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资料。。。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19
生活中的语文资料

在众多语文教育研究者的共同推动下,“语文知识”的讨论又重新浮出水面。这将使语文教育的研究引向深入。但是,其间也埋伏着重蹈覆辙的危机,弄得不好,可能仍会停留在“要”与“不要”的争锋,或者仅仅做一些归类性的表层描述,满足于得出一些一般性的结论。“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所要牵涉的范围、所要抵达的深度、所要顾及的方面,可能比有些学者目前所感受到的,要广、要深、要复杂。
本文讲述我在这几年对“语文知识”问题的思考,希望能对怎样讨论“语文知识”问题有所启发,说的不对的地方请批评指教。
一、明确“语文知识”的概念
讨论“语文知识”的问题,首先要界定“语文知识”的概念,必须认清我们所谈论的是个什么东西。这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观照:
从“语文知识”所涉及范围。语文知识是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知识,主体是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等。
从“语文知识”存在的状态。语文知识包括“语感”(隐性知识)和“语识”(显性知识)两种状态。但当与“语感”对举时,语文知识特指“语识”,即“在个人间以一种系统的方法传递的更加正式和规范的知识”。
从“语文知识”的现实所指。在语文教育的范畴,当我们说“语文知识”时,它的现实所指就是“学校语文知识”,它们构成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从“语文知识”学习的角度。语文知识的学习,很大程度上就是将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人类知识”(语识),转化为学生的“个人知识”,根据建构主义的观点,这种转化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互动实现的。从学习的结果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既可以是语识的状态,也可能是语感的状态。
总结上述四个方面,我们尝试对“语文知识”做一个概括的描述:
宽式:语文知识是(1)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2)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3)它有语感和语识两种状态。
窄式:语文知识是(1)应该或已经纳入语文课程与教学的。(2)关于语言和言语、文章和文学的听、说、读、写的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3)在课程的层面只包括与语感对举的语识;尽管从学习的结果看,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既可以是语识的状态,也可能是语感的状态。
通常情况下,我们采用的是语文知识的窄式描述,称之为“学校语文知识”。
二、确定讨论的层面
“学校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应该区别讨论的层面,必须确定我们是在什么范围内来讨论“语文知识”问题的。层面大致可以作以下的划分:
语文课程目标的层面。语文课程目标面对“是什么”的问题: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学生个体的发展,国家期望学生具备的语文素养“是什么”?主要包括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这两个方面。
语文课程内容的层面。语文课程内容面对“教什么”的问题:为了有效地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所设定的语文素养目标,“应该教什么”?从大的方面看,一是构成人文素养确切所指的文学文化经典作品(定篇)及其对它们的阐释,二是包括事实、概念、原理、技能、策略、态度在内的“语文知识”。
语文教材内容的层面。语文教材内容面对“用什么去教”的问题:为了使广大的学生较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用什么去教”?用什么资源如何去呈现课程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的层面。语文教学内容同时面对两个问题:第一,针对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为使他们或他(她)更有效地达成既定的课程目标,“实际上需要教什么”?第二,为使具体情境中的这一班学生乃至这一组、这一个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既定的课程内容,“实际上最好用什么去教”?这两个问题如果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就是教师“实际在教什么”、“事实上用什么去教的”?如果落实到学生的学习,则可以集中到一个问题,即学生“实际在学什么”?
三、认定所要讨论问题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的主体是目标,尤其是阶段目标。一方面,与以往的“语文教学大纲”不同,课程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比如“语文知识”)作具体的规定。另一方面,课程目标又蕴涵、指引着教学内容,蕴涵、指引着中小学生所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语文知识”。目标是什么,当然可以讨论;但在目标既定的前提下,语文课程目标的研究,主旨应该是使目标得以明晰的表述,使大家对目标的内涵有一致的理解。
在这一层面上关于的“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应该是对其具体“所指”的讨论,也就是通过对表达目标所用概念的界定,来界定所涉及的“语文知识”含义。比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什么是课文的“主要内容”?什么是“重要词句”?什么是“语言环境中”?什么叫“意义和作用”?什么叫“理解”?什么算“体味”?什么又是“推敲”?什么叫“理清思路”?乃至什么叫“通读课文”?再比如:“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什么叫“简单议论文”?什么是“观点”?“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指什么?什么叫议论文阅读当中的“思考”?什么是“判断”,“判断”什么?什么是“区分”?什么叫议论文阅读当中的“发现”?乃至什么叫“阅读议论文”?
