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9-10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回看《一个都不能少》 - 电影影评

初中时,在亚洲电视看了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对于我们来说,中国大陆普遍的失学现象是难以有切身理解的,我们的同情也只能是短暂的寄籍,透过无数次的学校集体捐款、参与义工活动、饥馑运动,对中国大陆有需要的人民伸出援手,仅此而已,谈不上有深刻的心灵震颤。在物质丰厚的社会,我们过着便利的城市生活,舒适的居住环境让大部分人看不见更大部分的社会现实,而我就压根忽略了这部电影中的艰涩、朴拙的生活与面对着的许多没有实则经验的生活问题。《一个都不能少》是中国北方农村的一个切面,这样一个切面不偏不倚落在中国最现实的教育问题上,而这个现状是非常可怕且严重的。初看这样的电影并没有甚么东西把我吸引过来,平时看的大制作多了,故对这样电影接触不多,但这绝不是我谢绝现实电影的口实,反而因为我对文化的深爱,在看完贾平凹、苏同、余华的一大堆文字后,对中国大陆贫困农村有更进一步的好奇与探勘的欲望。

电影的背景是中国河北一农村,一个老头儿(高老师)教一班穷苦的农村学生,因要回放假回乡一个月,村长找来只有十三岁的魏敏芝担任代课老师,并答应给她工钱五十块。电影的故事结构极为简单,只有一条发展线,起点是其中一个学生因为她跑得快被拔尖去参加运动会了,魏敏芝硬是不给人,因为她答应了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她被拔去了,这件事令她的心就是放不下来;而另一个学生长张慧科到城里打工去了,又失了一个学生,魏敏芝一连不见了两个学生,不知如何向高老师交代好,于是就决定到城里找张慧科。故事因此由农村场景转移到城里去,展开了魏敏芝寻人的故事。故事十分简单,但所探讨的问题却极为沉重。首先,电影带出了一班纯真的农村儿童,他们没见过世面,在农村里受教,这里有一点很有趣,他们学的东西就是「抄课文」,这还是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的,抄完了再抄,我会问:「这样除了练字外,还能学到些甚么更实质的东西?」,因此可想而知,高老师的学历不高,他所教的就只是把课文一五一十地抄在黑板上,让学生一五一十地抄录,这就算一节课了。这让我难以想象,我们平时修的科目加上课外的有十多科之多,而且老师都经过极为严格的考核才能拿到文凭开课,师资优良,因此对于影片中的高老师的封建式教育觉得极之迂腐,但这或许就是电影所要反映的一个问题:农村教师的学历不足。而让只有十三岁的魏敏芝来当代课老师,这个问题也就更显而易见了。况且,以一个十三岁的孩子来带一班学生是不合理的,出了问题难以应付,而本身就会引出更多的问题来,影片中,魏敏芝要到城里去找张慧科,没钱乘公交车出城去,因此领着一班学生去搬砖块赚取车费,这就是一个问题。

另外,影片所勾勒出来的城市面目也令人看了不安,尤其是中国大陆那种习惯成自然的上下级身份,即使是对一个乡村来的小孩子也是如此,影片中魏敏芝到电视台要见台长,那个接待处的女职员对她说话的口气和态度就表明了就种社会阶级性,城里人瞧不起乡下人,这活龙活现就是大陆社会上下级的例子。以前到内地我就有这样的一种经验,我们向一个蹲在路边的「公安」问路,他蹲着抽他的烟,完全把我们当透明的看;更不能容忍的一点是去厕所要收钱,而那个看门口的人口气又大,没钱滚开的嘴脸让我哭笑不得,也不就一元,不是我付不起,而是你不觉得这种现象十分可笑吗?


