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没有提前一个月申请会扣工资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1
没有提前一个月提出辞职,会不会扣工资?

没有提前提出离职,办理离职手续后,不应该扣除工资,
应该提出辞职后,单位同意当天离职的,工资发到离职当天。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九条 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时一次付清劳动者工资。

  下面是正确解除劳动合同的全套办法,包括用人单位应该给你什么,可能会发生损害你权益的事及处理办法,全部都有。你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后,如果用人单位通知你提前走人,一定要用人单位给你正式书面通知(加盖印章),否则用人单位到时说你擅自提前走人,你就说不清楚了。

  解除劳动合同是《劳动合同法》第37条和第38条法律赋予劳动者的权利,你想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向用人单位申请,并由用人单位批准。解除劳动合同是你的决定,你只需要依法通知用人单位,并证明你书面通知到了,那么你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就是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就不会出现由你承担《劳动合同法》第90条规定的赔偿责任。如果用人单位有《劳动合同法》第38条所述的情形之一,你不仅无需提前30天,还可以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6条规定要求经济补偿。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侵犯你的合法权益,你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是没有经济补偿的。只要没有《劳动合同法》第25条的内容,约定由劳动者承担的违约金都是不合法的。

  递交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或通知)后,批不批无所谓,关键是要有人签收,做为依法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否则不良单位会说你是自动离职,没有交过辞职报告,你就有口难辩了。你提前30天(试用期提前3天,下同)提交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或通知,如果没人签收,你就到邮局寄特快专递,并在“内件品名”栏中填写“解除劳动合同决定(或通知)”,保留好底单做为证据,外加劳动合同就够了,如果用人单位不在工作的最后一天支付你的工资,可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并根据劳动合同法第85条的规定,要求支付工资及相关经济补偿。

  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或通知内容最好明确以下内容:
  1、本人因…………(如果用人单位侵犯了你的合法权益,该原因最好写明,便于以后举证。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侵犯你的权益,则可以写个人原因),决定与公司解除劳动合同,最迟工作到某年某月某日;
  2、请公司书面通知(该通知必须有公司印章,否则无效)本人于某年某月某日与某人交接工作,如未接到有效的书面通知,本人将视为公司无需本人交接,由此给公司造成的不便或损失,本人不承担责任;
  3、请于工作交接之日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九条之规定与本人结清工资和《劳动合同法》规定的其他相关费用,并向本人出具《劳动合同法》第50条规定的解除劳动合同的证明,该证明的内容应符合《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24条的规定,否则本人保留申请仲裁或诉讼的权利。如公司无需本人交接,则于某年某月某日(最后一个工作日)某时(下班时间)前完成以上事宜。

  注意保留好用人单位要求你向某人交接的书面通知、交接清单,这些都是权益受侵害时你依法办理了交接的重要证据。如果用人单位不出具向某人交接的通知,可以视为无需交接。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关系)时的工资支付时间详见《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9条,经济补偿金支付时间详见《劳动合同法》第50条。如果不按时支付,包括拖欠、克扣工资和加班报酬,均可以按《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第3、10条或《劳动合同法》第85条规定办。不同的是前者可以直接主张,后者需要劳动部门责令后仍不支付才能主张。

法律规定离职必须提前一个月申请,那什么情况下,可以不“遵守”

会的。劳动者没有提前一个月通知即离职的,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赔偿由此给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但用人单位需承担损失的举证责任。对确实造成损失的,可以从工资中予以扣除。



一、劳动者没有提前一个月通知即离职的,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赔偿由此给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但用人单位需承担损失的举证责任。对确实造成损失的,可以从工资中予以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当月工资的20%,且扣除后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二、若用人单位随意扣除工资的,劳动者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劳动监察大队)投诉;或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

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
第九十条 劳动者违反本法规定解除劳动合同,或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保密义务或者竞业限制,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劳动保障监察条例》
第十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实施劳动保障监察,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督促用人单位贯彻执行;
(二)检查用人单位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情况;
(三)受理对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的举报、投诉;
(四)依法纠正和查处违反劳动保障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行为。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一般的都要提前一个月,,自离会受
收违约金之类的。反正都会少

  • 没有提前一个月申请离职扣除工资
    答:法律分析:离职提早走扣工资是合法的,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离职,需要提前三天;劳动者在试用期结束后离职,需要提前一个月书面申请。如果劳动者没有提前申请离职,未完成交接任务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了,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用人单位依法按比例扣工资是合法的。法律依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十六条 因劳动...
  • 没有提前一个月辞职扣多少钱
    答:没有提前一个月辞职是不可以扣钱的。法律规定,一般员工离职需要提前三日向法院进行申请,如果随便扣除员工工资可以进行相关的仲裁。没有劳动合同拖欠工资可以依据打卡记录、工作服装、工作过程中交流的信息、同事的相关证明来证明和公司的劳动关系。 一、没有提前一个月辞职扣多少钱 没有提前一个月辞职是...
  • 离职没有提前一个月要扣工资吗
    答:没有提前提出离职,办理离职手续后,不应该扣除工资,应该提出辞职后,单位同意当天离职的,工资发到离职当天。法律依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 未提前一个月辞职公司扣钱合法吗
    答:员工没有提前一个月递交辞职报告公司扣除全部工资的行为是不合法的,但是正常情况下,员工如果不按照公司规定的辞职流程履行相应的义务的话,由此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公司确实可以要求当事人承担赔偿责任的,但公司需要提供证据才能扣除部分工资。 一、员工不提前一个月辞职扣工资是否合法 不合法,没有提前辞...
  • 离职未提前一个月申请要扣工资吗
    答:【法律分析】扣工资是违法的。职工辞职的,应该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如果因职工未提前通知而直接离职的,用人单位可以要求职工赔偿因此而给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但用人单位以职工未提前通知为由就扣除一个月的工资没有法律依据,是违法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 劳动者提前...
  • 离职没有提前一个月要扣工资吗
    答:会的。劳动者没有提前一个月通知即离职的,属于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应当赔偿由此给用人单位造成的损失。但用人单位需承担损失的举证责任。对确实造成损失的,可以从工资中予以扣除。员工违反提前30天书面通知的规定,因此给企业造成损失的,企业可以要求员工承担赔偿责任。辞职提前一个月是劳动合同法规定的,...
  • 离职不提前一个月说拿不到工资吗
    答:【法律分析】员工辞职,必须在一个月前提出书面申请,如果没有在一个月之前提出书面的辞职申请,那么该员工由此对公司造成的损失,应当由该员工承担。一般公司会根据离职员工的职位综合各方面因素,扣除员工的工资来弥补这个损失。不管是企业辞退员工,还是员工主动离职,和是否正常发放员工劳动薪酬本身属于并列...
  • 离职没有提前一个月要扣工资吗
    答:【法律分析】:根据我国法律相关的规定,劳动者如果辞职,需要提前一个月通知用人单位,如果是试用工,只需要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单位。如果劳动者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提前告知单位,且对单位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劳动者就需要承担赔偿责任。但是单位扣除其一个月的工资,属于违法行为,是不被法律所允许的。劳动者...
  • 没提前一个月辞职被扣工资合法吗
    答:一、没提前一个月辞职被扣工资合法吗1、没有提前一个月辞职公司要扣一个月工资不合法,不论劳动者如何辞职,单位都不能克扣劳动者的工资。如果劳动者的离职给单位造成了损害,或者劳动者是未到服务期辞职的,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给予赔偿,但是不能克扣劳动者一个月的工资。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