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横跨黄河的第一座铁索浮桥,怎么现在只剩下了四头铁牛?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0
北宋年间,黄河上曾架着一座浮桥,浮桥两端用铁索拴在两岸的铁牛上,后因河水暴涨,把

(1) G1*p水/(p铁-p水)
拉力=0 浮力=重力 设水对铁牛和 泥沙浮力分别为F1 F2=G1+G2=F1+F2 G1:F1=p铁:p水 拉力=G1-F1=V(p铁-p水)=G1*p水/(p铁-p水)
(2) 变化了 因为绳索拉力= G1*p水/(p铁-p水) 所以相当于船重力增大,依然漂浮 浮力=拉力= G1*p水/(p铁-p水)
好象题目有点问题,沙和铁牛密度都大于水 怎么题目中绳子不受力

宋英宗时期,黄河发大洪水,将一座浮桥冲断,连带着黄河岸边的铁牛也被带进了黄河中,这可是一件大事,河中府做了很多工作,但是都没有办法将铁牛弄出来,因此,当地的官员不得不遍寻天下能够将铁牛捞出来的人,而一个名叫怀丙的和尚毛遂自荐,利用河水的浮力,以两条载满土的船与水中的铁牛牵连在一起,然后将船中的土往水中倒,借助水的浮力将铁牛拉了出来。


这个就是著名的《捞铁牛》的故事,被冯梦龙记载于《智囊全集》中,这其中的铁牛就是著名的黄河铁牛。黄河铁牛也叫做唐开元铁牛,顾名思义,就是唐朝开元年间铸成的铁牛。
杜佑在《通典》中记载:“于是开元十二年,唐明皇始下群议,乃铸牛,人,山,柱,夹维两岸,久成固矣。”
也就是说,724年,唐玄宗下令于蒲津渡口铸铁牛、铁人和铁山,目的是“夹维两岸”,实际上就是作为索桩的存在,拴住铁索以连接浮桥,构建成稳固的浮桥。我们都知道,黄河水流湍急,又很宽,为了连通黄河两岸,通常会建造浮桥。
浮桥多半是用渭水南岸的竹子和陇坻的松木制成浮桥,这样造成的浮桥在短时间内还是比较坚固的,但是当河水结冰前和融化时都会使水势上涨,很容易就对浮桥造成损伤,所以浮桥的寿命很短,不得不一次次重建。


到了开元年间,唐玄宗知道了这件事情,就决定以铁代替竹子,造成坚固的浮桥,虽然黄河岸边的工程不过是八尊铁牛、八个铁人和四座铁山还有一些铁墩和铁柱,但是工程量却是相当大的。
单纯就铁牛来说,每尊铁牛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连同底座大约有七十吨重,这就是一个相当大的工程。而牛尾部分有横轴,用来栓连桥索,以稳固浮桥。
这项大工程是宰相张说负责修建的,张说是唐玄宗时期著名的宰相,他三度为相,第三次是在723年,唐玄宗命他为中书令。当时的宰相制度是两相制,一个正宰相,一个副宰相,而张说这个中书令就是正宰相,他于为相的第二年负责修建浦津渡口的浮桥,修建完成之后,张说还特意做了一篇《蒲津桥赞》,其中有这样的句子:
“于是大匠蒇事,百工献艺,赋晋国之一鼓,法周官之六齐,飞廉煽炭,祝融理炉,是炼是烹,亦错亦锻,结而为连锁,鎔而为伏牛,偶立于两岸。”


由此可见当时的铸铁技术是相当成熟的,能铸成如此巨大的铁牛、铁人和铁山,必然是花费了相当多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开元年间正是唐朝最繁盛的时期,各个方面都达到了顶端。既有充足的钱财又有成熟的铸铁技术,更有庞大的人口数量,自然能够迅速完成这样一个大工程。
当然唐玄宗愿意弄这样一个大工程,也实在是因为蒲州是一个很重要的地区,连接着长安和河东,太史公在《史记》称之为“天下之中”,而蒲州的浦津渡口则更加重要,是连接秦晋的交通要道,由此可见蒲津桥的重要性,更可见黄河铁牛的作用。
蒲津桥经过开元年间的这次重修之后,使用寿命大大增加,一直在宋朝时期还在使用,还曾经过修葺,但到了元朝末年,浮桥为战争所毁,只剩下了黄河岸边的黄河铁牛、铁人等,没有了浮桥,这些铁牛就失去了索桩的作用,而成了镇河铁牛。


