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9
王阳明主要哲学思想是什么?

《传习录》。王阳明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在哲学方面,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说,否认心外有理。认为事物的道理或规律离不开心或意识;在认识论上,王阳明宣扬“致良知”与“知行合一”说,认为人的认识就是对本心良知的自我认识,人都有良知,良知也就是天理,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都包含在良知之中。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1、 四句教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2、心即理

王阳明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

3、致良知

《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4、明镜说(与神秀的说法存在差异)

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5、培根说

人之根本在心,培根就是重视修炼心这个根本,心本澄澈,就是天理,应当诚意使其发挥作用。

6、立诚说

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7、知行合一

知到真切笃实处就是行,行到明觉精察处就是知,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理论结合实际。



8、拔本塞源说

圣人之心以天下万物为一体,一心仁则天下万物一体皆仁。世人学习圣道的根本还是回到良知上。良知之明,万古如一。心圣,则圣人自可学而达之。

9、至善

《大学》说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王阳明认为至善即天理,即中和,即良知。良知不在心外,应向内求,只要去除了私欲,天理自然呈现。

10、静与动

静坐是收摄心神的办法,但不能求静厌动。动静都是功夫,但偏向于动,便向在具体的事上磨练。

11、儒家经典学习的顺序(一家之言)

立诚志、《大学》明白方法与方向、《孟子》激发道义之心、《论语》约束日常行为、《中庸》了解终极境界。



王阳明的主要思想主张是: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致良知知行合一格物致知(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阳明学,又称王学、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发展的儒家学说。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

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

拓展资料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汉族,幼名云,字伯安,别号阳明。浙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宁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会稽山阳明洞,自号阳明子,学者称之为阳明先生,亦称王阳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

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乱而被封为新建伯,隆庆年间追赠新建侯。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

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是明代影响最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王阳明



王守仁的思想主张是知行合一。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实际行动的关系。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思想包括以下两层意思。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致良知
知行合一
格物致知
(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三分钟让你搞明白王阳明的心学究竟讲了什么?你也可以做到



  • 王阳明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什么?
    答:王守仁的思想主张是知行合一。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践履和实际行动。因此,知行关系,也就是指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践履的关系,...
  • 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 王阳明的三大思想主张
    答: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1、心即理:心便是宇宙,心外无物,理便是宇宙中的规律。2、知行合一: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3、致良知:致良知就要做到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阳明心学包括有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其主要...
  • 以下各项中,属于明朝大儒王阳明提出的思想主张是( ) A.“己所不欲,勿...
    答:D属于王阳明心学家“致良知”的主张。点评: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阶段。程朱理学的核心是“天理”说和“格物致知”论,“陆王心学”是理学发展的新阶段,其核心是“心即理”、“心外无物”,即便是“知行合一”、“致良知”说,也是强调知和行、良知都产生于心。
  • 王阳明是儒释道中的哪一家?他的贡献有什么?
    答:而王阳明的一生就是实践他自身思想的过程,是一个真正的“三不朽”的人物。而要论及他的主要贡献,可以从他的心学思想方面来考虑,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是“心即理也”;其二是“知行合一”;其三是“格物致知”;其四是“心外无物”。一、&...
  • 明正德十三年王阳明主要哲学思想?
    答:明正德十三年王阳明哲学思想的是,主要是发展了南宋陆九渊的学说,主张心外无物,人心是一切事物的本源,心外无理伦理纲常是人们所固有的的良知。要认识伦理纲常的理,就是所谓的致良知,就要用心中去体会,将自身先天的良知付诸于道德实践。王阳明主张“致良知”,认为只有疗救人心,才能拯救社会,只有每...
  • 明正德13年王阳明门人主要哲学思想的内容是什么?
    答: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成文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王守仁与孟子间的承继关系,不仅体现在理论体系上,甚至用词上都有相似之处;禅宗对阳明心学也有深远的影响。和会儒禅既在...
  • 王阳明的思想核心内容是怎么?
    答:王阳明的思想核心:“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王阳明弟子:据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列名记载,就有六十七人之多。这些“王门弟子”,继承王阳明的讲学传统,亦到处办书院,传播王学。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
  • 王阳明心学的主要内容
    答:王阳明广收门徒,宣传他的思想主张,史称“阳明学派”(又称“姚江学派”)。他的著作有《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行世,被学术界评价为中国封建中世纪社会后期出现的最早的启蒙哲学。王阳明主要成就:阳明学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学说之一,后传于日本,对日本及东亚都有较大影响。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
  • 朱熹,王阳明是哪个哲学派别的
    答:他们是宋代儒学代表,但二者之间有巨大区别,朱熹是理学代表,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强调格物致知,类似于西方的客观唯心主义;王阳明是心学代表,主张“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强调顿悟,类似于西方的主管唯心主义。两宋时期产生的主要哲学流派,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 陆九渊王阳明的主要思想主张,要总结的大点,不要详细内容。
    答:王守仁主张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