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怎么培养孩子的数感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25
怎样培养孩子的数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数感?

在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提出: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察、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和推理能力。《数学课程准》提出了数感,并将数感的发展置于首位置。那么,什么是数感呢?《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能在具体的情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能用数来表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算法;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性作出解释。”简而言之,数感就是一个对数的意义和运算的直觉感知。由此可见,作为《数学课程标准》重要标的数感,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和作用。数感的建立是提高学生数学素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数感就是使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有意识地观察、认周围事物,从现实的情境中发现、提取数问题;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有意地将现实问题与数量关系建立联系;同灵活地运用数的观点理解和解决现实题。因此,教师应在不断的教育教学活中,让学生在对数的充分感知、感应和感中,发展数感。

一、密切数与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在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过程中形成数感。

数学源于生活,数感的培养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提起“数感”这一概念比较抽象,但只要架起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那学生就不会感觉“数”离我们很远。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我们要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现实生活背景中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的作用,从生活实际中获取数感。如教师经常有意识的问同学:“大家观察我们周围,看看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学生通过观察后,就会利用数学的语言进行交流:“我们班45个同学”、“我班有前后两个门”、“现在9点了”“现在的温度为20摄氏度”“我从学校走回家要10分钟”“我做出租车花了8元钱”“我的学号是5”“我穿30号的鞋”…… 学生在切身地体会、感悟中了解数学与我们日常活动是密切相关的,“数”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就会在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并运用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数感也慢慢地建立起来了。此种教学方法对低年级孩子养成数感及为重要。另外,通过此种经常的对话不仅很快的使低年级孩子建立并形成“数就在我们身边”,而且促进学生养成主动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

二、在游戏中体验数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教授威廉?詹姆斯博士认为:“游戏是动物的本能,要善用游戏的方式训练孩子的头脑。”尤其是针对低年级孩子好玩、好动的特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积极创设充满诱惑的育教于乐的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元动力。如“猜数”这一数学游戏就非常有意思。游戏中通过一个同学想数,另一个同学来猜,两个人在用数学语言不断交流,不断修正数的大小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加深了“多得多”“多一些”“少一些”…… 这些数学语言的理解,更加体验到数量之间的大小关系,从而建立数感。另外,教师应该在教材的基础上再多为学生设计一些有趣的、有知识含量的游戏,如“接龙游戏”教师数几个数后学生接着数。(1)1、3、5、…… (2)5、10、15、20、…… (3)37、36、35、…… 通过这些游戏的设计,使得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头脑得以训练,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对数感有了更多的体验。三、在动手操作中建立数感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我们都了解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他们对数的概念认识较为模糊,所以教师应为学生充分地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体会、形成对数及运算的理解,建立数感。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学生只有实践操作,动手做数学、用数学,而不是听数学、记数学,这样才能真正理解和感悟数学知识,增强数感,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如在教学《加与减》(一)100以内不进位加、不退位减时,尤其重视动手操作:3捆小棒加2捆小棒等于5捆,也就是50根,30+20=50;从5捆小棒中拿走1捆还剩多少个?引导学生列出 50-10=40。通过学生动手摆小棒,不仅加深了对加减法的意义、位值观念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究过程中思维得到发展,获得了积极的数感的感性体验,从而形成数感。又如在教学“千克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以下操作活动:(1)称一称:学生动手称苹果(1千克)、盐(500克,2袋)、洗衣粉(250克,4袋)。(2)数一数:学生点数,1千克盐有几袋?1千克洗衣粉有几袋?1千克苹果有几个? (3)掂一掂:让学生用手掂自己称的1千克的物品,再在组内交换物品掂,边掂边闭上眼睛体会1千克的物品有多重。(4)找一找:教师拿出课前准备的三种外型一样而重量各异的盒子,要求学生不能用秤称,只能用手掂,找出重1千克的盒子。通过以上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触摸”了数学,体验了“1千克”的实际重量,获得了亲身感受,并借对苹果等重的感受来体会1千克究竟有多重,从而利用这种直接经验去测量其他物品的重,增强了学生的数感,为将来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在估算训练中发展数感 数学新课程标准在发展学生的数感方面明确提出:能估计运算的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数学课堂教学中应“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会估算的兴趣与技能,让不同的学生在数感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应用,教学时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有利因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好估算的兴趣。例如:教师事前准备好一袋100颗的豆子让学生看,估计有多少颗?学生的答案不一,相差很大,体现了学生对数量的原有感知水平。教师用手抓一把,让学生再猜约有几颗,数了以后证实是9颗,再抓一把,再猜:可能有二十多颗吗?可能只有4、5颗吗?让学生明确:两把差不多,数量不可能相差太远,估数要有一个范围。数了证实是11颗,比较两次的花生,第二次抓的个小一些,所以数量多一些。这样抓了几次后知道一把大约是抓10颗花生左右。学生通过估计抓一把大约有多少,先获得一个直观感觉,再通过均匀的抓几次,估一估,数一数,逐步建立一个较稳定的“一把大约抓多少”的直观感觉。这时让学生再重估这袋花生的颗数,在原来估数的基础上进行调整,使对数量的感知水平提高。从剩下的花生里继续抓,抓了10把刚好抓完,得到结论:这袋花生大约是100颗左右。最后让学生亲自数一数,来验证估计的数和实际的数相差多少,体会估数的方法。通过这样的感知与体验过程,学生不仅可以借助“一把花生大约有多少”的标准估计出一袋花生的数量,还可以借助其他中间量去估计,有效地训练了学生的数感。接下来让学生讨论“怎样知道自己带了多少瓜子,怎样能数出100颗”,学生的策略就是丰富而又多样的。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数出100,有的2颗2颗数;有的5颗5颗数;有的10颗一堆,分了10堆;有的50颗一堆,分了2堆。数出100颗以后,再根据100颗瓜子的多少,比较剩下的瓜子,估计自己带了多少的瓜子。学生在估算时,大多数都把所有的瓜子分一分,看看能大约分成几个100颗这样的一份,用这种方法估算到底总数是多少。当学生把一份的数量与大数进行比较时,观察并感受到大数相当于小数的几倍,体会了大数的多少。学生在此过程中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促进知识的内化,具体地感知了数量的多少,体会到数的大小、多少不同,能够以小数感知大数,从而作出对数量的判断,训练了学生的数感,使数感得到进一步发展。学生的良好的数据感和量化能力还表现在对数据的提取和加工上,同时还表现在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作出解释上,如三册数学中加减法估算中设计了这样一题:妈妈带100元钱去商店买下列生活用品:热水瓶28元、烧水壶43元、茶杯24元。问妈妈带的钱够吗?不同学生的估计策略不同?有些学生说:买热水瓶后大约剩70元,买烧水壶后大约还有30元,买茶杯够了。还有些学生说:买热水瓶和烧水壶大约花去70元,还剩30元,买茶杯够了。还有些学生说买这三样东西:20加40加20是80,买这三样东西大约要九十几元,所以够了。这样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各自估算方法,比较各自估算结果,说出各自对估算结果的合理性解释,逐步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策略。教师经常不矢良机地给学生估算,学生自然会领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随处都有,随时要用,从而将估算内化为一种自觉、自主的意识,进而形成一种习惯,使学生在不断地估算中发展自己的数感。

