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防止财务造假?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6
企业中如何防止做假账?

不断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力度诚信守法是对每一个会计从事人员乃至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一位会计工作者职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工作质量的好坏,要想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必须先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为此,应该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不断加强会计职业道德教育,是会计人员都能遵纪守法的工作,对会计造假采取一种鄙视与鄙弃的态度。二、加强实行会计集中核算实行会计集中和核算能够全方位、全过程的掌握和监督各单位的每笔资金活动情况,能够为单位资金支出的有序性、计划性提供保障。会计核算中心应该选配业务素质较高的专职会计来负责日常资金收支事物,并且要定期对资金收支进行清查盘点,防止因账务不实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同时还要建立明确的经费开支标准,规范经费的支出渠道,对于互相攀比、滥发钱物的现象要进行严肃的处理,除此之外,还应所引进一些会计电算化系统,来提高会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建议去找像安越财务培训一样的机构,专业、品质好。

每一家现代工业企业都会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这是做假账最方便快捷的途径。

为了抬高当年利润,上市公司可以与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进行赊账交易(所谓关联企业是指与上市公司有股权关系的企业,如母公司、子公司等;关系企业是指虽然没有股权关系,但关系非常亲密的企业)。

顾名思义,既然是赊账交易,就绝不会产生现金流,它只会影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决不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上。因此,当我们看到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出现大量“应收账款”,损益表上出现巨额利润增加,但现金流量表却没有出现大量现金净流入时,就应该开始警觉:这家公司是不是在利用赊账交易操纵利润?

赊账交易的生命周期不会很长,一般工业企业回收货款的周期都在一年以下,时间太长的账款会被列入坏账行列,影响公司利润,因此上市公司一般都会在下一个年度把赊账交易解决掉。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让关联企业或关系企业把货物退回来,填写一个退货单据,这笔交易就相当于没有发生,上一年度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都要重新修正,但是这对于投资者来说已经太晚了。

打个比方说,某家汽车公司声称自己在某年度卖出了1万台汽车,赚取了1000万美圆利润(当然,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会注明是赊账销售),这使得它的股价一路攀升;到了第二年年底,这家汽车公司突然又声称上一年度销售的1万辆汽车都被退货了,此前宣布的1000万美圆利润都要取消,股价肯定会一落千丈,缺乏警惕的投资者必然损失惨重。

在西方,投资者的经验都比较丰富,这种小把戏骗不过市场;但是在中国,不但普通投资者缺乏经验,机构投资者、分析机构和证券媒体都缺乏相应的水平,类似的假账陷阱还真的骗过了不少人。

更严重的违规操作则是虚构应收账款,伪造根本不存在的销售记录,这已经超出了普通的“操纵利润”范畴,是彻头彻尾的造假。当年的“银广夏”和“郑百文”就曾经因为虚构应收账款被处以重罚。在“达尔曼”重大假账事件中,“虚构应收账款”同样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应收账款主要是指货款,而其他应收款是指其他往来款项,可以是委托理财,可以是某种短期借款,也可以是使用某种无形资产的款项等等。让我们站在做假账的企业的角度来看问题,“其他应收款”的操纵难度显然比“应收账款”要低,因为“应收账款”毕竟是货款,需要实物,实物销售单据被发现造假的可能性比较大。

而其他应收款,在造假方面比较容易,而且估价的随意性比较大,不容易露出马脚。有了银广夏和郑百文虚构销售记录被发现的前车之鉴,后来的造假者倾向于更安全的造假手段;“其他应收款”则来无影去无踪,除非派出专业人士进行详细调查,很难抓到确实证据。对于服务业企业来讲,由于销售的不是产品,当然不可能有“应收账款”,如果要做假账,只能在“其他应收款”上做手脚。在中国股市,“其他应收款”居高不下的公司很多,真的被查明做假账的却少之又少。

换一个角度思考,许多公司的高额“其他应收款”不完全是虚构利润的结果,而是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的结果。早在2001年,中国上市公司就进行了大规模清理欠款的努力,大部分欠款都是大股东挪用资金的结果,而且大部分以“其他应收款”的名义进入会计账目。

虽然大股东挪用上市公司资金早已被视为中国股市的顽症,并被监管部门三令五申进行清查,但至今仍没有根治的迹象。在目前中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大股东想企业资金简直是易如反掌;这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做假账,但肯定是一种违规行为。

二、与“应收账款”相连的“坏账准备金”

与应收账款相对应的关键词是“坏账准备金”,通俗的说,坏账准备金就是假设应收账款中有一定比例无法收回,对方有可能赖帐,必须提前把这部分赖帐金额扣掉。

对于应收账款数额巨大的企业,坏账准备金一个百分点的变化都可能造成净利润的急剧变化。举个例子,波音公司每年销售的客运飞机价值是以十亿美圆计算的,这些飞机都是分期付款,只要坏账准备金变化一个百分点,波音公司的净利润就会出现上千万美圆的变化,对股价产生戏剧性影响。

