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冰修建都江堰的过程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0
李冰为什么修建都江堰?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过程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
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郡太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扩展资料: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都江堰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故事
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历史过程和故事
我来答有奖励
Du知道君
LV.20
成为第NaN位粉丝
李冰是父亲,儿子叫二郎 李冰的身世乡里、生卒年代和当时修建都江堰的情况都已经不可详考。只知道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到蜀郡后,亲眼看到当地严重灾情: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岷山的岷江,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常造成东旱西涝。到任不久,便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沿岷江岸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水情、地势等情况,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为了使岷江的水能够东流,首先把玉垒山凿开了一个二十米宽的口子,叫它“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就是后人称做的“离堆”。此外,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做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采用江心抛石筑堰失败后,李冰另辟新路,让竹工编成长三丈、宽二尺的大竹笼,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端开头犹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的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大卵石护堤,*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建成以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了。
编辑于

首先,李冰带着他的儿子二郎,还请了几位有经验的老农,沿岷江两岸考察,摸清了水情、地质等情况,听取了群众意见,制订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吸收了前人治理岷江的经验,决定在玉垒山开个大口子,引一股江水到东边去,这样可以西边分洪、东边浇地。然后采取中流筑堰的办法,在宝瓶口上游的岷江中心筑一道分水堰,使江水流到这里便分成两股,达到分洪的目的。

工程开始后,李冰带领上万民工开山凿石,但是,由于山石坚硬,工程进度缓慢。大家都很着急,这时有人出了个高招:先在岩石上凿些沟槽,放上柴草,再架满树枝和木柴,点火燃烧,使岩石爆裂。这一招果然很灵,进度一下子加快了许多,很快就劈开了宽20米,高40米,长80米的引水渠道。这是控制江水流量的咽喉,因为其形状像个瓶口,所以就取名为“宝瓶口”。

接着,李冰又带领成千上万的民工,来到灌县西边的岷江上游,建造分水堰。开始采用在江心抛石筑堰的办法,但是筑起的石堰接连几次都被洪水冲垮了,没有成功。怎么办呢?大家都在动脑筋想办法,李冰看到岷江盛产竹子,并且受到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盛东西的启示。于是他就让大家用竹子编成大竹笼,里面装满鹅卵石,再把它们连起来,每段大约有二三丈长,然后一层层放到河中堆积起来。同时,还在洲滩两侧用大型鹅卵石垒起两道护堤。这样,一道牢固的分水堰终于筑成了。由于大堤前端形如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汹涌而来的江水分成东西两股。西股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东股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渠首就是宝瓶口,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形水网,灌溉成都平原的千里农田。分水堰两侧垒砌了鹅卵石护堤,靠内江一侧的叫内金刚堤,外江一侧的叫外金刚堤,也称“金堤”。分水堰是都江堰的主体工程,它建成后,内江灌溉的成都平原,就很少有水旱灾害了。

为了使内江的防洪作用更有保证,李冰又带领大家用竹笼装石筑堤的办法,在内金刚堤的南端筑了一道堤坎,叫“飞沙堰”。它的堰顶比内金刚堤低一些,如果洪水太大,内江水过多就可以溢出“飞沙堰”,流到外江,再沿着岷江流出去。这个办法使内江灌溉区,既能经常保持有水,又不会因水量太大泛滥成灾。

为了彻底解决岷江水患,必须解决泥沙沉积,淤塞河床的问题。为此,李冰决定:每年霜降时节(十月下旬),要进行一次淘江整修,叫岁修。为了使江水断干,方便淘挖,李冰集中群众的智慧,采用杩槎(mǔchā母差)挡水法断水。杩槎是用3根6~8米长的大木条扎成的三脚架,每个三脚架下面都用装有石头的竹笼卡住,把很多三脚架连在一起,在迎水面上绑上竹席再糊上粘土,就筑成了一道临时的挡水坝,阻断水流。淘江时,先用杩槎在外江截流,使江水全部流入内江,然后淘挖外江及其各灌溉渠道淤积的泥沙。到第二年立春前后,外江淘沙完毕,把杩槎移到内江,让江水流入外江,然后再淘挖内江河槽,进行平水槽和飞沙堰的淘沙工程。清明节前后,内江淘沙完毕,撤除杩槎,开始放水灌溉。过去,每到这时候,都要举行盛大的传统放水仪式,成千上万的劳动人民聚集在江边观看放水的盛况,欢庆征服自然的胜利,同时也表达了对李冰父子修堰治水巨大贡献的纪念。

都江堰虽然修建在两千多年前,但是它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方法,都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它能按照灌溉和防洪的需要,合理控制内、外江的水量。当天旱的时候,能够放水灌溉,到雨季就堵塞闸门,洪水季节大部分水量可以从外江泄走,使内江灌区免遭水灾。到了枯水季节,大部分水量又可流入内江,保证灌溉用水。一年四季,无论旱涝,农田用水都可以进行调节。都江堰的建成,彻底改变了成都平原10多个县的农业生产面貌,把原来水旱灾害频繁的地区变成了“沃野千里”的富饶粮仓。从此,成都平原就获有“天府”的美称。

