些遗憾和漏洞。 这种阴谋式的推理手法、离奇荒诞的情节,显然不符合史学的要求,却特别迎合了文学爱好者的胃口。因此,这些故事,被许多后来人论来论去。也不止一次搬上了荧幕。 四、写《史记》无法离开推断手法 古代记录信息的手段非常落后而匮乏,在秦朝建立之初,经历了秦始皇的焚书,毁坏了大量的典籍。 战国留存的竹简 司马迁祖上虽然世代担任史官,他本人更是读了大量现存的书籍,并且在西汉国家档案馆工作了许多年。他年轻时,更是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走访了很多古迹遗址,用严谨的治学态度来写这部书。 可是,一个人的视野,永远都是有限的,因为现实的事件总是无序和凌乱的。因此,把零散的材料整理组织起来,通过某种联系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这是史学家们的基本职责和能力。 司马迁巧妙并成功地使用了推断手法来写历史,解决了许多历史上无法再获得真相的谜团。 俗话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后人也许永远都难知道当时的真相。而且也并不是因为你严谨治学,就可以知道过去的真相。 五、用力过猛造成的荒诞与阴谋论 上帝视角的使用,根据程度深浅不同,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扩大联系、推断推理、臆测想象。 司马迁的推断手法,在很多地方有明显的用力过猛,在一些推断过度的章节里,把上帝视角变成了上帝思想,留下了一些荒诞不经的情节。 例如,刘邦是怎么来的,就非常离奇荒诞。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这分明是刘母与人私通,被刘父撞个正着,把野男人说成了是蛟龙,刘邦当然就是真龙天子了。 芒砀山刘邦斩蛇 成功的叙述者,一定都停留在上帝视角前两个阶段,失败的叙述者,必然是跨进了第三个阶段,而且是跨得越远,败得越惨。因为这不仅仅是叙述者的上帝视角了,更是超越了上帝思想,而是如上帝一般的存在。 例如现在很多的网络小说,把主角写成了超级无敌、超级英俊美貌,人见人爱、车见车载,自带主角光环,完全没有缺点的完人。他们的成功是必然的,他们一旦不小心败了,那一定是上天和别人的错误。 《史记》中也有这样的影子,例如一生几乎没有军功,却不断犯错的李广,从他一出场就圈粉无数,被司马迁写成了一个才气无双的飞将军。 更为严重的是,上帝视角一旦用不好,作者自己就成了阴谋论的发起者。这无意中会让读者总是觉得,书中的主人公,以一种神秘的身份,怀有不可告人的目的,在酝酿着一场惊天动地的阴谋。而最大的受益者,当然就是他自己。 春申君黄歇 例如《春申君列传》的后部分,就有很大的阴谋论嫌疑:春申君将怀了自己孩子的李园妹妹,进献给楚考烈王,想借此篡国,结果被自己门客李园所杀。 这样的推断,显然是难以自圆其说,甚至原文的语句都前后矛盾,比如: 《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李园)恐春申君语泄而益骄,阴养死士,欲杀春申君以灭口,而国人颇有知之者。 「 ”阴养”、「 ”颇有”二词,前后矛盾,仔细读来,让人难以置信,实乃败笔。 六、结语 随着网络文学的兴起,上帝视角这个词也开始不再生僻。 《史记》的推断手法,和使用上帝视角叙述的方式,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对后世的小说、戏剧等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些被拍烂了的剧情情节,几乎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原型。 《史记》在整体上,对上帝视角的使用还是很成功和恰到好处的。然而,我们也应以批判的眼光来阅读和学习《史记》,对于其中的瑕疵与不足,也应该有判断地剔除。



  • 以〈项羽本纪〉为例,说明〈史记〉塑造任务的艺术成就
    答:在《项羽本记》中,司马迁通过各种手段,调动一切有效因素,怀着歌颂、同情和批判的复杂心情,不虚美,不隐恶,完成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塑造。一、选择重大的历史事件写人 司马迁在《史记·留侯世家》篇末透露了这样一句话:“(张良)所与上从容言天下事甚众,非天下所以存亡,故不著。”这应该说是司马迁写人物传记选择材料方面...
