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化疗需要几个疗程?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5
乳腺癌化疗为什么有8个疗程的

乳癌是女性乳房内最常见的肿瘤,绝大多数系源于乳腺的上皮组织(乳癌),少数可源自乳房的各种非上皮组织(各种肉瘤)。乳腺癌的发病率及死亡在世界上有较为明显的地域性差异,以西方国家发病率为高(尤其在美国,已占妇女恶性肿瘤发病率的首位),而东南亚国家的发病率较低;在我国,据统计报导,发病率仅次于宫颈癌,人群发病为23/10万;占全身各种恶性肿瘤的7~10%。

病因

病因尚不能完全明了,多数学者认为,绝经前和绝经后雌激素是刺激发生乳腺癌的明显因素;临床资料统计,乳癌的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其中又以45~49岁(更年期)和60~64岁最多见。对雌激素的进一步研究表明,雌酮和雌二醇具有致癌作用,且以前者作用最强,雌三醇无致癌性。有些学者认为,未婚、未育或未哺乳的妇女乳癌发病率较高,但另有统计结果则否定了上述观点,故有关这方面的问题尚存在很大争议。据报导,高脂饮食和肥胖的妇女,乳癌患病率较高。此外,遗传以及某些乳房良性疾病,如乳房囊性增生病、纤维腺瘤、乳管内乳头状瘤等亦与乳癌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病理类型

乳癌的病理分类方法较多,从临床实际出发,比较简明,实用的方法是按肿瘤细胞的分化程度分为分化低的和分化高的两大类。
1.分化低的乳癌:特点是细胞分化程度低,恶性程度高。
(1)硬癌:此型最多见,约占总数的2/3。切片见癌细胞较少,体积也较小,呈条索状和片状排列;其间纤维组织较多。临床特点是肿块较小,质地坚硬;恶性程度高,早期即有转移。
(2)髓样癌:此型较少见。切片见癌细胞较多,体积也较大,排列紧密,索、片状分布;细胞间纤维间质甚少。临床特点是肿块较大,质地较软,易发生溃疡;恶性程度高,早期常有转移。
(3)弥漫性癌(亦称炎性癌):很少见。切片见癌细胞呈弥漫性增长,皮肤内的淋巴管和毛细血管内充满大量的癌细胞并可形成癌细胞栓子;细胞间纤维间质极少,有明显的水肿及大量的淋巴细胞浸润等。此型乳癌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主要特点为皮肤呈明显水肿,色多暗红,肿瘤发展迅速而常累及整个乳房,没有明显的局限性肿块可扪及;有时可表现为患乳皮肤干燥,弥漫性鳞屑,增厚如铠甲,故也有称铠甲癌者。此型癌多见于青年妇女,恶性程度极高,转移早而且广,往往初诊时就发现有远处转移,预后极差,多在短期内死亡。
(4)粘液癌(亦称胶样癌):很少见。肿块切面呈胶冻样半透明状;切片见癌细胞数不多,周围伴有多量粘液,临床特点是肿块生长缓慢,转移较晚。
2.分化高的乳癌:特点是肿瘤细胞分化高而恶性程度较低。
(1)腺癌:较少见,起源于腺泡或小乳管。癌细胞排列呈腺样结构。临床特点:肿块常偏大,恶性程度中等,转移较晚。
(2)导管癌(亦称管内癌):不常见,起源于中、小乳管。切片可见很多极度增生的乳管样组织,管腔内充满癌细胞,中心部分癌细胞可发生坏死。肿块切面可见灰白色半固体状颗粒物质充满小管腔,可挤压出牙膏状物,尤如粉刺内容物,故又名粉刺癌。此型癌恶性程度低,转移晚。
(3)乳头状癌(亦称乳头状腺癌):不常见,起源于靠近乳头的大乳管。亦可由乳管内乳头状瘤恶变形成。此型癌病程较长,肿块较大,有时有囊性变。恶性程度较低,转移较晚。
(4)湿疹样癌(亦称Paget氏乳头病):很少见,起源于乳头内的大乳管。癌细胞呈空泡状,在乳头、乳晕的表皮深层浸润发展。临床特点是乳头、乳晕周围皮肤搔痒、粗糙,或皮肤增厚、轻度糜烂,伴有灰黄色痂皮等。此型癌恶性程度低,淋巴转移很晚。

