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人物分析的作文800字,要原稿,文笔不能太好?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描写红楼梦中人物形象的作文800字

林黛玉
林如海与贾敏的女儿,因母亲去世,又无亲生兄弟姊妹作伴,外祖母怜其孤独,接来荣国府扶养.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世家,书香之族,祖籍姑苏,家住扬州.先祖曾世袭列侯,父亲林如海乃是前科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又被钦点为扬州巡盐御史;母亲贾敏是贾母的女儿,贾政的妹妹.“诗礼名族之裔”其实是贾政为儿女择亲时所强调的,林黛玉的出身可谓既有“钟鼎之家”的尊贵,又不乏“书香之族”的高雅.林如海四十岁时,仅有的一个三岁之子死了,因膝下无子,只有嫡妻贾氏生了女儿黛玉,爱如珍宝.
黛玉从小聪明清秀,与诗书为伴,但父母让她读书识字,“不过假充养子之意,聊解膝下荒凉之叹.”母亲去世后黛玉进京,与宝玉一同深得贾母关爱.不久父亲病故,她便长住贾府,逐渐与宝玉相知相爱.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天真率直,和宝玉同为封建的叛逆者,从不劝宝玉走封建的仕官道路,她蔑视功名权贵,当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 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他和宝玉有着共同理想和志趣,真心相爱,但这一爱情被王夫人等人残忍地扼杀了.林黛玉最后泪尽而逝.
林黛玉首先是个内慧外秀的女性,“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首词中尽现了黛玉迷离、梦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和气质,我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形容词来综合形容这样脱俗的美和媚,或者“秉绝代姿容,具希世俊美”,也或者“此女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 林黛玉之美,还表现在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黛玉天生丽质,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却又作出“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葬”的诗句,为何?就是因为太注重细节了吧,到头来竟在无奈中香消玉殒,留下千古遗愿.
可惜了,红颜薄命.
林黛玉毕竟是单纯天真的少女,她幻想着与贾宝玉的爱情有朝一日获得统治阶级的认可,配上一个合乎封建礼教的形式,成为合理的存在.但美好的幻想无所附丽,结局如何,林黛玉没有贾宝玉那样乐观自信.她担心着“不知将来如何”,更多的是预感到这爱情的悲剧结局.没有婚姻的爱情是不完整的,林黛玉正是在将爱情发展成为婚姻上碰到了更大的威胁,也更加显得无能为力.
林黛玉的小心眼儿,尖齿利牙,得罪了周围好多人,失去了友军.除了宝玉和贴身丫头紫鹃之外,贾府上下没有人关心她,也没有谁替她着想.她还处处不饶人,别人不敢说的话,她偏说.如宝玉和袭人的暧昧关系,大观园中无人不知,但谁也怕捅破这层纸,只有黛玉敢一语道破,对袭人说:“你说你是丫头,我只拿你当嫂子待.”她的性格孤傲,如他对王夫人的心腹、怡红院中的内奸,竟一点也不顾忌,直率的惊人.封建蒙昧主义最野蛮的地方,往往对人的个性施以暴虐和残害,人性发展加以束缚.在这里,真实的个性存在本身就是叛逆.
林黛玉性格上的缺陷掩盖不了她叛逆思想的光芒.当她的爱情幸福被扼杀时,表现得那样的勇敢、决绝,她以死向黑暗的社会表示强烈的反抗.至此,她的叛逆性格到了高峰.一个美丽、柔弱、勇敢、决绝的悲剧形象,便深深铭刻在读者心中,屹立在中国文学史上.

