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行的资料搜集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2
有谁知道有关“山行”的资料

梅尧臣早年诗作受西体影响,后诗风转变,提出与西派针锋相对的主张。强调《诗经》、《离骚》的传统,摒弃浮艳空洞的诗风。在艺术上,梅尧臣注重诗歌的形像性、意境含蓄等特点,提倡“平淡”的艺术境界,要求诗写景形像,意于言外。他的《田家四时》、《田家语》、《汝坟贫女》、《襄城对雪》、《鲁山山行》、《晚泊观鸡斗》、《东溪》、《梦后寄欧阳永叔》等诗都体现了这种造语平淡而意在言外的作诗主张。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
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
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鲁山,又名露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北。这首诗是写作者在鲁山漫游的情景。

设题:1,颔联“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改”,“迷”妙在哪里?
2,这首诗描写景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答案:1,“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幽静的鲁山,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景色也在变化。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 “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2,主要运用了动中有静的写作手法。山林空荡,熊在爬树,鹿在饮水,构成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 尤其“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本诗鉴赏:鲁山层峦叠嶂,千峰竞秀,一高一低,蔚为壮观,正好投合我爱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这就是开头两句诗的意思,说明所以要登鲁山游览,是因为内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第二联写山行,走到一处可以看到一种好峰,再走向另一处,又可以看到另一种奇岭,所以说“随处改”。“随处改”这个“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动,总是一个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为“行”,所以好峰才处处改,由一个画面换成另一画面。以“改”字体现“行”,正切合诗题“山行”的意思。一个人在山间小路上行走,曲曲弯弯,走着走着,连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时竟迷失了方向。“幽径独行迷”,“迷”的原因正是诗中说的,一是曲径幽深,容易走错路,二是独行,自己一个人,无人指路,也容易走错路,于是“迷”了。这里把一人个游山的体验逼真地表现出来了。
从前半首看,我们还不知他是在什么时候登山的,是春天还是秋天?读到第三联的“霜落”、“林空”,我们才知道他是在秋天登山的,因为秋天才有霜,霜冻使得树叶都落光了,使得山中的树木一棵棵都光秃秃的,好象空荡荡的。这种“林空”的感觉,是秋天才有的。山林空荡,所以能看到熊瞎子爬到光秃秃的树上;透过稀疏的树缝,还看到野鹿在山溪旁饮水。这一联勾画出了一幅很动人的秋日山林熊鹿图。这画面是动的,熊在爬树,鹿在饮水,可是诗意却是静的,表现了山中人迹罕到、非常幽静的境界,这也是所谓动中有静的写法。
在山中走着走着,幽静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见炊烟,自己也怀疑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问一声“人家在何许(何处)”;正在沉思的时候,忽听得从山间白云上头传来“喔喔”一声鸡叫。噢,原来住家还在那高山顶哩。这最后一句“云外一声鸡”,非常自然,确实给人以“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的感觉

  年代:唐
  作者:杜牧
  作品:山行
  内容: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作品注释
  注释:

  1.山行:在山中行走。

  2.寒山:指深秋时候的山。

  3.径:小路。

  4.白云生处:白云缭绕而生的地方。

  5.坐:因为;由于。

  : [译诗]
  驱车沿着遥远而又蜿蜒的山路向寒山行进,
  远望山顶白云缭绕那里居住着几户人家。
  我不时地停下车来欣赏,因为这枫林晚景太美——
  这经霜变红的枫叶远远胜过二月盛开的红花。
  [译诗赏析]
  这是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诗里写了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远”写出了山路的绵长和山之深,“斜”与“上”呼应,写出了高而陡的山势。顺着这条山路极目而望,在白云飘浮缭绕之处,几椽芭屋若隐若现,不禁让人顿生亲切之感。但这前两句其实只是陪衬,后二句之枫林红叶方为此诗描写之重点。在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尽染,真是满山云绵,如烁彩霞,竟比江南二月的春花还要火红,还要艳丽呢!而停车凝望、陶然忘归的诗人也成为画面的一部分。但诗人没有像一般文人那样悲秋伤时,而是通过一片红色展现出秋天山林热烈蓬勃的景象,体现了豪爽向上的精神,有股英爽俊拔之气溢于笔端,表现了诗人的才气和见地。
  在这首译诗中,原诗的格律形式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两小节散文,宛如一幅色彩斑斓的山林图画呈现在读者面前:大路旁,一条窄窄的石径曲曲弯弯扶摇直上,渐渐隐入云雾缭绕的高处。就在那儿,耸立着几幢小小的农舍;诗中的我,停下马车,看得入迷,只因为见到暮色苍茫的山崖旁,枫林如火,正散发着熣灿的红光,哪怕是春天的花朵都不能与之斗艳争香。
