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关于讲英雄故事 学习英雄精神的文章(可以朗诵的)高分跪求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6
(讲英雄故事 学习英雄精神 做新世纪的接班人) 关于以上主题的故事

  四好少年小故事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做一个四好少年,是我和全世界的青少年共同的梦想,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许多英雄少年的故事,他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鸡毛信”的故事。
  这个抗日小英雄的故事,发生在华北抗日根据地。12岁的儿童团团长海娃每天一面放羊,一面放哨,监视着前边平川地里敌人的据点。一天,炮楼里的鬼子进山去抢粮食了,只剩下“猫眼司令”和几个鬼子兵。民兵中队长老赵画了一张攻打炮楼的路线图,并写了一封信准备把它交给八路军张连长。老赵把送信的任务交给了儿子海娃。海娃一看信封上面插了鸡毛,知道是十分重要的,他赶着一群羊作掩护送信去了。没想到,海娃在山沟里碰上了鬼子,他灵机一动,把鸡毛信拴在了“老头羊”的尾巴里,瞒过了鬼子小队长。一路上海娃受尽了折磨。深夜海娃好不容易从睡得像死猪一样的鬼子的腿缝里溜了出来。他赶到羊圈里,小心地把鸡毛信取了下来,一口气跑了几里路。后面鬼子也追来了,海娃又被他们抓回去。他把鬼子带到了一条山路上,鬼子的骡马不能爬陡峭的山坡,海娃乘机拼命往山上爬,愈爬愈远,鬼子开枪打中了海娃的手。海娃忍着疼拉开嗓子喊“八路军叔叔……”终于,海娃把鸡毛信交给了张连长。八路军打了一个打胜仗!
  祖国是耀眼的太阳,我们将是灿烂夺目的光环。我们要热爱我们的祖国,从小就应该立下“报效祖国”这一崇高理想。“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所以,我们现在就应该把课堂上老师教的学好,上课认真听讲,动脑思考,积极发言,课后认真完成作业,这样才能把知识学扎实,学好。
  平时就要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爱护班级卫生,学习上我要克服马马虎虎的毛病,对自己严格要求,认真写好每一个字,上课专心听讲,团结同学,热爱集体,协助老师做好班级工作。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们要以身边的英雄为榜样,激励自己,争当四好少年,长大以后要为祖国的建设做贡献。

南宋名将——《岳飞》
(引子)
北宋末年,金国大敌入侵,战火弥漫,狼烟四起,战争阴云笼罩在宋朝人民曾安居乐业的家园上空。山河在流血,百姓在呼喊,一时间,抗金烽火燃烧在中原大地上。
深夜,年过五旬的母亲借着微弱的灯光,手拿一枚梅花针,在儿子年轻的脊背上,深深地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
从此,这四个字也深深刻入他的心中,成为背负一生的信条与重责。
二十年后,他被陷入狱,罪名是“莫须有”。他撕裂衣裳,以背示人,“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依然醒目……
八百多年过去了,人们只要一说起这四个字,英雄的形象,还是刻骨铭心。他就是南宋名将——岳飞。

(标题)

(正文)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这首《满江红》,气势非凡。虽然对该词的作者有争议,但多数人愿意相信是岳飞所作。
岳飞短暂的一生犹如这首词壮怀激烈,斗争不息。
我们总是把英雄想象成怒目圆睁、剑眉横飞的样子,这其实是京剧里的须生形象。岳飞真实的相貌如何?从南宋刘松年《中兴四将图卷》的摹本看:岳飞方脸大耳,眉宇开阔,眉毛较短,嘴小,颌下无须。个性沉毅而忠勇。他平定七次大变乱,率军四次北上抗金。“运用之妙,存于一心”的军事思想始终贯穿其中。计策精彩,战术成功。而且,以少击多的战争占了很大一部分。

