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学常识性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1.天文学常识性的知识,麻烦介绍一下
光 年:光每秒大约30万公里,一光年大约为9,460,800,000,000公里。

--------------------------------------------------------------------------------星等(视星等): 天文学上规定,星的明暗用星等来表示,星等数、越小,说明星越亮,星等数每相差1,星的亮度相差2.5倍。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最暗的星是6等星。

天空中亮度在6等以上的,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颗。宇宙中的星体本身离我们很遥远,所以我们看到的星等并不是其真实的明度,而是有较大的差别,因此我们把眼睛观察所得的叫做视星等。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视星等一般就叫做星等。 --------------------------------------------------------------------------------黄 道 :太阳在天球上的周年视运动轨迹,称为“黄道”。

--------------------------------------------------------------------------------黄道十二星座: 为了确定位置的方便,人们把黄道划分为十二等份(每份相当于30°),每份用邻近的一个星座命名,这些星座就称为“黄道星座”或“黄道十二宫”。这样,相当于把一年划分成了十二段,在每段时间里太阳进入一个星座。

在西方,一个人出生时太阳正走到哪个星座,就说此人是属于这个星座的。 --------------------------------------------------------------------------------天 球 :天文学上为了与人们的直观感觉相适应,把天空假想成一个巨大的球面,这便是天球。

天球的中心自然就是我们地球,它的半径无穷大。这样,所有的天体在天球上的投影都有了因定的坐标。

天球只是人们的一种假设,是一种“理想模型”,引入天球这一概念,只是为了确定天 *** 置等方面的需要。(见下图) --------------------------------------------------------------------------------岁 差: 地球就象是一个旋转的陀螺,而陀螺在旋转时,它的轴并不是垂直于地面完全不动,而是在微微晃动,这种现象在物理学上称为“进动”。

地球也是这样,它的自转轴在天空中的方向是不断变化的,并不总是指向某一因定点,这就引起了“天极位置漂移”的现象。这在天文学上叫做“岁差”。

--------------------------------------------------------------------------------“天赤道”和“天极” : 天文学上,确定天 *** 置的方法与地球表面非常相似,也是通过经纬坐标系来实现。最常用而且最重要的天球坐标系,就是天球赤道坐标系。

地球赤道所在平面与天球的交线称为“天赤道”,它就是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向南北两个方向无限延长地球自转轴所在的直线,与天球形成两个交点,分别叫做北天极和南天极。“天赤道”和“天极”是天球赤道坐标系的其准。

--------------------------------------------------------------------------------“赤经”和“赤纬” : 在天球赤道坐标系中,天体的位置用经纬度来表示,称作赤经、赤纬。我们知道,天赤道和黄道间有23°左右的“黄赤交角”。

这样,天赤道和黄道就有了两个固定不变的交点。其中,黄道自西向东从天赤道以南穿到天赤道以北的那个交点,在天文学中称为“春分点”,我们把通过这一点的经线定为天球赤道坐标系0°经线。

赤经不分东经、西经,它是从0°开始自西向东到360°,单位是时间单位时、分、秒,范围是0~24时。天球赤道坐标系的纬度规定与地球纬度类似,只是不称作“南纬”和“北纬”,天球赤纬以北纬为正,南纬为负。

--------------------------------------------------------------------------------流 星 雨 : 流星雨一般都跟彗星有关。彗星是很松散的天体,它在运行过程中,总会甩下一些尘埃、石块什么的。

因为地球的轨道和彗星轨道是相交的,所以每年的某段时间,当地球运行到交点附近的时候,就会把这些物质吸引到大气层中,这就开成了流星雨。
2.关于天文学的知识有哪些
天文和气象不同,它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大气层外各类天体的性质和天体上发生的各种现象——天象,而气象研究的对象是地球大气层内发生的各种现象——气象。

天文学所研究的对象涉及宇宙空间的各种物体,大到月球、太阳、行星、恒星、银河系、河外星系以至整个宇宙,小到小行星、流星体以至分布在广袤宇宙空间中的大大小小尘埃粒子。 天文学家把所有这些物体统称为天体。