  这首诗译得很美。秋天的景色是静美的,我”——一个过客,之所以停下马车,连路都顾不上赶,是因为被枫林的红艳深深地吸引住了,有的是无限欣赏和眷恋。原作表达的是在无际的清秋这个大环境中,有一片给人带来暖意的枫林。蜿蜒于寒山的石径、白云深处的人家,这一切都很美,但难免过于幽寂,所以才带出其后枫林的热烈。这是一种烘云托月的高妙手法。

教材分析:
  《山行》一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所以这是一首秋的赞歌,能够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了解大自然,渴望走进大自然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理解诗句中“远上”、“斜”、“生处”、“坐”、“爱”、“于”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浓浓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并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挂图。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设计理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它的语言精练、意境优美、节奏明快、读起来琅琅上口。本课教学目标的确定牢记一个“实”字,遵循诗教规律,以人为本,关注生命,引领学生一步一趋地进入诗的意境,走进诗人的生活。在教学中通过多种形式组织学生学习,整体读、理解读、想象读、延伸读、布置选择性作业,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为学生营造一个美读、读美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充分展开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激情导入
     有人说“秋”是美的,秋高气爽,晴空万里;有人说“秋”是萧瑟的,秋风吹起,落叶飘零。不同的人、不同的心情对相同的景物有不同的感受。在你眼中秋天是怎样的呢?
   2、今天,让我们走进唐朝著名诗人杜牧的诗中,感受杜牧眼中的秋天。
   3、师配乐读
   4、揭题解题
     板书:行,谁能用“行”字组一个词语。
     板书:山行,读题,说说知道了什么。
   5、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作者?
   6、深秋的一天,杜牧乘着马车,顺着山路而上,山上美景让他流连忘返,他情不自禁挥毫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句。——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自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结合季节特征,选择悦耳的音乐,配乐朗读,意境更唯美。让学生介绍作者是考察学生课前搜集信息的能力,课外鼓励学生大量搜集资料,阅读资料,使学生对离我们生活较远的古诗和诗人有更多的了解,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培养了学生有效利用语文资源的意识。再次配乐地朗读,关注学困生,要求人人熟读,为理解打下基础。
  二、理解读——领略美
  (一)“扶”学第一句。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用“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斜”:用“简笔画演示”法。“寒山”:用学生“介绍”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注意调整说话顺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设计意图】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一环节中“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在总结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小结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半扶半放”学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______的地方”来突破“生处”这个难点。并结合讲解“生处”的写法。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设计意图】“生处”这个词最容易写错。在教学中通过想象重现诗中画面,对“生”与“深”的区分在赏画品诗中明晰。
  (三)“放手”合作学习三、四句。
     在学习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做上记录,请教老师和同学。
  【设计意图】三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先引导学生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首诗的—、二两句中生僻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这样就是送给学生一把打开知识门户的钥匙!
  (四)、请一个学生把整首诗的意思串起来讲一遍。
  【设计意图】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对诗的理解感悟,不同读者,不同年龄,不同阅历的人都存在着差异,不同的学生,课堂上允许学生存在这种差异,尊重学生独特的心理体验,不求统一,鼓励学生做学习的探究者。
  三、反复读——品味美
  (一)想象意境
   1、师:整首诗向我们展示了深秋的美景,但是全诗没有一个“秋”字,请同学们反复朗读品味诗中的语言,你觉得哪些词句写得特别好?
