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花木兰真的有替父从军吗?怎么可能别人不知道她是女子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6
历史上花木兰真的有替父从军吗?怎么可能别人不知道她是女子呢?

花木兰 在 历史上 是实有其人的,只不过她不是姓花,而是姓魏。下面是抄来的别人的研究资料: 木兰是一位忠教、刚烈的巾帼英雄。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民所敬仰,但木兰故里在哪里却众说纷纭。其实通过具体分析,是不难弄清真面目的。关于木兰故里,报章杂志报道有的: 《中华活页文选》合计本第五期徐鹏注《木兰辞》时说:“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后世有多传说:有人说她是谯郡人,人有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是商丘人。”1984年8月22日《羊城晚报》绍铎文章说“木兰并不姓花,而是姓魏……亳州人。”1985年2月5日,新华书店报道:延安建成《木兰陵园》时说:“相传木兰为延安府尚义村人氏”等等,可以看出,这些报道的籍贯不外于宋州、商丘、亳州、谯郡、黄州和延安六处。 为什么说木兰故里在虞城? 1、上述报道的六处地方,除黄州、延安之外,四处都是指虞城营廓这一个地方。营廓并未迁移,只是因为朝代不同,归属不同的缘故。大家知道,谯郡、亳州都是指亳州这一个地方。宋州、商丘也是指商丘这一个地方。营廓,在古代属于亳州,所以在古书上记载:“木兰乃亳之谯人也”,这是事实。但宋代以后即划归宋州睢阳郡,即现在的商丘县,所以又有人说:“木兰乃宋州人,或商丘人”,也是事实。为什么又说她是虞城县人呢?这也是历史变化形成的。1951年,经政务院批准,从商丘县东南划出八个区,新建一个谷熟县。营廓属于商丘东南的黄冢区,随之划归谷熟县。到1954年又经国务院核准,谷、虞两县合并为虞城县,撤消谷熟县,营廓镇自然归属了虞城。这已是四十多年的历史了。 2、营廓有祠在碑存,物证在世 花木兰 故里在河南虞城,自唐代已有定论。在河南省虞城县营廓镇,不但有唐、宋、元、清历代修建的祠堂,而且至今仍存在元清两代的记事碑,详细记载着木兰的故里、英迹及历代修祠情况,木兰被逼自尽,唐追赠“孝烈将军”,并立祠纪念。到金泰和年间(1201——1208年即南宋嘉泰年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城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刺,在此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又大修木兰祠三节,山门、大殿、献殿、配房100余间。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像,献殿竖有戎装像。并立《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碑(今存),详细记载着木兰身世、英绩、故里等,改“昭烈”和“孝烈”,改“娘娘庙”为“木兰祠”,从此改正了俗误,以正芳名。每年四月八日(木兰生日),府、县官吏率领耆老邦民前往致祭,后来沿袭成四月初八前后三天的香火大古会,豫、皖、苏、鲁交界百余里的群众,纷纷赶会进香,农贸交易,千余年来延续至今不衰。 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年)对祠堂又进行大修,并立有《孝烈将军辩误正名记》碑(今存),记载了木兰的故里、身世等,进一步晓喻为“孝烈将军祠”,以“扫尽一世之讹误,以显我孝烈将军之青天白日”。到四十年代,经历代翻修,殿房已增至200余亩,有和尚六、七位,祠地400余亩,这里古木参天,碑石林立,有历代文人的记事碑和火香碑40多通,是一座相当闻名的大祠院。题诗碑有多通,现录三首如下: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过商丘 明曹琏 亳上商丘绕故宫,荒台古幕冷秋风。火星有庙应分野,金果无园发旧丛。代父尚看传孝烈,死国犹复许忠。悠悠往事空留迹,尽关行人感慨中。 木兰祠 清徐肃 远廊东南孝烈祠,木兰桑梓记隋时。仓皇戎檄催穷老,慷慨中闺有健儿。 铁甲环来杂配冷,鸾书绝去令威迟。千年血食瞻灵爽,伏腊金枝宛宛披。 可惜该祠1943年抗日战争时毁于兵火,三节院落,几十通石碑大部被毁。但还幸存有元、清石碑两通和部分殿堂。80年代初修了配房和碑楼,九十年代重修了大殿、木兰像、木兰墓和大批名人题字碑等。现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历史名人著作和各地《志书》的记载与虞城元代碑记载略同。如明万历进士吕坤在《闺范图说》云:“木兰,商丘人,父病不能从军,为有司所苦,木兰代父戎边十二年,人不知其女也。”