转移途径
1.直接浸润:直接侵入皮肤、胸肌筋膜、胸肌等周围组织。
2.淋巴转移:可经乳房淋巴液的各引流途径扩散。其中主要的途径为:(1)癌细胞经胸大肌外侧缘淋巴管侵入同侧腋窝淋巴结,进而侵入锁骨下淋巴结以至锁骨上淋巴结;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的癌细胞。又可经胸导管(左)或右侧淋巴导管侵入静脉血流而向远处转移。(2)癌细胞向内侧侵入胸骨旁淋巴结,继而达到锁骨上淋巴结,之后可经同样途径血行转移。上述的两个主要淋巴转移途径中,一般以前者居多;后一途径的转移虽较少,但一经发生则预后较差。据国内有关资料报导,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约为60%,胸骨旁淋巴结转率为30~35%。另外,乳癌原发部位与转移途径也有一定关系。一般说来,有腋窝淋巴结转移者,原发灶大多(80%)在乳房的外侧象限;有胸骨旁淋巴结转移者,原发 灶则大多(70%)在乳房内侧象限。
3.血液转移:乳癌细胞经血液向远处转移者多发生在晚期,但基于对乳癌术后病人远期疗效的调查和统计,有学者认为乳癌的血行转移可能在早期即已发生,其以微小癌灶的形式隐藏在体内,成为日后致命的隐患。癌细胞除可经淋巴途径进入静脉,也可直接侵入血液循环。最常见的远处转移依次为肺、骨、肝。在骨转移中,则依次为椎骨、骨盆和股骨。好发血行转移是乳腺癌突出的生物学特征,这是本病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所在,也是乳腺癌防治上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

临床表现

乳癌位于外上象限的最多见(45~50%),其次是乳头、乳晕区(15~20%)和内上象限(12~15%)。最早的表现是患乳出现单发的、无痛性并呈进行性生长的小肿块。肿块质地较硬,表面不光滑,边界不清楚,活动度差。因多无自觉症状,肿块常是病人在无意中(如洗澡、更衣)发现的。少数病人可有不同程度的触痛或刺激和乳头溢液。

肿块的生长速度较快,侵及周围组织可引起乳房外形的改变,出现一系列体征。如癌组织累及连接腺体与皮肤的Cooper氏韧带,使之收缩并失去弹性,可导致肿瘤表面皮肤凹陷;邻近乳头的癌肿因侵及乳管使之收缩,可将乳头牵向癌肿方向;乳头深部的肿瘤可因侵入乳管而使乳头内陷。癌肿较大者,可使整个乳房组织收缩,肿块明显凸出。癌肿继续增长,表面皮肤可因皮内和皮下淋巴管被癌细胞堵塞而引起局部淋巴水肿,由于皮肤在毛囊处与皮下组织连接紧密,淋巴水肿部位可见毛囊处出现很多点状凹陷,形成所谓"桔皮样"改变。这此都是乳腺癌的重要体征。

乳癌发展至晚期,表面皮肤受侵犯,可出现皮肤硬结,甚者皮肤破溃形成溃疡,此种恶性溃汤易出血,伴有恶臭,经久不愈,边缘外翻似菜花状。癌肿向深层侵犯,可侵入胸筋膜、胸肌,致使肿块固定于胸壁而不易推动。

乳癌的淋巴转移多表现为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初为散在、无痛、质硬,数目较少,可被推动;以后肿大的淋巴结数目增多,互相粘连成团,与皮肤或腋窝深部组织粘连而固定。如腋窝主要淋巴管被癌细胞栓塞,可出现患侧上肢淋巴水肿。胸骨旁淋巴结位置较深,通常要在手术中探查时才能确定有无转移。晚期,锁骨上淋巴结亦肿大、变硬。少数病人可出现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
需要注意的是,某些特殊形式的乳癌,其发展规律和临床表现与一般乳癌有所不同,如炎性乳癌和乳头湿疹样癌。
炎性乳癌:一般发生在青年妇女,并不多见,尤其是在妊娠期或哺乳期。此型癌发展迅速,病程凶险,可在短期内迅速侵及整个乳房,患乳淋巴管内充满癌细胞栓子。临床特征是患乳明显增大,皮肤充血、发红、发热犹如急性炎症。触诊扪及整个乳房肿大发硬,无明显局限性肿块。癌细胞转移早且广,对侧乳房亦常被侵及。预后极差,病人常在发病后数月内死亡。
乳头湿疹样癌:少见。恶性程度低,发展缓慢。原发病灶在乳头区的大乳管内,逐步移行至乳头皮肤。初期症状是乳头刺痒、灼痛;呈变性湿疹样改变,乳头和乳晕皮肤发红、糜烂、潮湿,有时覆有黄褐色的鳞屑样痂皮;揭掉痂皮又出现糜烂面。病变皮肤发硬,边界尚清。随病变发展,可出现乳头凹陷、破损。淋巴结转移出现很晚。

