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美军与德军首次在非洲较量为什么损失惨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5
二战德军在北非为什么失败

德国国防军 1300万左右.被苏联红军消灭1000万
  ( 1 )战争早期德军在西线作战时的失误和为后来作战埋下的潜在威胁
  其实早在德军闪击法国时,德国犯下的战略败笔和失误已为后来的战败埋下了祸根.我们让时间回到1940年5月20日,那时德军的坦克集团军已推进到了布伦和加来,并将英法军队逐渐包围在敦刻尔克.此时英法军队的厄运此时看来已是命中注定的了,然而就在这时,第19装甲军和第41装甲军同时接了装甲兵团司令克莱斯特发来的命令,要他们停止前进,并称“敦克尔克之敌将全部留给戈林元帅的空军去解决”.古德里安接到命令后,立即向克莱斯特提出了质问和抗议,但得到的最后答复是:“这是元首亲自下达的命令,必须执行.”然而,仅靠空军去完成此项使命事实上证明却是力不胜任的.古德里安和莱因哈特只得遵命停在运河一线按兵不动,而眼睁睁地看着英法比联军从敦刻尔克上船逃走.然而当德军于5月26日重新收回成命并下令坦克部队再次投入攻击时,却已经延误了战机.联军利用这一转瞬即逝的喘息机会,得以实施从海上撤退的“发电机计划”,英法军队扼守敦刻尔克直至六月四日,在此期间,他们利用战舰,渔舟、帆船,三桅船以及其它海运工具将32.4万人,其中法军8.5万人撤过了海峡.撤离的英法军队虽然被迫弃掉了全部装备辎重,然而却毕竟保留了有生力量,以致他们随时都会重新具有抵抗德军对英国本土发起入侵的能力,甚至还可能重新越过海峡,卷土重来.然而事实上历史也证明了:没有1940年的盟军在敦克尔刻的顺利大撤退,就没有后来1944年的盟军在诺曼底顺利进行的大规模登陆!
  5月26日至31日墩刻尔克周边地区形势图
  关于德军在敦克尔刻大撤退中所表现出来的优柔寡断,后人纷纷进行了猜测,以至于至今仍然众说纷纭,成了一个难解之迷.据德军的副官提供的一种说法是德军喜欢过艺术家那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是德军故意放英国人一马,因为他对英国人情有独钟,他曾说过:“他们那些人是有价值的人种,是我要与之媾和的人.”他这次放走英国人,是想给英国人一情面,为日后和谈留一条退路,因为德军并不想同英国人彻底开战,他只想让英国保持中立!另一种说法是德军对自己的装甲部队异常迅速地挺进感到不安,怕他心爱的装甲部队陷入敌军南北合围.按照他本人的解释,他原以为英国远征军会像在战争中他表现的那样打到最后一兵一卒;他希望将他们围困,等他们弹尽粮绝时,大批的俘虏他们,供谈判时使用.但是他的部队并没有俘获多少英军,德军也没有因此而发怒!但不管怎么说,德军在此是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它影响到日后对英国的入侵,并且使英国人以后在非洲和意大利能继续作战.
  不列颠空战---德国空军挥之不去的梦魇
  2.jpg
  征服法国之后,德国元首德军开始实施他的“一项非常勇敢的伟业”--------“海狮计划”,但事实上德军并没有打算真的想发起一场入侵不列颠的战争.德军却仍然把立足点放在英国将会屈服上面,因此他还没有制定好对英国的作战计划.到了那时,一个被命名为“海狮计划”的对英作战方案才被临时拼凑出来.但由于后期战略上的失误(8月底,重点攻击英国空军基地和飞机制造厂,使英军损失惨重,精疲力竭,即将崩溃之时,但是从9月份开始却出于报复柏林遭受空袭的思想,转而空袭伦敦,致使英国空军获得了宝贵的喘息之机,迅速恢复战斗力,从而与不列颠之战的胜利失之交臂!)使得“海狮计划”功亏于溃.此役德军共损失了1700多架战机和6000多名飞行员
... ...
  入侵王牌的第一个前提的空军轰炸变成了强弩之末,从历史上看不列颠之战绝对是战争的转折,随着德军飞机的纷纷坠地,就已经埋下了日后德国失败的伏笔!然而这时,秋天的暴风雨季节开始了,“海狮计划”被暂时推迟.直到一九四一年春天,“海狮计划”才正式开始.但是由于后来德军开始入侵苏联,所以“海狮计划”计划被无限期的搁置和推迟了.
  由于德军没能在空中闪战中彻底打垮英国,而“巴巴罗萨”计划已是箭在弦上,因此德军被迫修建了漫长的大西洋壁垒,处于两线作战,重蹈一战覆辙,而就是因为这使得英国成为了一把高悬在北大西洋上的利剑始终威胁着德军*.
  ( 2 )1942-1943年间德军遭遇的挫折分析及深层探讨
  1941-1942年的苏联正承受这这场战争的主要压力.虽然德国的东线力量已经在逐步被削弱,但是德国仍然发动了一系列的战役继续对苏联的进攻.1941年12月25日,当日本对珍珠港进行空袭后,使得美国也加入了这场战争,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化.此外在北非的德国非洲军于1942年夏天推进到了阿拉曼一线,从1942年8月开始,英军开始逐步击退德军.1942年11月,美英盟军在北非的摩洛哥和阿尔及利亚登陆.1942年11月19/20日,苏军将德第6集团军包围在斯大林格勒,最终德军第6集团军于1943年一月底/2月初投降,最初的23万德军只有9万人被俘虏.1943年5月13日,困守在突尼斯的13万德国士兵和18万意大利士兵投降.
