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诗如何押韵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5
在写诗的时候,应怎样来押韵?有什么押韵技巧?

诗人的写作最注重的便是押韵,对于初学写诗的人士来说,也都会非常疑惑怎样的押韵才能够让自己本身的诗篇看起来更加工整,更加有韵味,当然,这样的学习也都会更加磨炼诗人本身的意志。其实写诗需要自身的大量阅读,才能够让自己逐渐认识到诗篇最注重的是什么,同时押韵需要找出最适合自己情感的词语进行磨合,才能够让自己在写作的过程当中更加顺利。
词语的展示更加重要其实在写诗的过程当中,每一个词语都能够完全表达出诗人本身的感情抒发,所以很多时候为了押韵,可以书写出自己最符合心境的词语,通过多个词语的组合来将自己的押韵完成,毕竟在初次写诗的过程当中押韵非常困难,也只能通过多加练习才能够让自己的押韵更加顺畅。当然,押韵的过程当中也需要表达出自己最真挚的感情,诗文的表达要比文章的表达更加困难,所以学习起来也会更加困难。
相近读音字的认知其实我国文字博大精深,很多文字本身的读音非常相似。同时相同的韵脚在读起来也会更加的顺口,所以很多时候在学习写诗的过程当中,也需要更加认清这些韵脚相似的字词,在显示的过程当中才能够逐渐浮现出来这样的字词,毕竟对于每一个显示的人来说,韵脚的运用对于诗作本身也都有着很大的影响。相同韵脚以及韵脚的转换,对于每一个诗人来说,也都是自己需要练习的。
大多数人在写作的过程当中都会非常清楚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是怎样的,所以很多时候感情的表达变异也逐渐让字词有一定的体现,无论任何字词的表达,都需要我们用真挚的感情去书写才可以。

押韵:即是在句尾使用同一个韵的字,并通过周期性循环,达到一种品读舒畅、踏实和圆满的艺术效果。它是句子节奏和音韵的回归。

一、押韵模式:
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格律诗:绝句、八句律、长律等都有两种押韵模式:即按首句是平收还是仄收分为入韵式与不入韵式两种。
1、首句平收入韵式:
指的首句最后一个字以平声结尾,这个字入韵。
如: 霜陶玉骨净娟娟,素裹芳心绚影前。香散逐风飘槛外,情涵乍泄一丝妍。(某《咏菊》)
这是平起平收入韵式。所谓平起,即起句第二个字是平声。第一个字是灵活的,不计。
再如: 暖霭摇花季序催,君山托翠驾春回。千竿泪竹千重忆,一点痴心一寸灰。 云梦已随风信卷,洞庭依旧雪涛堆。微吟莫若潇湘去,拟嫁青鸾蝶作媒。(某《江南春》)
这是仄起平收入韵式。所谓仄起,即起句第二个字是仄声。

2、首句仄收不入韵式:指的是首句最后一字是仄声。
如: 流连际遇三生石,感叹烟云一世间。鼓角争鸣喧寂野,星河欲转斗苍山。 红尘几许知难辨,紫阙千番梦不还。痛饮清风推健笔,高歌好雨兆乡关。(某《世间路15》)
这是平起仄收不入韵式。
再如: 碧草茵茵妆阁秀,铅华淡淡女儿红。文蓬日盛轩亭竹,不慕蓬莱慕字僮。(某《杂感》)
这是仄起仄收不入韵式。

二、押韵要求:
1、押韵位置:
在每个偶数句的句末。即“韵脚”(序三已述)。
2、首句问题:
在前面“押韵模式”里已经提及,首句仄收不入韵,平收须入韵。 通常五言者首句不入韵为多,七言者首句不入韵为少。
首句入韵与不入韵常与首联是否对仗有关,首联对仗,则首句仄收,不入韵;首联不对仗,则首句平收入韵。若首联既不对仗首句亦不入韵,这样不是不可,只是效果不好,显得低能,尤其是七绝。
3、押平声韵:
格律诗一般只用平声韵。有极少仄韵的,那属于不规范类。
4、一韵到底:
格律诗不允许中途换韵,韵脚只能是同组韵部的字,除了首句押韵可借邻韵外,其它韵脚不可用邻韵的字,否则,就是“出韵”,出韵的诗不能算作标准的格律诗。
唐以后直至近代,尽管实际语音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人们写格律诗依然依照“平水韵”,平水韵尽管产生于宋,但是对唐以来诗人们的格律诗用韵之归纳,平水韵把韵部并为106,即平声30(上下平各15)、上声29、去声30、以及入声17。