诊断与鉴别诊断

乳癌在乳房肿块中所占比例很大,加之不少良性肿块也有恶变的可能,故对女性乳房肿块应倍加警惕,仔细检查, 以防漏诊或误诊。在检诊病情的过程中,应注意把握:(1)有重要意义的病史述及;(2)肿块的性质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3)有特定意义的局部或全身体征;(4)区域淋巴结的情况等。对于性质待定而高度可疑癌肿的乳房肿块,活组织检查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意义。

乳癌的临床分期,旨在表达乳癌发展的不同程度和阶段;以便有依据地选择治疗措施和概略地估计预后。 TNM国际分期法:以 T(原发癌瘤)、N(局部淋巴结)、M(远处转移)三个字母的右下角可再附加0、1、2、3、4等数字以表示其变化的程度和某一癌瘤的目前临床情况。1988年修定的方案已纳入我国卫生部编订的乳癌诊治规范,内容如下:

T0:乳腺内无或未触及癌瘤。
Tis:原位癌(非浸润性癌及未查到肿块的乳头湿疹样癌)
T1:癌瘤直径≤2cm,无乳头内陷,无皮肤粘连、无胸大肌和胸壁粘连。
T2:癌瘤直径>2cm ≤5cm,可有轻度的皮肤粘连和乳头内陷,但无胸大肌和胸壁粘连。
T3:癌瘤直径>5cm,皮肤明显粘连。
T4:癌瘤大小不计,已直接侵犯胸壁和皮肤。
N0:同侧腋窝未触及肿大淋巴结。
N1:同侧腋窝触及淋巴结,直径≤2cm。
N2:同侧腋窝淋巴结直径>2cm,融合成块或淋巴结与周围组织粘连。
N3: 同侧锁骨下或锁骨上有可能触及的淋巴结;上肢水肿。
M0:无远处转移。
M1:有远处转移。
分期:
Ⅰ期:癌肿<2cm,无腋淋巴转移。
Ⅱ期 :癌肿<5cm,已有腋淋巴转移。
Ⅲ期:凡癌组织有锁骨上、下淋巴结转移或患侧上肢有水肿者。
Ⅳ期:凡癌组织发生远距离转移者。

治疗

乳腺癌的治疗方法和措施较多,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等。目前大都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

1.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乳腺癌的手术疗法已有百年历史,目前仍是乳癌治疗的主要手段,而且对早期尚无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乳癌疗效最为满意,据统计,五年生存率可达到80%左右。关于乳腺癌的手术范围近年来有许多改进,由于扩大手术范围并不能提高疗效,目前倾向于尽量保留乳腺的小范围手术,并视病情采取综合治疗,以期减少病人的创伤和痛苦,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传统的乳癌根治术是将整个患侧乳房、胸大肌、胸小肌及同侧腋窝淋巴脂肪组织整块切除;由于位置在内侧象限的癌肿,胸骨旁淋巴结癌转移机率较大,因而产生了乳癌的扩大根治术式;即在根治术的基础上,切除患侧的第2~4肋软骨及相应的肋间肌,将胸廓内动、静脉及胸骨旁淋巴结链一并清除。大量的国内外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提示:乳腺癌根治切除或扩大根治切除并不能有效地提高病人的五年或十年生存率.目前人们认为乳癌的手术预后较多的决定于癌肿的生物学特性和机体的免疫反应,尤其是局部淋巴结转移的程度有密切关系。为此,目前外科多采用保留胸肌的改良根治术,即将患乳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近年又新兴起了对早期乳癌施行保留乳腺的部分乳房切除术,术后辅以局限性放疗;有报导认为具有与改良根治性手术相同的效果。此术式目前国内尚未作为常规术式施行。
有关乳癌术式的选择,以下方案可作为一般临床参考:根据临床分期,对于Ⅰ期和Ⅱ期尚无淋巴结肿大者,可采用改良根治切除术,术后根据有无淋巴结癌转移,决定是否加用放射治疗。对于Ⅱ期晚及Ⅲ期乳癌,可采用根治性切除术,术后根据腋窝淋巴结转移的数目及范围,决定是否加用放疗和化疗,对于Ⅲ期晚的乳癌;或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年老体弱、合并其它疾病不能耐受根治性手术者;或局部病灶晚期破溃、出血者,可选择患乳单纯切除的姑息性手术,术后可配合放疗或化疗。对于Ⅳ期乳癌则不宜施行手术,可根据情况采用内分泌药物、化学药物治疗,必要时辅以放射治疗。