  在1943年的最初5个月,德军损失了超过70艘U艇.邓尼兹命令于1943年5月24日暂停在大西洋的破交战,封锁英国失败.1943年7月实施的“城堡计划”德军集中了超过3000辆坦克和1850架战机却没能突破苏军在库尔斯克的战线,这也是德军在东线的最后一次战略进攻.1943年7月10日,盟军在西西里登陆,用了38天的时间占领了全岛,这样盟军就获得了一个极其重要的出发基地,他们的远程轰炸机可以威胁整个第3帝国了.1943年夏,德军必须从本来就很紧张的东线抽调部队投入意大利和法国南部.1943年9月3日,盟军登陆意大利本岛.1943年9月8日意大利宣布投降,并于1943年10月13日对德宣战.至此美军的地面作战陷入停顿,直到44年的西线登陆开始才重新开动.因此成为了日后被称为渔翁得利的有力证据.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一下各个战场就不难发现1942-1943年间的德军已逐渐陷入被动局面,理智的人便会看出胜利的天平已开始向同盟国方偏转,轴心国的大厦即将颓塌.那么就让我们对1942-1943这段二战最关键的时节各个战场上的德军遭遇的挫折进行一下综合分析及深层探讨.
  1 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德军的失误
  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下游、顿河以东约60公里处,是苏联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水陆交通的中转站.也是来自高加索的石油转运站和重要的军事工业基地.当时德军的设想是:夺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切断伏尔加河的交通命脉,夺取巴库油田,乌克兰的小麦和顿吧斯的煤.再向东北迂回包抄莫斯科,南出波斯弯与日本会师印度洋.按照德军的要求,德军最高统帅部拟定了1942年夏季南方作战计划,代号“勃劳”.其主要内容是:战役由博克元帅发动(但在其攻下沃罗涅日后,被撤职),利斯特A集团军群以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为左翼,鲁夫第17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哈尔可夫南面和塔甘罗格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进攻,占领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向高加索进军;博克B集团军群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和魏克斯第2集团军为左翼,保卢斯第6集团军为右翼,分别从库尔斯克南面和哈尔可夫北面向东和东南方向突击,占领顿河上游的沃罗涅日,向斯大林格勒前进.但在此时德军和他的高官们却犯了一个关键性错误:在继续行军高加索的同时,再向斯大林格勒进攻,这样使得原本已是兵力没有富余的德军进一步分散了兵力(如同当年分兵同时进攻乌克兰和列宁格勒一般)犯了兵家之大忌.
  斯大林格勒战役示意图
  3.jpg
  7月17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推进到顿河中游,保卢斯第6集团军也前出到顿河大弯曲部.在高加索方向,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渡过了顿尼兹河,向顿河下游的罗斯托夫前进,鲁夫第17集团军则占领了伏罗希洛夫格勒.一切都进行的相当顺利,但是此时德军又犯了更为严重的错误,他突然再次改变了计划,认为斯大林格勒无需那么多兵力,遂于17日命令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转隶A集团军群,以支援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强渡顿河下游.这样,斯大林格勒方向的进攻部队就只剩下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而第6集团军的力量却又有赖于第4装甲集团军的合作.对此,英国军事史学家富勒写道:“和1941年一样,因为分散了兵力,德军自己毁灭了他的战役.1941年,他因为调动古德里安的装甲兵团去参加基辅会战,才使他未能攻下莫斯科.这一次又是因为调动了霍特的装甲集团军,从顿河中游到下游去,结果遂使他未能攻克斯大林格勒”.利德尔·哈特也在其《战略论》中写道:“假使朝斯大林格勒方向进攻的第4装甲集团军,不分兵向南,以协助第1装甲集团军在攻向高加索的路程上,作渡过下顿河的企图,那么在7月间,德军也许早已轻松的攻占了斯大林格勒.而等到第4装甲集团军再回转过头向北进攻的时侯,俄国人在斯大林格勒已集中兵力,严阵以待了.”