再品红楼《三》
红楼儿女中最不喜欢的人物是花袭人。这个女人出生低微,又是个丫头,却上上下下左右逢迎,八面玲珑的。论长相,她比不上晴雯,论聪明,比不上小红。为何在宝玉那里占着极大的位置,不但打理宝玉的饮食起居,更让宝玉当作知己,什么话都和她说,什么事都和她商量。
先前,她是从贾府的最高统治者贾母那里来的,袭人伺候贾母的时候,心里眼里是贾母,伺候宝玉了,“心”里眼里则全是宝玉。可见她真是能顺应时势,“世事变则异,事异必思变”不像一些愚忠的将臣,一根筋儿。
从贾母那里来的,自不必说有来头,上面有靠山,笼络宝玉,更绝!用的是下半身,再加上经常去给王夫人那里吹个风报个信的,用怡红院那些丫头们的话说,十足的“花点儿狗”派头。
可怜宝玉,一心一意,想娶林妹妹,自认为处处为他着想的袭人,却是卧底在他身边的密探,就连那天在园子里。冒着毒日头向林妹妹倾吐的真心,也让花袭人当情报送进了王夫人那里,{第三十二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含耻辱情烈死金钏面>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林黛玉听了,怔了半天,方说道: "我有什么不放心的?我不明白这话.你倒说说怎么放心不放心?"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 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林黛玉道:"果然我不明白放心不放心的话."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 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 ,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 "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
  宝玉站着, 只管发起呆来.原来方才出来慌忙,不曾带得扇子,袭人怕他热,忙拿了扇子赶来送与他,忽抬头见了林黛玉和他站着.一时黛玉走了,他还站着不动,因而赶上来说道: "你也不带了扇子去,亏我看见,赶了送来."宝玉出了神,见袭人和他说话,并未看出是何人来,便一把拉住,说道:"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 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 只等你的病好了, 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袭人听了这话,吓得魄消魂散, 只叫"神天菩萨,坑死我了!"便推他道:"这是那里的话!敢是中了邪?还不快去?"宝玉一时醒过来,方知是袭人送扇子来,羞的满面紫涨,夺了扇子,便忙忙的抽身跑了.}
由此,晴雯便遭殃了。
王夫人恶恨恨地说,那个水蛇腰,眉眼长的像林妹妹的,成日家做出的浪样子,狐媚样子给谁看,你看你看,晴雯因为美丽惹了祸,但是她在大观园里却是最清白的女孩子,麝月和秋纹,可以给宝玉洗好几个时辰的澡,其间做些什么,而袭人,则更是破了宝玉童子身的!晴雯最大的奢侈也不过撕坏了几把扇子,撒了个美人娇而已。王夫人那么切齿的骂晴雯,撵晴雯,就能想到日后林妹妹的命运。{
{如今且说宝玉只当王夫人不过来搜检搜检,无甚大事,谁知竟这样雷嗔电怒的来了. 所责之事皆系平日之语,一字不爽,料必不能挽回的.虽心下恨不能一死,但王夫人盛怒之际,自不敢多言一句,多动一步,一直跟送王夫人到沁芳亭.王夫人命:"回去好生念念那书,仔细明儿问你.才已发下恨了."宝玉听如此说,方回来,一路打算:"谁这样犯舌?况这里事也无人知道,如何就都说着了."一面想,一面进来,只见袭人在那里垂泪.且去了第一等的人,岂不伤心,便倒在床上也哭起来.袭人知他心内别的还犹可,独有晴雯是第一件大事,乃推他劝道:"哭也不中用了.你起来我告诉你,晴雯已经好了,他这一家去,倒心净养几天.你果然舍不得他,等太太气消了,你再求老太太,慢慢的叫进来也不难.不过太太偶然信了人的诽言,一时气头上如此罢了."宝玉哭道:" 我究竟不知晴雯犯了何等滔天大罪!"袭人道:"太太只嫌他生的太好了,未免轻佻些. 