明朝时期虽然重修过几次蒲津桥,但清朝时期黄河改道,蒲津渡口就失去了作用,而黄河铁牛也废置了下来。废置时间久了,就渐渐失去了它的作用,而且后来经过黄河的变迁,铁牛逐渐被黄河淹没,成了水下之物,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之前,在黄河水浅的时候,下水还能摸到铁牛的两只角,有时候走船的时候,经过铁牛的上方,还有船的底部为铁牛牛角所伤的情况。
但到了五十年代之后,河床淤积,黄河铁牛就彻底为泥沙所埋,在这样的情况下,铁牛的所在位置已经很难找到。到了1988年,当地博物馆开始在蒲津渡遗址上进行勘察发掘,终于在第二年发掘出了黄河东岸的四尊铁牛以及铁人、铁山等,但也仅仅是发掘出了黄河东岸的铁牛,至于西岸的铁牛,则至今没有发现其具体位置。
黄河铁牛被发掘出来后,虽经过了近1300年的风吹雨打水淹沙埋,却依旧完好无损,虽然有部分的铁锈,但整天来说,并没有什么损伤,从中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铸铁技艺确实是很成熟。

  没有人知道,横跨黄河天堑近2000年的蒲津桥是在哪一天彻底消失了。

  

  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西约13公里处的蒲津渡遗址,是唐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修建的“铁索连舟固定式曲浮桥”的遗迹。它是黄河上有史可考的第一座浮桥,位踞晋陕豫三省交界处的军事要冲,是从东北陆路进入关中地区的必争之地。

  

  从春秋开始,在黄河上架桥的尝试就没有停过,时毁时建,一直到明朝洪武年间。历史上秦始皇第三次出巡、唐玄宗两次到北都太原巡视,均是经由蒲津渡往返长安。

  

  蒲津渡遗址。

  在蒲津渡遗址我们看到的铁人、铁牛,比原来抬高了12米。毫无疑问,这是从地里面挖掘出来的。

  汉高祖刘邦定关中,魏太祖曹操西征马超、韩遂,隋文帝下河东,历史上诸多军事行动都在这里留下了架桥行军的记录。也许正因如此,蒲津桥遭遇的首先是连绵不绝的战火,在军事拉锯战中反复被拆毁、修复、又焚毁;然后是越来越频繁的水患――明清以后黄河频频改道,有时河沙淤积,有时洪水滔天。

  

  终于,在明后期的一次涨水之后,黄河主流向西边移去,淹没了位于西岸的四只大铁牛。原本依靠两边岸上的铁牛作为锚定船索的地锚,即便桥身毁损,浮桥也可以很快架设或修复;但这一次,桥废渡绝。

  

  1989年,山西省永济市的考古工作者在蒲州故城城西地下找到了东岸的四尊铁牛及所属文物,不仅确证了蒲津古渡、蒲津桥的地理位置和形态,也使这些铸造于唐代开元年间的珍贵文物得以重见天日。

  

  遗址中有铁牛四尊,各长3.3米,高1.5米,重约50?70吨。每条铁牛旁各有一铁人,高约1.9米,重约3吨。它们当时牵引横跨黄河两岸的吊桥,同时镇守黄河发生灾害。

  黄河大铁牛年代之久(迄今1300年)、体型之大(每头牛长3.3米,高1.7米)、分量之重(最重的牛47吨)、工艺之精、造型之好堪称中华瑰宝,是中国劳动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史的贡献,是世界桥梁史上唯我独尊的永世无价之宝。

  更多山西文史掌故,欢迎继续关注!