明天启宰相朱国桢在〈涌幢小品〉中说:“孝烈将宫,安徽亳县人,姓魏,名木兰,化装成男儿,替父从军……乡人为她立庙,每年四月八日,在她生日时,向她致祭”等,可以看出在三百六、七十年前,这些历史古人就已有明确记载。清刘澎年的〈三十二兰诗钞〉云:“木兰姓魏,亳地人。”现代学者徐鹏、骆铎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都说“木兰姓魏,亳地人。”雍正〈完县志〉载“将军亳州人也,姓魏,木兰其名”等等。这些记载,在语词上虽有某些不一致,但在基本事实上是一致的。他们的记载都与虞城的元代碑记载是相符的。这个问题在 历史上 早有定论,不是今人才认定的。而营廓镇地处商丘县东南40公里,虞城县南35公里,亳州北23公里。在宋代以前,属亳州或谯郡、亳地等,宋代以后即划归商丘。这个地方,在建国初已从商丘县划规了虞城县。 4、近300年前的省、府、县三层志书,均有一致的记载。清初〈河南通志〉说:“木兰,宋州人,姓魏氏……唐封孝烈将军。”雍正〈归德府志〉云:“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天子嘉其忠勇,除尚书郎,不受,释戎装,衣其旧裳……欲纳官中,不从,遂自尽。追赠:将军,谥“孝烈”。今商丘营廓镇,有庙存,盖其故家也。雍正〈商丘县志〉更有其详细记载,不再赘述。 5、在极其精练的〈木兰辞〉中,还有三处可以说明,木兰是营廓镇的情况。(1)辞讲”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在隋、唐时代,黄河中下游大致是从封丘一带流向东北入海的。从虞城到黄河边,100公里左右,土官带领骑马士卒,当天是可以赶到“黄河边的”。那么,如果黄州有个 花木兰 ,她早晨从长江边辞别了爷娘,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他用什么办法能“暮宿黄河边”呢?(2)从木兰出征路线看,也是符合木兰故里在营廓的情况:辞讲“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朝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可以看出他出征的路线是:家乡—黄河—黑山—燕山。当是由黄河南边不远处出发“暮宿黄河边”,再由黄河边出发,“暮至黑山头”,这是合理的。黑山,在黄河北不远处,就有多年黑山。据《元和郡县志》、《水经注记载:在河南境内黄河北岸几十至百公里处就有三处黑山。所以,朝辞黄河去,晚上是可以到达“黑头山”的。太行山古代亦称燕山。所以在黑山的某处闻道“燕山胡骑声啾啾”是乎合理的。(3)当木兰胜利归来时,有“爷娘闻女来,出廓相扶将”句,这个“廓”字,就是特定名词,他和徐诗“远廓东南孝烈祠”的“廓”字是一样的,都是指的营廓镇,爷娘闻女荣归,而相扶着走出营廓迎接归来的女儿。所以才有“出廓相扶将”之句。如果在黄山或“尚义村”有个木兰的话,她爷娘只能“出山”或“出村”相扶将了,怎能说“出廓相扶将”呢?这就是一个印证。 6、木兰故里在虞城营廓,这个事实,早已为大家所共识。如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记号典〉,把“木兰祠”作为词条已列入“词典”,注明其故里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国测绘地图册〉,在虞城西南部清晰的标着:木兰祠。1991年河南省社科院学者王大良的文章指出:“木兰祖籍在豫东”。1993年1月河南社科院教授任崇岳在〈郑州晚报〉发表的考证文章,题目就是“木兰祖籍在虞城”。1993年3月28日河南大学教授朱绍候“赞木兰”的诗就有“巾帼英名留虞城”句。1993年5月在“木兰文化研讨会”上,六十多位专家、教授、学者,一致认为: 花木兰 故里在河南虞城!并建议把“ 花木兰 ”戏中木兰籍贯改为“我乃宋州营廓人氏”。复盖全国、影响世界的〈人民日报〉于1998年8月28日以“木兰故里展新姿”为题大量报道了虞城发展变化的文章,〈中国妇女〉海外版向世界报道了〈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的新闻,并配有木兰像、木兰祠、木兰陵园彩照等。

历史上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
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是中国古代传说的四大巾帼英雄之一,是中国南北朝时期一个传说色彩极浓的巾帼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壮的英雄史诗。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扩展资料:
“木兰”其人出自北朝民歌《木兰诗》,在这首长达300多字的叙事诗中,生动地描绘出少女木兰替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而归的传奇故事,也成功地塑造了“木兰”忠孝双全、机智勇敢、不慕荣利的巾帼英雄形象。
