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大封功臣,为何神机妙算的刘伯温,排在倒数第一?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31
朱元璋大封功臣时,刘伯温为何成倒数第一?

朱元璋在平定天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对跟着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表示感谢,决定论功行赏。按照以前朝代的传统,以公、侯、伯等爵位进行分封。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时候,封了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等六人为公爵,蓝玉、傅友德等二十八人为侯爵,汪广洋、刘伯温伯两人为伯爵。在这次分封中,只有李善长、汪广洋、刘伯温三人为文臣,其他人都是武将。

而刘伯温在民间素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对他的智谋非常认可。在朱元璋争夺天下过程中,刘伯温也确实对得起这个称号,他帮助朱元璋放弃两线作战方案,集中精力先对付陈友谅、张士诚,同时竖起大明旗帜,招揽人心。在取得胜利后,接着帮朱元璋制定灭元方略。

就是这样为建立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刘伯温,朱元璋给予的分封却不高,说明朱元璋内心是不认可刘伯温的。在分封功臣中,六位公爵都是淮西集团骨干成员,都是一开始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人,而刘伯温刚开始还在元朝任过官职,后来因看不惯元朝腐败辞官,被朱元璋邀请才加入的。

刘伯温对朱元璋很了解,在明朝建立不久,就不断申请辞官,告老还乡。朱元璋刚刚建立政权,对才华横溢,而又不想继续跟着他干的刘伯温很有意见,在分封上自然要降低些。从后来朱元璋为确保政权稳定,大杀功臣,可以看出刘伯温预测非常准确,而自己的分封爵位较低,很好躲过这一劫。

刘伯温曾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为什么最后没有被封爵,还被害死?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是明代开国功臣。曾为朱元璋得天下而出谋划策,论功勋刘基不说排第一位,名列前茅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事实则是,开国六公爵根本没有刘基的事,这位朱元璋口中的“张子房”,在洪武三年,只封了个诚意伯,和其功劳极不对等。
史料记载:
“基在京病时,惟庸以医来,饮其药,有物积腹中如拳石。其后中丞涂节首惟庸逆谋,并谓其毒基致死云。”
刘基生前运筹帷幄、能谋善断,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他的死却成了一个谜团。刘基晚年在京城,病在床榻之上,胡惟庸命人送药,刘基吃了药,腹中好似横亘着一颗大石头,就此驾鹤西去。刘基的死,跟胡惟庸脱不了干系,无论是胡惟庸有意杀刘基,还是朱元璋授意,刘基都死在了胡惟庸手中。

朱元璋曾询问宰相人选,刘基很明白地说胡惟庸“奸恣不可用”,因此和胡惟庸结下仇怨,也就是说胡惟庸是有理由杀刘基的。
另外,朱元璋也很有可能授意胡惟庸给刘基下毒。在刘基中毒后,朱元璋刚开始是置之不理,之后派人去询问病情,得知刘基已经无法从床上站起,知道刘基命不久矣,这才命人将刘基送回家乡,一个月后刘基去世。
为何刚开始朱元璋置之不理,那应该是在等待时间,为了掩盖事实,胡惟庸下的药应是慢性毒药,这样做对外就很好解释。等到药效逐渐发作,刘基已经病入膏肓,朱元璋才放下心来,让刘基回家,落叶归根。
当然,这都只是推测,真正的事实可能只有朱元璋自己知道,那么如果真的是朱元璋授意的,那他为何要这样做呢?

一是为了子孙江山:
开国皇帝杀功臣不算少见,宋太祖为了不杀人,也搞了个杯酒释兵权,目的仍是废掉开国功臣的权力。可是朱元璋杀人之多,牵连之广就比较罕见了,胡惟庸案前后被杀三万人,空印案和郭桓案牵连被杀的超过七、八万人。
难道朱元璋是个杀人的疯子?非也,朱元璋对待蒙古平民都几乎一视同仁,为何要为难那些官员呢?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其一举一动都有着明确的动机。
明朝开国功臣中战将如云,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傅友德、郭兴等等。但凡事都有两方面,名将如云,可以支撑朱元璋迅速统一中原,驱赶蒙元,平灭陈友谅、张士诚。不过在建国之后,这些人功劳太大、能力太强,就成为烫手的山芋。
况且,名将之中大多为淮西集团,也就是朱元璋的老班底,这些人和朱元璋关系密切,战时哥哥兄弟还好说。但封建等级森严,朱元璋登基称帝后,这些人或许会居功自傲,或许可能因为和皇帝关系而胡作非为。朱元璋不是神仙,也会有死的那一天,以他的本事当然可以震慑住众人,而他子孙可不一定,为了子孙的江山,朱元璋下定决心要杀掉这些功臣。
太子朱标不同于朱元璋,他心地宽厚仁慈,不论是对待官员还是下属,都以礼相待,这是让朱元璋很不放心的一点。为了让朱标明白他的苦心,朱元璋曾亲手拔掉树枝上的荆棘,告诫朱标他这么做的原因。