地球也是一个天体,不过天文学只研究地球的总体性质而一般不讨论它的细节。另外,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等人造飞行器的运动性质也属于天文学的研究范围,可以称之为人造天体。

天文学还从总体上探索目前我们所观测到的整个宇宙的起源、结构、演化和未来的结局,这是天文学的一门分支学科一-宇宙学的研究内容。 天文学按照研究的内容还可分为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和天体物理学三门分支学科。

天文学始终是哲学的先导,它总是站在争论的最前列。作为一门基础研究学科,天文学在不少方面是同人类社会密切相关 的。

时间、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的严格规律都须由天文学的方法 来确定。 人类已进人空间时代,天文学为各类空间探测的成功进 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天文学也为人类和地球的防灾、减灾 作着自己的贡献。天文学家也将密切关注灾难性天文事件——如 彗星与地球可能发生的相撞,及时做出预防,并做出相应的 对策。
3.天文学知识
这些是最常识的 21厘米辐射:由星际空间中寒冷稀薄的氢云发射的电磁辐射。

3α过程:在核聚变反应中,三个氦核聚合成一个炭核的过程。 3千秒差距旋臂:一团以53公里/秒的速度远离银河中心的中性氢云。

埃:长度单位,1埃=1e-10米,通常用来度量光的波长。 矮新星:会产生周期性的类似新星爆发现象的天体,成因可能是双星系统中的白矮星。

氨基酸:组成蛋白质的有机分子。 暗物质:用来填补理论中质量缺陷的假想物质。

暗线光谱:见吸收光谱。 暗星云:由尘埃和气体等不发光物质组成的星云。

奥尔特云:位于太阳系外层的云团,被认为是彗星的发源地。 巴尔莫线系:氢原子的一组光谱线,位于可见光和近紫外区。

白矮星:白矮星是内核塌缩后已经死亡的恒星,大小和地球类似。 百万秒差距(Mpc):一百万个秒差距。

半长轴:椭圆长轴的一半。 棒旋星系:一种漩涡星系,内部的旋臂呈明显的棒状。

暴胀宇宙:一种存在早期膨胀阶段的大爆炸宇宙模型。 倍利珠:日全食时通过月球的起伏表面射出的太阳光。

本影,暗影:在影子中,光线被完全遮蔽那个区域。 变星:亮度周期变化的恒星。

标准时:等于时区中央经度上的地方平时。 表岩屑:一种由破碎的岩石屑构成的土壤。

波长:两个相邻的波峰或者波谷之间的距离,通常用λ表示。 波长最大值:完全辐射体发射的波谱中能量最大的谱的波长,仅仅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捕获假说:一种关于月球起源的理论。 不规则星系:外表不规则的巨大气体云,包含大量的星族I和星族II恒星,但没有旋臂。

长周期变星:光变周期在100到400天的变星。 超导体:对于某些物体,当温度降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电阻值将会降为零,处于这种状 尘埃尾:由尘埃等不带电物质构成的慧尾。

赤道式装置:可以在赤经和赤纬方向运动的装置。 赤纬:用于天球的一种坐标,类似地球上的纬度。

臭氧层:地球大气层的一层,位于地表以上15-30km,具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 春分,春分点:天球上太阳由南半球移向北半球在天赤道上经过的那一点。