在太太是深知这样美人似的人必不安静,所以恨嫌他,象我们这粗粗笨笨的倒好."宝玉道:"这也罢了.咱们私自顽话怎么也知道了?又没外人走风的,这可奇怪."袭人道: "你有甚忌讳的,一时高兴了,你就不管有人无人了.我也曾使过眼色,也曾递过暗号, 倒被那别人已知道了,你反不觉."宝玉道:"怎么人人的不是太太都知道,单不挑出你和麝月秋纹来? "袭人听了这话,心内一动,低头半日,无可回答,因便笑道:"正是呢. 若论我们也有顽笑不留心的孟浪去处, 怎么太太竟忘了?想是还有别的事,等完了再发放我们,也未可知."宝玉笑道:"你是头一个出了名的至善至贤之人,他两个又是你陶冶教育的,焉得还有孟浪该罚之处! }
晴雯因着她太像林妹妹美丽而遭来了嫉妒,小红却靠着自己的聪明让王熙凤器重。小红不是也犯了忌了吧,她曾经的名字叫红玉,看王熙凤咬牙切齿地说,宝玉叫玉,这个那个的也叫玉,随即就把红玉的名字换成了小红,由这一番话,又可见在她心里有多厌恶林妹妹的那个“玉”呢。
“玉”是整个红楼的主线索,是搁在贾府内众人心里的“心”病。。。。。。
专司芙蓉花儿的晴雯先走了,由此宝玉写了一篇芙蓉女儿的赋来追悼,而实际悼念的是林妹妹,林妹妹是芙蓉花儿,怡红院里,和她最好的是晴雯,不但长的像,而且性情也像。红楼梦处处有伏笔,句句有玄机,字字设关联,所以几百年读不厌。芙蓉女儿诛里,就有“茜纱窗下,卿何薄命”,黛玉听了,都不免一怔。。。。。。
真正干过那些鸡鸣狗盗事情的袭人麝月之类,受到了王夫人的褒奖,袭人的月供和主子们的都一样了,而冰清玉洁的晴雯却丢了性命。
宝玉走失了的那些天,花袭人的那些假惺惺的眼泪,哭给谁看呢?她会为了宝玉去自杀?鬼才信。
p.s:摘得啊。。。。我个人没有讨厌的人物。。。最多是痛惜,所以一直不理解那些钗粉黛粉~~~

在《红楼梦》里,林黛玉赚了太多读者的眼泪。她清灵清丽而又心思细密,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黛玉和宝玉一样,同是封建道德的叛逆者,她天性孤傲,天真率直,然而在贾府那个复杂的小世界里,这样的人无疑是不受欢迎的。她很难融进周围的环境中。虽说黛玉是贾母的外甥女,但寄人篱下的境遇不可改变,因此,她警惕戒备;用柔弱的身躯去和复杂的人心抗衡。在这种环境下生长的黛玉,她的心仍然是光明的。我至今清楚地记得在宝钗引咎自责时,黛玉的话:“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极好,然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有心藏奸,往日竟是我错了,实在误到如今。”网上好多人评价林黛玉时,总不忘说她小心眼儿,我真为她悲哀,她的宽容大度为什么没有人看见?和功于心计的宝钗相比,我忍不住想用李白的一句诗概括黛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林黛玉率直,但并不像湘云那样开朗、卤莽,相反,她行事谨慎。这一特点在她初到贾府时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这黛玉常听母亲说,她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多行一步路,多说一句话,惟恐被别人耻笑了去。”她本人也给别人眼前一亮:“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自有一段风流态度。”就连见多识广的王熙凤也感叹:“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儿!”黛玉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她的多愁善感和年少才高。她内心敏感,也脆弱,所以她的泪水是她的倾诉,那里面包含着人间最贞洁的情感。黛玉葬花便是她这一特点的写照。她不忍看落花被玷污,希望它们“质本洁来还洁去”,于是,她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她用锦囊收集落花,建立花冢,想用“一坯净土掩风流”。从此,黛玉葬花在我心里成为了中国古典文学里最著名的经典。林黛玉的哀愁也随之被曹雪芹渲染到了极致。她在诗词中注入自己的情感,注入自己的身世。一首《葬花词》,表达的是她一生的凄凉和对幸福的渴望。