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多年,多少农村实现了大改变?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为什么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今天大家的生活水平已经上了一个大台阶,物质文化需要的满足程度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也不再那么落后,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有了更多的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但是,从现实来看,过去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并没有很好地惠及到所有地区所有人的所有方面,这就是报告中说的中国发展还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由于出身农村又长期研究农村的缘故,我个人觉得,要说中国在这几十年发展中存在的最明显的不平衡,就是是城乡之间的不平衡,最严重的不充分就是农村发展的不充分。所以,现在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应该是推动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所必须完成的“补短板”。为什么这么说呢?我认为有三个理由:
一是没有乡村振兴的中国发展是不平衡的。
我们过去曾经执行过很长时间的城乡二元政策,通过牺牲农业保工业,牺牲农村保城市,实施工农剪刀差等措施,完成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推动中国的工业化进程。这种城市偏斜政策的实施,对于在一穷二白基础上的中国推进现代工业体系的建立,是有必要的,也是成功的。但在此之后把这种政策固化,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调整,就造成了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尽管与之前相比,改革开放政策使农村与城市之间要素流动的藩篱被逐步拆除,但要素流动在收益驱动的作用下,几乎是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造成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农村要素存量更是濒临枯竭,由此出现大面积的乡村凋敝景况。由于大多数发达的城市集中在东部沿海,因此农村要素流动又有明显的自西向东的特征。如今人们习惯用夜晚的灯光亮度来判断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状况,在我国的夜晚灯光图景上,灯光亮点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大面积的中西部地区灯光是零星分布的,这些零星分布的点就是西部的城市。生活经历告诉我,在西部的许多农村地区一到夜晚就一片漆黑,这是中国区域发展不够平衡和城乡发展不够平衡的一个印证。另外,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如此之众的农村与农民不能生活在发展带来的繁荣之下,即便进入城市的农民也仅仅能够蜷缩在城市底层的偏角,这体现了身份不同的人群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管是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还是群体之间发展的不平衡,都是不符合以人为核心的城市化目标的,而在这些不平衡当中,农村与农民发展落后,是导致不平衡的首要因素。因此必须振兴乡村,才能确保城乡一体,区域收敛,群体同乐,才能实现中国发展的全面性,这就是十九大报告里说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初衷。
二是没有乡村振兴的中国城市化是难以推进的。
我们以前的城市化思维,基本上是以城市为中心的,即通过城市的发展吸纳农村人口实现城市化。这样的思路在城市化前期是有效的,因为要素聚集于城市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按照刘易斯的说法,通过城市工业接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达到城市化的目的。不过在中国,这种情况出现了例外,中国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表现出严重的“钟摆式”迁徙特征,那些“户籍在农村,工作在城市,身份是农民,职业是工人”的农民工,通过城乡之间“钟摆式”流动,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扎下根。因此在计算中国的城市化率时,尽管数字比较好看,可能现在已经达到了50-60%,但这些人离“居民身份的城市化,生活方式的市民化,从事职业的非农化”还很远。对许多人来说,20-50岁可能是城市人,到50以后又得回到农村做农民,在我的老家,这样的农民兄弟还不少。造成这样的结果,除了城乡二元体制的原因,城市的接纳能力有限也是不容忽视的。试想,我们目前的城市有办法做到让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完全享受到跟城市居民一样的待遇吗?即便城市愿意,能力恐怕也难以达到!所以,仅仅依靠城市发展来实现城市化的思路,在现在看来是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农村城市化应该补充一条内生化道路,就是通过振兴乡村,让农民在乡村就能够过上与城市居民相同甚至更好的生活,这样通过两条腿来推进城市化可能更贴近中国的现实。
三是没有乡村振兴的中国发展是不充分的。
怎样的发展才算是充分的发展呢?从最一般意义上来理解,应该是全面的发展。在分工社会中,人的技能非常专业,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专业化分工造就了畸形化工人,虽然我们现在脱离不了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效率好处,但的确由于生活在专业化社会里少了许多情趣,这一点在城市生活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人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体力与智力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但在城市里,每个人在各自的精细分工范围内生活,与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甚至与周边的人的接触都越来越少,这或许是越来越多城市人越来越向往农村生活的原因。然而,目前的中国农村普遍出现的凋敝现象,堵住了城市人前往农村贴近自然的去路,千篇一律的城市生活,让人们失去该有的个性,没有地方舒展心情,抒发情怀,在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人们的精神世界却越来越找不到慰藉,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而在另一方面,广大的农村居民却还在努力为生计奔波,物质上的满足都还没有实现小康,精神上就更是贫瘠。所以,乡村振兴不仅仅是中国城乡平衡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城乡居民充分发展的需要。如果乡村发展好了,城市居民在闲暇有个去处,城乡互动就会增加,人们除了专业化分工提高效率之外,会在城乡互动中找到社会整合的另一种效率,生活品质才会提高。中国每年都有一个黄金周,看看那浩浩荡荡出游的人群,是那么的不顾一切艰辛也要到城市周边农村吸一口新鲜空气,赏一回美丽的鲜花,乐一次田间野趣,找一回先祖农耕文化的气息,那种悠然自得,令人忘记疲惫,流连忘返,说明这是人充分发展的一种需要。每一个人往上追溯三五代,可能都是农村人,所以这种农村情怀是先天的,美丽乡土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享受是抹不掉的。因此,乡村振兴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是一种莫大的精神慰藉,是在物质社会充分发展之后,弥补精神缺憾的重要载体,因此,乡村衰败下的人的发展是不充分的!