理论上讲,上市公司的坏账准备金比例应该根据账龄而变化,账龄越长的账款,遭遇赖账的可能性越大,坏账准备金比例也应该越高;某些时间太长的账款已经失去了偿还的可能,应该予以勾销,承认损失。对于已经肯定无法偿还的账款,比如对方破产,应该尽快予以勾销。

遗憾的是,目前仍然有部分上市公司对所有“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按照同一比例计提,完全不考虑账龄的因素,甚至根本不公布账龄结构。在阅读公司财务报表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它是否公布了应收账款的账龄,是否按照账龄确定坏账准备金,是否及时勾销了因长期拖欠或对方破产而无法偿还的应收账款;如果答案是“否”,我们就应该高度警惕。

从2002年开始,中国证监会对各个上市公司进行了财务账目的巡回审查,坏账准备金和折旧费都是审查的重点,结果有大批公司因为违反会计准则、进行暗箱操作,被予以警告或处分,它们的财务报表也被迫修正。但是,正如我在前面提到的,无论证监会处罚多少家违规企业,处罚的力度有多大,如果普通投资者没有维护自己权益的意识,类似的假账事件必然会一再重演,投资者的损失也会难以避免。

三、最大的黑洞——固定资产投资

许多中国上市公司的历史就是不断募集资金进行固定资产投资的历史,他们发行股票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增发配股是为了固定资产投资,不分配利润也是为了省钱行固定资产投资。在固定资产投资的阴影里,是否隐藏着违规操作的痕迹?

固定资产投资是公司做假账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但是这种假账不可能做的太过分。公司可以故意夸大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借机转移资金,使股东蒙受损失;也可以故意低估固定资产投资的成本,或者在财务报表中故意延长固定资产投资周期,减少每一年的成本或费用,借此抬高公司净利润——这些夸大或者低估都是有限的。

如果一家公司在固定资产投资上做的手脚太过火,很容易被人看出马脚,因为固定资产是无法移动的,很容易审查;虽然其市场价格往往很难估算,但其投资成本还是可以估算的。

监管部门如果想搞清楚某家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没有很大水分,只需要带上一些固定资产评估专家到工地上去看一看,做一个简单的调查,真相就可以大白于天下。事实就是如此简单,但是在中国,仍然有许多虚假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没有被揭露,无论是监管部门还是投资者,对此都缺乏足够的警惕性。

如果一个投资者对固定资产投资中的造假现象抱有警惕性,他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分析调查:

上市公司承诺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有没有在预定时间内完工?比如某家公司在某年度开始建设一家新工厂,承诺在第二年完工,但是在第二年年度报告中又宣布推迟,就很值得怀疑了。

而且,项目完工并不意味着发挥效益,许多项目在完工几个月甚至几年后仍然无法发挥效益,或者刚刚发挥效益又因故重新整顿,这就更值得怀疑了。

如果董事会在年度报告和季度报告中没有明确的解释,我们完全有理由质疑该公司在搞“钓鱼工程”,或者干脆就是在搞“纸上工程”。

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呈现高额化、长期化趋势,承诺投入的资金动辄几亿元甚至几十亿元,项目建设周期动辄三五年甚至七八年,仅仅完成土建封顶的时间就很漫长,更不要说发挥效益了。

这样漫长的建设周期,这样缓慢的投资进度,给上市公司提供了做假账的充裕空间,比那些“短平快”的小规模工程拥有更大的回旋余地,监管部门清查的难度也更大。即使真的调查清楚,往往也要等到工程接近完工的时候,那时投资者的损失已经很难挽回了。

钱账分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会计不管钱,出纳不管账。钱账分离,互相制衡。出纳负责登记现金和银行流水账,记完后,将单据传递给会计,由会计根据原始凭证,登记记账凭证,通常半个月或一个月,会计和出纳需要核对现金和银行账,也就是,出纳的流水账的余额,要与会计的财务账余额相符,并且,出纳的库存现金也要等于财务账的余额。这叫做账实、账账相符。

账实分离也就是说,管理实物的人,不能再管账务。这个与钱账分离类似。管理实物的人,只需记好自已的实物台账,不能又管实物,又管账务,这样容易出现舞弊行为。

定期盘点管现金的出纳,和管实物的仓管,需要财务再加一个监盘人员,定期对现金和实物进行盘点。核实账实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及时查找原因,拿出处理意见。

企业想要规避财务风险就需要做好应对的措施,比较简单的方法就是对会计电脑的桌面使用情况进行管控,管理者可以通过域之盾对员工在电脑使用各种文档和网页浏览等行为进行审计,而且还能够对员工使用聊天工具聊天行为进行管理,以此来避免财务人员造假事件的发生。