此时大约是3 月21日左右。磁层:行星的磁场。

次大气层:从行星内部逃逸出来的富含二氧化碳的气体。 次极小:在食变双星的光变曲线中,较浅的那一次交食。

次镜:反射望远镜中将光线发射到一点以利于观测的那面镜子。 大潮:满月或新月时出现的大幅度的海潮。

大碰撞假说:认为月球形成于一次小行星与地球的碰撞。 大气窗口:电磁波谱中可以通过地球大气层的部分,包括射电、红外和光学波段。

大统一理论:将电磁力、强相互作用和弱相互作用统一为一种作用的理论。 带纹:木星大气层中的条状云带。

大爆炸理论:一种认为宇宙起源于大爆炸的理论。 灯塔理论:认为脉冲星是自传的中子星的一种理论。

光年:光在一年中走过的距离。 地方天球子午圈:过天顶和天低的南北方向大圆 地平式装置:可以在水平和竖直方向移动的望远镜系统。

地震波:一种通常在地震时才出现的可以横穿地球的机械波。 第二星族:含重元素较少的恒星,此类恒星比较老,多分布于银核和银韵中。

第一星族:含重元素较多的恒星,此类恒星比较年轻,多分布于银盘上。 电波星系:一种发射强射电信号的星系。

电磁辐射:在空间中传播的电磁场。如:光,无线电波 电荷耦合元件( CCD ):半导体光电成像设备。

很适用于天文观测。 电子:一种带单位负电荷的小质量粒子。

电子伏特:能量单位,等于1单位电子电量乘以1伏特。 冬至,冬至点:天球上太阳距离地球最近的那一点。

也就是大约每年12月22日。动星系核:发出很强辐射的星系。

多普勒效应:由被测物体运动导致的谱线波长变化。 多普勒致宽:由气体中原子的运动造成的谱线加宽。

发电机效应:一种理论,认为地球磁场是由熔融地核产生的。 发射谱线:由原子辐射出的光子在光谱中产生的亮线。

发射星云:被恒星的紫外辐射激发而发光的气体云。 发射光谱:包含发射线的光谱。

反射望远镜:利用反射镜将光汇聚到焦点上成像的望远镜系统。 反射星云:通过反射星光而发光的星际尘埃云。

范艾伦带:由地球磁场俘获的高能离子形成的辐射带。 非宇宙学红移:不是由宇宙膨胀效应所导致的红移。

分光视差:分析恒星谱线以测定恒星距离的方法。 分光双星:从子星始向速度的变化而判知的恒星。

分裂假说:一种关于月球起源的假说,认为月球是从地球中分离出去的。 分子云:包含大量分子的浓密星际气体云。

封闭宇宙:一种认为有足够的物质能够使宇宙停止膨胀的宇宙模型。 辐射点:发生流星雨的时候,将流星的轨迹反向延长将会汇聚在一点上,这一点称作辐射点。

辐射纹(月面):陨星撞击月亮表面的时候,所产生的很多由撞击弹坑向外辐射的白色条纹 。辐射压:当物体的表面吸收了光子以后,会受到一个压力。

高斯:磁感应强度的单位。 各向同性:宇宙学假设,认为宇宙在各个方向上性质相同。

共同吸积假说:一种认为月球和地球共同形成的理论。 共振:两个周期运动相互同步的现象。

光变曲线:亮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常用来分析变星和食双星。 光度:星体在一秒钟内辐射出的总能量。

光度计:用于测量天体。
4.天文知识的特点
天文研究工作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研究,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被动性

天文研究的手段主要是观测──被动地观测,它不能像其它学科那样,人为地设计实验,主动地去影响或变革所研究的对象,只能被动地去观测,根据已经存在的事实来进行分析。天文研究的过程可以用下图来简单地概括

观测─→积累资料─→分析资料─→理论

(收集感性素材)

2、粗略性

由于天文观测的被动性,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天文观测的粗略性,我们不妨作一个比较。在地球上要证明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可以设计很多不同的方案或实验,达到理论要求的精度,而在宇观世界中,由于观测仪器的分辨度,灵敏度等的限制,以及观测手段的单一性──单靠望远镜,所以,在一定时期内,为了研究一个问题,只能依靠仅有的几种方法,或是仅有的几个不太准确的数据来粗略估计。这与在地球上的实验对比起来,表现出单一性和强烈的粗略性!而且,越是深远的天体,越是前沿的课题其粗略性就越严重,越明显,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天文学的发展与天文仪器(或更准确地说是观测手段)的发展直接相关。

3、瞬时性

让我们来比较下面三组数据

a、天体的年龄 几百万岁--百多亿年

b、人类文明 几千年

c、人的一生 几十年--上百年

从比较中我们不难看出,人类研究天体的演化仅是短短地一瞬间,就像是在人类文明诞生的时候对宇宙拍了一张极高精度的照片,而人类文明发展和延续的过程,就是用不同倍数(越来越大)的放大镜来观察这张照片一样,人类为了征服自然获得自由,而不断研究周围的宇宙。他们观测天体的主要目的,就是想了解各种天体的形成或演化过程,以便以后很好地加以利用。