三、常见韵病:
1、凑韵
俗称挂韵脚。即所押之韵,与全句意义不相贯串,而勉强凑合也。如唐诗“黄河入海流”句,若变“流”为“浮”字,便为凑韵,初学最易犯此,所当切戒。
2、落韵:
落韵即出韵。如一首诗中通体全押一东韵,而一字忽押二冬韵,一东与二冬虽古韵可通,然用诸古体时则可,用诸今体诗,即为落韵,学者宜慎之。
3、重韵:
重韵就是一字两义而并押之,谓之重韵。如耳为五官之一,又为语助辞;干为干涉之义,又可作干戈解。一诗中两义同押,前人间亦有之,但初学终以不犯为是。
4、倒韵:
倒韵者,将二字颠倒而就韵。如古诗“新书置后前”句,变前后为“后前”,即所谓倒韵。有的倒用尚无碍,而有的倒用则意思不同,因此,反对倒韵。
5、哑韵
作诗应当选择声音响亮之韵押之,自然音调高超。若用哑韵则非但词句不挺,全诗亦会因之萎弱。
6、僻韵
僻韵又名险韵,如一先韵之仚字,训轻举。二萧韵之钊字,训远;单字只义,用之易近凑合。但有二字三字之古典,与题适相切合音,则亦不妨押之。

7、同义韵
一韵中有数字同义者,如六麻之花葩,七阳之芳香,十一尤之忧愁,意义皆同,若一首诗中并押之,未免重复可厌。
8、字同义异韵
字有实字虚用者,亦有虚字实用者。如一东韵之风字,不当作讽刺之风字押;四支韵之思字,不当作意思之思字押。若误用则便有出韵失黏等弊。初学最宜审慎。

四、两点体会:
1、关于今韵:
新韵今韵要了解、熟悉,但写诗做好不用它。
2、古韵实用:
古韵(这里主要指平水韵)中的同部韵字按普通话读来很多不算顺口,而押韵的目的通俗说来却正是为了顺口,为了解决这里面的差异,建议在依古韵时能考虑当今的读音来组韵。
如写一首诗拈十灰中的“梅”韵,其它韵字则可选择与梅发音近似的字来做韵脚,如“催、回、陪、雷”等;若是拈了“开”韵,则可选择“台、来、才、埃”等做韵脚。
如: 孤峰峙立水之隈,薏苡完珠遏浪回。千古江流接河汉,一肩道义镇风雷。 听涛岂待残诗咏,试剑何惊断石摧。洞转迷离歌澹荡,弥珍底蕴垒嵬嵬。(某《伏波洄澜》) 韵脚“隈、回、雷、摧、巍”。
而下面这首: 点墨凝胸一鉴开,怡然学笔示文才。不求玉马登高第,但喜金风拂楚台。 几度烟花涵雨失,十年霜剑化霓来。通途直径云山里,撷片云裳把梦裁。(某《世间路》)
韵脚则是“开、才、台、来、裁”。
再如十三元韵中,若拈了“门”韵,其它韵字则选择与魂语音相近的如“村、痕、豚、温”等
如: 依然腊酒复鸡豚,未若遗风旧僻村。隔牖烟花空绚眼,穿栏笑语枉盈门。 芦衔岂为颦眉拒?芥拾还期假梦温。少小殷情雨中匿,一怀涛涌大江奔。(某《年味》) 韵脚“豚、村、门、温、奔”。
若是拈了“原”韵,其它韵则选择如“原”读音相近的字,如: 朝迎旭日壶中煮,晌过桑生井底翻。雾起楼台人薜荔,花开彼岸叶纷繁。 牛山魄聚淹三径,灞水魂飘合九原。性命如烟瞬堪息,歌声怎奈泪声喧。(某《由汶川地震感叹生命之脆弱》)韵脚“翻、繁、原、喧”。
3、白脚音调:

为了体现铿锵顿挫的抑扬感,白脚音调可在上、去、入声中错开使用。
如: 《由汶川地震感叹生命之脆弱》白脚顺序:“煮(上)、荔(入)、径(去)、息(入)”。
《世间路》白脚顺序:“第(去)、失(入)、里(上)”等。 这个不作要求,但对于入声,做好是错开,不要连用。 在单联里,白脚音调随意。

如何写诗押韵:

一、首先,要明确古诗的绝句和律诗是不同的:

对于绝句:五字一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一般由四句组成,可分为律绝和古绝。

对于律诗:五个字一句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个字一句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二、押韵区别:

绝句:绝句在押韵上,根据形式的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其中律绝最严格,和律诗一样,要讲究平仄相对,押韵严格。但是”古绝“一类的绝句就没有这么要求的严格了。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还有一句平仄调配的变通规定,为常用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意思就是:一三五字不比拘泥于平仄相对,但是二四六字一定要,”平“对”仄“或“仄“对”平”。

三、写好押韵,要注重诗词上下句中,对子的使用:

对子歌,也是人们总结的平仄相对的对子,所组成的一首歌谣,是一种对偶句。它言简意深,词语对仗,平仄协调,是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例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四、通过讲究诗中的“平”、“仄”相对,再配合对子歌,使诗中词语对仗,勤加练习就能写出押韵的诗。

扩展资料

一、诗歌的韵律最主要的就是通过平仄相对来展现。平仄的运用也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现代对于平仄的区分主要通过汉语拼音,将一二声作为平,三四声作为仄。

在古代,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就是“不平就是仄”。

二、对于不同长短和不同平仄开头的诗也有不同的规范;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绝句,百度百科——律诗



  近体、古体

  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

  也跟着这么叫,虽然它其实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

  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

  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

  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

  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

  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

  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

  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

  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

  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用韵

  唐人所用的韵书为隋陆法言所写的《切韵》,这也是以后一切韵书的鼻祖。

  宋人增广《切韵》,编成《广韵》,共有二百余韵。实际上唐宋诗人用韵并不完

  全按这两部韵书,比较能够反映唐宋诗人用韵的是金人王文郁编的《平水韵》,

  以后的诗人用韵也大抵根据《平水韵》。

  《平水韵》共有一百零六韵,其中平声有三十韵,编为上、下两半,称为上

  平声和下平声,这只是编排上的方便,二者并不存在声调上的差别。近体诗只押

  平声韵,我们就只来看看这些平声韵各部的韵目(每韵的第一个字):

  上平声:一东、二冬、三江、四支、五微、六鱼、七虞、八齐、九佳、十灰、

  十一真、十二文、十三元、十四寒、十五删

  下平声:一先、二萧、三肴、四豪、五歌、六麻、七阳、八庚、九青、十蒸、

  十一尤、十二侵、十三覃、十四盐、十五咸

  光是从这些韵目就可以看出古音和今音已大不相同。有一些在古代属于不同

  韵的,在现在已看不出差别,比如东和冬,江和阳,鱼和虞,真和文,萧、肴和

  豪,先、盐和咸,庚和青,寒和删,等等。

  如果我们具体看一看各个韵部里面的字,又会发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古人认

  为属于同一韵的,在今天读来完全不押韵。比如杜甫《三绝句》第一首(以下引

  诗均以杜诗为例,不再注明):

  楸树馨香倚钓矶,

  斩新花蕊未应飞。

  不如醉里风吹尽,

  可忍醒时雨打稀。

  “飞”和“稀”在平水韵中同属五微,但在普通话读来并不押韵。

  又如第二首:

  门外鸬鹚去不来,

  沙头忽见眼相猜。

  自今以后知人意,

  一日须来一百回。

  “猜”和“回”在《平水韵》中同属十灰,但在现在普通话中也不押韵。

  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

  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

  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

  是近体诗的大忌。但是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

  押,所以可以通融一下。比如《军中醉饮寄沈八刘叟》:

  酒渴爱江清,

  余甘漱晚汀。

  软沙倚坐稳,

  冷石醉眠醒。

  野膳随行帐,

  华音发从伶。

  数杯君不见,

  都已遣沈冥。

  这一首押的“汀、醒、伶、冥”属下平声九青,但首句借用了八庚的“清”。

  这叫做借邻韵发端,在晚唐开始流行,到了宋代,甚至形成了一种风气。

  现代人写近体诗,当然完全可以用今韵。如果要按传统用《平水韵》,则不

  能不注意古、今音的不同,读古诗更是如此。这些不同,有时可以借助方言加以

  区分,但不一定可靠,只有多读多背了。

  四声

  汉语声调有四声,是齐、梁时期文人的发现。梁武帝曾经问朱异:“你们这

  帮文人整天在谈四声,那是什么意思?”朱乘机拍了一下马屁:“就是‘天子万

  福’的意思。”天是平声,子是上声,万是去声,福是入声,平上去入就构成中

  古汉语的四声,上去入又合起来叫仄声。

  这四声中,最成问题的是入声。梁武帝接着又问:“为什么‘天子寿考’不

  是四声?”天、子、寿是平、上、去,考却不是入声,可见当时一般的人也搞不

  清楚什么是入声。

  那么什么是入声呢?就是发音短促,喉咙给阻塞了一下。一类是以塞音t,

  p,k收尾,另一类是以喉塞音?收尾。在闽南语和粤语中,还完整地保留着这

  四种入声,在吴语中则都退化成了较不明显的?收尾了。以t,p,k收尾的入

  声,并不真地发出t,p,k音。塞音在发音时要先把喉咙阻塞一下,然后再送

  气爆破出声。在入声中,只有阻塞,没有送气爆破,叫做不完全爆破。比如英文

  的stop,美式英语在发这个词时,并不真地发出p音,而只是合一下嘴就完

  了,这就是不完全爆破,也可说是一种入声。

  在普通话中,入声已经消失了。原来发音不同、分属不同韵部的入声字,有

  的在今天读起来就完全一样。比如“乙、亿、邑”,在平水韵中分属入声四质、

  十三职、十四缉不同韵,在普通话读来毫无差别(用闽南语来读,则分得清清楚

  楚,分别读做ik,it,ip)。

  入声的消失也导致了古、今音声调的不同。一部分古入声字变成了现在的上、

  去声字,还属于仄声,我们可以不管;但是另有一部分入声字在普通话中却变成

  了平声字(阴平或阳平),这就值得我们注意了。前面“天子万福”的“福”字

  就是这种情况。常见的入声变平声字有:

  一画:一

  二画:七八十

  三画:兀孑勺习夕

  四画:仆曰什及

  五画:扑出发札失石节白汁匝

  六画:竹伏戍伐达杂夹杀夺舌诀决约芍则合宅执吃汐

  七画:秃足卒局角驳别折灼伯狄即吸劫匣

  八画:叔竺卓帛国学实直责诘佛屈拔刮拉侠狎押胁杰迭择拍迪析极刷

  九画:觉(觉悟)急罚

  十画:逐读哭烛席敌疾积脊捉剥哲捏酌格核贼鸭

  十一画:族渎孰斛淑啄脱掇郭鸽舶职笛袭悉接谍捷辄掐掘

  十二画:菊犊赎幅粥琢厥揭渤割葛筏跋滑猾跌凿博晰棘植殖集逼湿黑答插颊

  十三画:福牍辐督雹厥歇搏窟锡颐楫睫隔谪叠塌

  十四画:漆竭截牒碣摘察辖嫡蜥

  十五画:熟蝠膝瘠骼德蝶瞎额

  十六画:橘辙薛薄缴激

  十七画:擢蟋檄

  十九画:蹶

  二十画:籍黩嚼

  讲保留有入声的方言的人,要识别这些入声字自然毫无困难,只要用方言来

  念就行。对讲北方方言的人,可以根据声旁进行归纳帮助识别,比如“福幅辐蝠”

  “缴激檄”,但大多数还是只能死记硬背。现代人写旧体诗,完全可以根据现代

  四声来写。但写旧体诗本来就是因为好古,有人愿根据古代四声来写,也无可厚

  非,那就要特别注意这种入声变平声的字了。用普通话读古诗,碰到这种字怎么

  办呢?我以为,为了保持声调的和谐,不妨读成去声。去声较低沉,再读得短促

  一些,听上去就有点象入声了。实际上,这类入声字,有的人就习惯读成去声,

  如“一、幅、辐”,很多人都读成去声。

  古代很大一部分上声字,在普通话中都读成了去声。上声和去声都属仄声,

  我们可以不管这一类字。但是还有一种声调变化必须注意一下:某些古代的平声

  字,现在读成了仄声字。如《宿府》:

  清秋幕府井梧寒,

  独宿江城腊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

  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

  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

  强移栖息一枝安。

  第四句的韵脚“看”就是平声字,我们读时最好也读成阴平才顺口(现代“

  看守”的“看”仍读阴平)。

  又如《夜宴左氏庄》:

  风林纤月落,

  衣露净琴张。

  暗水流花径,

  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

  看剑引杯长。

  诗罢闻吴咏,

  扁舟意不忘。

  最后一句的韵脚“忘”也是平声,我们读时也应该读成平声才不感到别扭。

  至于第六句开头的“看”虽也是平声,按今音读成去声也无所谓。

  除了“看、忘”,类似这种在现在一般读仄声,而在古代读成平声(或平、

  仄两读)的还有:

  筒纵撞治(动词)誉(动词)竣闽纫奔蕴漫翰叹患跳泡教(使)望醒胜(承

  受)售叟任(承担)妊

  这些字,如果是在韵脚或是句中平仄关键处,都应该读成平声。

  还有极少数字,在现在是平声,在古代反而是仄声,如“思”“骑”当名词

  时都读成去声。象《一百五日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

  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

  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

  想像颦青蛾。

  牛女漫愁思,

  秋期犹渡河。

  第七句的最后一字“思”,就该读成去声。

  律句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

  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抑扬顿挫,就要交替使用平声和仄声,才不单

  调。汉语基本上是以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的,重音落在后面的音节上。以两

  个音节为单位让平仄交错,就构成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称为律句。对于五言来

  说,它的基本句型是:

  平平仄仄平

  或

  仄仄平平仄

  这两种句型,首尾的平仄相同,即所谓平起平收,仄起仄收。我们若要制造

  点变化,改成首尾平仄不同,可把最后一字移到前面去,变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除了后面会讲到的特例,五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七言诗只是在五言诗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它的基本句型就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近体诗无论怎么变化,也都不出这四种基本句型。