  • 关于桥的资料
    答:早在战国时期,单跨和多跨的木、石梁桥已普遍在黄河流域及其他地区建造。公元前三百多年建于陕西省蓝田县蓝峪水上的蓝桥,就是多跨木梁木柱桥的一个代表。《诗经·大雅·大明》第一次记叙周文王娶妻,在渭河上造了座专供帝王使用的浮桥。长江、黄河上曾设过近二十座浮桥。第一座黄河浮桥建于公元前541年临晋关附近...
  • 谁有关于桥的资料
    答:前541年,秦景公的母弟因自己所储存的财物过多,恐怕被景公杀害,在今山西临晋附近的黄河上架起浮桥,带了“车重千乘”的财富逃往晋国,这可算是第一座黄河大桥。第一座长江大桥,是公元35年光武帝在与四川割据势力公孙述作战中,公孙述在今湖北宜都荆门和宜昌虎牙之间,利用险要的地势,架起一座浮桥,取名江官浮桥,以断绝...
  • 北宋年间,黄河上曾架着一座浮桥,浮桥两端用铁索拴在两岸的铁牛上,后因...
    答:(1)铁牛在水中静止,共受三个力作用:自身重力G1、铁索对铁牛的拉力F(竖直向上)、水对铁牛的浮力F浮,三力平衡,则G1=F+F浮,所以拉力:F=G1-F浮=G1-ρ水gV铁=G1-ρ水g m铁ρ铁=G1-ρ水g G1gρ铁=G1-G1ρ水ρ铁;(2)装满泥沙的船漂浮在水面,共受两个力作用:自身重力...
  • 古代铁索桥是怎样跨过江面悬崖建成的?
    答:这一时期铁索桥的主要代表有:陕西褒城樊河桥、云南景东兰津桥;铁索浮桥的主要代表有:湖北西陵峡铁索浮桥 、湖北荆门虎牙浮桥、河南洛水天津桥。唐代至元代(发展期 )。这一时期,铁索桥不论是在建造的技术,还是在使用方面都得到了飞速发展 。特别是铁索浮桥发展更快, 如黄河航道上的直浮桥和曲浮桥...
  • 浮桥是什么样子的中国古代的
    答:相传在11世纪初,在蒲州附近潼关以北的黄河上曾架起一座很大的浮桥,浮桥的缆绳用8只铁牛系住,这些铁牛立于两岸,每只铁牛重数万斤。后来由于洪水泛滥,浮桥被冲垮,铁牛也沉入河中。如何把铁牛打捞起来,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比较困难的。和尚怀丙用两只装满了泥土的大船,派人潜入水中,用铁索把铁牛和...
  • 形容中山桥的诗句
    答:中山桥位于兰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黄河铁桥,是兰州境内历史最为悠久的古桥,有“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 中山桥的前身系黄河浮桥。黄河浮桥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国公冯胜在兰州城西7里处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卫国公邓愈将此桥移至城西10里处,称为“镇远桥”。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兰州卫指挥杨...
  • 浮桥是什么样子的中国古代的
    答:浮桥,指用船或浮箱代替桥墩,浮在水面的桥梁。军队采用制式器材拼组的军用浮桥,则称舟桥。浮桥的历史记载以中国为早。《诗经·大雅·大明》记载:“亲迎于渭,造舟为梁”,记载周文王姬昌于公元前1184年在渭河架浮桥。在国外,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于公元前537年在美索不达米亚修建过浮桥。
  • 铁索桥是怎么建的
    答:7、用绞轮把铁索绞紧,然后固定;8、每根铁索都这样固定住,最后桥上铺上木板。铁索桥是索桥的一种,以铁索悬于江、河、谷两岸为桥。由藤索桥、竹索桥发展而来。中国古代的铁索桥主要有铁索桥和铁索浮桥两大类,最早修建的铁索桥名为樊河桥,坐落于陕西褒城北留埧县马道镇,横跨褒水支流之一的樊河。
  • 黄河大铁牛的历史渊源
    答:110米。1998年8月由永济市博物馆在蒲津渡遗址上发掘出的。出土铁牛有四尊、铁人四个、两座铁山、一组七星铁柱和三个土石夯堆。黄河铁牛的出土,是建国以来我国首次发现黄河古渡口遗址,四尊铁牛也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重量最重(每尊45t~72t)、历史最久、工艺水平最高的珍贵文物,在国内外极为罕见。
  • 黄河铁牛历经千年为何不锈?揭秘黄河铁牛其余四只到哪里去了
    答:而在此之前的数百年间,黄河水势一直较为平稳。因此,由于泥沙的连年累积,洪水灾难频发,河床不断加高,八只拉扯蒲津铁索浮桥的地锚(大铁牛),就此被泥沙掩盖。1300年后,当黄河铁牛被人们发掘出时,未曾大损,只是锈迹斑斑,而并非完好无损,但它却记录了一段中国桥梁历史上的辉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