李冰在四川除了兴建都江堰工程外,还治理了其它一些河流,使四川人民得到了不少好处,因此人民一直怀念他。四川人民尊李冰为“川祖”,并在都江堰建造了一座“二王庙”,里面有李冰父子的塑像。人们常到那里参观,赞扬李冰的功绩。



四川巴蜀大地众多的江河中,有一条古老的河流,它就是发源于松潘高原岷山南麓的岷江,是长江的一条支流。这条江水穿过崇山峻岭,千回百转,从灌县城西进入成都平原后,河面骤然开阔,河流显得平坦,流速渐慢。从上游带来的大量泥沙和卵石,逐年沉积,淤塞了河床。古时,每逢汛期,山洪咆哮,如野马奔驰、猛虎下山,人畜房舍付之东流,生息于岷江两岸的人民深受其害。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河东流。每年的夏季洪水季节,西边往往江水泛滥,东边却常常发生旱灾。相传大禹曾率领部落人民疏导过它。到了春秋时代,蜀王杜宇对这个流域也曾开沟挖渠,排积引水,但都没有驯服它。真正驯服江水、化害为利、为人造福的功臣,要算秦代的李冰和他的儿子了。
在战国秦昭王时期,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227年创建的都江堰,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中国治水史上的一座丰碑,被誉为世界奇观。都江堰是一纵横千里的水利工程,它的渠首工程,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工程设施。现在成为到四川的旅游者必看的景点之一。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沙堰溢洪道三大工程组成。2250多年来,都江堰滋润着川西平原。因有都江堰分洪减灾,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着1000多万亩良田。而“深淘滩,低作堰”的治水格言,也一直延用到今天。
为了寻查水患的由来,李冰父子翻山越岭,迈着艰难的步子察看岷江地势,掌握了岷江出高山峡谷后河面宽广、流速骤减的特点,发现了可以修渠的有利位置,因势利导巧妙地在这里布置了都江堰的渠首工程。由于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常造成东旱西涝,李冰决定凿穿玉垒山,把水引向东边。于是就组织了上万民工,凿石开山,打响了都江堰工程的第一炮。因为山石坚硬,开始工程进度很慢。李冰听取民工的建议,先在岩石上开些沟槽,放上柴草,点火燃烧,再往烧热的岩石上浇水,岩石终于开裂。接着就用简陋的铁钎凿向微微开裂的岩石,这样就加快了开凿速度,铁棒磨成针,终于把玉垒山开出了一个20多米的口子。因这段渠道像个瓶口,所以称它为“宝瓶口”。被分开的玉垒山的末端,状如大石堆,后人称它为“离堆”。
为了使岷江水能够东流,除了开凿宝瓶口以外,李冰还采取了在江心中构筑分水堰的办法,把江水分为两支,逼使其中一支流进宝瓶口。
在修筑分水堰的过程中,开始采用在江心抛石筑堰的办法,但是筑起的石堰接连几次都被洪水冲垮了,没有成功。李冰毫不灰心。他看到岷山盛产竹子,并且受到当地人用竹子盖房、编竹笼盛东西的启示,于是就让竹工用竹子加工成长两丈、宽二尺的大竹笼,再把它装满鹅卵石,然后一个一个地沉入江底,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筑成了分水大堤。大堤前头形状像鱼头,所以取名叫“鱼嘴”。它迎向岷江上游,把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西面是岷江正流,叫外江;东面是人工渠道,叫内江,是灌溉渠系的总干渠,水流经宝瓶口再分成许多大小沟渠河道,组成一个纵横交错的扇型水网,灌溉了成都平原千里良田。
为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又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溢洪道,古时称为“待郎堰”,又叫“中减水”,位置在鱼嘴分水堤和离堆之间。飞沙堰宽200米,是控制进入内江水流量的关键工程之一。夏季洪水时,因宝瓶口宽度限制,堵住洪峰,使宝瓶口前的水位升高,加上左岸张扉岩的支引,使飞沙堰处洪水产生强烈的反冲和顶托,迫使洪水直冲飞沙堰,江水夹带的泥沙也随洪水排往外江。因其作用既能排洪又能飞沙,故名飞沙堰溢洪道。飞沙堰也用竹笼装鹅卵石筑成,堰顶筑到适当高度。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汇,以保障内江灌区免遭水淹。同时,由于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的旋涡作用,有效地减少了泥沙在宝瓶口前后的沉积。
鱼嘴分水堤,是李冰根据岷江河流的自然特点,利用水势地形修筑的无坝引水堤,分水堤为半月形堤坝,全长500多米。堤身左侧称“内金刚堤”,右侧称“外金刚堤”,使内江引水渠构成从左向右的弧形弯道,迫使岷江表层水自右向左进入内江,底层水夹带泥沙奔向正流,减少内江泥沙淤积,其作用主要是引水避沙。鱼嘴又是控制水量的重要设施,汛期六分水由鱼嘴分水堤排往外江,四分水分入内江。枯水期则正好相反。
宝瓶口是节制内江水量的关口。经过多年的实际观察,人们掌握了宝瓶口水位的变化与灌溉用水需求的规律,于是,李冰命人在水边刻凿了三个石人,并刻上说明“干毋及足,涨毋及肩,年中水量,以此为度”。意思是说,水少时,水面不要降到石人脚,因为碰到脚时所引之水下游就不够用了;水多时,水面也不要碰到肩,因为引水超过了肩,下游就有可能要发大水了。因此,一年中水量应维持在这两者之间。随着经验的积累,后人在宝瓶口左边的山石上,加划了几十件分划。当水到达11划时,内江灌溉区用水充足,超过19划时,就要向外江排水。因此,宝瓶口上的石人和几十件分划,是我们文明古国最早的水位标尺。用现在的话来说,宝瓶口实际上还是个水文观测点。宝瓶口引水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著名的“灌阳十景”之一。