1.文件操作审计

能够对财务部门下员工电脑的文件使用进行详细记录,包括其打开、修改或删除了哪些文件都是能进行记录并审计的,这样就能够避免员工私自做假账的行为;

2.聊天行为审计

通过开启对应的聊天行为审计,可以对员工在电脑使用的几种常用聊天工具进行使用审计,比如能够详细记录到员工的聊天内容、聊天时间和聊天对象等信息,能够防止员工以聊天形式传递敏感信息;

3.网络审计

开启网络审计后,就能够看到员工在电脑上所有的浏览网站、访问网址和邮件发送等行为了,管理者可以通过查看员工的上网日志去查看员工有没有出现财务造假行为,另外还能够管控员工上班时间不作为的行为;

4.本地操作审计

通过本地操作审计,管理者可以开启文件操作审计、剪贴板审计、屏幕录制和屏幕快照审计等,这样就能够记录到员工电脑桌面各项使用的具体情况,管理者可以通过多角度去查看员工有没有在电脑涉及到财务造假行为。



  • 怎样建立科学完善的会计造假防范体系及制度
    答:1、规章制度首先是应用于标准化管理 制度可以规范员工的行为,规范企业管理,实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企业如果建立了全面、完善的规章制度,公司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可以得到广泛调动,企业的各项工作就能够顺利开展,工作效率就会极大提高,企业的总体效益就会不断得到提高,企业的战略方针目标就能得到顺利实现。...
  • 如何预防财务造假
    答:2、建立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控制,财务权力受到必要的制约及监督,从而有效避免财务舞弊。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企业应加强对财会人员职业道德的教育,使其能自觉抵制会计舞弊的行为。4、企业应当加强对财务部门的监督,使外部监督和内部监督配合一致。从而有效地发挥会计监督的职能。财务舞弊,指...
  • 企业如何防止财务造假?
    答:定期盘点管现金的出纳,和管实物的仓管,需要财务再加一个监盘人员,定期对现金和实物进行盘点。核实账实是否相符,如果不相符,及时查找原因,拿出处理意见。
  • 会计造假的扼制会计造假的对策
    答:2.加强会计法律监督首先,记帐人员与业务、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物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应当明确,并相互分离、相互制约;单位事项的决策和执行做到相互监督、相互制约;明确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明确内部审计的方法和程序。其次,应尽快制定对注册会计师监管的工作规则及有关...
  • 怎样避免财务造假的上市公司
    答:1.低质押、低有息负债既然问题根源是出现在债务端,那么就从这里入手。放着股票那么好的信用标的不用,而选择低质押或者干脆没有质押,说明上市公司的大股东对杠杆的态度是财务稳健,并不缺钱,反之亦然。而有息负债方面,没发现有什么上市公司对这个数据造假,明明欠了一屁股现金债,却说自己没债务,...
  • 如何防范财务报表舞弊
    答:防范财务报表舞弊的方式有:1、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强化股东等财务信息需求者参与和监控的能力;2、完善会计审计制度,从制度层面降低财务信息的失真;3、建立公司财务欺诈的赔偿机制,使造假的成本和风险远远大于可能产生的收益;4、加强诚信和道德教育,建立强大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体系,营造守信为荣的良好...
  • 公司做大了怎么防止财务和会计作假窃取公
    答:防止财务和会计作假可以从教育与制度两方面进行:一、不断完善会计职业道德教育力度 诚信守法是对每一个会计从事人员乃至每个公民的基本要求,一位会计工作者职业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其工作质量的好坏,要想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必须先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为此,应该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规范体系,不断...
  • 防范会计造假现象审计的对策有哪些
    答:1.促进组织一切业务活动按其既定的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保证健康、有序地运作,及时发现可能出现的偏差并给予迅速纠正,防范经营风险和财务造假,避免潜在危机转变为现实的损失。2.保证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的贯彻执行,自动检查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示警,以不断修正和调节组织内部各部门,各...
  • 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会计造假问题
    答:1、严格会计人员管理制度,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水平 会计造假事件的产生,也有一个过程,从造假念头的产生、执行、到假象的出现,中间经历策划者、组织者与具体实施者。而为会计人员又是主要、必不可缺的实施者,因此,提高会计人员素质,保护好会计人员的合法权益,是杜绝会计造假的重要条件。对会计人员的管理...
  • 缺乏内控制度,如何预防财务造假
    答:1、严格执法,加大处罚力度。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应当认真执行相关的法规和制度,进而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避免出现蓄意造假的现象。目前,问题的关键是贯彻执行法规和制度的情况很差,很多单位知法犯法,阳奉阴违。因此,加大相关法规和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是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2、建立健全企业内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