2.放射治疗:通常用于手术后,以防止局部复发。如手术后证实已有淋巴结转移,应于术后2~3周,在锁骨上、胸骨旁或腋窝区等进行放射治疗。对于晚期乳癌的放射治疗,可使瘤体缩小,有的甚至可使不宜手术的乳癌转移为可手术切除。对于孤立性的局部复发病灶,以及乳癌的骨骼转移灶均有一定的姑息性疗效。但对早期乳癌确无淋巴转移的病人,不必常规进行放射治疗,以免损害人体免疫功能。

3.激素治疗:激素治疗的效果与病人的年龄,特别是是否绝境有密切关系.激素治疗的不良反应比化学治疗少,疗效较持久,凡不宜手术或放射治疗的原发晚期乳癌,雌激素受体测定阳性者,可单独或合并内分泌治疗。激素的效用与患者的年龄,特别是否已经绝经有很大关系,故所用药物及手段因月经情况而异。绝经前(或闭经后5年以内)患者的治疗:(1)去势疗法:包括手术去势(卵巢切除)和放射去势(X线照射卵巢);(2)激素药物疗法:丙酸睾丸酮,100毫克肌注,每日1次,连用5次后,减为每周3次,视症状缓解情况及全身反应。可减量使用,持续4个月左右,如用药6周无效,可停用;三苯氧胺,20毫克口服,1次/日。对于绝经后(闭经5年以上)患者的治疗,根据需要,选用以下药物:三苯氧胺10毫克口服,2次/日;乙烯雌酚1~2毫克口服,3次/日。

4.化学药物治疗:对乳癌病人的大量长期随访发现,凡腋窝淋巴结有转移者,虽经手术后放疗,五年内仍有2/3的病人出现癌复发。若受侵犯的淋巴结达到或超过4个,则复发率更高;从而提示大多数病人在接受手术或放射治疗时,实际上已有血运性播散存在。因此,化学药物抗癌治疗是一种必要的全身性辅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5-氟脲嘧啶,噻替哌。近年多采用联合用药,如CMF化疗方案,即环磷酰胺、氨甲喋呤、5-氟脲嘧啶,一般可降低术后复发率40%左右,但要求连续应用5~6个疗程,旨在癌细胞的不同增殖周期予以杀灭。接受化疗者应无明显的骨髓抑制,白细胞>40000/ mm3 红蛋白>80g/L,血小板>50×109/L。
化疗期间应经常检查肝功能和白细胞计数;如白细胞计数降至3000/mm3以下,应延长间隔时间,必要时甚至停药。

要根据病人的病情来看,一般是4-6疗程,

希罗达是新型靶向药物,可单独用于治疗对紫杉醇及含蒽环类药物化疗方案均耐药或对紫杉醇耐药和不能再使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转移性乳腺癌的化疗,它可以特异性地针对肿瘤细胞发挥杀伤作用,高效,副反应可耐受。

使用希罗达进行化疗,必须足剂量,足疗程治疗,才能获得最好的效果,延长病人的生命。所以我觉得最好不要停,坚持化疗满6个疗程,至于经济问题,我也理解,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如果没有坚持完化疗,以后有更大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更要花大钱去治疗,这样便得不偿失了。

同意楼上的观点。如果真的有效果,就坚持把六个疗程作完。除非病人无法忍受化疗的副作用。
但六个疗程后,就再不要化疗了,再化疗就是浪费了。同时对健康的副面的危害就会显现出来了。
建议寻求中医中药和食疗来解决问题。