因为李冰修都江堰之前成都平原经常发生水灾,都江堰的修建是为了减轻水患;同时也为了开发巴蜀地区,都江堰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沃野千里,从此有了天府之国的称谓。同时巴蜀的开发也为秦灭六国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 李冰父子是怎样带领人民完成都江堰水利工程的?
    答:李冰(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水利专家,约公元前256—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守。在任郡守期间,李冰和他儿子二郎带领人民修筑起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堵水的堤坝)。这一水利工程到现在仍旧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灌溉着几百万亩良田,使成都平原成为我国著名的粮仓。李冰父子是怎样带领人民完成...
  • 李冰父子如何兴建都江堰?
    答:资料1:成都自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修都江堰后,消除了水患,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史记》记载: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这项工程惠及当时,造福古今。目前都江堰灌溉面积超过1000万亩,整个成都平原旱涝保收。李冰...
  • 关于李冰如何修建都江堰的历史资料
    答:秦昭襄王末年(约公元前256-前251年)为蜀郡守,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原灌县)岷江出山口处主持兴建了中国早期的灌溉工程都江堰,因而使川西平原富庶起来。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李冰曾在都江堰安设石人水尺,这是中国早期的水位观测设施。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
  • 都江堰为什么可以历经2000多年而不倒?
    答:一、.都江堰因势而造,充分利用了自然地域条件,所以建造的都江堰工程质量较高。1、宝瓶口的修建过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
  • 工程家李冰治水怎样缔造出造福人类的都江堰?
    答:不过,在西边闹洪灾的同时,东边却因缺水而常常发生旱灾。全面了解了蜀郡的“水情”、“地势”等之后,李冰便开始着手治水。他先制定了治水方案,然后广征民工,开始对当地的水域进行治理。李冰治水的成功造福了当地居民,同时也在华夏的土地上留下了伟大杰作——都江堰。都江堰包括:百丈堤、都江鱼嘴、...
  • 求李冰父子修都江堰的故事,最好短一些
    答: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堰是堵水的堤坝),就是秦国蜀郡(今四川西部)郡守李冰和他儿子二郎带领人民修筑起来的。这一水利工程到现在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我国著名的粮仓。 当时蜀郡经常发大水。蜀郡的成都、灌县(今都江堰市)一带,是个大平原。岷江就发源于蜀郡西北部终年积雪的岷山...
  • 历史中,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都江堰是怎样修建完成的?
    答:因其形状酷似瓶口,又引出贵如珍宝的泯江之水,故取名“宝瓶口”。打通了玉垒山,岷水流向东边,减少了西边岷江的流量,使其不再泛滥。同时,也解除了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农田。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都江堰这一历史工程。
  • 李冰修建都江堰的故事,你了解多少?
    答:一支水流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都江堰水利工程不仅是一个景区,更是成都平原的“守护神”,要不是李冰父子等人修建了它,怎么会有今日的“天府之国”呢?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世界上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它使人、地、水高度和一。
  • 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故事是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故事
    答:4、李冰一到任,就决心进行治水工作。5、李冰和他的儿子二郎经过实地勘测,制定方案,领导人民修筑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6、李冰父子又定出了每年淘滩修堰的制度,总结出“深淘滩,低作堰”的调节水流的原则,保证了都江堰防洪灌溉作用的发挥。7、都江堰的修成,收益至今,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的...
  • 李冰父子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 都江堰又是如何建成的
    答:李冰,关于他本人的生平事迹不是特别详细,史书上对他的出生年月和出身地方地没有详细记载。我们知道,他被秦王任命为蜀地的太守,由此开始了李冰的治水之路。 谈到李冰修建都江堰的原因,不难猜到,一定是与蜀地经常遭受水旱灾害有直接原因。蜀地使岷江的发源地,每年到了雨季的时候,岷江的水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