  这些句型有一个规律,就是逢双必反:第四字的平仄和第二字相反,第六字

  又与第四字相反,如此反复就形成了节奏感。但是逢单却可反可不反,这是因为

  重音落在双数音节上,单数音节就相比而言显得不重要了。

  我们写诗的时候,很难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写绝句时也许还办

  得到,写八句乃至更长的律诗则几乎不可能。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

  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

  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

  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

  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

  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在后面我们会谈到,但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看如何由这

  些基本句型构成一首完整的诗。

  粘对

  我们已经知道了近体诗的基本句型,怎样由这些句子组成一首诗呢?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一和二,三和四,依次类推)

  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

  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

  对句相对,是指一联中的上下两句的平仄刚好相反。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

  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

  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如果上、下两句都要押韵,

  都要以平声收尾,这第一联就没法完全相对,只能做到头对尾不对,其形式也不

  外两种:

  平起:平平仄仄平

  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

  再来看看邻句相粘。相粘的意思本来是相同,但是由于是用以仄声结尾的奇

  数句来粘以平声结尾的偶数句,就只能做到头粘尾不粘。例如,上一联是: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下一联的上句要跟上一联的下句相粘,也必须以平声开头,但又必须以仄声

  收尾,就成了: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为什么邻句必须相粘呢?原因很简单,是为了变化句型,不单调。如果对句

  相对,邻句也相对,就成了: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第一、第二联完全相同。在唐以前的所谓齐梁体律诗,就是只讲相对,不知

  相粘,从头到尾,就只是两种句型不断地重复。唐以后,既讲对句相对,又讲邻

  句相粘,在一首绝句里面就不会有重复的句型了。

  根据粘对规则,我们就可以推导出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

  一、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二、仄起首句押韵: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三、平起首句不押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四、平起首句押韵:

  平平仄仄平(韵)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五言律诗跟这相似,只不过根据粘对的原则再加上四句而已。比如仄起首句

  押韵的五言律诗是:

  仄仄仄平平(韵)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韵)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韵)

  根据粘对规律,还可以十句、十二句……无限地加上去,而成为排律。

  粘对也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基本上也是遵循“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

  口诀,也就是说,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

  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

  的大忌。相比而言,失对要比失粘严重。粘的规则确定得比较晚,在初唐诗人的

  诗中还经常能够见到失粘的,即使是杜甫的诗,也偶尔有失粘的,比如名诗《咏

  怀古迹》的第二首: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三句就没能跟第二句相粘。这可能是不知不觉地受到齐梁诗人的影响而一

  时疏忽。

  对的规则在齐梁时就确立了,所以在唐诗中很少见到失对的。现存杜甫近体

  诗中,只有《寄赠王十将军承俊》一首出现失对:

  将军胆气雄,

  臂悬两角弓。

  缠结青骢马,

  出入锦城中。

  时危未授钺,

  势屈难为功。

  宾客满堂上,

  何人高义同。

  第一、二句除了第一个字,其它各字的平仄完全相同,是为失对。这可能是

  赠诗时未来得及仔细加工而一时疏忽。

  还有一种情况,是为了表达的需要而不顾格律。比如杜甫的另一首名诗《白

  帝》:

  白帝城中云出门,

  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峡雷霆斗,

  古木苍藤日月昏。

  戎马不如归马逸,

  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妇诛求尽,

  恸哭秋原何处村?

  第二句的第二字本来应该用平声,现在用了仄声字“帝”,既跟第一句失对,

  又跟第三句失粘。但这是有意要重复使用“白帝城”造成排比,所以只好牺牲格

  律了。

  孤平和三平调

  前面讲到“一三五不论”并不完全正确,在某些情形下一三五必须论。

  比如五言的平起平收句:

  平平仄仄平

  这一句的第三个字是可以不论的,用平声也可以。但是第一字如果改用仄声,

  就成了: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叫“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在唐诗

  中极少见到。前引杜诗“臂悬两角弓”即是犯了孤平,象这样不合律的句子,叫

  作拗句。老杜有意写过不少拗体近体诗,这种探索另当别论。

  如果第一字非用仄声不可,怎么办呢?可以同时把第三个字改成平声:

  仄平平仄平

  这样就避免了孤平。这种作法,叫作拗救,意思就是避免了拗句。例如《复

  愁十二首》其三:

  万国尚戎马,

  故园今若何?