  1942年9月13日,德军开始攻城.保卢斯第6集团军担当主力,从城北实施猛烈突击.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则从城南推进,策应保卢斯在城北的主攻.14日,德军从城北突入市区,与守卫该城的苏第62集团军展开了激烈的巷战.15日,德军对马马耶夫高地实施重点突击.该高地是斯大林格勒地势最高的一块地方,从这里可以俯瞰和控制全城,崔可夫中将的第62集团军司令部即设在这里.经过一天激战,德军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当时德军曾用迫击炮不分昼夜封锁伏尔加河,想可以来切断苏军的援军的后勤保障,但是苏军最高统帅部大本营最高统帅斯大林命令苏联红军海军的伏尔加河区舰队出动,突破德军的封锁,将大批援救战略物质和武器装备以及援军运送到了斯大林格勒,于是在16日,苏近卫第13师渡过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突然向德军发起反冲击,又夺回了该高地.9月25日,德军占领了市中心,27日冲进了北部工厂区,并重新占领了马马耶夫高地,但在29日又被苏军夺回.最终直到1942年11月德军仍然没有完全占领斯大林格勒,这为苏军后来的反攻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由于德军过于轻敌,低估了苏军的兵力,并数次错估战场形式同时命令德军同时进攻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结果造成德军兵力分散,从而导至两头扑空和斯大林格勒会战的惨败!这一役后苏德战场的形式虽然开始发生变化,但由于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进行的是一场与闪电战截然相反的“街道战”作战方式,因此虽然德军遭到重创,但其留下的战略间隙却使得德军养好了伤口,并于1943年中旬逐渐恢复了元气,接着又发动了一系列对苏联的反击和战略进攻(如哈尔科夫反击战.库尔斯克等战役),因此笔者认为斯大林格勒战役并非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而苏联人显然是将他们在那里取得的战果夸大了,于是便有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神话.(这个结论笔者将于下文作详细阐述)
  2 库尔斯克战役前后的战略、战术分析
  众所周知,1943年的库尔斯克会战是苏军与德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地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最大的一次坦克集团会战.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苏军在库尔斯克会战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并将这场会战称为苏军最终战胜德国德军的重要里程碑.而苏联人对库尔斯克战役结果的评价更是对苏联一方是极为有利.如《卫国战争简史》这样论述道: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苏联军队消灭了敌军30个师,德军德国损失了大约500,000名官兵、1500辆坦克、超过3700架飞机……德国德军元气大伤.整个世界都为红军相对于德军在战斗艺术、武器和战略指挥上的优势而折服.战略独创性已经牢牢地扎根于苏联武装力量之中”.
  但是如果我们用相对客观的态度去分析这场战役,也许就会得到另一种答案.首先笔者尽可能详细的列出当时战役双方兵力的对比,即1943年4月10日时,在库尔斯克凸出部上的兵力和装备对比已经变成了对苏联一方有利.根据苏联的统计,当时红军在这里总共有958,000人、11,965门大炮和迫击炮、122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130架作战飞机;与此相对应的是,德军总共有大约700,000人、6000门大炮和迫击炮、10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以及1500架作战飞机.此外,距离库尔斯克弧形地区不远的苏军预备队方面军(草原军区)还有269,000名官兵、7406门大炮和迫击炮、12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177架作战飞机.