   2、学生自由朗读,然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3、是啊,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山行》是一幅色彩鲜艳,意境深远的画,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4、各种形式朗读古诗。
  【设计意图】意境优美是古诗的特点,想象是古诗的主要表现形式,在想象的漫游中引导学生走进古诗,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也为有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二)体会情感
   1、我们常说,诗以言志。诗中的色彩,描写的景物都和诗人当时的心境有关系,心情好的时候,笔下的景物都诗那么有生气,那么明丽;悲伤忧愁不得志的时候,笔下就显得萧瑟灰暗。所以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就能更深的体会诗人的情感,更好地读懂一首诗。
   2、多媒体出示《山行》的写作背景。学生自由朗读
   3、读了这些资料,你能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吗?用心读读好。
   4、再次多种形式朗读,配乐读。
  【设计意图】情感是古诗的生命,通过了解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进而使古诗的学习进入了更深的境界。理解一次比一次更深,学生也一次次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情感达到了高潮。
  (三)朗读比赛。
   1、播放一组组枫树林图片:此时,你也随杜牧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2、风景这么美,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的美呢?比一比,赛一赛,谁最有杜牧的气质。
  【设计意图】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是古诗教学的关键。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古诗,有个别读,小组读,分角色读,范读,配乐朗读等,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总结学法:刚才我们先了解作者,又理解诗的意思,然后展开想象感受了诗的意境,还通过了解诗人写诗的背景,体会了诗人的情感,下面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学习下面的两首诗,《秋词》和《临平泊舟》,可以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2、汇报学习成果。
   3、总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山行》,拓展学习了两首诗,我想同学们一定掌握了古诗学习的方法吧!
    学生总结,并板书:理解诗意  想象诗境体会情感
  【设计意图】学生趣味正浓时,教学不应戛然而止,教师应趁着这股东风,帮助学生学习与课文相关的知识,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教会学生学以致用。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感悟也不求人人深入,旨在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升自身的文学素养。
  五、选择作业——表现美
    让我们走进作业超市,学了这首诗,你想选择什么作业呢?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杜牧的其它诗作或搜集与秋天有关的优美句段和诗词,与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寻美、赏美有课内延伸到课外,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而选择性作业,给学生一个选择的机会,有利于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多元智能发展。

资料是志书编纂的基础,关系到志书的编纂质量。1986年12月在全国地方志第一次工作会议上,胡乔木同志就指出:“方志是一部朴实、严谨、科学的资料汇集”这一提法现已为大多数修志同仁所接受。
 (一)什么是资料
 资料或称历史史料,即研究和编辑历史所用的材料。资料的存在形式多种多样,他的构成和分类十分复杂。通常我们把资料分为三大类,即文字资料、实物资料、口头资料三种。