  昔归相识少,

  早已战场多。

  第二句本该是“平平仄仄平”,现第一字用了仄声“故”,第三字就必须改

  用平声“今”了。

  七言诗与此相似,也即其仄起平收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字不能改用

  仄声,如果用了仄声,必须把第五字改成平声,才能避免孤平。例如《绝句漫兴

  九首》其一:

  眼见客愁愁不醒,

  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

  便教莺语太丁宁。

  第一句本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现在第三字用了仄声“客”,第五字就

  改用平声“愁”来补救(注意“醒”是平声)。

  所谓“孤平”,是专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韵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

  使整句只有一个平声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例如把“仄仄平平仄”

  改成“仄仄仄平仄”,这不算犯孤平,是可以用的。

  还有一种情况,是五言的仄起平收句:

  仄仄仄平平

  在这种句型中,第一字是可平可仄的,但是第三字不能用平声字,如果用了

  平声字,成了:

  仄仄平平平

  在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这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做

  近体诗时必须尽量避免,而且无法补救。

  同样,七言平起平收句“平平仄仄仄平平”,第一和第三字都可平可仄,但

  是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否则也成了三平调。

  只要能够避免孤平和三平调,“一三五不论”就是完全正确的。

  拗救

  如果仔细看一下前面所举的近体诗的几种基本格式,会发现一个规律:在一

  联之中,平声字和仄声字的总数相等。如果我们在“一三五”这些可灵活处理的

  地方,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或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那么往往就要

  在本句或对句适当的地方把仄声字改用平声字(或把平声字改用仄声字),以保

  持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也就是说,先用了拗(不合律),再救一下,合

  起来就叫拗救。

  前面谈到的对孤平的补救属于在本句自救。还有一种情况,是在对句补救。

  比如在五言“仄仄平平仄”这种句型,第三字改用了仄声,往往就在对句的第三

  字改用平声来补救,也就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变成了“仄仄仄平仄,

  平平平仄平”。例如《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三句“鸿雁几时到”第三字该平而仄,第四句“江湖秋水多”就把第三字

  改成了平声。七言的与此相似,是“平平仄仄平平仄”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就在

  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救,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变成“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

  甚至是第一字,诗人也喜欢救一下。比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用了仄声“晓”,第八句的第一字就改用平声“花”补

  救。

  又如《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

  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

  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

  人事依依漫寂寥。

  第三句第一字该平而仄(“五”),第四句第一字就改仄为平(“三”);

  第七句第一字该平而仄(“卧”),第八句第一字就改用平声(“人”)。

  有时候,是本句自救和对句补救混用。比如《解闷十二首》之一:

  草阁柴扉星散居,

  浪翻江黑雨飞初。

  山禽引子哺红果,

  溪女得钱留白鱼。

  严格的格律应该是: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而此诗的平仄为:

  仄仄平平平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仄平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

  这里有本句自救(以“江”救“翻”,以“得”就“溪”),也有对句补救

  (以“留”救“哺”),但也有拗而未救的(“星”)。实际上,在“一三五”

  位置上拗而未救的也是很常见的。象《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第二句的“沙”救了“渚”,“渚”又救了第一句的“风”,但是第一句的

  “猿”就未救。

  象这样拗而未救,破坏了一联之中平仄数量的平衡,但是这些都发生在“一

  三五”的位置上,只要不出现孤平或三平调,就是可以容忍的,确切地说不能算

  拗。另外还有一种拗,出现在“二四六”的位置上,那才是真正的拗,在这里不

  讨论。但是有一种拗句,在唐诗中用得相当多,不能不提一下。请看《天末怀李

  白》:

  凉风起天末,

  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

  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

  投诗赠汨罗。

  第一句本该是“平平平仄仄”,却写成了“平平仄平仄”,第二、四字都用

  平声,违反了我们一开始就提到的逢双必反的规律。在七言中,就是把“仄仄平

  平平仄仄”写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比如《咏怀古迹五首》,几乎每一首都用

  到这种特殊句型。其一:

  支离东北风尘际,

  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

  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

  词客衰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

  暮年诗赋动江关。

  第七句是这种句型。其二:

  摇落深知宋玉悲,

  风流儒雅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

  萧条异代不同时。

  江山故宅空文藻,

  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

  舟人指点到今疑。

  第七句“泯”可平可仄,如果读为平,就成了这种句型。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

  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

  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

  分明怨恨曲中论。

  第七句还是这种句型。其四:

  蜀主窥吴幸三峡,

  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

  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巢水鹤,

  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屋常邻近,

  一体君臣祭祀同。

  第一句是这种句型。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

  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

  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福移汉祚终难复,

  志决身歼军务劳。

  第五句又是这种句型。由于这种句型用得实在太多(经常用在第七句),几

  乎和常规句型一样常见,我们只好不把它算成拗句,而当成一种特殊的律句。诗

  人们之所以喜欢用这种特殊句型,可能是因为常规句型“平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平仄仄”中有三个平声,虽然不在句尾不算三平调,读起来还是有点别扭,所

  以干脆变一变。值得注意的是,在用这种句型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

  是平声,不能不?

