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高山流水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志”“想”“象”分别是什么意思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1
“高山流水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中 “志”“想”“象”分别是什么意思?

翻译“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要逐字翻译,直译,不能意译。还有这篇文章是如何围绕“知音”安排结构的?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高山流水”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在人们的用典实践中,这一典故逐渐发展出七十余个典形和乐曲高妙、相知可贵、知音难觅、痛失知音、闲适情趣等典义,还存在典故反用现象。
《高山流水》 ,中国古琴曲,属于中国十大古曲之一。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 描绘“峨峨兮若泰山”和“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生不弹,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后世分为《高山》、《流水》二曲;另有同名筝曲《高山流水》,与古琴曲无传承关系。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时所想到的。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逃声:躲开。隐藏自己的声音,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隐藏自己的心声。逃,逃避
【原文】: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的时候,内心想着高山。钟子期赞叹道:“好啊,高耸的样子就像泰山!”伯牙内心想着流水。钟子期又喝彩道:“好啊!浩浩荡荡就像长江大河一样!”凡是伯牙弹琴时心中所想的,钟子期都能够从琴声中听出来。
有一次,伯牙在泰山北面游玩,突然遇上暴雨,被困在岩石下面;心中悲伤,就取琴弹奏起来。起初他弹了表现连绵大雨的曲子,接着又奏出了表现高山崩坍的壮烈之音。每奏一曲,钟子期总是能悟透其中旨趣。伯牙便放下琴,长叹道:“好啊,好啊!你听懂了啊,弹琴时您心里想的和我想表达的一样。我到哪去隐匿自己的心声呢?”
【出自】:选自《列子·汤问》,为战国郑国人列御寇所著。讲述了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由于鼓琴听琴而产生的交情。 《汉书.艺文志》著录《列子》八篇。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想:想象,想到
象:景象,志趣,心意
翻译:(伯牙说:)你(钟子期)听琴时所想到的,(这些景象、心意)就是我弹琴时所想到的。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这说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了,所谓“知音”就是指这句话了。意思是:
你听到琴声,联想到的景象和画面,也就是我心中的志愿啊。
志,志愿;
想,想象,思考;
象,景象,画面。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这说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了,所谓“知音”就是指这句话了。意思是:
你听到琴声,联想到的景象和画面,也就是我心中的志愿啊。
志,志愿;
想,想象,思考;
象,景象,画面。

  在欢迎来学知识的学子们,茂密的树林里,有许多不知名的小花,因为秋天到,有的花叶和树叶开始变色,树林里不时传来鸟鸣声.噢,花园中间还有一座假山立在池塘中央,好像一仙女在沐浴.
  又让我的视线久久不能离开的是竹林,它穿着翠绿的军衣,头看蓝天脚踩大地,不停地生长.我站在竹下仰望,可爱的竹子们又向我点头,时而发出沙沙地笑声.在阳光下显得更加美丽.
  参观完校园,才知道郁郁葱葱的常青树将整个校园包围,煞是好看.
  校园,美丽的校园,我爱你.

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
这说的是俞伯牙和钟子期了,所谓“知音”就是指这句话了。意思是:
你听到琴声,联想到的景象和画面,也就是我心中的志愿啊。
志,志愿;
想,想象,思考;
象,景象,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