说起岳飞的功绩,不得不提郾城和颍昌大捷。
1140年,金人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反击,主力已攻到颍昌,离开封不远,他自己带着中军,亲驻郾城。
金兀术认为如果攻下郾城,打败主帅,那么宋军失去主心骨就会全盘崩溃。于是在七月八日,金兀术先率一万五千精锐骑兵突袭郾城。
这是一记狠招。岳飞侦知这个情况后,把战场拉到离城以北二十里的地方,等待金军,准备迎战。
两军数量相差悬殊,史料提到“岳飞一军于郾城县,独与番寇全军接战,大获胜捷”。岳家军总共十万兵力分成十二军,分散作战,在郾城的这一军不过一万多兵力。而金兵由一万五千名精兵做前锋,十多万人马做后盾。可见,郾城这一战要拿下,势必要经过一番艰苦较量。
恶战从日中打到日暮,直到天黑,金军才溃败退军。
从兵力上来说,这一仗并不是整个宋军抗金中规模最大的。但这次失利却让金军的心理防线崩溃:金人最强的战将金兀术差点被活捉;最强大的铁甲骑兵不敌岳家军;自认为无可匹敌的野战方式受到重创。金军上下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金兀术自然不甘心,回去以后集中兵力和岳飞在颍昌打了一次大会战。
金兀术惯用非常具有杀伤力的“铁浮图”和“拐子马”战法。
“铁浮图”三骑一组正面冲锋,人、马都披重铠甲,形似铁塔;一万五千拐子马为左右两翼,中间是步兵,向岳军发起进攻。
岳家军的队形正好相反,岳飞让儿子岳云带着骑兵在中央,步兵两翼布阵。
两军相遇后,只见岳云手持两个大铁锤,一马当先,他的精骑兵紧随其后,直击金兵中央防线,他杀入敌阵十多次,身体受伤百余处,仍然毫不畏敌,金步兵被打得七零八落。
两边的宋军步兵手持长柄快刀,包抄拐子马,上砍敌兵,下砍马腿,同金军展开肉搏战。步兵的这种战术打法是经岳飞专门培训过的,
锦旗飘飘,战鼓隆隆,“还我河山”的口号响彻云霄,浴血奋战到“人为血人,马为血马”的岳家军凭借浩然正气,杀得金兵人仰马翻……
这是岳飞一生中,打得最漂亮的一仗!
乘胜进占朱先镇,距离开封四十五里,光复故都,近在眼前!岳飞激动地对将士说:“直捣黄龙府,与各位将士痛痛快快地豪饮一番!”整个中原的百姓要反了,这是金朝政权的灭顶之灾!金兀术哀叹:“自我起兵北方以来,从没像今天这样失败过。”

岳飞出生在北宋末年,兵荒马乱的战乱年间,金军的铁蹄在中原大地上肆意横行……小岳飞从记事起目睹金人的烧杀抢掠,对这帮马背上的野蛮人恨之入骨。他母亲姚氏中年时生下他,对他寄予厚望,从小鼓励儿子习武读书,青年时投军杀敌。
岳母刺字的故事家喻户晓。据说,岳飞出征前,母亲拿针在他脊背上刺下“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但也有人提出疑问:姚氏是一个农妇,识字的可能性不大,是不是姚氏亲手所刺呢?有可能是岳母姚氏叫人在岳飞背上刺的字。
后来,人们为什么把“尽忠报国”念成了“精忠报国”?
据史书记载,宋高宗为表彰岳飞立下的赫赫战功,于公元1130年御赐“精忠岳飞”的旗帜一面。岳飞以后每回出征,都会挥舞大旗,士兵因此士气大振。明清以后,“尽忠报国”就变成了“精忠报国”,这实际上是后人的误解,更多的是在宣扬一种帝权。

岳飞武艺超群,他师出何门?岳飞自幼拜箭师周同为师,青年时已能开弓三百宋斤,破武士挽弓的最高记录。另说,岳飞的外公曾请当地的枪手陈广教岳飞使枪,“一县无敌”。
岳飞不仅勤习武艺,也酷爱读书。《左氏春秋传》和孙吴兵法,读起来常通宵不寐。

在在岳飞投军后的第四年,即公元1126年,金人的铁骑踏进了北宋都城汴京,今天的开封。
次年,被中国历史视为大耻的“靖康之难”发生。
京都宫廷被洗劫,北宋最后两个皇帝及嫔妃、百官都被金人俘虏。宋徽宗的第九个儿子赵构侥幸脱身,成了后来南宋第一个皇帝:宋高宗。
北宋帝国就此覆灭,南宋王朝在风雨飘摇中颤巍巍地诞生。国人陷入长达十余年的腥风血雨中。
此时的岳飞早已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在岳飞25岁时,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
当时赵构即位没多久,沉缅于西湖之滨,笙歌宴舞。“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被江南美色迷醉眼的南国君臣“乐不思蜀”。皇帝重用庸人,避地东南。
岳飞虽是一名级别较低的武将,但眼看江山为金人所掠,内心非常焦急。思忖再三,他决定上书赵构:
“陛下已登大宝,黎元有归,社稷有主,已足以伐虏人之谋……为今之计,莫若请车驾还京,罢三州巡幸之诏,乘二圣蒙尘未久,虏穴未固之际,亲帅六军,逶迤北渡……” 这份上书被称为《南京上皇帝书》,虽然原件已经遗失,但能保存下来的片段还是弥足珍贵。
岳飞“位卑未敢忘忧国”,却触怒了赵构。他以“小臣越职,非所宜言”的罪名被革职。

之后他曾跟随张所、宗泽等人,深受器重。他和张所谈到两河、燕云的利害关系,非常契合。宗泽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兵文臣,他称赞岳飞“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
宗泽和张所无疑是岳飞的从军经历中两位重要的上级。在他们的影响下,他在战场上千锤百炼,履立奇功,平步青云。