乡村振兴首先要解决的是农民的钱袋子问题,也就是要让农民富裕起来。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因为只有产业振兴才能够带来农民收入的提高,增强农民消费能力。从以往的经验看,农村产业选择基本上离不开种养加,自从有了特色小镇才开始摆脱种养加模式,探索休闲旅游度假等产业模式,但是仍然没能脱离乡村禀赋的局限拓展更广阔的产业空间,原因就在于乡村缺乏吸引产业资本的投资环境,特别是产业成长所需要的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再加上人力资源素质较低,配套设施不健全,物流成本较高,由于农村生活质量不高,社会保障水平低,职业发展前景暗淡,使资本和人才缺乏向乡村流动的积极性,所以投资乡村的投入产出比较小,从而减弱了产业资本投资乡村的冲动。正因为如此,在小城镇和特色小镇建设中无论是官方还是学界都在强调产业的核心地位,却忽视了产业扎根甚至成长的基本要求和条件,进而始终没能有效打开摆脱自然禀赋的产业空间。
其次吸引产业资本的基础和条件就是与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项基础设施。这些基础设施不仅限于水电气,还包括后勤保障和服务体系。比如产品运输仓储原料采购便利性等。工业生产需要大量工人还有管理人员,所以医疗服务、教育培训等就要随之跟进。同时还要改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应该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条件,现在的乡村在垃圾处理、农作物存储、能源使用、空间布局等方面还处于相对原始的状态。改变目前这种状况就要对乡村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乡村规划面积有限,多在几平方公里的范围之间,所以不可能像城市那样非常明显地划分各种功能区的边界,而是在较为有限的区域内容纳比较齐全的所需功能,这就要依据乡村的自然特点可以一村一规划,也可以将毗邻的几个村统一进行规划。
再次是乡村振兴的突破或者说关键问题是要在体制机制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我国乡村的经济大多还是以农业为主,二三产业发展不够充分,对乡村企业的管理多为粗放式的,随意性很大。特别是外来资本对当地乡风民俗不了解,而现代企业与乡风民俗环境下的本土企业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所以必然的带来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如何防止县乡陈旧的经济体制向乡村延伸,就必须对乡村经济体制进行预先设计。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时指出:要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这说明中央高层对乡村治理体制有不同于城镇体制的考虑。从现实情况来看,乡村振兴首先要破除阻碍各路资本和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的体制机制,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真正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给各路资本以更大的腾挪空间。政府行政体制改革不仅仅在于商事制度改革和压缩审批事项方面,更重要的是避免政府随意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的行为,特别是名目繁多的检查调研等。乡镇机构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体制机制要求进行适应性合并机构,精减人员,原则上应该大幅缩减经济管理职能,做好商事服务就行了,把更多精力用于社会管理,社会福利,环境保护等方面。而村民委员会作为村民自治组织应该在政府主导下着力探索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治理方式,合理确定自治边界,创新自治的方式方法,使自治合理有效。以我们的理解,自治就是村民自治,而村民自治组织就是村委会,法治是国家法律法规,行事主体是政府,而德治则是农村世俗社会长期形成的乡风民约。中国乡村本来就是存在了几千年的世俗化社会,现代社会由于政府过度介入破坏了世俗结构,失去了自治能力,而由政府替代,改革开放以自治为特征的村委会由于丧失世俗基础而变得畸形,如何恢复乡村世俗社会自治能力是改革的关键。传统是应该被遗弃的,当然也不应该不加改进的保留,而应该保留传统世俗结构的时候,怎样注入新的现代元素,从而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中国帝制时代并不主张皇权下移,也不主张皇权漫无边际,皇权与世俗之间有一适当边界,为了减少民众负担尽量减少财政开支人员,用示范而不是用行政去管理乡村,这些经验虽然是近代以前农业社会的产物,如果加以批判性利用,并不难与现代政府管理接轨。村委会与世俗社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会极大减少财政开支,政府管理更加有效,减轻农民负担,发挥乡村宗族世俗管理的自发性自律性。其实在有些农村,除了村委会,背后的宗族世俗力量仍在发挥作用,那么为什么不把他们整合起来,却让他们对立呢。对立的结果是村委会的决定无法惯彻并得到执行,而宗族世俗力量又无法公开发挥作用,本来应该有的协同效应却互相牵制。
第四是改善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应有的题中之意。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了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是在乡村治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许多基础设施由于缺乏管理而破旧荒废。乡村的基础设施按照城市基础设施那样由水电气等部门多头管理显然不合适,所以可以考虑在乡村建立基础设施运营中心,对各种基础设施进行统一管理和运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重点是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开发利用新能源,特别要注重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比如以家庭为单元的污水回收利用设施,根据乡村不同条件通过桔杆无害化利用,太阳能、天然气、沼气等开发利用改善乡村能源使用结构,以提升乡村空气质量。
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产业振兴,通过产业振兴提高乡村居民收入,有了较高的收入乡村居民才有能力消费各种服务,支付各种基础设施的使用费用。而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后勤保障服务体系则是承接产业资本的必要条件。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山西省昔阳县大寨村、河南省临颍县南街村、北京市房山区韩村河村、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九星村、浙江省东阳市花园村、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湖坊镇进顺村、浙江省奉化市滕头村。