如何写诗押韵:
一、首先,要明确古诗的绝句和律诗是不同的:
对于绝句:五字一句的称五言绝句;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一般由四句组成,可分为律绝和古绝。
对于律诗:五个字一句的律诗叫五言律诗,简称五律;七个字一句的律诗叫七言律诗,简称七律。
二、押韵区别:
绝句:绝句在押韵上,根据形式的不同,要求也不一样,其中律绝最严格,和律诗一样,要讲究平仄相对,押韵严格。但是”古绝“一类的绝句就没有这么要求的严格了。
律诗:在字句、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还有一句平仄调配的变通规定,为常用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其意思就是:一三五字不比拘泥于平仄相对,但是二四六字一定要,”平“对”仄“或“仄“对”平”。
三、写好押韵,要注重诗词上下句中,对子的使用:
对子歌,也是人们总结的平仄相对的对子,所组成的一首歌谣,是一种对偶句。它言简意深,词语对仗,平仄协调,是汉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例如: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戍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鱼翁。
四、通过讲究诗中的“平”、“仄”相对,再配合对子歌,使诗中词语对仗,勤加练习就能写出押韵的诗。

汉字的发音,用汉语拼音来解释,是由声母和韵母两个音合拼而成,比如“人”字的发音,由声母r和韵母en拼出来。所谓押韵,就是两句话,各自最后一个字的拼音韵母相同。比如人(r-en)和真(zh-en)、春(ch-un)。这里春字的韵母un实际是uen的缩略规范,其中en是韵尾,押韵,只要韵尾一致即可。

平仄,是汉字发音的声调,平声,过去分阴平、阳平,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中的一声和二声;仄声,过去有上、去、入三声,上声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的三声,去声相当于今天汉语拼音声调的四声。入声,这个声调,在今天的标准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了,过去的入声字,今天已经分摊进其他四个声调里,其中以归入平声的居多。

作为诗词、诗歌来讲,由于体裁的不同,押韵的方式也略有差异。像我们看到的古诗中的五言、七言等体裁,是两个五言或七言句子合成一个完整句子,称为“一联”,每联的结尾押韵。而且,韵字的声调必须保持一致,即平声和平声字相押,仄声和仄声字相押。平仄声调之间不得押韵。但是,有一些特殊情况下,一联中的两个句子都需要押韵——其一长诗(篇幅较短的诗,中间换韵的情况极为罕见)换韵的地方,换韵的一联,首句要起新韵,次句要押新韵,其后,每联一押新韵。其二,就是一首诗的首联首句,通常可押可不押,主要看首句尾字的声调,如果首句尾字的声调与全诗韵脚声调一致,则必须押韵,反之,则不用押韵。这就是你问题中所举例子,为什么一二句押韵——因为首句尾字是平声,所以必须押韵。第三句不押,因为第三句与第四句是一联,联尾押韵即可。且格律诗一联中上下两句的平仄要对应起来,第三句的尾字必须是仄声,它不能和平声字来押韵。

现代诗歌体裁的押韵,则要宽得许多。通常不必考虑押韵字的声调,即平仄声之间是可以押韵的。它也是完整句子之间来押韵,一个完整句子,到底由多少短句组成,没有明确限制,可多可少。不像格律诗规定得那样严格。但一般来说,组成完整句子的短句,也不宜太多太长。

词曲,也是诗歌中的一类特殊体裁,它的平仄格式与押韵的道理与五言、七言等格律诗一样,只不过在具体用法上,有所区别。首先,它的句子的长短,是受词牌、曲牌的约束,每个词牌或曲牌即代表其专门的音乐曲调,所以它的平仄、用韵的格式,每一调都有其专门的规范,比如,有的规定专押平韵,如《浣溪沙》等,有的专押仄韵,如《玉楼春》等;有的要平仄通押,如《调笑令》等,有的要换韵,如《减兰》等……

另外,不同体裁的诗歌,用韵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我们说的古诗词,其中大致可分三类不同的体裁,一类叫做古体诗,泛指唐代以前的各类诗歌,比如诗经中的风雅颂各篇、汉代乐府诗、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四言、五言、七言诗等。这类诗歌的用韵,往往依据人们当时的方言发音来押韵,并无统一规范。所以其中有些诗歌,在我们今天看来,好像并没有押韵。

另一类诗歌叫做近体诗,指唐代发展成熟起来的格律诗,比如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杂言诗等。它们的用韵也不是依据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的发音而来,而是依据一部在隋代制订并发展起来的声韵体系——平水韵,这是首个将我国诗文用韵统一规范起来的声韵标准,一直影响到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即使在现在,许多人,在创作格律诗词时,仍然习惯沿用这一声韵标准。