有人问岳飞,天下何时能太平?岳飞认为“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天下可以太平矣!”,后人把这句话刻于石碑,世代谨记。但岳飞的操行又怎是“不爱钱、不惜死”可以概括的?
岳飞认为“正己然后可以正物,自治然后可以治人”。
他俸禄优厚,却“秋毫不私”。他洁身自好,“素无姬侍”,前妻刘氏在战乱年代离弃岳家后,岳飞娶李娃为妻,恩爱始终。四川统帅吴玠花了重金买了一个具有天香国色的名姝,送给岳飞,岳飞叫女子立于屏风后,说:“我家穿粗麻布衣,吃粗粮面食,你能同甘共苦可留下,吃不起苦不敢留。” 岳飞连此女子的面也未见,就把她送回。并对吴玠说:“国耻未雪,大将怎能安乐呢?”
这在南宋贪财好色之风盛行的官场军界,是一个对比鲜明的例外。

岳飞手下有二十多名统制,王贵、张宪、徐庆、牛皋和董先是其中有名而骁勇的几人。他的岳家军作战勇敢、武技精湛,形成了军令如山、雷厉风行的军风,被誉为“无一不当十”,享誉朝野,让金军闻风丧胆。岳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虏”,百姓都视他们为亲人。
岳飞对将士既仁义,又严格。他“小赏必赏,小过必罚,待数千人如同一人”。如果说对一个将士有例外,那就是儿子岳云。岳云16岁就立大功,岳飞却对他有功不赏,有过必罚,每到战争最危急时刻,总叫他身先士卒,舍命于枪林箭雨下。
岳飞坚决反对议和,强烈的爱国精神使将士们感同身受,甘愿跟随岳飞出生入死。
岳飞将《孙子兵法》中“仁、信、智、勇、严”坚定地贯彻,创造了古代治军史上的奇迹,成为两宋三百多年来最得民心和军心的统帅,岳家军也成为中国专制几千来罕见的仁义勇武之师。

著名的郾城和颍昌大捷以后,岳家军一往无前准备攻下开封,高宗赵构却心神不定了,他听取秦桧的奏言,“令岳飞暂且班师”。
此时的岳飞眼看破敌制胜在此一举,能就此收手吗?他锐意北伐,上奏道:“豪杰向风,士卒用命,时不再来,机难轻失。”这篇奏疏“累千百言”,现在只剩一个节略。
十二道“金字牌”命令岳飞退兵的故事就发生在此时。
金字牌是宋时递送皇帝下发急件的标志。木牌“长尺余,朱漆,刻以金书:‘御前文字,不得入铺’”。一天连发金字牌十二道,快马传递,日行五百里,过如飞电,光明眩目,远远望见的人无不避让。
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愤,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挥泪班师。

岳飞班师是在1140年,不到两年,岳飞被皇帝赵构赐死。在这两年中,岳飞是如何下狱、最终冤死的?
岳飞回到临安后愤然辞职,赵构用明升暗降的手段,罢免了岳飞、韩世忠、张俊的兵权,拜为枢密使、副使。研究宋史的学者认为这是宋朝第二次“杯酒释兵权”。在此之后,岳飞基本处于隐退状态。
在这样的战乱中,宋廷为何敢罢将领的兵权呢?有条重要线索认为在1141年以前,宋金其实是遣使往来,边打边谈,南宋在洞悉金朝的意图,认为和议已成定局的前提下,罢免将领是顺水推舟之举。史料上记载有一封信叫《兀术遗桧书》。金兀术写信胁迫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和可成也”。看来,岳飞在和议的大局下,已成了一只多余的棋子。
岳飞没有兵,没有权,再难展济世之志了……
秦桧在一旁窃笑,但他的目的并未达成。阴谋在深夜酝酿……
陷害岳飞的计划正在进行:秦桧党羽万俟卨是谏官负责弹劾;御使何铸、侍御使罗汝楫则配合上章弹劾。弹劾的内容:一、“自登枢莞,郁郁不乐,日谋引去,以就安闲”;二、淮西用兵,抗拒旨意,“不肯出师”;三、倡议“楚州”不可守,主动放弃。
引诱王俊捏造罪名。王俊是岳飞爱将张宪底下的人,因为奸贪常受张宪惩罚,怀恨在心。由他来诬告,秦桧认为非常合适。诬告的内容是张宪得知岳飞罢官后,企图造反,威逼宋廷将兵权交还岳飞,
这个阴谋真是费尽心机!
接着张俊在枢密院私设刑堂,抓来张宪,将他打得遍体鳞伤、体无完肤……借张宪将岳飞拖下水。
《宋史》记载了岳飞被捕时的情形:“桧遣使捕飞父子证张宪事,使者至,飞笑曰:‘皇天厚土,可表此心。’”
秦桧派亲信何铸审讯,岳飞撕裂衣裳,背过身去,“尽忠报国”四个字,赫然醒目,深入肤理。何铸看后,非常触动。他查明事实后,力辩岳飞无罪。何铸劝说秦桧:“强敌未灭,无故戮杀一员大将,失士卒心,非社稷之长计。”秦桧从此与何铸反目,另派万俟卨审理岳飞案件。
万俟卨诬蔑说,张宪得到了岳飞的指示后谋反。