从2001年开始,华西通过“一分五统”的方式,帮带周边20个村共同开展,建成了一个面积35平方公里、人口达30340人的大华西,组成了一个“有青山、有湖面、有高速公路,有航道、有地道、有直升机场”的乡下。华西村著名的景点有80多处,华西金塔是它的标志性设备,七级十七层,高98米。2012年,华西村总收入524.5亿,华西村旗下华西集团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天下大型一档州里企业,华西获得了“天下文明村镇”、“天下文化榜样村树模点”、“天下州里企业思想政治事情优秀单元”、“天下州里企业优秀企业”等声誉名称,并誉为“天下第一村”。

花园村有大型粮油商贸城、购物广场、农产品大厅、木料木线市场。游览观光区的中华百村图、吉祥湖畔、音乐喷泉等十大景点和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园区、佛教文化园、暮年公寓、饮食、建材、工艺品等各具特点的贸易街已基本形成,已成为现代名村游、农民休闲度假的好去向。通过整合资源,实施分类开发,花园村曾经形成了原木进口、板材销售、电脑雕花、红木及仿古家具等一条龙的红木产业链,红木家具生产企业可以轻松地获得各种生产资料。游览产业优势也对加快红木产业品牌传布起到了很好的营销带动作用。

当前大片面农村还在转型。



特别需要注意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农村相比很短年以前有了很大的改变。

农村其实变化是很大的,这几年是肉眼可见的变化。

农村在这一二十年有了非常多的变化,到处都是高楼。

  • 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是在哪一年
    答: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是在2035年,因为现阶段,农业基础已经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已经全面推进,展望2035年,乡村全面振兴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会基本实现。
  • 乡村振兴包括哪五个方面的振兴?
    答:法律分析:乡村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以及组织振兴。二零二零年是中国农村地区实现全部脱贫的一年,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以及带领广大农村地区的群众发家致富,国家制定了乡村振兴战略。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二条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
  • 十四五时期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
    答:农业农村部副部长邓小刚表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提出,通过五年的努力,到2025年,农业基础更加稳固,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梯次推进有条件的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脱贫地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
  •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第一条为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制定本法。第二条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乡村全面振兴的时间是哪一年
    答:乡村全面振兴的时间是2017年,是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战略任务。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过程中,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包括支持乡村一二三产业发展、鼓励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乡村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开展乡村治理创新、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等。随着乡村全面振兴...
  • 乡村振兴何时提出
    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乡村...
  • 乡村振兴战略是在哪一年提出的?
    答:是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4月29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2021年5月18日,...
  • 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富裕
    答:乡村振兴:实现农村富裕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内涵 乡村振兴战略是指通过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村产业升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战略举措。其核心目标是实现乡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乡村社会文明进步、乡村生态环境良好。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以下几个重要方面:农...
  • 西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要以什么为主题
    答:西藏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思路 中央提出,“十四五”时期“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从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深化农村改革、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进行了阐释。西藏打赢...
  • 公共基础知识常见考题:什么是“乡村振兴战略”
    答:第四是改善乡村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农村全面实现小康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就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所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是应有的题中之意。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为了改善乡村居民生活环境不断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