同时,苏军在苏德战场上所有的预备队加起来总共有469,000名官兵、8360门大炮和迫击炮、9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587架作战飞机.与之相比,德军预备队总共有60,000名官兵、600门大炮和迫击炮、2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作战飞机根本没有).一直到库尔斯克战役开始,德军预备队的数量实际上没有什么变化.(附:苏德部队总人数的比例为1.8∶1、大炮比例为3.2∶1、坦克和自行火炮之比为1.3∶1(从各方面来说对苏方都有利).仅在空军方面,德军占有优势,但比例关系也只是为1.1∶1)
  库尔斯克战役德军进攻阶段
  4.jpg
  库尔斯克战役苏军反攻阶段
  5.jpg
  至于发动库尔斯克战役当时对德军究竟会造成多么大的影响,还有德军为什么对战役一拖再拖,除了众所周知的德军为了获得更多新型坦克及战机所耗费的时间外,那就是德国元首德军的优柔寡断.据战后古德里安证实,在1943年5月10日召开的军事会议上,他曾试图说服德军放弃向库尔斯克进攻的计划,因为实现这一计划存在着许多障碍.古德里安否决了В.凯捷利的意见--他认为德军应该从意识形态方面发起进攻,同时古德里安指出,”库尔斯克是否在我们手中,这跟世界一点儿关系也没有”.德军回答说,当他考虑这一进攻计划时,感到腹部一阵巨痛.因此,这证明德军对战役的成功没有十分把握,于是便把它的实施尽可能往后推迟,而事实上也就是因为他的信心上的动摇最终酿成了战役失败的恶果.
  从战略战术,战术战略,双方将领的指挥艺术上角度来看,本来的胜利者应该是德国,而不是在中前期就已经损失超过百万(还是保守估计)部队,甚至已经投入了所有战略预备队的苏军.相反的德军在此战中并非像从前人们所认为的那样损失惨重,以至于元气大伤,甚至整个战役结束也仅仅阵亡了8万人.而且由于曼施坦因等人的艺术般的指挥,德军在战役后期胶着状态中依然保留下来了大批有生力量(战略预备队,精锐装甲军团30万),这些部队在德军后期进行防御战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事实上战役一开始苏军的防守和进攻就都很被动,尽管其在人员和武器上占有优势,他们的数量是德军的2到3倍,但实际上他们屈从于德军的意志,同时被迫在那些从德国人的作战部署来说很容易防守的方面军扇形区域发动进攻.而当战役进行到了最激烈的时节德军的部队仍能顶住苏军进攻,并反击取胜,遭受重创的苏军被迫不断向扇形区域增兵,但形势仍没能得到根本好转.
  很多人相信库尔斯克会战中最负盛名的普罗霍罗夫克坦克战苏军取得了大胜,如苏联的观点认为德国人于1943年7月12日似乎在普罗霍罗夫克损毁了300~400辆坦克---但这只不过是苏联坦克指挥官在通报中所做出的诗人般的夸张.在普罗霍罗夫克城下与苏军近卫军第5坦克集团军交战的德军第2坦克兵团事实上只损毁了5辆坦克,另有38辆坦克和12门突击火炮损坏,而据苏军的通报资料显示--这与德军的得到的数据相一致--仅苏军近卫军第5坦克集团军第3军一个军就损失了不下334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与此同时,苏军占据着是对手几乎4倍兵力的优势--同时拥有两个罗特米斯特罗夫机械化坦克兵团--用1000∶273的比例来对付德军.可就即便是这样苏军仍然没能取得胜利,他们被迫付出了极为惨痛的代价,要知道根据苏军的最高统帅部的部署,该坦克集团军本是用于参加反攻并且本来要被派往哈尔科夫的,而这一次严重的损失这下又得给它大大地补充兵力.而本来已被最高苏维埃决定要撤职或是送上法庭的罗特米斯特罗夫,却因为德军后来停止进攻计划而逃过了一劫.
  事实上真正使德军最终丧失战略主动权而转入全线溃退的原因并不是德军在此次战役中将领指挥的失利,而是德军由于缺乏自信而导致的指挥失误(英美联军已于7月10日在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的情势恶化.当时德军认为德军必须要抽调兵力到意大利和巴尔干半岛,因此“堡垒”作战可能被迫停止.但形势并不是如此严重,而且正相反德国最伟大的战略.战术家曼施坦因则认为德军已经到了胜利的边缘,因为他手里还有整整三十万的战略预备队还没有使用,苏军此时却已经无军可调.至12日的战斗后,一线德军依然拥有较强的作战实力,并在以后几天的战斗中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包围了苏军的几个步兵阵地,占领了一些极有战略价值的高地,而且苏联已经无力挽回即将失败的颓势了(当时朱可夫已经在准备自杀或者上军事法庭了承担责任了).
  但就在这时德军决定放弃,他将本来能决定战役胜负的预备队调离到了西线,而把库尔斯克战役最初的全部构想和曼施坦因利用超乎完美的战术苦战的成果,完全地丢弃了.