在我看来,上述这些概念都需要解释、需要界定,而类似上述界定含义的讨论,目前我们并未系统的开展。综观《标准》的解读文章,论述的几乎都是“学段目标”之前或之后的文字,对学段具体目标本身作分析、作阐释的,很少;那些作解释的,多是自己既有观念往《标准》的投射,说的好像也未必是《标准》的本文含义。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好像一部法律出台,意义如何重大、观念如何先进,宣传铺天盖地,而具体的法条,却不去理会,大家愿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愿怎么执行就怎么执行。结果那些大意义、新观念,很容易被篡改、很容易变成歪门邪道。
语文课程内容的层面,所要讨论的是达成目标的课程内容具体构成。“语文知识”问题的讨论,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对已经纳入语文课程的“学校语文知识”进行考察。第二,研制应该纳入语文课程的“语文知识”。

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作者怀着对传统文化浓厚的感情,凭借古建筑专家深厚的学养向读者介绍了“屏风”的有关知识。文章从情感经历的角度赞赏屏风的功能与独特的美学价值,并具体讲述屏风的作用、类别,还有设置屏风的技巧等等。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让我们在惊叹“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的同时,心底油然而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敬意与将其发扬光大的决心。
全文共五个自然段。第一个自然段为第一部分,总体评价屏风。作者先从童年时听母亲背诵咏屏风的唐诗说起,表达对屏风的喜爱之情,以“很有诗意”、“微妙”、 “巧”等文字形容屏风的绝妙,最后以“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都齐声称道”一句作结,让人感受到屏风作为国粹的魅力与价值。第二自然段到第三自然段为第二部分,具体介绍过去时代屏风的实际功用与观赏(美感)价值,与屏风相关的文化知识,最后顺势介绍屏风的种类。第四自然段为第三部分,介绍使用屏风的一些常识,即“因地制宜,大小由人”。分析了现实生活中人们忽视屏风的美感价值的原因,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第五自然段为第四部分,照应开头,流露出对屏无穷的爱惜之情,对当今社会的建筑师、家具师在屏风上艺术创新寄以厚望。
屏是富有诗意的。可是,屏已淡出了大众的生活。绝大多数学生对于屏是比较陌生的,不知其为何物,更不知怎样去鉴赏它。因而,在讲述与之相关的知识时更要讲求方法。本文在写法上有以下特色:1、精当地引用古代诗文、戏曲中与屏相关的名句,既介绍了屏风的有关知识,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例如,文章一开头就借母亲的口引用了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并说“其情景真够令人销魂的了”,这样突出了屏风的地位,给全文“造势”,调动了学生阅读的兴趣。第三自然段引用《牡丹亭》“游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承上启下,既介绍了屏“缓冲一下视线的作用”,又顺势介绍了屏风因建造材与装饰程度不同而形成的各种种类。第五自然段中“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这两处引用,在肯定屏风“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的同时,照应开头,强调屏风“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绝妙特色。2、注意从民俗的角度、文化背静的角度去介绍屏风的作用、屏风的种类。一切艺术总是在与人们的生活发生密切关系的基础上繁盛起来的,屏风也不例外。把屏风的作用、种类、风格、胜衰放到我们的先人的生活环境中去解释,放到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与继承的主题下去讲述,是最具说服力与感染力的。3、语言雅俗结合、简洁传神。由于作者介绍的对象是对于我们来说有些遥远的且弥漫着古色古香的情调的“屏”,适当地使用一些文言字句,文章的风格更显得典雅、凝重、意味悠长,有书卷气。古人精神世界里的一些掌故、一种情怀,有时不用文言不能准确传达出其中的韵致与情趣。简洁的文言与通俗的口语相结合,雅而能俗,读来顿生亲切之感。
说明文是最容易写得枯燥乏味的,因为说明文最容易写得缺乏情趣。而《说屏》的卓绝之处,正在于其字里行间荡漾着真挚的感情。作者不是生硬地向我们介绍一种物件,而是深情地向我们讲述我们的祖先曾经拥有过的一种文化休憩的方式,一种集功能与美感于一体的绝活,一种构思精巧品种繁多、无论皇家宫廷还是民间馆舍都不难寻觅的国粹。稍加体味即可感受到文中充溢着自豪感、怀旧感与失落感责任感。屏风是中国独有外邦绝无的集建筑与绘画等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品。“越是民族的便越是世界的。”外国人都齐声称道,作为中国人自然无比自豪,说起屏风的有关知识来也就滔滔不绝神采飞扬了。这种自豪的感情贯穿了全文的始终。在讲到屏的摆放的“因地制宜大小由人”的特点后,字里行间流露出怀旧感与失落感。正如课前提示所说:“屏风在我们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不过,它留在古诗文中的各种身影,总是能牵动我们幽微的情思”。屏风与其大放异彩的时代一起离我们远去,屏风已成为明日黄花,怎不让作者怅惘低回,生出些许失落与感伤:“近来我也注意到,屏在许多餐厅、宾馆中用得很普遍,可是总勾不起我的诗意,原因似乎是造型不够轻巧,色彩又绝伧俗,绘画尚少诗意。这是因为制作者和使用者没有认识到屏在建筑美中应起的作用,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缘故。”正如文章开头所云,屏的制作关键在一个“巧”字上,是一种综合艺术。而“仅仅把它当作活动门板来用”的屏已经不是传统文化意义上的“屏”了。为此,作者耐心的解释说:“其实,屏的设置,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陈从周先生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屏亦有深刻的研究,对弘扬传统文化有神圣的责任感。读完文章的最后一段,我们除了对屏满怀热爱外,对作者也充满敬意,感谢作者用饱蘸激情的笔把屏这一艺术讲解得如此真切动人。我们深信众多的青少年在读过《说屏》这篇引人入胜的文章后,在自己年轻的心田里会种下热爱传统文化、弘扬中华国粹的种子。