老将韩世忠为岳飞的冤狱愤愤不平,质问秦桧,秦桧说:“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莫须有”解释为“岂不须有”——难道会没有吗?
为朝廷赴汤蹈火的岳飞因“莫须有”这个稀里糊涂的罪名深陷牢狱。

阴冷的牢房,岳飞遭受酷刑,非常虚弱,仍以绝食抵抗,不自诬。
入狱两个月来,朝廷内外纷纷扰扰,叫冤之声不断。记载说:“大理寺丞李若朴、何彦猷、大理卿薛仁辅并言飞无罪”,都被弹劾;“宗正卿赵士卿请以百口保飞”,以全家老少百口人命力保岳飞,也被弹劾;更有“布衣刘允升上书讼飞冤”,被关到大理寺处死。

而这两个月中,“无可证者”,秦桧抓不到什么把柄,于是,以“淮西事为言”,“簿露飞家”,又取走皇帝写给岳飞的书信“灭迹”;更逼迫孙革等人证明岳飞“受诏逗留”,命大理寺评事元龟年颠倒岳飞的行军日程。
然而,“岁暮,狱不成”,已近年关,秦宅挂起红灯笼,一派红火过年的气氛。秦桧却心事重重。妻子王氏劝戒秦桧切不可心慈手软,“捉虎容易放虎难”! 这就是宋人不署撰写人名字的《朝野遗记》中披露的岳飞临刑前的一幕详情。
终于,秦桧“手书小纸付狱”,监狱收到宰相的密条,“即报飞死”,时年三十九岁。

“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
如今英雄坟头的碧草依旧青青,奸臣秦桧、其妻王氏、张俊、万俟卨却被铸成石像,几百年来跪在将军墓前赎罪……
民间痛惜岳飞的死,江浙一带有一种流行的小吃,据说就是因为百姓痛恨秦桧,将面粉团做成他与王氏的样子,放在油锅里煎炸,放在嘴里大咬打嚼才解恨,这就是今天的“油条”。杭州本地还有一种特色小吃——“葱包桧儿”,就是用春饼包裹油条,拿火烤,让秦桧永世不得翻身。
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是大奸臣秦桧害死了岳飞。
明代名士文徵明却写了一首词,否定这种说法:“笑区区一桧亦何能?逢其欲。”一个秦桧有何能耐?只不过迎合了皇帝赵构的想法,去执行而已。近代也有诸多学者考证,认为岳飞的死与赵构有重大关系,主要是以下几件事:
首先,岳飞从青年时上书,一直到北伐进开封,念念不忘“迎二圣还朝”。迎回徽钦二帝,赵构的皇位还能坐得稳吗?岳飞精忠耿直,却不解赵构的私心。
其次,岳飞请立太子以稳定人心的建议,刺到了赵构难以启齿的隐痛。原来在1129年逃难时,赵构过度惊怖导致阳痿,丧失了生殖能力。而他惟一的儿子又在当年惊吓夭亡。赵构的王朝面临断子绝孙的困境。岳飞的直言,让赵构恼羞成怒。
更重要的是手握重兵的武将对皇位继承感兴趣,可以联系为政治野心,触犯了皇家最大的忌讳。且身为武将,功高见忌。当年岳飞上奏,预备直捣黄龙府,光复故都。赵构非常不安:既怕大败——引来灭顶之灾,更怕大胜——岳飞功高盖主。要知道,先祖赵匡胤就是武夫兵变而黄袍加身的呀……
《资治通鉴》上云:“威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岳飞的死印证了这句话。
北宋太祖曾立下不杀大臣的誓约。赵构违反祖宗誓约,将岳飞赐死,应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果。
岳飞临死前写下八个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史书记载,判决公布后,“天下冤之”,众多士民为之泪下,临安城内凄风苦雨,整日不绝。

岳飞从历史上来说,是个有谋略、会治军、战绩辉煌的军事家;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拯救民族于危难的大英雄;对一国之君来说,是忠肝义胆的臣子;对百姓来说,是爱民如子的好将军;对妻子来说,是一心一意的好丈夫。
这样完美的一个人,最终含冤而死,成了千古悲剧。这个悲剧可以避免吗?
悲剧发生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与环境,和岳飞自身的性格也不无关系。
或许后人认为岳飞可以推翻南宋、自立为王。但这是不可能的。岳飞的道德观非常正统,在他心中只有国家,而在封建社会,“朕即国家”,作为一个好臣子只有效忠和服从。在宋代,民族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抗金救国顺应当时的历史条件,岳飞的所有行为都围绕着这个出发点。
岳飞死后,南宋在东南一隅存在了138年灭亡;而岳飞活在人们心中已有800多年,并且,还将延续……