  虽然德军放弃了最后一次大规模战略进攻的机会,但他们也给予苏军以极大重创.直到1993年,苏联关于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军的人员、坦克和飞机损失的官方统计数据才被公布出来.以前,德国的损失被苏联历史学家夸大了很多倍.据他们的估算,德军损失了大约500,000名官兵、1500辆坦克和突击火炮以及3700多架作战飞机.这些数据与真实情况相差很远.据德军德国最高统帅部提供的数据表明,在1943年7月和8月间,德军在整个东线战场损失的人员中阵亡68,800人、失踪34,800人以及伤病434,000人.德军在库尔斯克弧形地区的损失据估算占到整个东线战场损失的2/3.因为在这期间,顿涅茨克流域、斯摩棱斯克地区和北方战区(姆加地区)都在进行着最激烈的战斗.这样,德军在库尔斯克战役中的人员损失里阵亡、失踪以及伤病人数大致可以确定为360,000人(其中阵亡约8万人),无论如何也不会是500,000人.德国空军的损失还要小得多.根据德国弗赖堡的军事资料室的有关文献资料显示,在1943年7月和8月间,德国空军在东线战场的损失只有1030架作战飞机,同时,甚至在所有战区的损失总数也不超过3213架作战飞机.这样,苏方所说的数据,即敌人在库尔斯克战役中被击毁了3700架飞机,就纯属是天方夜谭.这一数据是根据苏联空军战时指挥部的报告提出来的,在那里经常会把敌人的损失夸大好多倍.
  注:1.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档案馆的一份有关德SS装甲军的秘密文件显示.
  首先,德SS装甲军并非像史料所记载的那样拥有700余辆坦克,即使是在战役开始之前,SS装甲军也不过只有211辆具备完全战斗力的坦克.
  其次,在12日的战斗中,SS装甲军也并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损失惨重.根据一份德军1943年7月13日的内部统计,SS装甲军在这场战斗后尚有163辆可以战斗的坦克,仅仅损失了48辆.这同苏军第5装甲军的损失比起来要小得多.
  2.1984年的一本苏第5坦克集团军二战史记载,该军在12日的战斗后仅需要大修的坦克就有400辆之多.尽管书中并没有记载苏军损失的坦克数量,但这一数字已足以证明,苏军在这场战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3.一些苏联时期的原始材料中甚至有这样的文字:“第5坦克集团军在这次遭遇战中损失约650辆坦克,由于无法恢复攻击能力,已将剩余坦克编入步兵连队.”
  综上所述:正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如同当年严寒帮助苏联人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一斑,此役德军的错误最终葬送最初库尔斯克战役的全部构想,当然对于德军来说库尔斯克战役的失利后果也是极其可怕的,从此德国便再也没能在东线占得战争主动权.但由于苏军方面的损失过巨(保守估计,苏德两国人员伤亡比为7:1,战机损失为20:1,坦克和自行火炮损失为6:1),从而引起了国民的严重不满,才使得库尔斯克战役的地位低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和莫斯科保卫战.
  3 北非战局对欧洲战场的影响
  1942年1月下旬,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从布鲁加港开始了进攻,2月占领班加西并控制了整个昔兰尼加.6月突破英军加查拉防线,并攻占托布鲁克,迫使守军投降.7月追击马特鲁之溃军,越过埃及边境,直逼英军北非最后一道防线——阿拉曼防线.隆美尔“非洲军团”的之所以取得胜利,关键在于凯塞林第二航空兵团瘫痪了英国马耳他岛空军基地,获得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并对地面战斗实施了火力支援,以及保障了地中海航线的畅通,使得隆美尔“非洲军团”作战物质得到及时补充.(“大力神”计划)
  而当美国在5月初决定将用于中国远征军的地面装备和作战飞机紧急调往北非后,形势立刻发生逆转,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的相持阶段,英军马耳他岛的空军基地重新活跃,英国空军迅速掌握了北非战场的战略和战术制空权,几乎完全切断了轴心国地中海航线,使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得不到装备和燃料的补充.在8月最后一个星期里,英军获得50万吨补给品,而德意军队只获得1万吨补给品.在坐以待毙的前景威胁下,隆美尔被迫同英军在阿拉曼一线展开决战.丧失制空权和燃料短缺的“非洲军团”在决定北非命运的阿拉曼和哈勒法战斗中岂有不败之理?