二是因为刘基太过厉害:
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提起顶级军师,刘伯温在历史上绝对排得上号。
史料记载:
“太祖坐胡床督战,基侍侧,忽跃起大呼,趣太祖更舟。太祖仓卒徙别舸,坐未定,飞礮击旧所御舟立碎。友谅乘高见之,大喜。而太祖舟更进,汉军皆失色。”
在鄱阳湖大战中,朱元璋亲自督战,刘基就在旁边,突然跳起大呼,让朱元璋换船。朱元璋刚换了船,原先的旗舰就被击沉,这已经是料事如神的节奏,还救了朱元璋一命,在暗自庆幸的同时,朱元璋也意识到了刘基太过厉害。
在和陈友谅作战的关键时刻,基本都是刘基在出谋划策,判断准确无误。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包围安丰,小明王韩林儿还在城内。朱元璋不顾刘基反对,率兵出兵安丰,陈友谅得知消息趁机进攻洪都,朱元璋这才醒悟“不听君言,几失计。”
这位凡事都预先判断,而且准确度极高的军师是个可怕人物,好在他在朱元璋身边,假若刘基投奔了陈友谅,那结局就很难说了。
如此大的功劳,到了分红的时候,小气的朱元璋只给了个伯爵,工资奖金都不高。从这里看到,朱元璋已经在堤防刘基了,不是说刘基不忠心,而是刘基能力太强,令朱元璋十分忌惮。

三是,以朱元璋的性格,宁可杀错也不放过:
朱元璋出身贫农,被逼无奈投奔郭子兴,才慢慢发展起来。这底层出身令其十分自卑,他要过饭、当过和尚,这些过往看似有些悲情色彩,而朱元璋则认为这是他的伤疤,并且不许任何人提及这些。
原生家庭的影响深远,而且作为一代帝王,相差太过悬殊,必定会对其心理产生极大影响。朱元璋学识水平不高,他从创业开始就一直在读书不假,但跟宋濂、刘基等人的学识相比,相差太多。
对人才朱元璋一方面重用,一方面却猜忌多疑。面对比自己强的人、学识渊博的人、战功卓著的人,一概以不信任对待。除了他的亲属,朱元璋几乎不信任任何人。
文字狱的兴起就是证明,浙江学府林元亮曾给他人写奉表,其中有“有则垂宪”。就因为一个字“则”,这个字的发音和“贼”相似,就这么被朱元璋杀了。

家庭的出身、年少的经历、心理的创伤,令朱元璋无时无刻都在怀疑着周围的一切。不是刘基不知进退,而是无论怎么做,朱元璋也不会满意,朱元璋总会为自己制作出大量假想敌,接着再一一废掉。
这一切导致朱元璋大杀功臣,刘基被杀还能找出几个理由来,而那些被牵连的人呢?难道所有人都有谋逆之心?朱元璋总共杀掉了近十万官员,也不知道有多少人被冤杀,这不是因为他们做错了什么,而只是因为朱元璋想要杀掉他们,仅此而已。
在洪武年间,作为官员想要得到善终并不容易,也可以说是“当官不自在,自在不当官”!
但,话又得说回来,都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毕竟明史是清朝修的,是真是假,真真假假也就无从得知了。

但不管朱元璋杀没杀刘基,反正他死在了朱元璋前面,这也就给人留下了无限的猜想。

刘伯温名望太高,以及刘伯温作为元朝旧臣的身份令朱元璋对他产生了忌惮之心,而且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也比较晚,因此朱元璋在论功行赏时将刘伯温排在了最后。

一、朱元璋担心他生出谋权篡位之心。

刘伯温足智多谋,在同僚中也有极高的威望,朱元璋担心给了他过高的职位,会让他生出谋逆之心,进而影响到他的皇位。

因此朱元璋在对开国功臣大肆封赏的时候只给刘伯温封了一个“诚意伯”,而且还不许子孙世袭,借此封赏来削弱刘伯温在群臣中的威望。

二、刘伯温曾经的身份令朱元璋有所忌惮。

刘伯温在成为朱元璋的谋臣之前曾经在元朝做过十多年的官,作为亡国之臣的刘伯温,虽然他在元朝担任的官职不高,但是生性多疑的朱元璋仍旧担心他忘不了曾经的元朝和旧主。

而且当时明朝刚刚建立,元朝残存的势力也还没有完全被消灭。如果给了刘伯温过高的官职和封赏,一旦刘伯温有了反明之心,则会让刚建立的明朝政权陷入到动荡之中。

 三、比起其他功臣,刘伯温投靠朱元璋的时间较晚。

朱元璋带领着他的众兄弟揭竿起义,一直到占领了金陵有了巨大的实力后,刘伯温才去投奔的朱元璋。

若是论功臣们在朱元璋心中的位置,刘伯温作为一位中途才加入的人,是无法和李善长、汤和等人相提并论的,若是论功绩的话刘伯温只是一个谋臣,真正打仗的是蓝玉、常遇春这些武将,因此朱元璋大封功臣时,自然不会让刘伯温排在其他人前面。