  • 八年级语文上册复习资料
    答:云生结海楼。3、〈〈游山西村〉〉富含生活哲理的句子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81831929.html?si=2
  • 初中语文复习资料
    答:初中语文复习资料  我来答 3个回答 #热议# 已婚女性就应该承担家里大部分家务吗? 勇士穿重点 2011-12-18 知道答主 回答量:36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4.9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初中语文语法知识 一、句子成分 1、主语 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明说的是“什么人”或“...
  • 小学四年级上册语文总复习资料
    答: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总复习资料 一、生字词宽阔 笼罩 薄雾 沸腾 奔腾 依旧 恢复 灿烂 竹竿 规律 缝隙 照耀 树梢 静寂 均匀 重叠 空隙 叶柄 触角 痕迹 逐渐 休想 住宅 隐蔽 选择 住址 洞穴 柔弱 搜索 隐藏 倾斜 平坦 扒土 宽阔 洋溢 允许 围墙 隆冬 孤独 训斥 覆盖 凝视 冷酷 愉快 拆除 融化 剩下 伐木 高傲...
  •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答: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复习要点1文言文两则1.《学弈》选自《孟子•告子》。通过写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说明了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2.《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故事体现了两小儿善于观察,敢于提问,说话有理有据和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 3.孟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 小升初语文要看哪些资料
    答:小升初语文要看哪些资料 小升初语文复习资料过完这个暑假,很多同学就要从小学生变成一名初中生了,知识逐渐在累积,那么我们也在不断成长。下面是我整理的小升初语文资料,欢迎来参考!1、描写人物神态的词 神采奕奕 眉飞色舞 昂首挺胸 惊慌失措 漫不经心 垂头丧气 没精打采 炯炯有神 愁眉苦脸 大...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有哪些完毕
    答: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有哪些完毕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侵犯著作权如何界定?创作者1259 高粉答主 2015-04-20 · 醉心答题,欢迎关注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7.6万 采纳率:90% 帮助的人:4.2亿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第一单元一、生字词植树 沟渠 回荡 音符 版图 ...
  • 初一语文下册复习资料
    答: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文学常识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鲁迅全集》散文集第2卷)。 2.《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选自《普希金诗集》作者普希金(1799-1837)俄国诗人。著名诗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等。 3.《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王安石,是改革家、文学家,...
  • 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总复习资料
    答:三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资料整理(归纳总复习)一、字要认识的字200个,会写的字300个复习方法:1、 字音方面,利用生字表让学生就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进行自主归类。2、 字形方面,加强听写。(家长全面听,同伴、老师有侧重地听,重在易错难写字、读音不准或多音字)3、 字义方面,通过组词,说句子帮助理解(可以布置书面作业,...
  • 小学语文毕业资料,简单一点
    答:部分重要词语解释 美妙绝伦:美好到了极点。硕大无朋:朋,比。大得无与伦比。赤朱丹彤:赤,红色;朱,大红色;丹,一般红色;彤,红色。本课指程度不同的红色。前赴后继:前面的人冲上去了,后面的人紧跟上来。形容奋勇向前,连续不断。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万籁俱寂:籁,从孔穴里...
  • 五年级下册语文重点复习资料
    答:【古诗词】《牧童》 唐 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意思:广阔的原野,绿草如茵;晚风中隐约传来三四牧童声悠扬的笛声。《舟过安仁》 宋 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意思: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