只是,落花有归宿,黛玉没有……曹雪芹对他的女主人公是充满同情的,他使她拥有了口才、诗才。刘姥姥进大观园时,大家都对这个又聪明又愚蠢的老人无可奈何,只有黛玉敢叫她“母大蝗虫”。当宝钗提出一张包括水缸、箱子……许多画具的单子时,黛玉说恐怕连嫁妆也开上了吧?黛玉擅长尖刻的讽刺,但她本意是好的。湘云却说她:“专挑人的不是。”,“见一个打趣一个。”小红说她:“嘴又爱刻薄人,心里有细。”袭人说:“我们一个丫头,姑娘不要混说。”可见她的口才换取的只是别人对她的反感,她不经意的话语把自己和别人的关系撕裂了。以至于黛玉临死前,只有少的可怜的人守在她的床边。黛玉在人群中得不到了解,所以她善于体验自然,感受自然。宝玉怕落花被人践踏,把花儿拾到池子里去,黛玉却以为这样顺水漂流,很难保证不受到污染,不如把它们埋到一个净土建造的花冢中。她能这样细腻地体会落花的命运,所以一听到别人唱“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便感动得心痛神驰,眼中落泪,而顺口吟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名句。林黛玉在孤独的环境中成长,又匆匆在孤独的环境中凋谢,正所谓“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而这个“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严酷现实,根本不配让黛玉生存。我心目中的黛玉仍然是那个不食人间烟火的绛珠仙草。

王熙凤在《红楼梦》中是一个成功的反面形象。在王熙凤的身上,集中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贪婪、凶婪、凶残、狠毒、阴险狡诈的阶级本质。王熙凤出现在哪儿,哪儿至少就会有热闹。年仅二十岁的王熙凤就主持荣国府的家政。在卷首,我们通过冷子兴之口对王熙凤的介绍:“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细,竟是个男人不及万一的”“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如今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赌口齿,十个会说话的男子也说王熙凤不过。”这样对王熙凤已有了一点印象,但这些印象毕竟比较淡漠。但王熙凤第一次出了场,马上就被活生生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教人再也不会忘却。那是黛玉初次与王熙凤的外祖母相见,老祖宗把王熙凤的外孙女心肝肉儿地搂着哭叫的时候,就连王夫人、李纨和众小姐都“个个皆敛声屏气,严肃恭整”的时候,却有一个人从后院笑声说:“我来迟些,不曾迎接远客。”仅仅一句话却给人特别鲜明的印象,这句话只是“这一个”凤姐才说的出的。可能贾府众人的感觉都已迟钝了,可我们却和黛玉一样,感觉格外鲜明:“来者是谁?这样放诞无礼?”原来这就是贾母宠爱的凤姐。接着短短的一段描写,我们看到了一个大忙人,大红人。因为忙,王熙凤迟到了。在短短的聚会中还同王夫人谈了另外两件事。同黛玉讲话也显得很忙:笑着讲两句,马上拿手帕拭泪,又忙转悲为喜,赶忙询问有关情况和布置待客之道。因为红所以才敢这亲放诞无礼,贾母才特别给王熙凤加上“泼辣货”这一似贬实褒的称号。这同凤姐喜欢表现自己,事事争风头的性格特点盯适应,作者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凤姐,而且最常用的还是通过别人的观察和描述来表现观凤姐的形象。贾府的穷亲戚刘姥姥初见凤姐时的描写,就很好地表现出王熙凤的“威”。刘姥姥好不容易才进了荣国府,经过了一番周折后才等到“凤姐”“下来”时,却只听人声未见人影,又经过摆饮,“半日鸦雀不闻”,最后才得到接见。而见到的凤姐却是“粉光脂艳,端端正正坐在那里,手内拿着小铜火箸儿拨手炉内的灰。平儿站在炕沿边,捧着小小的一个填漆茶盘,盘内一个小盖钟。凤姐也不接茶,也不抬头,只管拨手炉内的灰。慢慢的问着:‘怎么还不请进来?’待抬头看见刘姥姥已在地下站着,”这才忙欲起身,但“犹未起身时,满面春风地问好。”这一段描写的特别精彩,寥寥几笔,足以传神。尤其是王熙凤“拨手炉里的灰”的细节写来“追魂摄魄。”