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说:「我们是这样大的一个国家,有资源,有人口,八亿或者十亿,能够同心协力的话,我们在亚洲的情况,哪里会不及日本?由于长期的专制封建社会制度的斫丧,中国人在这个酱缸里酱得太久,我们的思想和判断,以及视野,都受酱缸的污染,跳不出酱缸的范围。年代久远下来,使我们多数人丧失了分辨是非的能力,缺乏道德的勇气,一切事情只凭情绪和直觉反应,而再不能思考。一切行为价值,都以酱缸里的道德标准和政治标准为标准。因此,没有是非曲直,没有对错黑白。在这样的环境里,对事物的认识,很少去进一步地了解分析。」这种「酱缸」文化即是所有中国人共有的弊病,从这部电影里你就能领教不少,或者说,在日常生活中你就能领教上不少不少不少了。

如想了解中国社会如今的怪诞,可去图书馆找专著来研读,可到研究所听讲师的漫长的讲座,或者更便利的方法是去看看余华的小说《兄弟》,那种中国社会由六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开始的光怪陆离,在这本小说中一露无遗。我不想在此谈中国社会问题,这种问题太沉重、太大了,大到我不能承受的程度,就交给大学的社会系去深讨吧。我们说到电影,电影是以一种纪录的形式呈现社会上的各形各色的问题,像我们身上的第三只眼睛,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看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一个都不能少》十分简单,它要反映的是如今中国农村的教育问题,当中可看见更多更多的中国问题,这就是电影所能做到的,也是观众所能发现的。影片的结局是个好的结束,魏敏芝的寻人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得到了许多捐献,张艺谋似乎不想抹煞中国人性的存在还没在时代的转变中倾向于麻木,但这不是所有中国贫穷农村所能得到的幸运,还有无数的中国农村儿童在失学与工作之间浮沉。

《一个都不能少》影评



写在前面

上了十几年学,没有写过一篇真正的影评,至多是观后感。就个人感觉来看,对电影的评价可能比感想要客观一些,理性一些,而且要多一些专业色彩。第一次写影评,请老师批评指正。



一、电影梗概

《一个都不能少》是张艺谋的一部现实主义作品,以独特的视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影片中有许多令人哭笑不得的细节,笑得令人苦涩而无奈,而笑罢,是一种震撼,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影片讲述了在穷山僻水的水泉乡,由于水泉小学唯一的教师高老师告假照顾病危的母亲,一群不同年级的小学生顿时失去了上课的机会,于是乡长便请了十三岁,只有小学水平的魏敏芝来做代课老师。高老师临走的时候叮嘱她要好好留住学生们:一个也不能少。结果她刚刚就职,就碰到两宗事情。第一件事情是县里的人挑选运动员带走明新红,第二件事情是张慧科为了还家里的债务到城里打工,她历经波折去城里找回张慧科。又开学的时候,同学们用彩色粉笔写满了黑板……

但是,影片在情节处理中,我认为有些牵强。魏敏芝来水泉村,是为了那50块钱。但是她简简单单为钱而来,主人公又何以做出后续的一连串事迹?价值取向上有一定的矛盾。而且,影片前后的两个部分让人感觉到很突兀,衔接很不自然,有些让人费解。也可能这与张艺谋的一贯风格有关,在他的好多电影中经常会有这种情况。不过从整体上来说,这部电影还是比较成功的。



二、视觉艺术

这部电影用的几乎所有演员都是非职业的,虽然经过培训,但却以真诚质朴的表演,诠释出震撼人心的故事。整部电影从内容到形式都很平实、简单、传统。现在流行的电影似乎都在极力追求感官的刺激,但看过了缺留不下多少回味。《一个都不能少》之所以取得一定的成功,除了其主题因素以外,与拍摄中注重的视觉艺术也有很大关系。