化疗应该是4-8个疗程,根据病情酌情考虑,一般6个疗程。但是你提到的情况是出现了转移,所以应该化满6个疗程。

你好,乳腺癌化疗一般需要4-6个疗程。在化疗期间要适当增加蛋白质、糖分的摄入,少食高脂肪、高胆固醇类的食物,要和《白永丽信xin满满》一样,要保证蛋白质的摄入,多食一些瘦猪肉、牛肉、鸡肉或鱼肉等;忌食油炸类食物

  • 乳腺癌晚期会有哪些治疗,要几次化疗啊,能不能拒绝化疗的?化疗后吃什...
    答:意见建议:乳腺癌在手术后,一般要化疗四到六个疗程的,化疗的副作用比较大,对身体有一定的伤害,一般在化疗期间可同时结合中医来治疗。其主要的治疗手段有手术、化疗、放疗等,若是在早期接受合理治疗,是可以得到控制的,在晚期则治疗的意义不大,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会诊下进行治疗处理,尽早治疗。体...
  • ...需要做化疗吗?如果化疗的话需要几个疗程呢?求建议,谢谢各位天使_百度...
    答:回答:根据肿瘤大小0.6cm,没有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那么临床分期是I期,而且行的是保乳手术,这种情况下建议化疗,毕竟是浸润性癌。 不清楚肿物的组织学分级情况,可以考虑用CMF (环磷酰胺/氨甲喋呤/氟尿嘧啶)× 6 周期或者AC (多柔比星/环磷酰胺)× 4 周期。
  • 乳腺癌化疗一般是多长时间?
    答:张中海医生指出,化疗一般需要 4-6 个周期,以蒽环类药物联合化疗为主,如环磷酰胺、阿霉素等,部分患者可在此基础上增加紫杉醇类药物,以提高疗效。接受化疗的育龄期妇女应避孕。 众所周知,化疗是具有毒副反应的。不同的化疗药物毒副反应类型及严重程度均有不同。针对乳腺癌的化疗药物,脱发是常见的...
  • 乳腺癌做几次化疗合适?
    答:1、制定治疗方案时化疗一般4—6个疗程;2、但实际上做多少次,要看病人的疗效和其副作用的承受能力;3、有些病人1、2个疗程下来就坚持不下去了,您母亲的情况也是一样的,如果坚持不下去了,就要停用化疗,否则,病人常常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化疗的副作用;4、最好用中医中药治疗,一方面杀伤...
  • 乳腺癌的化疗次数
    答:一般建议进行6个周期的化疗,最少也需要4次,不要引起怕引起问题而拒绝治疗
  • 对于乳腺癌,一般的得做几次放化疗?
    答:我是乳腺外科医生,乳癌术后一般化疗六个疗程,有淋巴结转移就建议放疗,一般放疗只需做一次,如果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 ,也可以做到两次.放化疗结束后一般还需做3到5年的内分泌治疗,也就是每天吃药
  • 乳腺癌早中期化疗几次才行?
    答:乳腺恶性肿瘤经过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分期后,早期首先手术切除肿瘤病灶,减轻肿瘤负荷,术后给予化疗及瘤床放射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若适合内分泌治疗,首先内分泌治疗,内分泌失败后给予化疗,必要时联合曲妥珠单抗靶向药物治疗。乳腺癌化疗一般4到6次,之后根据复查情况是否继续化疗。
  • 乳腺癌化疗一般需要几个周期?
    答:要根据分期的,早期的大概4-6个,晚一点的要6-8个疗程。
  • 为什么乳腺癌患者术后要做6~8个疗程化疗?
    答:因此对于乳腺癌患者来讲辅助化疗应该术后早期使用,治疗期以6个疗程为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杀灭亚临床型转移灶的目的。对于病情较重,或缺乏内分泌治疗与靶向治疗机会的高危病人,则可能建议8个疗程,继续延长疗程数对人体免疫力伤害会加大,过短容易导致过快过早复发或转移。
  • 乳腺癌化疗多少次最佳
    答:化疗的周期或次数须由很多因素决定,包括肿瘤的情况(大小、淋巴瘤的数量等)。此外,也基于个别不同的化疗法而定。这通常需要4-6次,或者是4次两种不同的化疗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