这种细节描写虽简洁,但已写足了一个贵族大家庭的管事奶奶对一个穷亲戚的威风。另外,其仆人兴儿对其评论:“心里歹毒,口里尖快”“嘴甜心苦,两面三刀,上头一脸笑,脚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也极其准确地反应了凤姐的性格特征。 从第十二回起,作者陆续通过大段情节的描写来表现了凤姐性格的真实面。“毒设相思局”写王熙凤狠毒,“协理宁国府”写王熙凤的才干,“弄权铁槛寺”写王熙凤的贪婪舞弊。这些描写使得读者越读下去,就越能发现其性格的险暗面。“弄权铁槛寺”,水日庵的老尼姑求凤姐拆散张金哥的婚事,结果凤姐得了三千两银子逼死了一对示婚夫妻。然而就在其利用贾王两府关系使得阴谋得逞后,“凤姐胆识愈壮,以后有了这样的事,便恣意作为起来”,作者的谴责之意非常明显。 凤姐不象贾政、王夫人流戴着“宽厚”、“仁慈”的假面具,王熙凤做坏事自觉不而大胆,王熙凤曾经宣称“我从来不信什么阴司地狱报应的,凭什么事,我说行就行”,表示自己敢于向任何阻止王熙凤做坏事的力量挑战。从这个意义上说,凤姐的人生哲学大概同曹操相同:“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但人们又绝不会把王熙凤同曹操混淆开来。同时贪婪狠毒的天性,凤姐却以女性的美貌和聪明,善于逢迎辞令,把自己隐蔽的更巧妙,更具复杂性。在对金钱的贪婪追求上,王熙凤真可谓爱财如命。王熙凤瞒着贾琏放高利贷,甚至把丫环仆人们的月钱都挪去放债。后来贾府坐吃山空,钱的确不够使了,机琏便让王熙凤去求鸳鸯,王熙凤张口就要一二百两银子做报酬。连夫妻之间也这样勾心斗角,可见其的确是贾府崩溃前的蛀虫。在“五熙凤大闹宁国府”这一典型情节中,作者用了近二回的篇幅全面生动地展现了凤姐性格。王熙凤发现贾琏偷娶尤二姐事儿以后,凤姐从兴儿嘴里听到全部情况,针对不同人采取不同对策,对尤二姐先是虚心假意地笼络,骗其入住大观园后,又借刀杀人。而为其“显威”而状告贾琏的张华最后只落得被害死,被灭口的待遇,王熙凤的所做所为的确是兴儿一席话最好的验证凤姐性格的充分描写有力地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丑恶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作者给王熙凤的“判词”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生前已心研碎,死后性空灵。家富人宁,终有个家亡人散各奔腾。枉费了意悬悬半世心:好一似荡悠悠三更替。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呀!一场欢喜忽悲辛。叹人世,终难定。”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对其还是很婉惜的。凤姐越是能干,就越加速了贾家这座破败大厦的崩塌,而王熙凤自己也同归于尽。 总之,这一形象具有丰富的艺术魅力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贾宝玉形象 贾宝玉是主要中心人物。作为荣国府嫡派子孙,他出身不凡,又聪明灵秀,是贾氏家族寄予重望的继承人。但他的思想性格却促使他背叛了他的家庭。他的叛逆性格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小说充分描写造成他的性格的生活环境和他的具体境遇的各方面特点,深刻揭示了他性格成长的主客观原因。一方面,以男子为中心的贵族社会是那样虚伪、丑恶和腐朽无能,使他因自己生为男子而感到终身遗憾;另一方面,少女们的纯洁美好又使他觉得只有和她们在一起才称心惬意。他也曾被送到家塾去读四书、五经,但家塾的内容和风气是那样的腐朽败坏,那些循着这个教育路线培养的老爷少爷们是那样的庸陋可憎,他对于封建教育的一套,在感情上就格格不入。他很少接触做官的父亲,畏之如虎,敬而远之。家长从小把他交给一群奶娘丫鬟。那些围绕着他,各以一颗纯真的心对待他的丫鬟,才是他的启蒙老师。丫鬟们的深挚纯洁、自由不羁的品格感染着他,她们由于社会地位所遭到的种种不幸也启发着他。在贾宝玉的直感生活里,她们和那些以世俗男性为主的居于中心统治地位的势力,在每一点上都形成鲜明的对照:聪明和愚蠢,纯真和腐朽,洁净和污浊,天真和虚伪,善良和邪恶,美好和丑陋。贾宝玉在这样的环境里,逐渐形成自己思想感情的爱憎倾向。