我们现在说的“木兰”,通常是指“花木兰”,即木兰姓“花”。然而,《木兰诗》里对这位女主人公的身份并没有特意说明,只是用“木兰”二字做了最简单不过的描述。其中,关于人物的姓名、出生、籍贯、家世等信息都未曾提及。
《木兰诗》里的“木兰”二字到底指的是姓木名兰,或是名字叫木兰,还是其他什么称谓呢?而根据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五中,最早收录《木兰诗》的南朝陈代僧人智匠《古今乐录》里“木兰不知名”的记载来看,民歌中最初传唱的“木兰”,不过是个笼统的称呼罢了。
既然连最初的材料都不曾交代清楚“木兰”的真实身份,那么,后世家喻户晓的“花木兰”是从何而来的?“木兰”究竟姓什么呢。
千百年来,木兰女扮男装保家卫国的故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源于对木兰的深切爱戴,历朝历代或赋诗吟咏、或撰文立传、或作史实考证来赞美木兰,文人墨客在《木兰诗》的基础上,对原有人物和情节不断地进行润色、加工和改造。
以至于在民歌本身流传的过程当中,也同时出现了许多近似《木兰诗》的“仿作”,这些不同版本之间的种种“差异”,也便形成了历代关于木兰姓氏的诸多争论,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说法。
木兰姓“花”,此说始于明代。明末文学家徐渭在杂剧《四声猿》第三折《雌木兰》中,第一次给木兰冠以“花”姓,戏中唱道:“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
作品中,徐渭不仅将木兰本人交代得一清二楚,连家庭成员的情况也介绍得非常详尽,父亲花弧,母亲姓袁,“当户理红妆”的阿姊称为花木莲,“磨刀霍霍向猪羊”的小弟则叫花雄。由于史料上缺乏相应的佐证,“花”姓木兰显然是徐渭“改编”而来的。
给木兰取“花”姓,为的是突出戏剧中木兰女性美的艺术效果,这一观点在清代《曲海总目提要·雌木兰》中得到了证实:“木兰事虽详载古乐府。按明有韩贞女事,与木兰相类,渭盖因此而作也。木兰不知名,记内所称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巾帼英雄“花木兰”究竟姓什么

花木兰 在 历史上 是实有其人的,只不过她不是姓花,而是姓魏。下面是抄来的别人的研究资料: 木兰是一位忠教、刚烈的巾帼英雄。千余年来一直为人民所敬仰,但木兰故里在哪里却众说纷纭。其实通过具体分析,是不难弄清真面目的。关于木兰故里,报章杂志报道有的: 《中华活页文选》合计本第五期徐鹏注《木兰辞》时说:“关于木兰的姓氏和籍贯……后世有多传说:有人说她是谯郡人,人有说她是宋州人,有人说她是黄州人,有人说是商丘人。”1984年8月22日《羊城晚报》绍铎文章说“木兰并不姓花,而是姓魏……亳州人。”1985年2月5日,新华书店报道:延安建成《木兰陵园》时说:“相传木兰为延安府尚义村人氏”等等,可以看出,这些报道的籍贯不外于宋州、商丘、亳州、谯郡、黄州和延安六处。 为什么说木兰故里在虞城? 1、上述报道的六处地方,除黄州、延安之外,四处都是指虞城营廓这一个地方。营廓并未迁移,只是因为朝代不同,归属不同的缘故。大家知道,谯郡、亳州都是指亳州这一个地方。宋州、商丘也是指商丘这一个地方。营廓,在古代属于亳州,所以在古书上记载:“木兰乃亳之谯人也”,这是事实。但宋代以后即划归宋州睢阳郡,即现在的商丘县,所以又有人说:“木兰乃宋州人,或商丘人”,也是事实。为什么又说她是虞城县人呢?这也是历史变化形成的。1951年,经政务院批准,从商丘县东南划出八个区,新建一个谷熟县。营廓属于商丘东南的黄冢区,随之划归谷熟县。到1954年又经国务院核准,谷、虞两县合并为虞城县,撤消谷熟县,营廓镇自然归属了虞城。这已是四十多年的历史了。 2、营廓有祠在碑存,物证在世 花木兰 故里在河南虞城,自唐代已有定论。在河南省虞城县营廓镇,不但有唐、宋、元、清历代修建的祠堂,而且至今仍存在元清两代的记事碑,详细记载着木兰的故里、英迹及历代修祠情况,木兰被逼自尽,唐追赠“孝烈将军”,并立祠纪念。到金泰和年间(1201——1208年即南宋嘉泰年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城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刺,在此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至元代元统二年(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又大修木兰祠三节,山门、大殿、献殿、配房100余间。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像,献殿竖有戎装像。并立《孝烈将军祠像辩正记》碑(今存),详细记载着木兰身世、英绩、故里等,改“昭烈”和“孝烈”,改“娘娘庙”为“木兰祠”,从此改正了俗误,以正芳名。