4、长期性和连续性

任何理论的形成都建立在大量的数据之上,天文学也不例外,而且对天文观测数据的积累则更是长期的、持续不断的。只有这样的数据才是有用的,才能在此基础上得出相对正确的理论。

开普勒正是在其老师第谷花费毕生精力留下的行星观测资料中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颗脉冲星的发现正是在距今900多年的历史记载中找到了其形成的证据等等。即使是最平常的天文观测(如:月球、太阳、变星、双星)也需要几天以至于几十年的持续观测,才能有所收获,得出结论。因此,天文工作者必须要具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和认真细致的工作态度,否则就连皮毛都不可能学到!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给天文学下一个定义,所谓天文学就是在极其短暂的千百年的时间里,以基本上被动的观测方法面向广阔无边的宇宙空间,探索各类天体在漫长历程中的存在和演变的一门学科。
5.天文学知识(高级类)
地球会不会变成恒星? 地球本身就是天体中的一颗恒星,不用变了。

地球是由什么物质组成的? 人们对于地球的结构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

地球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学中,研究地球内部结构对于了解地球的运动、起源和演化,探讨其它行星的结构,以至于整个太阳系起源和演化问题,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地球外圈可进一步划分为四个基本圈层,即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内圈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基本圈层,即地幔圈、外核液体圈和固体内核圈。

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之间还存在一个软流圈,它是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之间的一个过渡圈层,位于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约150公里处。这样,整个地球总共包括八个圈层,其中岩石圈、软流圈和地球内圈一起构成了所谓的固体地球。

对于地球外圈中的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观测和测量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地球内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学、重力学和高精度现代空间测地技术观测的反演等进行研究。

地球各圈层在分布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固体地球内部与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层则是相互渗透甚至相互重叠的,其中生物圈表现最为显著,其次是水圈。 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

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

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

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

大气圈和水圈相结合,组成地表的流体系统。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

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

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 岩石圈 对于地球岩石圈,除表面形态外,是无法直接观测到的。

它主要由地球的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顶部组成,从固体地球表面向下穿过地震波在近33公里处所显示的第一个不连续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软流圈为止。岩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约为100公里。

由于岩石圈及其表面形态与现代地球物理学、地球动力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岩石圈是现代地球科学中研究得最多、最详细、最彻底的固体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据了地球表面总面积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约占海底总面积的45%,其平均水深为4000~5000米,大量发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围延伸着广阔的海底丘陵。

因此,整个固体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态可认为是由大洋盆地与大陆台地组成,对它们的研究,构成了与岩石圈构造和地球动力学有直接联系的"全球构造学"理论。 软流圈 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即B层。

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

也就是由于这个软流圈的存在,将地球外圈与地球内圈区别开来了。 地幔圈 地震波除了在地面以下约33公里处有一个显著的不连续面(称为莫霍面)之外,在软流圈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属于地幔圈。

由于地球外核为液态,在地幔中的地震波S波不能穿过此界面在外核中传播。P波曲线在此界面处的速度也急剧减低。

这个界面是古登堡在1914年发现的,所以也称为古登堡面,它构成了地幔圈与外核流体圈的分界面。整个地幔圈由上地幔。
6.有关天文学的知识
天文学是研究宇宙空间天体、宇宙的结构和发展的学科。内容包括天体的构造、性质和运行规律等。天文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自有人类文明史以来,天文学就有重要的地位。

天文学研究的对象有极大的尺度,极长的时间,极端的物理特性,因而地面试验室很难模拟。因此天文学的研究方法主要依靠观测。由于地球大气对紫外辐射、X射线和γ射线不透明,因此许多太空探测方法和手段相继出现,例如气球、火箭、人造卫星和航天器等。

扩展资料:

天文学的研究意义

天文学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都是很著名的史前天文遗址。哥白尼的日心说曾经使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在十八世纪形而上学的自然观上打开了第一个缺口。

牛顿力学的出现,核能的发现等对人类文明起重要作用的事件都和天文研究有密切的联系。当前,对高能天体物理、致密星和宇宙演化的研究,能极大地推动现代科学的发展。对太阳和太阳系天体包括地球和人造卫星的研究在航天、测地、通讯导航等部门中都有许多应用。

