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商泱的历史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19
历代商王的名字都是什么?

商朝一共31王,依次为:天乙子履、外丙子胜、仲壬子庸、太甲子至、沃丁子绚、太庚子辩、小甲子高、雍己子密、太戊子伷、仲丁子庄、外壬子发、河亶甲子整、祖乙子滕、祖辛子旦;
沃甲子逾、祖丁子新、南庚子更、阳甲子和、盘庚子旬、小辛子颂、小乙子敛、武丁子昭、祖庚子跃、祖甲子载、廪辛子先、庚丁子嚣、武乙子瞿、太丁子托、帝乙子羡、帝辛子受。
1、天乙
天乙(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即成汤,子姓,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
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
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 (今河南宁陵)以及夏朝的方国韦(今河南滑县,即后来大彭)、顾(今河南范县)、昆吾(今河南许昌)等。
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最终灭夏。
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
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
商汤为商国君主17年,作《汤誓》后自号武王,建立商朝后又在位12年。百岁而崩,庙号太祖,因其长子太丁早逝,由次子外丙继位。葬处据传有六处,说法最多的是在今河南商丘北面。

2、太甲
太甲(生卒年不详),子姓,名至。商汤嫡长孙,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商朝第四位君主。
太甲继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连写《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
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继位后前两年,其作为还过得去,但从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破坏汤制定的法规。
伊尹虽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伊尹只好将他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汤陵社区),让他自己反省,自己摄政当国,史称“伊尹放太甲”。
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又将他迎回亳都(今亳州市谯城区),还政于他。重新当政的太甲能修德,诸侯都归顺商王,百姓得以安宁。太甲共在位23年,病死,传说其死后葬于历城。
3、太戊
太戊,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子姓,名伷,商王太甲之孙,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商朝第九任君主,在位七十五年 (公元前1535年─公元前1460年在位)。
太戊在位时期,勤政修德,治国抚民,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各诸侯纷纷归顺,使商朝再度兴盛。太戊与太甲、祖乙并称三示(即三位有贡献的君主)。太戊死后,庙号中宗,葬于太戊陵(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侧)。
4、仲丁
仲丁(生卒年不详),亦作中丁,子姓,名庄,商王太戊之子,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在其父太戊死后继位,在位13年去世。
仲丁即位初年,亳都(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遭遇河决之害,遂将国都自亳西迁于嚣(亦作隞;今郑州荥阳一带),商朝自此开始第一次迁都。
当时,东南方的夷族兴起,其中的兰夷进攻商朝,仲丁出兵击退兰夷。仲丁死后,诸弟争夺王位,造成九世之乱。
5、武丁
武丁(?-公元前1192年),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 ,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史称“武丁盛世”。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庙号高宗,死后由其子祖庚继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戊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仲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武丁

中国历史朝代的速记口诀,你记住了吗?

一、简介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商鞅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军事上商鞅作为统帅率领秦军收复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继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诬陷谋反,战败死于彤地,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
二、人物生平
1、早年生活

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法术之学,受李悝、吴起的影响很大。他向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侍奉魏国国相公叔痤任中庶子。 公叔痤病重时向魏惠王推荐商鞅,说:“商鞅年轻有才,可以担任国相治理国家”,又对魏惠王说:“主公如果不用商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投奔别国。 ”魏惠王认为公叔痤已经病入膏肓,语无伦次,于是皆不采纳。公叔痤转而让商鞅赶紧离开魏国,商鞅明白魏惠王不采纳公叔痤用他之言,也不会采纳杀他之言,所以并没有立即离开魏国。
2、投奔秦国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当时黄河和崤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