英雄的定义:
1、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千古英雄——项羽
《汉书·刑法志》:“[高祖]总擥英雄,以诛秦项。”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唐杜甫《蜀相》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毛泽东《冬云》诗:“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 2、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后汉书·循吏传·仇览》:“今京师英雄四集,志士交结之秋,虽务经学,守之何固?” 唐高适《辟阳城》诗:“何得英雄主,返令儿女欺?” 《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刘知远见史弘肇生得英雄,遂留在手下为牙将。” 太平天囯杨秀清《果然忠勇》诗:“起义破关千百万,直到天京最英雄。” 3、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英勇的抗日英雄
如黄继光、董存瑞等。 毛泽东《中国人民大团结万岁》:“为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而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董必武《邯郸烈士塔》诗:“血染沙场气化虹,捐躯为国是英雄。” 袁静《伏虎记》第三一回:“伟大的祖国关怀着,惦记着抗美援朝前线的英雄。”

你要演讲,那就不适合选择项羽之类的英雄进行歌颂。
推荐岳飞,郑成功,孙中山,秋瑾等。
以岳飞为例:
1、可以先来一首满江红开场: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架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状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2、再讲岳飞的生平,这一方面你要从简挑有意义、有代表性的事件进行陈述。(选岳母刺字;靖康之耻后上书被革职,岳飞并不气馁,救国之心依然坚定,自己丰富一下陈述内容,表明英雄的品质是胜不骄败不馁;之后是英雄惩奸除恶的事迹,没什么好说的,英雄必须是英明神武,盖世无双的;最后是一般人做不到的,就是在兵权在握的时候,岳飞依然支持正统,听从国家命令,即使命令是错的,这点可以归纳为大局为重,舍身救国。)
岳飞的生平事迹综合如下:
岳飞(1103-1141),南宋军事家,民族英雄。字鹏举,相州汤阴(今属河南)人。少时勤奋好学,并炼就一身好武艺。19岁时投军抗辽。不久因父丧,退伍还乡守孝。1126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岳飞再次投军,开始了他抗击金军,保家为国的戎马生涯。传说岳飞临走时,其母姚氏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这成为岳飞终生遵奉的信条。。

岳飞投军后,很快因作战勇敢升秉义郎。这时宋都开封被金军围困,岳飞随副元帅宗泽前去救援,多次打败金军,受到宗泽的赏识,称赞他“智勇才艺,古良将不能过”。同年,金军攻破开封,俘获了徽、钦二帝,北宋王朝灭亡。靖康二年五月,康王赵构登基,是为高宗,迁都临安,建立南宋。岳飞上书高宗,要求收复失地,被革职。岳飞遂改投河北都统张所,任中军统领,在太行山一带抗击金军,屡建战功。后复归东京留守宗泽,以战功转武功郎。宗泽死后,从继任东京留守杜充守开封。

建炎三年(1129年),金将兀术率金军再次南侵,杜充率军弃开封南逃,岳飞无奈随之南下。是年秋,兀术继续南侵,改任建康(今江苏南京)留守的杜充不战而降。金军得以渡过长江天险,很快就攻下临安、越州(今绍兴)、明洲等地,高宗被迫流亡海上。岳飞率孤军坚持敌后作战。他先在广德攻击金军后卫,六战六捷。又在金军进攻常州时,率部驰援,四战四胜。次年,岳飞在牛头山设伏,大破金兀术,收复建康,金军被迫北撤。从此,岳飞威名传遍大江南北,声震河朔。七月,岳飞升任通州镇抚使兼知泰州,拥有人马万余,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骁勇的抗金劲旅“岳家军”。

绍兴三年,岳飞因剿灭李成、张用等“军贼游寇”,得高宗奖“精忠岳飞”的锦旗。次年四月,岳飞挥师北上,击破金傀儡伪齐军,收复襄阳、信阳等六郡。岳飞也因功升任清远军节度使。同年十二月,岳飞又败金兵于庐州(今安徽合肥),金兵被迫北还。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军镇压了杨么起义军,从中收编了五、六万精兵,使“岳家军”实力大增。

绍兴六年,岳飞再次出师北伐,攻占了伊阳、洛阳、商州和虢州,继而围攻陈、蔡地区。但岳飞很快发现自己是孤军深入,既无援兵,又无粮草,不得不撤回鄂州(今湖北武昌)。此次北伐,岳飞壮志未酬,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名词《满江红》
绍兴七年,岳飞升为太尉。他屡次建议高宗兴师北伐,一举收复中原,但都为高宗所拒绝。绍兴九年(1119年),高宗和秦桧与金议和,南宋向金称臣纳贡。这使岳飞不胜愤懑,上表要求“解罢兵务,退处林泉”,以示抗议。次年,兀术撕毁和约,再次大举南侵。岳飞奉命出兵反击。相继收复郑州、洛阳等地,在郾城大破金军精锐铁骑兵“铁浮图”和“拐子马”,乘胜进占朱仙镇,距开封仅四十五里。兀术被迫退守开封,金军士气沮丧,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不敢出战。