商业电影首先就是要好看,这个好看你必须是要满足自己国民的,要是美军都被打的抬不起头了还有谁会看。如果德军很猛的话双方伤亡惨重那就是纪录片了。
而且美国电影很重要的就是要对外进行文化灌输,无形中给你一个印象就是美国永远站在正义的一方,美国大兵都是高大威武的形象。要是电影的整体效果达不到这个要求,那美国是不会支持这种电影的。这一方面跟一种思想有关,另一方面就是民族情感,就好像我们国产片地雷战、铁道战一样都是以少胜多,日本鬼子都是败的很惨一样。真正的德军那是非常勇猛的,二战时盟军在进攻德国过程中每前进一步都是付出很沉重的代价。

1942年11月,自蒙哥马利赢得阿拉曼战役胜利后,非洲的主动权易手盟军,美国也积极介入到非洲的战事。很快,美英联军登陆非洲,从南方打击德国和意大利的“火炬行动”开始了。

这是美国首次向海外成建制的派兵,他们十分重视这次行动,组成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特混舰队,整个舰队共由100多艘舰船组成,搭载2.4万名美军,他们的指挥官就是威名显赫的乔治.巴顿。



但是他们遇到对手不是德军,而是法军,这是怎么回事?

这还要从法国投降说起。1940年6月22日,随着德军绕开法国人引以为傲的马奇诺防线,短短36天其前锋直指巴黎,被彻底打蒙的法国政府宣布投降。但这一次,德军一改过去占领全境作为胜利的标志,而是扶持了一个亲德政府。

这就是二战期间,臭名远扬的维希法国政府。当然,德国人这么做的用意还是很长远的。一是,法国太大,德军没有多余的兵力去管理;二是,由法国人自己管理国家比他们去统治更加有效率和简单。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成立傀儡政府,其在非洲的法属殖民地都在德国的控制之下。要知道,这可是1097万平方公里的大片土地,相当于1/3的非洲,并以此扩大德国在非洲的势力,对抗同盟国是极为有利的。

但是,不甘失败的英国在法国投降后,不但与维希政府为敌,而且拥立戴高乐建立自由法国政府,领导地下抵抗组织,不断地“制造麻烦”。更有甚者,为了自身安全还袭击过他们的舰队,这就是他们交恶、相互仇视的原因。



眼下,英美联军要登陆的卡萨布兰卡、奥兰、阿尔及尔都是法属殖民地,其拥有20万的兵力,实力不容小觑。当然,驻守非洲的法军将领大部分也不愿做“亡国奴”,和德国人也不是一条心,但他们更讨厌“背信弃义”的英国人。

他们对美国人始终保持友好的态度。不仅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多次暗地表示愿意谈判。这可是“兵不血刃”的好机会,但联军中的英国人成为谈判的最大障碍。也就是说,美国人来可以谈判、投降;如果英国人来,则坚决抵抗。



“火炬行动”开始,美军第一次实战,并不顺利。

11月8日,巴顿的特遣队和英国远征军抵达集结地,并在艾森豪威尔的指挥下,在1700架战机的掩护下,600多艘舰船分成三路向卡萨布兰卡、奥兰、阿尔及尔三个登陆点进攻,“火炬行动”正式开始。

登陆并不顺利,虽然双方军队高层在积极谈判,守军的抵抗意志大为削弱;但美英联军还是遭到守军的顽强抵抗,损失惨重。尤其是巴顿率领的第3师在卡萨布兰卡的登陆遭遇到更加猛烈的阻击,第一次参加实战的美军惊慌失措、乱作一团。



这种混乱的局面如果不立刻停止,根本不用等法军,自己就被自己打败了。此时,正是一名优秀指挥员发挥作用的时候,巴顿当即命令部队改由其他港口登陆,并要求各级指挥员迅速就位,组织部队按演习程序行动。