兵之策。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的意图。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3、酝酿变法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4、河西之战
收复河西失地、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是秦献公、秦孝公两代国君的愿望。秦孝公继位后,更是将收复河西失地作为国家的首要任务之一。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魏国的盟国卫国,夺取了漆及富丘两地(均在今河南省长垣县),此举招致了魏国的干涉:魏国派兵包围赵国首都邯郸(今河北省邯郸市)。秦孝公则趁魏军主力出击之机,派军队偷袭魏国,进攻魏河西长城重要据点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大败魏军,歼灭守军七千人并占领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此战为秦孝公时期收复失地的序幕,商鞅作为收复河西失地的主将,在战争中显示了他的军事及外交才能。而秦国也在经过了两次变法后国力逐渐强大。
5、安邑固阳之战
公元前353年,赵成侯派使者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兵分两路救援赵国,一路齐军与宋国景㪨、卫国公孙仓所率部队会合,围攻魏国的襄陵(今河南省睢县)。同年,魏军主力攻破赵国首都邯郸,但在桂陵之战被另一路由田忌、孙膑所率领的齐国军队击败。楚宣王也派大将景舍率兵救援赵国,夺取了魏国睢水、濊水之间的土地。秦孝公趁魏国国内空虚之机,于公元前352年任命商鞅为大良造,率兵长驱直入,包围魏国并占领魏国旧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西北)。魏惠王急忙派军队在上郡要地固阳(即定阳,今陕西省延安市东)以东修建崤山长城(东南起崤山,西北至黄河)来阻止秦军的进攻。公元前351年,商鞅又率兵包围并占领固阳。

6、西鄙之战
公元前341年,秦国联合齐、赵两国攻打魏国。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进攻魏河东,魏派公子卬迎战。两军对峙时,商鞅派使者送信给公子卬,说:“我当初与公子相处的很快乐,如今你我成了敌对两国的将领,不忍心相互攻击,我可以与公子当面相见,订立盟约,痛痛快快地喝几杯然后各自撤兵,让秦魏两国相安无事。”公子卬赴会时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虏,商鞅趁机攻击魏军,魏军大败。魏惠王被迫割让河西部分土地求和,此时魏惠王说:“寡人真后悔没有听公叔痤的话。”商鞅因战功获封于商十五邑(今陕西省商洛市一带),号为商君。
7、诬告被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族。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 搜集有关商鞅的故事
    答: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内容有: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准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织和军功。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因从事商业而贫穷的人,全家罚做奴隶;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③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④统一度量衡...
  • 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答:二是奖励耕战,包括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两方面。三是普遍推行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治理,使县直属于国君,加强了中央集权。商鞅变法的影响: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上,改变了旧有的生产关系,废井田开...
  • 商鞅和秦始皇有何关系
    答:两个人没有关系。秦孝公时期,启用了商鞅,对秦国变法,让秦国真正强大了起来。唯一的关系是,商鞅变法为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国奠定了重要基础。商鞅,卫国人,汉族。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
  • 商鞅和卫鞅到底是什么关系
    答:商鞅和卫鞅是同一个人。商鞅又称卫鞅是魏国敦楚人。他是战国时期的政治家、改革家和思想家,法家的代表人物,爱国君主的后代。商鞅协助秦孝公积极进行改革,使秦国富强,史称商鞅变法。它还颁布了严厉的法律。在经济上,它提倡强调农业、限制商业和奖励农业。
  • 商鞅变法的背景与哪一重大历史有关
    答: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新兴军功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 商鞅舌战守旧群臣 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
  • 急求有关商鞅变法的一些事件50分
    答:秦孝公这样一号召,果然吸引了不少有才干的人。有一个卫国的贵族公孙鞅(就是后来的商鞅),在卫国得不到重用,跑到秦国,托人引见,得到秦孝公的接见。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
  • 七年级历史之商鞅变法
    答:《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
  • 商鞅几几年出生
    答: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商鞅变法 商鞅从公元前356年至前350年,大规模地推行过两次变法。商鞅第一次变法在公元前356年,而不是公元前359年,杨宽《战国史》185页有这样一段说明:“《史记秦本...
  • 商鞅变法的背景与哪一重大历史有关
    答: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如果真要说商鞅变法与哪一重大历史有关,那么必然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