在朱仙镇,岳飞招兵买马,连络河北义军,积极准备渡过黄河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他激动地对诸将说“直捣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这时高宗和秦桧却一心求和,连发十二道金字牌班师诏,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抑制不住内心的悲奋,仰天长叹:“十年之功,毁于一旦!所得州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他壮志难酬,只好挥泪班师。

岳飞回临安后,即被解除兵权,任枢密副使。绍兴十一年八月,高宗和秦桧派人向金求和,金兀术要求“必杀飞,始可和”。秦桧乃诬岳飞谋反,将其下狱。绍兴十一年(1142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是年岳飞仅三十九岁。其子岳云及部将张宪也同时被害。宁宗时,岳飞得以昭雪,被追封鄂王。

岳飞善于谋略,治军严明,其军以“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略”著称。在其戎马生涯中,他亲自参与指挥了126仗,未尝一败,是名副其实的常胜将军。 岳飞无专门军事著作遗留,其军事思想,治军方略,散见于书启、奏章、诗词等。后人将岳飞的文章、诗词编成《岳武穆遗文》,又名《岳忠武王文集》。

3、演讲是一种交互,必须要把你的一些东西呈献给大家,所以我推荐你最后有一个自己对岳飞的评价,这样听众才会觉得你的演讲是你的,你是个有深度的人。
你可以把岳飞如何是英雄作为论题进行讨论,深入的批评一下“岳飞英雄否定论”。
具体参考一下这个:
如何评价岳飞,我认为应当站在国家利益和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层次,把我国历史上为国家利益做出牺牲而又代表正义的各民族杰出人物列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把那些为一己之私损害本国利益导致敌方受益的各民族卑鄙人物列为整个国家和中华民族的叛徒。从这个角度来讲,岳飞是整个中华民族可歌可泣的英雄之一。评价岳飞是否为民族英雄,应当弄清三个问题,其一是岳飞所代表的英雄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概念是否冲突?其二是否定岳飞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其三是通过"民族战争"这种历史战争的分类来评价历史人物是否正确?

否定岳飞为民族英雄的一个逻辑是根据民族英雄的定义和中华民族形成的时期导出的。即民族英雄是指在一个民族或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过程中产生的英雄人物,据此,岳飞要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就必须出现在中华民族民族国家抵御外来侵略或独立解放的时候,然而,岳飞是宋朝将领,而有些人认为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即行政、经济文化一体化在元朝才开始,因此,岳飞不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

该逻辑的错误是用一个不断发展的民族观念来否定以特定人物为载体的民族英雄精神。中华民族是在当前我们所生存的这片土地上,由众多族群通过不断的融合而形成的一个民族概念,因此,无论是就地域还是就族群的多少来说,中华民族都是一个向前发展、向后包容的一个族群。中华民族这种发展和包容的特征在民族英雄方面就表现为:肯定历史上作为民族精神和信仰载体的英雄人物的存在。族群和英雄人物都是实体,会随历史而消亡,而积极、优秀、正义的英雄精神则可以千古流传并为所有民族共享。清朝康熙给袁重焕平反和乾隆为史可法立祠,为何?与其说尊敬对方不如说是出于统治的需要,教育子民效法这些英雄人物为国家服务。因此,无论历史上还是现实中,人们维护英雄、抨击叛徒的言论和行为,本质都是在维护本民族的精神信仰,这种精神信仰对于维护当前民族的现实利益至关重要。从这个角度上讲,一个不断前进、优秀的中华民族当然需要岳飞所代表的英雄精神。

否定岳飞是中华民族英雄的另一个理由是基于现实的需要,即有利于当前国内族群的团结。这个观点在一部分人群中非常有市场,其依据主要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是国内民族之间的战争,是"兄弟阋墙,家里打架",因此,认为岳飞是民族英雄是狭隘的民族英雄主义,否定"家里打架"的代表人物岳飞有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

其错误有三个:一是用否定一个族群的历史人物取代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石--平等,二是岳飞仅仅是汉人的英雄,对于整个中华民族则是狭隘的、有害于团结的,三是将现实需要置于历史事实之上。坚持族群平等是维护中华民族团结的基石,而且也是我国政府的职责。政府应当是超越族群之上的,从我国的汉、唐、宋、明到大清帝国,无不是多族群国家并坚持族群和睦的政策。坚持族群平等就不应该通过政府行为去损害其所辖包括汉人在内的所有族群的英雄信仰,否则必将引起纷争,而这恰恰是既有害于国家又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损害少数族群的利益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损害汉人的利益更不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这是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判断。