天文学循着观测-理论-观测的发展途径,不断把人的视野伸展到宇宙的新的深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天文学的研究对象从太阳系发展到整个宇宙。

  • 天文学常识性
    答:1. 天文学常识性的知识,如下:光年:光每秒大约30万公里,一光年大约为9,460,800,000,000公里。星等(视星等):天文学上,星的明暗用星等来表示,星等数越小,说明星越亮。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最暗的星是6等星。天空中亮度在6等以上的,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颗。黄道:太阳在天球上的周...
  • 天文地理常识你知多少?高分征集常识,只要有价值分就是你的。
    答:1、恒星恒星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天体,自身能发光,由炽热气体组成,主要成分是氢和氦。2、太阳太阳是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球状天体,主要成份是氢和氦。太阳的体积约为地球体积的130万倍。太阳的大气结构即为太阳的外部结构,从里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太阳活动的周期为11年,主要标志是黑子和...
  • 天文知识有哪些?
    答:太阳系有九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的次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冥王星离太阳最远,其轨道直径约120亿公里;天文学家认为太阳系的疆界可能比这个范围还要大得多。
  • 广东省 *** 关于天文常识
    答:时间、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的严格规律都须由天文学的方法 来确定。 人类已进人空间时代,天文学为各类空间探测的成功进 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天文学也为人类和地球的防灾、减灾 作着自己的贡献。天文学家也将密切关注灾难性天文事件——如 彗星与地球可能发生的相撞,及时做出预防,并做出相应的 对...
  • 天文学常识性的知识,麻烦介绍一下。
    答:星等(视星等): 天文学上规定,星的明暗用星等来表示,星等数、越小,说明星越亮,星等数每相差1,星的亮度相差2.5倍。我们肉眼能看到的最暗的星是6等星。天空中亮度在6等以上的,也就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颗。宇宙中的星体本身离我们很遥远,所以我们看到的星等并不是其真实的明度,而是...
  • 天文学主要要掌握哪些知识点
    答:天文学知识最常识的:21厘米辐射:由星际空间中寒冷稀薄的氢云发射的电磁辐射。 3α过程:在核聚变反应中,三个氦核聚合成一个炭核的过程。 3千秒差距旋臂:一团以53公里/秒的速度远离银河中心的中性氢云。 埃:长度单位,1埃=1e-10米,通常用来度量光的波长。 矮新星:会产生周期性的类似新星爆发现象的天体,成因可...
  • 求补充一点天文常识(关于地球月球太阳以及光学望远镜原理。参数)_百度...
    答:天文爱好者对有视面天体照相颇感兴趣,因为它们既是很好的展示和观赏资料,更重要的它们也是科学研究的部分信息。读者在学会使用光学望远镜的同时进行天体观测与天体摄影实践一定会其乐无穷。值得强调,早期的天文望远镜只做目视观测,终端设备只有目镜。后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终端设备逐渐增加了摄影系统...
  • 关于进行天文观测需要的常识
    答:要进行天文观测,没有一个好的场地是绝对不行的。观测场地周围的环境直接影响着观测效果:如果障碍物过多,很难见到观测目标,就更甭提观测了;如果气流变化过大,会造成...·天文观测中的注意事项 天文观测的效果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在观测过程中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现总结如下。一.灯光 当...
  • 下列天文学常识中,错误的一项是( )
    答:【答案】:A 行星运动第三定律认为,行星距离太阳越远,它的运转周期越长,运转速度越慢。由此可知A项错误。公元前613年,春秋时期鲁国天文学家观察到一颗彗星扫过北斗,从而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B项说法正确。土星是太阳系中卫星数目最多的一颗行星,目前已发现的土星卫星就已经超过了60...
  • 简短一点的天文知识
    答:宇宙图景 当代天文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宇宙是有层次结构的、物质形态多样的、不断运动发展的天体系统。 层次结构 行星是最基本的天体系统。太阳系中共有八颗行星:水星 金星 地球 火星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目前以被从行星里开除,降为矮行星)。除水星和金星外,其他行星都有卫星绕其运转,地球有一个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