澶州之战北宋大获全胜,为何还要和辽国谈判来争取和平呢?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5

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也许体会不到战乱带给百姓的痛苦,在1000多年前的中华大地上,我们的祖先们却仍然为了生存,在不停地和外敌厮杀。有的时候战争并不是只有杀戮,其意义还包括对和平的希望。

五代十国的乱世以赵光义统一北汉告终,中原政权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这就是赵宋帝国。统一不意味着和平的降临,北宋的敌人还有很多,比如西北的党项人和北方的强国契丹。游牧民族和中原政权的战争仍在继续。

赵光义的两次北伐都以失败告终,宋真宗赵恒接手之后仍多次与辽国人爆发战争,你来我往皆有胜败。在公元1004年,两国又爆发了激烈的冲突,这次战争将决定两国的命运,也决定了整个东亚的战略走势。

图1 赵光义(939年-997年),即宋太宗


公元1004年8月,辽国皇帝耶律隆绪和萧太后,率领二十多万辽军,大举入侵宋朝,萧挞凛为军队主帅。宋军在北方边界陈有重兵,辽军先后进攻威虏军城、顺安军、保州城、定州大阵、瀛洲城,最终都以失败收场,伤兵损将。

孤注一掷的辽军最后选定了澶州城来决一生死,老将军李继隆给辽军以迎头痛击,辽军大败,澶州之战北宋大获全胜。以胜利者自居的北宋,却派人向辽国和谈,这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辽国是强弩之末,此时是和谈的最佳时机

辽军8月出兵,打了3个月,到了11月,才打到澶州城下。北宋以防守为主,不代表其实力弱小。战争首先在威虏军城打响,威虏军城是北宋边防要塞,守卫森严。史料记载“契丹统军挞览率众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

这是辽军首次失败,见威虏军城久攻不下,辽军放弃了威虏军城,转而攻向保州城,在杨延昭、魏能、田敏等名将的反击下,辽军再度失败。杨六郎更是发动骑兵野战,这在北宋历史上也是很少见的,杨延昭可是出名的狠角色。

图2 澶州的位置所在


辽军无果后再次进攻定州大阵,定州大阵的总指挥是王超,这位久经战阵的将军也没让辽军占到一点便宜,15万人的定州大阵是宋军防卫重点,辽军根本无法撼动。无计可施的萧挞凛再次转移目标,那就是防卫坚固的瀛洲城。“契丹攻瀛州,知州李延渥率兵败之,杀伤十余万众,遁去。”

瀛洲守将李延渥坚守城池十余天,城下的辽军尸体堆成了山,辽军总共付出了3万具尸体,伤兵更是不计其数。瀛洲之战辽军付出代价是其入侵以来最大的,对其战略影响巨大,萧太后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还决定出兵澶州,实在是强弩之末了。

辽军孤军深入宋境,军队绕过了大量坚固城池,往宋朝腹地方向挺进,这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他们没有后援,皇帝和太后亲征更是断了后路,后方的威虏军城、定州大阵直接把辽军和幽云十六州隔开,一旦辽军失败,那必定是全军覆没的结局。

所以在瀛洲战败后,萧太后就让降将王继忠发和谈信,辽军只有和谈一条路,再没有其他退路,在一拉一打之间,也让宋朝人乱了手脚。

图3 萧绰(953年-1009年),小字燕燕,原姓拔里氏


宋真宗比较怂,曾想要南逃,和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结果

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在皇家出生的,不像赵匡胤和赵光义都是在战火中成长起来的,宋真宗就显得比较羸弱,不论是性格上还是脾气上,都没有他父亲那么强硬。在危机关头,宋真宗的性格问题就暴露出来了。

在辽军攻到大名城之时,国都开封就直接暴露在敌人的长刀之下,只是现在宋军远远没有到失败的地步,前线的士兵在拼死抗敌。更让宋真宗赵恒害怕的是,现在已经是冬天,很快黄河就被冻结,这最后的天险也会失去意义。

在瀛洲遭围困的时候,手下的大臣就劝解赵恒要跑路“参知政事王钦若,江南人也,请幸金陵。陈尧叟,蜀人也,请幸成都。”王钦若想让皇帝逃到金陵城,因为王钦若是江南人,陈尧叟希望皇帝到成都避难,因为他是蜀川人。