 1.文字资料。包括文献档案、统计资料和图书报刊等类。
 文献档案资料。档案馆以及各部门档案室储藏的有关政治、经济、军事、政法、科学、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档案,为我们编修志书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这些档案多是历史活动的原始记录,不仅史料丰富,而且相当全面,同时相对来说比较可靠,具有一定权威性,是编写志书的重要资料来源。
 统计资料。统计资料包括统计数字和统计图表。它是由统计部门或企事业部门汇编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统计数字、图表是观察、研究社会或一个部门发展变迁的主要资料。
 图书报刊资料。图书报刊是编志所需资料的重要来源。旧志书、史书、年鉴、私人撰著、族谱、各种报纸杂志,都有对地方、自然和社会不同程度的记述,“群书采录”,从中可以汇集起丰富的资料。
 其它文字资料。诸如书信、日记、讲演稿、同乡同学录、帐簿、票据、合同、契约、厂(店)规、章程、广告、启示、声明等,都是编纂志书不可忽视的文字资料。
 2.实物资料。包括古文化遗址、遗迹、古建筑、化石、碑刻、地图、书画、照片等。在这里,尤其要重视照片资料,它真实地反映实物的形象和当时当地的历史真实面貌,一张照片胜过若干文字,应注意收集。
 3.口头资料。从当事人或知情人那里搜集的回忆录、社会风俗、遗闻轶事、传说、民间故事、谚语民谣,以及实地调查的记录材料等。这部分多是新资料,因而值得编志者高度重视。
 (二)资料搜集的基本方法
 一部良志,首先一条是它具备了详实的资料基础。否则,无论文笔再美,也只能是空洞无物,更谈不上它的经世之用。资料基础不扎实、不真实的志书是没有生命力的,掌握详实的资料是我们编写方志的基础,只有搜集到丰富、翔实、准确的资料,才能列纲分目,进行初稿的编写,进而编修成书。资料准备是编纂方志工作的重要环节,贯穿于整个修志工作的始终,它包括搜集、整理、鉴别、管理、利用等诸多方面。
 首先,要明确资料的搜集范围。如地域范围、时间范围,编专业志还要限以专业范围。地域范围是根据行政区域所确定的范围,但应注意搜集有关部门经济、文化辐射与被辐射超越范围的资料。时间范围是每部志书凡例规定的上下限。专业范围,凡专业所涉及的内容均在范围之内,应注意打破部门界限,不要收集专业以外的非专业资料。
 其次,要了解资料的来源。
 1.文字资料搜集方法。文字资料需要借助各种目录索引,有的放矢的搜集。一是图书目录,二是报刊目录,三是档案目录,四是传记资料索引。
 2.实物资料搜集方法。对本地区的山川、景物、道路、古迹、文物等要进行实地考察,用现代科学方法加以观测记录,可以采用文字描述、测绘、拓印、摄影、录像等手段。音像资料。一是搜集音像资料原件;二是通过复制的办法取得所需要的资料。图片资料搜集方法。除了搜集原件外,应广泛搜集影印件,如图片集、地方志、年鉴、期刊及其他图书中的有关部门图片资料。
 3.口传资料搜集方法。口传一般通过采访获得,采访形式可多种多样,如登门拜访、开座谈会、发函征询等。民歌、方言、曲艺等必须做录音。
 着手搜集资料之前,应编制搜集资料提纲。提纲是根据志书篇目编制的,应逐一注明资料的详细来源。此外,还需要合理的安排好工作步骤,提高工作效率。工作步骤通常有如下七先七后:
 一是先普查后细查。先根据所搜集资料的存在形式和来源,做好普查工作,编出一个资料目录,然后再依照目录深入细致的查阅、搜集、整理、分类。
 二是先内后外。先查阅本单位、本系统收藏的档案资料,后去外单位、外系统、档案馆、图书馆查阅,避免盲目地去外单位搜集本单位已有资料的情况发生。先本地区,后外地区。本地区确实无资料,再去外地查阅。
 三是先口碑后文献。应缓收文献资料,迅速抢救活资料。
 四是先文字后实物。文字记载不全,或有疑问,迅速抢救资料。
 五是先古后今,由远及近。当代历史资料极其丰富,知情者多,可以放后收集。
 六是先易后难。对于个别收集难度较大的资料,可以放后一步进行,先收集那些省时省力,易查易找的资料,然后再集中力量解决难度较大的资料收集。
 七是先直接后间接。不论文献资料,还是口碑资料,都要先收集原始的第一手的,没有经过加工的资料。在确实查无直接资料的情况下,再行收集间接资料。
 当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些步骤可以同时并举,或交叉进行。有时为了弄清一个问题,往往需要反复查访,因此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要先入为主,执一而是。
 目前,我们切不可轻视续修新志的资料搜集工作。从现在开始,就要把资料搜集工作的基础打好,广开渠道,有条件的单位要健全网络,明确责任,落实好任务;把向政府主管部门征集资料和向企业、向社会征集资料结合起来,以期做到续修新志资料的齐全和准确。
 (三)资料的选择
 编纂地方志搜集资料要尽量广泛,尽量全面,尽量多样,这样才能保证编纂所需的素材,也便于比较、判定是否资料真实,从大量的资料中选用最真实、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的资料。一般来说,选用资料可考虑以下几点:
 1.符合篇目内容的需要,与主题有关的资料;
 2.能体现事物本质的资料;
 3.重大事物资料;
 4.事物起始资料、下限年资料;
 5.经过核实的资料;对可靠性把握不大的资料,宁可不用,宁缺勿滥,宁缺勿错;
 6.有存史价值的资料。
 (四)资料的鉴别
 搞好资料鉴别核实工作,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方志界有少数同志对资料鉴别核实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他们或满足于已到手的资料,不去分析研究;或明知资料存在问题,但考证难度大,因而裹足不前;尤有甚者,为了想早日成志,抢时间,在资料不辨真伪的情况下就急于成稿等等。这显然是不妥的。郭沫若说:“材料缺乏顶多得不出结论而已,而材料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地方志工作者应该引以为戒。
 影响资料鉴别的错误认识还在于,认为资料是从档案上摘抄的,报刊上刊登过的,当事人或知情人亲自介绍的,上级或权威人士讲的,根本用不着鉴别核实。孰不知,著述资料有讹传,当事人或知情人有记忆失误、看事不全面、甚至误传,就是上级或权威人士讲的有时也难免有水份。总之,为使资料准确可靠,必须进行认真的鉴别核实。
 鉴别核实资料主要有以下五种方法:
 1.将搜集到手的资料,进行分类排比对证,分析研究,找出矛盾,分清真伪。
 2.实地调查,纠正文字记载的错讹。
 3.通过当事人、知情人和各界人士进行核实。核实资料是一项复杂的科学研究工作,要想把这项工作搞得更加周密完善,只依靠少数编志人员的努力是不够的,必须充分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征求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当事人、知情人士和熟悉本行业的专家、学者、领导共同参与这一工作,才能进行更细致、更全面的核实,从而得出比较符合实际的结论。
 4.对文字资料和实物资料进行技术性的鉴别和核实。例如,考核资料的来源,即从文字资料的原始出处,保存经过和流传、传抄、翻印过程,可以考核其真伪;考核资料的形式,看行文格式、思想主题及其变化,考证资料是否合理,是否合乎当时当地的风格,可以辨其真假;还有考察文字资料的字体、实物的制作原料、技术和特征,都可以鉴别其真伪;鉴别实物资料中的文物,可以运用现代科学手段。
 5.以个人的史识来判断是非。这主要是凭借个人渊博的知识、洞察历史演变的独到见解来揆情度理。运用此种方法鉴别资料,务求谨慎小心,不可武断轻率。同时牢记列宁的教导:“马克思主义是以事实、而不是以可能性为依据的”。
 (五)资料的整理
 资料搜集齐了,并不是放置起来,而是为了充分的利用。因此,我们应当充分的重视获得足够资料之后的资料整理工作,为下一步的资料长编和志稿的编写,提供翔实、准确的资料。由搜集资料过度到编写,资料的科学整理,是必由之路。
 1.资料整理的目的和意义。有利于拾遗补缺,有利于鉴别考证,有利于撰写志稿,有利于及时为现实服务。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 ①熟悉资料。整理资料的过程,实际是主笔人熟悉材料并且为将来编写构思的过程,这是一个非常的过程。
 ②检查资料。整理资料中,通过所得资料的排比、鉴别,才能检查出资料的正误、缺略,达到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目的,才能使入志资料翔实、准确。
 ③保存资料。经过整理之后的资料,保存下来,其意义不仅只是为修志工作提供方便,而且还将为我们修史和各部门研究,提供全面的、系统的、准确的原始资料。有的同志把经过整理的资料汇编,比作修志副产品,是正确的。可以肯定,修志的副产品会比成志的分量大的多,而且也是十分宝贵的成果。
 整理资料的目的,就是保持资料的真实、可信,为我们编纂志稿和利用资料奠定基础。整理资料采用编纂体,一是可以保持资料的原始性,不致使资料“失真”;二是有利于今后对资料的利用,便于方志的编写。
 2.资料的整理与分类。资料的整理,关键在于分类。资料的分类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 ——按行政区划或地区分类;
 ——按时间分类。有的按资料形成年代分类;有的按时期分类,如古代、现代,或解放前、解放后,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等;
 ——按内容分类。如分为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等类;
 ——按行业、按产品分类。比如经济资料,可按行业分为纺织行业、化工行业、造纸业等等。至于造纸行业,则可按产品分为土制纸、机制纸等类别;
 ——按资料类型分类。即按资料形式分为图书、报刊、档案、口头、复印材料等类别。