朱元璋主要是封的还是武将,只是刘伯温并没有什么战功罢了。

因为古代的爵位是按照“公、侯、伯、子、男”而分的。

朱元璋在平定天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了对跟着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兄弟们表示感谢,决定论功行赏。按照以前朝代的传统,以公、侯、伯等爵位进行分封。

朱元璋在洪武三年的时候,封了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等六人为公爵,蓝玉、傅友德等二十八人为侯爵,汪广洋、刘伯温伯两人为伯爵。在这次分封中,只有李善长、汪广洋、刘伯温三人为文臣,其他人都是武将。

而刘伯温在民间素有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对他的智谋非常认可。在朱元璋争夺天下过程中,刘伯温也确实对得起这个称号,他帮助朱元璋放弃两线作战方案,集中精力先对付陈友谅、张士诚,同时竖起大明旗帜,招揽人心。在取得胜利后,接着帮朱元璋制定灭元方略。

就是这样为建立大明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刘伯温,朱元璋给予的分封却不高,说明朱元璋内心是不认可刘伯温的。在分封功臣中,六位公爵都是淮西集团骨干成员,都是一开始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人,而刘伯温刚开始还在元朝任过官职,后来因看不惯元朝腐败辞官,被朱元璋邀请才加入的。

刘伯温对朱元璋很了解,在明朝建立不久,就不断申请辞官,告老还乡。朱元璋刚刚建立政权,对才华横溢,而又不想继续跟着他干的刘伯温很有意见,在分封上自然要降低些。从后来朱元璋为确保政权稳定,大杀功臣,可以看出刘伯温预测非常准确,而自己的分封爵位较低,很好躲过这一劫。



因为刘伯温的只是在幕后,并没有在阵前,所以才会这样的。

  • 叔父兄弟改姓刘,封侯拜相项姓断绝是项羽的最大败笔吗?
    答:刘邦称帝后,大封开国功臣为侯,其中有几位身份非常“特殊”。项伯被赐姓刘,全名为刘伯。实际上,其他项氏族人也被赐姓刘。刘伯被封为射阳侯。项羽的叔父项襄改姓刘襄,被封为桃侯,他的儿子刘舍(项羽的堂弟)继承了侯位,并一度担任西汉的丞相。项羽的大将项他也投奔刘邦,被封为平皋侯,赐姓...
  • 刘邦这个名字是萧何取的吗?
    答:注:大曰邦,小曰国。《释名》:邦,封也。封有功于是也。《书·蔡仲之命》:乃命诸王邦之蔡。《诗·小雅》:以畜万邦,叶上訩。保其家邦。《大雅》:御于家邦。前202年初(汉五年十二月),项羽败亡。高帝五年(前202年)正月,追尊长兄刘伯为武哀侯,以楚义帝无后,徙齐王韩信为楚王,王...
  • 刘邦曾做过泗水亭亭长,这个亭长在现代是个多大的官?
    答:不过刘邦要比朱元璋好些的是,刘邦在逐鹿中原,统一天下之前,曾是秦朝的沛县泗水亭长,是正儿八经的公务员出身。朱元璋在建立明朝之前,讨过饭当过和尚,论出身,朱元璋和刘邦差距还是相当大的。 不过刘邦虽然是古代公务员出身,但他所当的亭长,属于最下级的官衙小吏。他的同乡好友萧何(后来的汉初三杰之一),好歹在沛县衙门...
  • 历史上有哪些出名的公主?
    答:安乐公主,她是唐中宗的女儿,他的父亲被她的奶奶武则天废掉了皇帝之位,被流放到房州,她是在她父母去房州的路上出生的,父母很宠爱她,她父亲复位之后,她要求父亲封她为皇太女,她父亲不同意,她联合她的母亲韦皇后把她的父亲毒死了。升平公主,她是唐代宗的女儿,嫁给唐朝功臣汾阳王郭子仪之子郭暧,她就出名的事件“醉...
  • 朱元璋到底杀错了哪些开国功臣?
    答:应该说,朱元璋固然是雄才大略、人中之龙,但他一个人本事再大,也绝无法独力创造出这样巨大的功业的;还应该说,大明朝的事业也和许多其他的事业一样,绝非是某一个人单枪匹马所能缔造的,而是朱元璋和他的文臣武将、左膀右臂们齐心合力、共同打造的。 如此,朱元璋如果真是如书中所写的那样在成功之后大肆屠杀功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