  • 宋辽之战,宋朝仗打赢了,宋真宗为什么还有签澶渊之盟?
    答:宋辽之战,宋朝仗打赢了,宋真宗为什么还有签澶渊之盟?(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大宋经过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两个朝代,就到了宋真宗赵恒年间。宋太祖赵匡胤无疑是很厉害的开国皇帝,已经为大宋打下了半壁江山,可惜去世早了一点,等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也有太祖锋芒,次年亲征太原,灭了北...
  • 北宋在澶州打败了辽军,为什么还同辽议和,签订屈辱的盟约呢?
    答:甲也对,乙也有道理。我来帮你分析一下。北宋本身实行的是文官体制,是重文轻武的。它导致北宋军队的战斗力不强,跟辽这样的政权打本来就没有什么特别大的优势和把握。这次澶渊之盟是在宋朝一方取得有利条件、占上风的时候签订的,反映了宋朝政府的软弱,朝廷根本就不想把辽灭掉,他们本身建立军队就...
  • 宋朝打败了辽国,为什么还要签订“澶渊之盟”呢?
    答:众所周知,在1004年,北宋在澶州城附近与辽国军队交战,并取得了胜利。然而,即便如此,北宋仍然与辽国签订了著名的澶渊之盟。为何北宋在战胜辽国之后,仍然选择和解?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的答案。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辽国在1004年时,对北宋的边境进行了多次袭扰。这些袭扰并非真正的战斗,而...
  • 澶渊之盟宋朝胜利了,为何还要向辽国纳贡?
    答:几乎每一场大战,往往都要使宋辽双方付出上万人的伤亡。于是到了宋景德元年,辽国统治者萧后与辽圣宗御驾亲征,发动了孤注一掷的南下战役,宋朝史料称之为景德之役。景德之役分成几个阶段,而最终决定了澶渊之盟结果的,是宋辽二帝直接对峙的澶州之战。在此阶段,河北战场上超过10万人的重兵集团有...
  • 宋朝在取得澶州胜利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和辽签定合约
    答:澶渊之盟是个有争议的命题。如何正确、客观地评价它,就必须对澶渊之盟宋辽双方进行全方位的分析。事实上,澶渊之盟是宋辽双方均势的体现,它对宋辽两国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无论从大历史的角度,还是大民族的角度来看待它,都有值得肯定的一面。澶渊之盟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迭经争论的命题。长期...
  • 宋军在澶渊之战中大胜辽国,宋真宗为何不乘胜追击反而求和?
    答:辽国是强弩之末,此时是和谈的最佳时机。辽军8月出兵,打了3个月,到了11月,才打到澶州城下。北宋以防守为主,不代表其实力弱小。战争首先在威虏军城打响,威虏军城是北宋边防要塞,守卫森严。宋真宗比较怂,曾想要南逃,和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结果。宋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在皇家出生的,不像赵匡胤...
  • 澶州之战后北宋对辽为什么要签和约,送岁币?
    答:1.萧挞凛(辽军南征主帅)之死,左右了宋辽战局,萧太后写信给宋真宗希望议和 2.宋真宗是个务实的平常人,虽不勇敢也谈不上懦弱,他考虑到虽然当时宋军略占优势,但以宋朝当时国力,彻底消灭契丹没有这个力量,夺回幽云十六州也难,拿回长城防线也够呛,所以决定议和 ...
  • 宋军在澶渊之战中大胜辽国,宋真宗为何不乘胜追击反而求和呢?
    答:先了解一下这次的战役,澶渊之战又被叫做是澶州之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场著名的战役,这场战役是辽国挑起来的,辽国皇帝以及台后亲自主持。一开始的时候辽国的军队一直很强,直到到了澶州,宋朝才开始了有效的反击,当时的皇帝宋真宗也是亲自出征,双方对峙很久,战争走向白热化。后来辽军的大将被宋军...
  • 澶渊之盟,为何大宋胜券在握却议和?究竟是为国为民还是祸国殃民?_百 ...
    答:于是辽、宋两军在澶州城内外对峙,辽国名将萧挞凛字恃勇猛,无惧于宋军,率数十轻骑在澶州城下巡视,北宋大将张环在澶州前线以伏驽射到了萧挞凛,萧挞凛头部中箭坠马而亡,辽军士气受挫,萧太后等人得知萧挞凛身死,痛哭不已,为之“辍朝五日”。《辽史》载:“将与宋战,(萧)...
  • 宋朝在檀渊战胜了辽朝,为什麽后来向辽称臣?
    答:《辽史》载:“将与宋战,(萧)挞凛中弩,我兵(辽兵)失倚,和议始定。或者天厌其乱,使南北之民休息者耶!”此时宋真宗一行抵澶州。寇准力促宋真宗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原因:30万的岁币和迁都比起来,代价简直不值一提。(当时宋年收入1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