从历史上看,中华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中原文化远在春秋战国时就已经非常成熟,纵观我国历史上所有少数族群建立政权时,还停留在奴隶社会,而中原政权早已是高度发达的封建政权,所以开明的少数族群国君无不是学习和吸收中原文化。另外,通过几千年的国家分裂与统一、屯边政策和族群迁徙,当今汉人已不是历史上的"秦人"或"汉人",而是封建政权坚持和亲、和睦政策下的多族群血缘和文化融合为一体的结果,这也是汉人和汉文化为什么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原因。汉人在人数上和汉文化上居主导地位是历史演变的结果,不是哪个人可以强制的。再则,占主导地位同时意味着负有更多的义务,明朝打击倭寇、清朝反击俄罗斯和抗日卫国战争,汉人贡献巨大、牺牲巨大,并不因谁占有政权而退缩。所以说,汉人是个开放的、包容的、胸怀宽广的族群,把汉人景仰岳飞的行为定位成狭隘的英雄主义,实在是对这个族群的诋毁。如前所述,岳飞代表积极、正义的精神,汉人景仰岳飞并不等于接受岳飞的愚忠思想,汉人景仰成吉思汗并不等于认同其攻城掠池中的屠城行为。今天否定了岳飞一个人,明天就会否定象岳飞这样的所有族群的英雄,岳飞等人所代表的英雄精神将无所依存,中华民族的英雄观也将灰飞烟灭,那么一旦敌国入侵,国家、民族危亡,谁去抗敌?谁去做英雄?怎么维护民族团结?所以,辩证吸收各族群英雄的可贵之处,与时俱进,是中华民族赖以生生不息、实现复兴的精神动力。所以,学习向岳飞这样的英雄,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如果说教材给孩子们以"金人都是大坏蛋"的看法,那是教育方法有待改善,而不是历史的错,不能因此否定我们的民族英雄。

"民族战争"这种战争分类方法也很令人费解。古今中外的战争不计其数,在国家出现以前的战争都是部落(族)之间的战争,其大多以获取其它部族的食物和女人为目的;国家出现以后的所有国家之间的战争,大多以占有对方的子民和资源为目的。因此,古今中外的战争,无论是进攻方还是防守方,正义或非正义,战争的目的都是维护自己或扩大自己的现实利益。在我国历史上,所有封建国家均为帝王一人之私,其利用所辖族群与他国进行战争的目的非常明确,如果将这些战争用"民族战争分类",那么从春秋战国到五代十国,再到宋辽西夏,所有这些国家的国君都应该是"民族战争"的首领,其首先代表的应是民族利益,那么这些国君都代表的是那些具体的民族呢?这些民族今天何在呢?为什么大多数国君都不是民族英雄呢?又为什么会有"率土之滨,莫非王土"、"君权神授,降伏万民"的宣扬呢?所以,我个人认为"民族战争"的分类方法首先颠倒了战争的目的,改变了战争的性质,其次,这种分类方法不适合定义民族英雄的概念。从我国的岳飞到法国的贞德,这些英雄概念的隐含义非常明显,那就是他们都是当时国家的英雄,这时候的"民族"其实是国家一词的代名词,是一个地域概念,他们并不为某一个族群所专有,而是为当时国家内所有族群景仰。由于国家的可继承性,所以政权更迭、朝代更换只能让我们站在国家的高度去思考英雄,而不是因为他们是哪个族群的人就完全否定他们。

历史是一面镜子,如果用功利性的眼光去篡改历史,那样的镜子将是一面哈哈镜;历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过去,是先祖活动的事实,只有首先尊重事实,我们才可能从中吸取前进的动力。据资料显示,岳飞是南宋著名的将领,传说其母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字,这四个字成为岳飞终生的信条。岳飞数次北伐抗金,曾得到宋高宗赐的"精忠岳飞"锦旗。1142年,岳飞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毒死,成为南宋绥靖政策的牺牲品。因此,岳飞首先是为国家所任命的抗金将领,从岳飞抗击金国的目的和最大受益者来看,显然是为了南宋的国家利益。另外,说岳飞代表正义,是因为一个国家政权腐败并不能成为另一个国家侵略的借口,一个国家的命运应当由它自己的人民说了算。岳飞所代表的是置个人安危于脑后,不屈不挠,救国家和百姓于危亡的精神和气节,从这个意义上将岳飞作为整个中华民族的英雄没有什么不妥。

因此,无论是从哪个角度来看,否定岳飞为中华民族英雄的做法都不可取。那么,究竟应怎样看待象岳飞这样的历史人物呢?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尊重史实,其次应当从国家利益和是否代表正义的角度去看待历史人物。毕竟学术创新并不等于定论,带上"历史唯物主义"的帽子去分析所谓的"民族战争"更不等于是真理。

要想演讲一鸣惊人,你必须要理解演讲的东西,花半小时整理一下吧,祝你演讲成功。

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人物——雷锋

雷锋生前是解放军沈阳部队工程兵某部运输班班长、五好战士,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他的爱憎分明、言行一致、公而忘私、奋不顾身、艰苦奋斗、助人为乐,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崇高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雷锋,原名雷正兴,1940年出生在湖南省望城县一个贫苦农家。