很快,滩头的美军从慌乱中开始有条不紊的进攻,终于建立了稳定的登陆场,大量的物资装备有序上岸。第一天战斗的不顺利,给了巴顿一记闷棍,更让他着急的是,另外两路的守军已向美军投降,而他这里却久攻不下。



就在他当晚熬夜制定计划,调整完兵力,协调好海军炮火,准备第二天一鼓作气拿下卡萨布兰卡时,两名法国军官打着白旗代表守军投降了。虽然美军以胜利告终,但也暴露出不少的问题,尤其是缺乏实战经验,一度混乱不堪。

但是,首战的意义还是巨大的。一是,为两栖登陆作战提供了很好的实战经验,美军通过这场战役解决了许多问题;二是,这是一场很好的“热身赛”,锤炼了部队;更重要的是,登陆成功让美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迅速上升到了巅峰,成为盟军真正的主导者。



美军和德军的首次较量。

隆美尔的非洲军团不停的在撤退,就连希特勒的命令也不顾。1943年1月,终于退到了突尼斯,此时的他百感交集,无尽的荣耀和耻辱都留在了这片沙漠,国内对他的指责声让他坐立不安,而先前就嫉妒他的一些人,也开始落井下石了。

很快,他被免去总司令的职务,这让他更加情绪低落、萎靡不振。但是作为一名职业军人,始终坚守从哪里颠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他不甘心就这么离开非洲。如今,美英两军从两个方向对突尼斯进行夹击,形势很不乐观。



突尼斯的战略地位终于引起了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重视,居然从东线战场抽调3个装甲师和6个意大利师增援突尼斯,兵力达到了25万人。这让隆美尔哭笑不得,当初如果有着25万人,他早就将英国人赶出非洲了,怎么会有现在这种局面?

此时登陆的美军第2军按照艾森豪威尔的命令,向突尼斯进发。在与法国人进行的1、2天的战斗中,他们轻易而举的取得了胜利,这让美国大兵们信心满满和缺乏纪律性,许多人就像到非洲旅游一样,并没有对危险有充足的准备。



更何况,他们面临着补给线过长,物资弹药供应也遇到了困难。这些情况都被隆美尔捕捉到,他意识到,这是刹一刹美国人威风的最好机会。他要向全世界表明,即使经过3200公里的撤退,德军依然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和强悍的战斗力。

就在美军是驻守还是继续进攻之际,隆美尔发起了突然袭击,他在战线上跑来跑去指挥战斗,受到鼓舞的德军官兵不负期望,快速穿插。尽管艾森豪威尔紧急增援,但依然无法阻挡德军的冲击,美军全线溃散。



就在隆美尔带领他的突击队勇往直前的时候,意大利人再次拖住了他的后腿,原计划在卡赛林会师的3个意大利师并没有按期赶到,甚至将配合作战的一个意大利师调走。最终眼看着美军巩固了防线,失去了最好的攻击机会。

但不管怎么说,此次反击,将美军第2军的3万多人打的丢盔卸甲,其中伤亡3000多人,被俘4000多人,缴获和击毁美军坦克近300辆。可以说,隆美尔以不到2万的兵力将对手一个军基本打残,成为美国难以忘怀的痛楚。



隆美尔再次证明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就连艾森豪威尔也直言不讳地承认:“骄横傲慢、不可一世的美国人今天蒙受了耻辱,这是历史上我们最惨的败仗之一”。美军开始重新调整部队,不中用的人卷铺盖回国,乔治.巴顿接任第2军军长。

这可是两位战术家最好的“比武场”。但遗憾的是,隆美尔此时已经回国,再也没有回到沙漠。这对军事迷们来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大家认为他们之间谁的指挥更优秀?欢迎留言和讨论。

参考文献:《二战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战》

欢迎搜索关注“白杨树下谈历史”//学习历史,传播文化正能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因为美国是首次向海外派兵,而德军已经在非洲战场打了好几年了,对地形天气人文等更为熟悉,几乎可以是主场作战了。

因为他们在非洲对战的时候被巴顿袭击,坐收了渔翁之利。

因为非洲本来就是地广人稀,物资很少,没有水。

因为美军不是德军的对手!打几次都打不过!能被德国打出屎来!看看历史!美军自己打赢过谁?但不否认 美国的强大经济基础!战争潜力!