每年四月八日(木兰生日),府、县官吏率领耆老邦民前往致祭,后来沿袭成四月初八前后三天的香火大古会,豫、皖、苏、鲁交界百余里的群众,纷纷赶会进香,农贸交易,千余年来延续至今不衰。 清代嘉庆十一年(1806年)对祠堂又进行大修,并立有《孝烈将军辩误正名记》碑(今存),记载了木兰的故里、身世等,进一步晓喻为“孝烈将军祠”,以“扫尽一世之讹误,以显我孝烈将军之青天白日”。到四十年代,经历代翻修,殿房已增至200余亩,有和尚六、七位,祠地400余亩,这里古木参天,碑石林立,有历代文人的记事碑和火香碑40多通,是一座相当闻名的大祠院。题诗碑有多通,现录三首如下: 题木兰庙 唐杜牧 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 过商丘 明曹琏 亳上商丘绕故宫,荒台古幕冷秋风。火星有庙应分野,金果无园发旧丛。代父尚看传孝烈,死国犹复许忠。悠悠往事空留迹,尽关行人感慨中。 木兰祠 清徐肃 远廊东南孝烈祠,木兰桑梓记隋时。仓皇戎檄催穷老,慷慨中闺有健儿。 铁甲环来杂配冷,鸾书绝去令威迟。千年血食瞻灵爽,伏腊金枝宛宛披。 可惜该祠1943年抗日战争时毁于兵火,三节院落,几十通石碑大部被毁。但还幸存有元、清石碑两通和部分殿堂。80年代初修了配房和碑楼,九十年代重修了大殿、木兰像、木兰墓和大批名人题字碑等。现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历史名人著作和各地《志书》的记载与虞城元代碑记载略同。如明万历进士吕坤在《闺范图说》云:“木兰,商丘人,父病不能从军,为有司所苦,木兰代父戎边十二年,人不知其女也。”明天启宰相朱国桢在〈涌幢小品〉中说:“孝烈将宫,安徽亳县人,姓魏,名木兰,化装成男儿,替父从军……乡人为她立庙,每年四月八日,在她生日时,向她致祭”等,可以看出在三百六、七十年前,这些历史古人就已有明确记载。清刘澎年的〈三十二兰诗钞〉云:“木兰姓魏,亳地人。”现代学者徐鹏、骆铎在报章杂志上发表文章,都说“木兰姓魏,亳地人。”雍正〈完县志〉载“将军亳州人也,姓魏,木兰其名”等等。这些记载,在语词上虽有某些不一致,但在基本事实上是一致的。他们的记载都与虞城的元代碑记载是相符的。这个问题在 历史上 早有定论,不是今人才认定的。而营廓镇地处商丘县东南40公里,虞城县南35公里,亳州北23公里。在宋代以前,属亳州或谯郡、亳地等,宋代以后即划归商丘。这个地方,在建国初已从商丘县划规了虞城县。 4、近300年前的省、府、县三层志书,均有一致的记载。清初〈河南通志〉说:“木兰,宋州人,姓魏氏……唐封孝烈将军。”雍正〈归德府志〉云:“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木兰之父耄赢,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天子嘉其忠勇,除尚书郎,不受,释戎装,衣其旧裳……欲纳官中,不从,遂自尽。追赠:将军,谥“孝烈”。今商丘营廓镇,有庙存,盖其故家也。雍正〈商丘县志〉更有其详细记载,不再赘述。 5、在极其精练的〈木兰辞〉中,还有三处可以说明,木兰是营廓镇的情况。(1)辞讲”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在隋、唐时代,黄河中下游大致是从封丘一带流向东北入海的。从虞城到黄河边,100公里左右,土官带领骑马士卒,当天是可以赶到“黄河边的”。那么,如果黄州有个 花木兰 ,她早晨从长江边辞别了爷娘,在当时的交通条件下,他用什么办法能“暮宿黄河边”呢?(2)从木兰出征路线看,也是符合木兰故里在营廓的情况:辞讲“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朝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可以看出他出征的路线是:家乡—黄河—黑山—燕山。当是由黄河南边不远处出发“暮宿黄河边”,再由黄河边出发,“暮至黑山头”,这是合理的。黑山,在黄河北不远处,就有多年黑山。据《元和郡县志》、《水经注记载:在河南境内黄河北岸几十至百公里处就有三处黑山。所以,朝辞黄河去,晚上是可以到达“黑头山”的。太行山古代亦称燕山。所以在黑山的某处闻道“燕山胡骑声啾啾”是乎合理的。(3)当木兰胜利归来时,有“爷娘闻女来,出廓相扶将”句,这个“廓”字,就是特定名词,他和徐诗“远廓东南孝烈祠”的“廓”字是一样的,都是指的营廓镇,爷娘闻女荣归,而相扶着走出营廓迎接归来的女儿。所以才有“出廓相扶将”之句。如果在黄山或“尚义村”有个木兰的话,她爷娘只能“出山”或“出村”相扶将了,怎能说“出廓相扶将”呢?这就是一个印证。 6、木兰故里在虞城营廓,这个事实,早已为大家所共识。如1981年出版的〈中国名胜记号典〉,把“木兰祠”作为词条已列入“词典”,注明其故里在虞城。1990年出版的〈中国测绘地图册〉,在虞城西南部清晰的标着:木兰祠。1991年河南省社科院学者王大良的文章指出:“木兰祖籍在豫东”。1993年1月河南社科院教授任崇岳在〈郑州晚报〉发表的考证文章,题目就是“木兰祖籍在虞城”。1993年3月28日河南大学教授朱绍候“赞木兰”的诗就有“巾帼英名留虞城”句。1993年5月在“木兰文化研讨会”上,六十多位专家、教授、学者,一致认为: 花木兰 故里在河南虞城!并建议把“ 花木兰 ”戏中木兰籍贯改为“我乃宋州营廓人氏”。复盖全国、影响世界的〈人民日报〉于1998年8月28日以“木兰故里展新姿”为题大量报道了虞城发展变化的文章,〈中国妇女〉海外版向世界报道了〈木兰故里在河南虞城〉的新闻,并配有木兰像、木兰祠、木兰陵园彩照等。