在给孩子建立数感的时候,我们作为父母需要做就是要给孩子创造一个环境,比如说提供许多各种颜色的积木,给他们创造一个数感氛围。
0-3岁的孩子数感表现应该能够拥有自己喜欢的颜色;能够识别一堆物品的多少、物体的大小、物体的远近;能够寻找掉落的东西至少5分钟;能够意识到图形的变化;能够模仿手指的变化;能够映射脸部变化。
3-6岁的孩子的数感表现能够让物件数量变化;能够判断伸手可以够到的物件;能够组合物件的位置;能够意识到数量的存在;能够指数数到20(用手指着实物数出来);能够数手指,对应准确;能够判断多出来的,减少的;能够意识数量次序。
另外现在的科技发达,我就尝试用数字产品帮助自己教育孩子,之后也试用果很多款名为“早期阅读”或“学字”的应用软件,都不是十分满意,要么是到后期课程需要交费,要么就是说是免费,但内置广告频繁,影响学习效果。直到朋友向我推荐了手机应用,猫。小;帅‘学,汉,字、可积累识字量,养成阅读好习惯,快速适应幼小衔接。这真的是让我们做家长的轻松不少呢。

  • 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
    答: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施:1. 创设情境:在教学中创设与数学概念相关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例如,让学生在购物时计算折扣、在游戏中解决数学问题等。通过这样的情境化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感知和理解。2. 建立数学模型:鼓励学生主动构建数学模型,将实...
  • 如何培养学生数感的几点策略
    答: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充分地感知、体验,再加以适当的抽象、概括。(二)通过实践活动,发展数感 数学实践活动强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学习数学,动手学数学、用数学。数感的培养和发展,当然离不开实践活动。如操作、观察、猜测、交流等对学生来说是充满吸引力...
  • 在平时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
    答:二、培养课堂中的数感 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例如:在讲“升和毫升”时,练习中要求学生会看刻度说出水...
  •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答:三、在表达与交流中培养学生数感,提升学生数学素养。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拓展思维,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能促进数感的形成。四、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数感...
  •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答:1、在数的概念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标准》中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认数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
  • 如何在估算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
    答:1、让学生在主动并且愉快参与计算的过程中,体会计算思维的魅力,品尝计算思维的乐趣,不断诱发学生创新意识与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感;2、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知,计算是由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它是解决问题问题过程中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解决问题的需要,也就没有计算的需要,因此,计算教学...
  • 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
    答: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 一 、创设情境,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感 一个良好的,适应学生心理需求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大面积参与,使抽象的数学具体化,紧张的情绪轻松化,“若隐若现”的数感真实化。因此,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真实情境和已有知识经验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从具体的问题到...
  • 如何引导学生用不同方式表达数量
    答:通过活动,使学生感觉到数能表达和交流信息,而且数就在生活中。如在“认识钟表”这一课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活动的平台:我让学生动手做钟面、说钟面、拨时刻,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想法,通过认、读、写各种钟的时刻,让学生逐步获取和培养数感。
  • 如何有效地培养小学生的数感
    答:一、启蒙数感 数感的形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用较长的时间逐步培养,在生活中不断地积累。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挖掘学生的生活资源,将抽象的数学建立在学生生动、丰富的生活背景上,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探究,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的事物,用数学语言来...
  • 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答:如何培养数感 一、联系学生生活,在生活体验中获取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发展学生数感离不开学生的生活经验。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素材,让他们用数学的意义建立良好的数感。二、在交流表达中形成数感 教学中为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