  • 卡西诺战役:二战中最大最激烈的山地战
    答:关于这场战役最残酷的是蒙特卡西诺战役,亦被称为罗马战役及卡西诺战役。 也有另一种说法,1943年,盟军成功地在西西岛登陆,夺取了进军欧洲大陆的桥头堡。为了将德军的注意力吸引在意大利方向,为准备中的诺曼第登陆争取时间。 在1943年9月盟军登陆意大利后,两个盟军军团在意大利盟军司令哈罗德•亚历山大将军指挥下,在两...
  • 二战时期的德军与美军,哪个厉害
    答:在抗战初期,德军的军事素养是超过美军的。但是,大国之间的较量,拼的是国力,这方面德国是比不上美国的。所以,随着战争的消耗,此消彼长,德军的能力就逐渐处于下风了。
  •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是1939-1945年期间以德国、意大利、日本轴心国为主的法西斯力量与以中国、苏联、美国、英国等同盟国为主的反法西斯力量之间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的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中国学术界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止时间为1931年9月至1945年9月,而以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至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
  • 急!!简介第一,二次世界大战
    答:纵观两次世界大战,都是交战双方综合国力的较量。双方调动一切经济力量赢得战争,使得世界各国的生产因两次世界大战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特别是战后的经济在高科技的推动下重新起飞之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已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于是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之时,国际合作也成为绝对必须之事。正是这种相互依存的国际经济...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军事力量对比(军队数量,装备,军种等等)
    答:7、中国虽然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但军事实力相当弱后,具体的经济总量状况无从考证,二战后期共产党发展到91万人,民兵近百万,解放国土面积一百多万平方公里,人口1亿人,装备大多是缴获的日本武器:国民党兵力有460万人[其中蒋介石嫡系只有100多万人],缴获了大量日军的装备,还有美国的4亿美圆援助和大量武器支援。 日本VS美国...
  • 二战中,对德作战中,西线美军与德军伤亡比,东线苏军与德军的伤亡比分别是...
    答:首先要了解伤亡比就得弄清2战中欧洲几个参战国的伤亡人数,美国伤亡60万人(其中战死38万人)但是美军的60万人还包括对日作战,实际在欧洲战场大约占到%75左右,德军伤亡1000万以上(其中阵亡678万)大致阵亡地段数为,北非约5万人,西欧43万人,中欧105万人(主要柏林战役)北欧2万人南欧(意大利战场)20万人,苏德...
  • 二战中被誉为“沙漠之狐”的隆美尔是如何在北非进行作战的?
    答:因为这条防线既可以防止英军继续深入,又可以使德国空军在非洲有一个可供作战的必要空间,以便向英军发动闪电式的进攻。但是,面临的问题却是兵力不足。如果等待德军的两个师全部到达,再阻止英军的进攻就太迟了,而现在只有一个团,提波里城的意军在遭到失败之后士气又大为低落,多数军官已经捆好了行李...
  • 二战中十大经典战役
    答:此战也是二战中规模最大的空战,交战方除了英、德两国之外,包括同属英联邦的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爱尔兰、牙买加、斯里兰卡、等国的空勤人员也投入英军;许多被纳粹德国占领的国家包括波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法国等撤至英国的空军,也加入了保卫大不列颠的行列;当时表示中立的美国,也有志愿者组成了“飞鹰...
  • 二战期间,在北非沙漠中,美军中士和英军医官(上尉)与德军在水源地战斗的...
    答:为什么呢?联军知道水井里面没有水,但是不能放弃那道防线。不然,德军会越过防线威胁到更多的联军。可是,联军经过轮战斗后只剩下了9个人,并且弹药缺乏,只是以一所沙漠中破旧的古迹清真寺做掩护。再看看德军... 正义的反法西斯联军和纳粹法西斯德军在撒哈拉沙漠为了一口干枯的水井作战。想想:两只军队...
  • 二战的著名战争概况
    答:斯大林格勒大战给希特勒法西斯以致命的打击,德军再也无力进行大规模的反攻了,他 们一步步后退,开始走下坡路。苏联红军则开始大反攻,陆续收复了失地,并攻入德国本土。 苏联人民和全世界人民都从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中看到了胜利的希望,也坚定了彻底 打败德国的信心。 斯大林格勒大战的胜利,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