采纳哦

有, 花木兰:隋代人,花木兰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营郭镇周庄村人。隋恭帝义宁年间,突厥犯边,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载,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回朝后,封为尚书。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祠始建于唐代,金代泰和年间(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郭镇酒都监乌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创塑了花木兰像。至元代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二千五百贯,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该祠僧人坚让、坚科和其徒田何、田桢、田松等,又募资修祠立碑。由于历代重修,祠宇占地面积一万平方米,祠地四百余亩,住僧人十余人。 可惜,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毁于战火。现幸存祠碑两通。一是元代《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内东侧。碑为青石,通高3.6米,宽1米,碑首前后皆为深浮雕的二龙云里戏珠,布局对称,造形大方。篆字题名《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四边刻有图案,上边用夸张浪温的手法,刻有二龙戏珠,龙头大而逼真,龙身简而细小,穿入流云,生动美妙。两边阴刻牡丹花纹,线条活泼流畅,古朴而不俗。碑文正书31行,满68字,其刻书精美,苍劲有力。龟座高0.7米,龟形伸头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统二年,祖居归德汤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经专家鉴定,确属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拨款,又重修碑楼,顶为轿形,尖顶四脊,合瓦挑角,17层封檐,前后园门,古朴典雅,碑楼四周砌有围墙。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外西侧。通高2.14米,宽0.78米,方座,碑额刻有深浮雕盘龙,篆字题名,碑文正书,归德府商丘县庠生孟毓谦撰文,归德府商丘县邑大学生孟毓鹤书丹,芒山石工张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县举办了中国第一届木兰文化节。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兰辞》内容和尚存的元碑记载。一致认为,花木兰的故乡在虞城,已确凿无疑。 花木兰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壮的诗。《木兰辞》被列入中小学课本,被千千万万的青年学生所诵颂;多年来,木兰的事迹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兰从军》长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励着成千上万的中华儿女在保卫国家的战斗中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壮举。人们为了纪念她,在虞城县内还建有木兰中学、木兰火车站、木兰宾馆、花木兰度假村、花木兰产业集团、花木兰民兵连。商丘市还组建有花木兰武术协会、花木兰盘鼓队、花木兰舞龙队。每年的四月初八,木兰的生日,人们前来祭祀,人山人海,庙会盛大。现在,巾帼英雄花木兰的名子不但在我国家喻户晓,而且由于美国迪斯尼公司耗巨资制作的卡通片《花木兰》的巨大影响,她的美名已传遍了全球。美国新闻媒体赋诗称赞"古有神州花木兰,替父从军英名响;今有卡通"洋木兰",融中贯西四海扬。" 但是为什么没被扔出来,就不得而知了,也可能是太男人了吧,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