张艺谋从事电影事业,是从摄影开始的。在他拍摄过的许多电影中,都可以看到大量的实景,长镜头,强烈的色彩对比。这部电影中当然也不例外。比如说魏敏芝在徒步去城里的时候,镜头由远及近,又由近及远,蓝天与黄土地对应,而又突出了魏敏芝身上绛红色的衣服,给人以视觉冲击。再比如张慧科在城里流浪,镜头焦点对准他,身后是城市的热浪与浮躁,产生了强烈的反差,突出了他的无助,也牵起了观众的心。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也是张导的惯用手法。但是在具体处理中,也有许多不得当的地方,刻意追求质朴的感觉。比如说在城市中那部分,处理的有些忙乱,使观众感觉不知所措。



三、细节分析

电影中有好多的细节,有很强的震撼效果。电影中的细节可能是影片表现力的灵魂。好多细节能使观众发笑,但这种笑是苦涩的,无奈的。好多生在富足的城市生活中的人们不了解小山村是多么的贫困,教育是多么的落后。

比如,在高老师在交给魏敏芝粉笔的时候,一根一根地数,26支,一天一支,千万不能浪费,字不要写太大,也不要太小,太大了浪费粉笔,太小了对孩子们的眼睛不好,然后说写成驴粪蛋子那么大就可以了。再比如,高老师给魏敏芝介绍老师办公室兼住所以及住校生校舍的时候,那样简陋的条件,听起来让人不可思议。在升旗仪式上,孩子们天真而又机械的动作,以及那群孩子们去砖厂搬砖、喝可乐的“傻乎乎”的行为也让人感触颇深。虽然这些细节可能有艺术上的加工,但是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同样有很强的对比效果。最明显的是乡村与城市。魏敏芝的穿着、行为与城市人中忙碌、麻木或者是冷淡中的人,有着强烈的对比。所有这些,都凸现了农村教育的落后状况,唤醒人们的良知。





四、社会效应与现实状况

《一个都不能少》放映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使人们的目光转向占中国大部分人口的农村,看到了农村教育的现状。如影片最后的字幕所说,在人们的帮助下,建起了许多的希望小学,孩子们得到了捐助的书本等等。我们也看到了许多志愿者如徐本禹等到落后的乡村中支教的高尚行为。中国究竟有多少农村处于那种状况,很难说清,现实可能更加无奈。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明显的城乡差距,即使同在农村,村长过的日子与平常人家也有很大的差别。电影中魏敏芝坚持不懈,感动了台长,播出了节目,找到了张慧科,结局圆满,但是,每一个失学辍学儿童都能这样找回来么?即使找了回来,生活依然窘迫,很有可能再次辍学。我看到了一篇新闻报道,称该电影的拍摄地——水泉村水泉小学,并没有因为拍这部电影而留住学生,现状可能比电影中的更差。生源都留到了其他条件较好的地区,而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接受不到良好的教育或者是辍学。社会所给的帮助,也是很有限的。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个系统工程。这部电影使更多的人将目光转向贫困的乡村,从现实意义上来讲,是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

《一个都不能少》令张艺谋洗尽铅华,重新回归熟悉的农村题材,还是擅长的“一根筋”似的人物刻画。

本片根据施祥生小说《天上有个太阳》改编。讲述了一名农村教师魏敏芝发现班上一名学生辍学到城市中打工时,为兑现给校长的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开始了她大都市漫漫寻人路的艰辛历程。

在这部作品里,张艺谋不仅侧面反映了中国农村教育的现状,破陋不堪的教室,三条腿的教桌,每天只能用一根粉笔,学生随时面临辍学,而且直面渗透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