以上各种分类方法,均各有其优缺点。为了使资料分类达到科学和准确,可根据本地资料情况,以一种形式为主,结合其他形式,灵活运用。如:地区——内容——时序;时序——地区——内容;行业——产品等。
 为了便于查找利用,在分类的基础上,还可制作各种目录和索引。如总目录、分类目录、重要资料目录、参考资料目录、专题目录、主体索引、人名索引、地名索引、篇名索引等等。
 3.资料整理的步骤与方法。将搜集到的大量资料,进行登记、建卡、分类、编目等方法进行整理。由于搜集资料工作量大,时限跨度长,不能等资料搜集齐全后再开始整理,而应边搜集边整理。
 ①编号登记,建立《资料登记簿》。搜集到的资料,随时进行流水编号登记,内容包括;搜集日期、资料名称、资料来源、资料种类和形式、资料页数以及搜集人姓名等。
 ②建卡归类。一是为方便汇编资料和编写工作,按照编写提纲,每一篇为一类、按一事一卡抄录的资料卡,按篇归类,资料长笺上的类别即为编写提纲中各篇的题名。分类号,按篇章、节编列,章节在篇号后用短横线连续编号,如第九篇第四章第三节,即写为9-4-3,各类资料按收集先后顺序排列。分类汇编时按年代和时间先后顺序排列。二是凡属群众提供或修志人员搜集的剪报、复印资料、回忆录、访问记录、调查采访记录、文献、手稿等,如纸面大小不同,不好装订时,可用16开质地较好的白纸粘贴装订。三是资料的立卷归档。从管理、利用结合考虑,对通过建卡归类的大量资料必须进行仔细核对,分章装袋,资料装袋不能跨章,但一章资料可装数袋。
四是各袋资料均在袋面附本袋资料目录,内容包括:序号,指该资料在本袋资料中的顺序号;资料名称,登记流水号,应与《资料登记记簿》一致。
 ③专卷储存。无论什么渠道搜集来的资料,都要一律按一事一本卷编号储存。这样,撰写时只需取出此卷,便可查阅、考订、研究某事的全部资料。
 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编一份资料目录,把各类卡片标目编写书本目录,以使检用。也可以进一步编资料汇编,这是比较繁重的工作,但它可为编写工作提供一份长编,加快进度。这种汇编应本着“宁失于繁,勿失于略”的精神去编。但要注意,即使编资料汇编也不能把资料原件和资料卡片弃置,特别是不要把没有编入汇编的资料视为废料而丢掉。
 (六)资料的使用
 资科的搜集与整理最后落脚于利用。在利用资料时,也有一些应该注意的同题。
 1.全面与重点的关系,一是资科要全面地加以利用,使资
料能够比较全面地体现在论述中,但也要突出重点资料——就是要精选一些很能说明问题、比较完整可靠,使人感到有分量的资料。二是资料既要反映特点,也要照顾全面,有特点以别于其他地区,照顾全面能得到概貌,二者可有主次,但不能缺一。这里要注意有些同题不宜突出重点资料来反映特点。如怎样写“文化大革命”一部分,许多同志感到是个难点。既有重点资料,又有明显特点,是否可以绘声绘色,文笔描画一下。这就需要审慎考虑。这个问题总的精神是“宜粗不宜细”,详其所当详,略其所当略。这些原则性的话讲起来比较简单,但作起来不那么容易。我们所谓宜粗不宜细就是大事不漏,要事不缺。有些事情在大事记中留下一笔,可以不加评论,让后人知道有过某些事就行了,我国写历史有个优良传统就是寓论断于叙事之中。有了记事,相信后人会论断的。
 2.正与反的关系问题,应以正面材料为主,但不能排斥反面材料的合理部分和佐证作用。一般情况下,正面材料比较可靠,反面材料应慎加验证。
 3.文字记载与口碑材料的关系问题,应以文字材料为主,相信文字记载,而以口碑材料为辅,供作参证。
 在利用资料问题上,还有一个史德问题,那就是要实事求是,不以感情用事。对于提供资料的人,特别是反面人物,不要有先入为主的观念。我们为保存一代信史,对所提供资料的价值就不要以人而论。不要认为坏人提供的都不可靠,好人提供的都可靠。这也是一种形而上学。清末有个状元名叫张謇曾说过这样两句话:“勿爱其长而护其短,勿恨其过而没其功。”这可以引来作为对待提供资料者的态度。
 在使用资料方面,我们还应该想到后来。我们编史修志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不仅要总结前人的事情,充分发挥历史资料的功效,而且还要想到储料备征。编史修志的事业是源远流长的,我们要储料供后人征考。我们不仅要完成一代信史,还应为后人留下可供依据利用的资料。
 (七)资料的管理
 千辛万苦搜集到的资料不能任其散失,要科学地管起来,更不能让私人据为已有,或提成抽头。这牵涉一个史德问题,要有公私界限。搜集到的资料要交公,但本人可以使用。资料原件一定要交公统一管理,共同使用。资料管理一定要科学,要做到片纸不丢,方便利用。要有一套资料卡片,以便按图索骥,既节省时间,也免得把资料翻烂。并应制定相应的资料管理条例,以便保管使用都能有法可循,有章可遵。

  • 山行这首诗写了几种景物
    答:《山行》写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这六种景物。《山行》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译文:山石小路远上山巅弯弯又斜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霜染的枫叶胜过鲜艳二月的花。