1949年8月,湖南解放时,小雷锋便找到路过的解放军连长要求当兵。连长没同意,但把一支钢笔送给他。1950年,雷锋当了儿童团长,积极参加土改。同年夏,乡政府保送他免费读书,后来加入少先队。1956年夏天,他小学毕业后在乡政府当了通信员,不久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并于1957年加入共青团。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学会了开拖拉机。同年9月,雷锋响应支援鞍钢的号召,到鞍山做了一名推土机手。翌年8月,他又来到条件艰苦的弓长岭焦化厂参加基础建设,曾带领伙伴们冒雨奋战保住了7200袋水泥免受损失,当时的《辽阳日报》报道了这一事迹。在鞍山和焦化厂工作期间,他曾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标兵,18次被评为红旗手,并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的光荣称号。

1959年12月征兵开始,雷锋迫切要求参军,焦化厂领导舍不得放他走。雷锋跑了几十里路来到辽阳市兵役局(现人武部)表明参军的决心。他身高只有1.54米,体重不足55公斤,均不符合征兵条件,但因政治素质过硬和有经验技术,最后被破例批准入伍。

雷锋入伍后,他被编入工程兵某部运输连四班当汽车兵。1960年11月,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入伍后表现突出,沈阳军区《前线报》开辟了“向雷锋学习”的专栏。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他荣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两次,被评为节约标兵,荣获“模范共青团员”,出席过沈阳部队共青团代表会议。1961年,雷锋晋升为班长,被选为抚顺市人民代表。1962年8月15日,他因事故不幸殉职。

抗日小英雄——王二小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沫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王二小。王二小牺牲时才七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脱离了危险,小英雄王二小英勇牺牲了。王二小的动人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晋察冀边区的文艺战土方冰和劫夫很快创作了后来传唱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历史的长河,波涛汹涌,转眼已经60年过去。当年领导抗战的民族领袖,大都作古;当年参加抗战的民族战士,幸存者也大都垂垂老矣。但是,历史不会忘记,在中国近代史上唯一取得全面胜利的抗日战争,给我们留下的不仅是一场抵御外侮的胜利,血火淬炼的抗战精神,已经在历史的星空定格成永恒。
主持人乙:68年前的盛夏,全面抗战的烈火点燃。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国共产党的倡导下,捐弃前嫌,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四万万同胞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起来,汇成浩浩荡荡的抗日洪流,全民抗战的大潮让侵略者“三个月内灭亡中国”的妄言彻底破灭。
主持人甲:国难当头,英烈辈出。从杨靖宇、彭雪枫,到佟麟阁、张自忠……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国民党中的爱国将领,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一曲荡气回肠的爱国之歌。

主持人甲乙:抗日英雄是我们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历史已经证明:抗日英雄不朽。让我们一起聆听那一个个催人泪下的英雄故事。

3.讲抗日英雄故事

(1)鸡毛信的故事

(2)宁死不屈的刘胡兰

(3)歌唱二小放牛郎

(4)小组唱《二小放牛郎》

(5)英雄赵一曼

(6)诗朗诵《英雄,安息吧!》

主持人甲:抗日英雄数不清,抗日的赞歌唱不完。正是有了这些不怕死的英雄,我们的祖国才能得意解放,才能日益富强,我们要感谢当年的英雄们。让我们一起歌唱《歌唱祖国》,送给天上的英雄们。

4.辅导员讲话:

历史无言,精神不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伟大的抗战精神,为中华民族精神注入了更为丰富的内涵。这是一面旗帜,迎风招展,猎猎飘扬。这是我们永远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动力。我们应该从小学好本领,将来长大了为祖国的富强出一份力。

-

狼牙山五壮士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这就是中华民族的魂。

温酒斩华雄
曹操招兵买马,会合袁绍、公孙瓒、孙坚等十七路兵马,攻打董卓。
刘备、关羽和张飞追随公孙瓒一同前往。董卓大将华雄打败了十八路兵马的先锋孙坚,又在阵前杀了两员大将,非常得意。
十八路诸侯都很惊慌,束手无策,袁绍说:“可惜我的大将颜良、文丑不在,不然,就不怕华雄了。”
话音刚落, 关羽高声叫道:“小将愿意去砍下华雄的脑袋!”
袁绍认为关羽不过是个马弓手,就生气地说,“我们十八路诸侯大将几百员,却要派一个马弓手出战,岂不让华雄笑话关羽大声说:“我如果杀不了华雄, 就请砍下我的脑袋。”
曹操听了,十分欣赏,就倒了一杯热酒,递给关羽说:“将军喝了这杯酒,再去杀敌。”关羽接过酒杯,放在桌上说:“等我回来再喝吧!”说完,提着大刀上马去了。
关羽武艺高强,没一会儿,就砍下了华雄的脑袋。他回到军营,曹操忙拿起桌上的酒杯递给他,杯中的酒还没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