在不粉饰不雕琢的状态下,向民众诉说着日益远离当代都市的优良品质——对追求的执着,民风的淳朴以及人性的善良,旁敲侧击的反讥了当代人对于信仰的缺失或灵魂的迷失。

尤其是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



  • 要考文管了,影评总是写不好,想要些名家写的影评,权威一些,背背,希望有...
    答:值得一提的是影片选用的都是非职业演员,他们从未经过表演训练,但是他们却以其质朴真挚的表演演绎了一个动人的故事...一个都不能少的影评 满头白发的高老师要请假一个月,去照顾家里重病的母亲。村长便请来了13岁的魏老师来代课。高老师语重心长的对魏老师说:我这班学生已经溜走了十多个,现在就剩下这些,你一...
  • 十大催泪的电影,一个人看也会泪奔!你看过哪几部?
    答:因为被性侵,素媛对爸爸都有点心理阴影,贴心的爸爸买了一个旧的“可可梦”(一种卡通人物),扮成她陪在素媛的身边,等待她解开心结。素媛的爸爸一直起诉性侵者,可是罪犯却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惩罚,甚至放言说,等他出去,他的女儿依旧不会有好结果。此时,我们能看到一位在现实社会里,一位受害者的...
  • 历任谋女郎都有谁?
    答: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影坛,巩俐独领风骚,1992年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使她达到事业巅峰。在“谋女郎”当中、也是在中国演员当中,巩俐率先走向国际化。二、魏敏芝 由于本色出演了《一个都不能少》,农村小姑娘魏敏芝入选“谋女郎”队伍,尽管是非职业演员,尽管外形条件不足,小姑娘却始终不...
  • 以教师为题材的电影、电视剧、动漫都有哪些?
    答: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国内电影人便开始关心起我国的农村教育状况以及边远山村代课老师的命运,《一个都不能少》也是反映农村教育窘境的佳作之一。《凤凰琴》不仅仅歌颂了乡村教师对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揭示和呈现了当时教育战线的诸多问题,资金少、人才断层、造假等,然而遗憾的是,这部影片在赢得了...
  • 中国有哪些走向世界的电影?
    答:段小楼在认为该成家立业之时迎娶了名妓菊仙(巩俐),致使程蝶衣认定菊仙是可耻的第三者,使段小楼做了叛徒,自此,三人围绕一出《霸王别姬》生出的爱恨情仇战开始随着时代风云的变迁不断升级,终酿成悲剧。《一个都不能少》(导演:张艺谋),该影片于1999年获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水泉小学唯一的...
  • 获国际大奖的中国电影有哪些
    答:影片围绕封建礼教展开话题,讲述了民国年间一个大户人家的几房姨太太争风吃醋,并引发一系列悲剧的故事。1992年3月13日,该片在北美上映,以260万美元的票房创下当时华语电影在北美的最高票房纪录。1991年,该片获得第4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银狮奖1992年,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3、《一个都不能...
  • 你看过的最感人的电影是哪一部?
    答:一个高明的导演当然不能从一个剧中角色之所愿(这也是为什么张艺谋的《一个都不能少》遭人诟病,那个村妞命太好了!),满心想得第三名的小兄弟一不留神跑了个冠军,眼睁睁地看着一双运动鞋(很可能 made in china)随风而逝,于是他哭得稀里哗啦,怪可怜见的。悲伤的小男孩坐在水池边上,将红肿的双脚泡入水中...
  • 张艺谋都有哪些获国际大奖的电影?
    答:全美影评人协会、洛杉矶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九、1995年《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全美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 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提名 波兰Camerimage 金蛙奖 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提名(吕乐)戛纳电影节及美国金球奖最佳摄影奖 法国第48届戛纳电影节最佳技术奖 十、1999年《一个都不能少》第56届...
  • 张艺谋都主导过哪些电影?都获得过哪些奖项?
    答:“台湾电影金马奖”2018年的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所以,并不是所有导演都可以成为张艺谋, 其实大部分想要成为导演的人缺的是导演的专业知识和实操经验,对于十大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导演,张艺谋可谓排名第二了,第一是李安。现在,张艺谋已经老了,他的电影一部比一部少了,因此,...
  • 张艺谋都拍过什么电影,得过什么奖项?
    答:1998年:导演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影片获第5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金狮奖,天主教影评人“儿童与电影”最佳影片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佳影片大奖,意大利《电影》杂志最佳影片奖,美国国际青年文化中心青年电影协会“青年与梦想”最佳影片奖,伊朗第十届国际青少年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儿童教育三等奖,中国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