  • 山行是唐代诗人谁写的 诗歌主要抓住哪些等景物描写了 什么季节山林的景 ...
    答:《山行》是唐代诗人bai杜牧创作的du一首诗。此诗描绘秋天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zhi的山林秋dao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一、古诗原文 《山行》作者:杜牧(唐)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二、...
  • 用自己的话说说山行这首诗所描绘 的美丽景色?
    答:《山行》此诗描绘秋日山行所见的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作者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乳交融,情景互为一体。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
  • 古诗《山行》描写了哪些景物?
    答:《山行》描写了山石小路、白云、人家、枫林构成的秋季的美丽的景色。《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原文如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
  • 山行描写什么季节
    答:《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秋天,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深秋时节;“霜叶红于二月花”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都表明其描写的是深秋季节。诗词释义:沿着弯弯曲曲...
  • 山行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答: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山行》。诗的前两句描写了山林美景,远处一条山石铺成的小路,蜿蜒曲折向山顶延伸,近看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显现出儿户人家。“有人家”又说明深山中不是死寂的,可能有袅袅炊烟,有鸡鸣狗叫,使人感到和谐温馨。后两句诗人抒发了对山林美景的赞美之...
  • 停车坐看枫叶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解释是什么?
    答:应该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意思是停下马车来是因为喜爱深秋枫林的晚景,霜染后枫叶那鲜艳的红色胜过二月春花。出处:唐代杜牧《山行》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译文:弯曲的石头小路远远地伸至深秋的山巅,在白云升腾的地方隐隐约约有...
  • 唐代诗人杜牧的山行诗中描写秋天的景物有什么
    答: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出处:《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所作。原文: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译文: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这首诗记述了...
  • 古诗《山行》
    答:【生】蕴含的意思:1、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2、说明山势高。【晚】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去,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
  • “枫叶红于二月花”是谁的什么诗句
    答:出自《山行》,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诗。纠正:“枫叶红于二月花”应为”霜叶红于二月花”。此诗描绘秋天景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表现了作者的高怀逸兴和豪荡思致。全诗如下: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深处 一作:生处)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