  • 《竹书纪年》和《史记》有什么区别?在当今史学界的地位如何?
    答:由于《尚书》用柱记录事件,所以竹简年表的出现可以从另一个角度考察《古书》的内容,如《史记》、《史记》、《夏柒杀伯夷》、《太甲杀彝阴》等。与史书大相径庭。再比如简牍年表,上面写着:“元年,天定于郑”这可能指的是公元前899年4月21日凌晨发生在郑的日全食。据此可以推断出真正的元年。王国维在《文鼎杀...
  • 中考议论文素材:关于“求实”的典型论据
    答:司马迁写《史记》,写到魏国的历史时,其中有一节是,传说秦国为灭掉魏国,曾引黄河水淹没魏国都城大梁。传说归传说,可是《史记》却是一部史学著作,来不得半点的不真实。为了探明实情,司马迁亲赴当地实地考察。他爬上了长城,寻找那一处被洪水淹过的痕迹。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终于找到了那个遗迹。为了进一步证实,他还遍...
  • 《史记》与《春秋佐传》总的来说,其大意,同,所记载的类似吗??
    答:《左传》是古代编年体历史著作。儒家经典之一,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或称《春秋古文》(《史记·吴世家》)。西流末年刘歆所见到的则称“古文《春秋左氏传》”,《左传》就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刘歆认为《左传》是传《春秋》的,所以他就拿传文去解经,使之互相说明。在汉代,《春秋...
  • 在司马迁一生中,主要有哪些事件与他的《史记》创作有密切的关系
    答:司马迁的一生,据王国维先生《太史公行年考》推断,当是“与武帝相终始”。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有三点与他的写作《史记》有重要关系。其一,司马迁的家世和家庭。司马迁的先代都是周代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在汉武帝时任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把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之学”概括为阴阳、儒、墨、名、...
  • 《史记》两汉属于半禁书状态,为何东汉中期才有完整版?
    答:”司马迁的《史记》有两本,一本在官衙著书的地方,一本则留在家中,他也怕汉朝将他花费14年心血写成的史书付之一炬。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汉朝皇室将《史记》保留了下来,在诸侯国中都没有保存。历史记载东平王曾经向汉朝皇帝请求要一套《史记》,皇帝没有答应。从这一记录来看,在西汉时期,...
  • 春秋时期的《孙子兵法》,是何人所作的?
    答:直到近现代,对《史记》记载可靠性的质疑者仍然不少。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怀疑传世的《孙子兵法》有可能是孙膑所作:“据其书之文体及其内容,不能信其为春秋时书,但亦非出自秦汉以后,若指为孙武作,则可决其伪;若指为孙膑作,亦可谓之真。”而钱穆则干脆认为《孙子兵法》作于孙膑,史...
  • 轩辕黄帝与炎帝部落间的阪泉之战真实存在吗?
    答:发生在上古时期,华夏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与炎帝部落间的阪泉之战,是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氏族部落之间的大规模战争,然而近年来,却有不少历史学家对这场决定着中华民族第一次大一统历史走向战争存在的真实性表示质疑,那么司马迁在《史记》中有详细记述的这场阪泉之战,究竟是否真的发生过呢?让我们...
  • 史记卷--原地本纪. 大禹治水,讲了一个怎样的历史故事?
    答:经过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艺”之地 (《史记•夏本纪》),淮河和沂水流过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间,这片淤积几十年大水的地方,经过大禹的治理,将淤积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黄淮泛区的一些河段,开出了许多良田和桑土,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地方。在低洼地留下了微山、东平、钜野、骆马等“四渎”...
  • 谁看过汉书和后汉书啊,和史记比起来,怎么样
    答:《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书”改曰“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