贾宝玉性格的核心是平等待人,尊重个性,主张各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自由活动。在他心眼里,人只有真假、善恶、美丑的划分。他憎恶和蔑视世俗男性,亲近和尊重处于被压迫地位的女性。他说过"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我见了女儿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与此相连,他憎恶自己出身的家庭,爱慕和亲近那些与他品性相近、气味相投的出身寒素和地位微贱的人物。这实质上就是对于自己出身的贵族阶级的否定。同时,他极力抗拒封建主义为他安排的传统的生活道路。对于封建礼教,除晨昏定省之外,他尽力逃避参加士大夫的交游和应酬;对封建士子的最高理想功名利禄、封妻荫子,十分厌恶,全然否定。他只企求过随心所欲、听其自然,亦即在大观园女儿国中斗草簪花、低吟悄唱、自由自在的生活。"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趁着你们都在眼前,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去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托生为人,这就是我死的得时了。"贾宝玉受时代的局限,找不到现实生活的出路,他要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而又不能不依附贵族阶级。这就使他的思想性格具有悲剧性的严重矛盾。他的理想无疑是对封建主义生活的否定,却又十分朦胧,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和虚无主义。
贾宝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集中表现在爱情婚姻方面。封建的婚姻要听从父母之命,取决于家庭的利益。可是贾宝玉一心追求真挚的思想情谊,毫不顾忌家族的利益。他爱林黛玉,因为林黛玉的身世处境和内心品格突出集中地包蕴了生活环境里所有女孩子一切使他感动、使他亲爱的客观与主观的特征。他和林黛玉的相爱,是以含有深刻社会内容的思想感情为基础的。反之,这种爱情与封建主义的矛盾,又成为他步步克服自身的劣点和弱点,日益发展他进步的思想性格的主要的支持力量和推动力量。这个以叛逆思想为内核的爱情,遭到封建势力的日益严酷的压迫。按曹雪芹原来的安排,林黛玉将泪尽而逝,贾宝玉将在她去世之后与薛宝钗结婚。薛宝钗的性格和婚后的生活使他彻底绝望,他终于弃家出走,回到渺茫的虚无之中。
贾宝玉的叛逆性格并不是一开始就定型了的,作品着力描写了他性格发展成长的历史。他生活在罪恶腐败的贵族环境里,不可避免地沾染着一些贵族公子的恶劣习气和腐朽观念,这些坏的东西和他性格中好的倾向并存着。但随着生活中他所见闻的重大事件给予的刺激和教育,随着他在卷入现实矛盾时精神上所受的挫折和打击,他的思想品格里一些腐朽恶劣的东西就慢慢减少了,清除了,他的叛逆思想性格渐渐坚定了,成熟了。
他对待身边的女孩子们的态度,同情和亲爱始终是主导的方面,但在最初也带有一些腐朽、邪恶的成分。秦可卿之死、秦钟之死,林黛玉身世的飘零、身为贵妃的姐姐内心的悲苦,使他开始认识到在男女关系方面尊重与玩弄、纯洁与腐朽、美好真挚与罪恶虚伪的区别,从此他对两性关系逐渐表现出严肃态度,对自己所在的社会表现了深一层的反感。他曾以为天下女孩子的眼泪都要送给他。他爱林黛玉,但遇着温柔丰韵的薛宝钗和飘逸洒脱的史湘云,却又不能不眩目动情。为着他感情的游移不明,林黛玉以血泪和生命对他不断地施加影响,使他从苦痛的体验中逐步摆脱社会势力和贵族恶习对他的纠缠和吸引,使他的性格趋于纯化,头脑趋于清醒,思想感情趋于稳固与坚定。

此外,丫鬟的品格和遭遇也影响着他,使他领悟"人生情缘,各有分定"。他对女孩子们一般是温存和顺的,但在初期有时也暴露出一些暴戾作风,撵茜雪,踢袭人,训晴雯等。

(注:摘抄一位匿名用户的见解)

望采纳,谢谢。



找专业的人花钱请写,这里浪费时间

建议你多看红楼梦和其他四大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