还一类,叫做词曲,词是唐代出现,兴盛于宋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它的用韵,基本延续了平水韵的声韵规范,在此基础上,对平水韵的韵部进行了大量的合并与简化。而曲,则是在宋词的基础上,在元代发展起来的一种广泛应用于戏曲,流行于民间的通俗诗歌体裁。它的用韵,采用了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全新的中原音韵标准,撤销了入声声调,只有平(阴阳)上去四声,与今天的普通话汉语拼音声调相似。

而今天我们创作诗歌,可以完全以汉语拼音作为押韵的标准。但对于古代诗词的体裁,我们还应当稍微了解一下当时的声韵标准。



都必须双句末字押韵;
首句末字都可押可不押。
用韵以《平水韵》为准。

  • 押韵的基本规则
    答: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 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今天已没有必要再强调这一点了。【近体诗】我们以最简单的方法,来看看如何构成一首完整的近体诗。基本句型“逢双必反”...
  • 怎样写诗 韵是怎么压的 要注意什么
    答:每一句的最后一个字的韵母都相同,就叫压韵,最后这个字叫做韵脚,要注意的是韵脚必须都是平声,就是说韵脚的发音必须是阴平或阳平,这叫做压平声韵。除了压韵以外,律诗还要注意对仗,就是说颔联、颈联要对仗。绝句不讲究对仗。
  • 诗词中有哪些押韵禁忌?
    答:在诗词中,要求某些句子句尾的字的韵母相同或相近,就是诗词的押韵。押韵是有规则的,其基本规则可以用一句话说明:首句可押可不押,逢双句必押,只押平声,一韵到底。但是,在押韵中,出现落(窜)韵、凑韵、重韵、倒韵、僻韵、挤韵、连韵、复韵、撞韵、死韵、三阴平韵等现象,都会影响格律诗...
  • 古诗的押韵规则是什么
    答:那么为什么会有韵文产生呢?咱们最基础的韵文是什么?“顺口溜”。押韵就是为了让句子念起来“顺”,在每个句子最后用相同的韵母来表示句子完结,给说话的人找准节奏,增强句子的韵律性,让人读起来能卡在点上,抑扬顿挫,可诵可唱。如果连顺口溜都做不到,就不要说写诗了。因为诗词的韵脚不单用来断句...
  • 押韵的诗句怎么写
    答:新韵今韵要了解、熟悉,但写诗做好不用它。2、古韵实用:古韵(这里主要指平水韵)中的同部韵字按普通话读来很多不算顺口,而押韵的目的通俗说来却正是为了顺口,为了解决这里面的差异,建议在依古韵时能考虑当今的读音来组韵。如写一首诗拈十灰中的“梅”韵,其它韵字则可选择与梅发音近似的字来...
  • 诗歌怎么押韵
    答:、关于今韵:新韵今韵要了解、熟悉,但写诗做好不用它。2、古韵实用:古韵(这里主要指平水韵)中的同部韵字按普通话读来很多不算顺口,而押韵的目的通俗说来却正是为了顺口,为了解决这里面的差异,建议在依古韵时能考虑当今的读音来组韵。如写一首诗拈十灰中的“梅”韵,其它韵字则可选择与梅...
  • 近体诗押韵规则
    答:近体诗押韵规则如下:近体诗押韵有四项基本要求:一是句数、字数有规定;二是按规定的韵部押韵;三是上句和下句各字之间要求平仄对立和相粘;四是规定某些句子之间用词要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 诗歌中怎样押韵?
    答:3、避免出韵 古人写诗多依官韵,而许多我们认为是同韵的字在官韵中被分别列入不同的韵部之中,如“冬”与“东”之类,如果在同一首诗中相押,即为出韵。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变化的原因,今天已没有必要再强调这一点了。唱和 唱和就是依照别人诗中所使用的韵字来押韵做诗,叫做“和韵”或“步韵”,主要有三种...
  • 如何将现代诗歌改的押韵?
    答:现代诗歌有的押韵,有的不必押韵,即便押韵,也不像近体诗那么严格。近体诗的韵脚固定,逢双句的尾字必须押韵;所押的韵脚必须韵母相同或相近、平仄统一。现代诗歌押韵时不受韵脚局限,可以是一句一押韵,也可以是每个完整句子一押韵,还可以是每个小段落一押韵;韵的范围宽泛,只要韵母相近即可;中途可以...
  • 关于古代诗歌的押韵法
    答:注意 他们最后都是i,在古代,没有字母,他们大都依据发音来进行押韵,像碎和泪,发音近似,且古时发音与现在有所不同,又是用于填词,即唱出来,最后的发音拉的比较长,所以他们近似相同。。以下供参 十八韵: 一麻,新华字典里的韵母 a、ua、ia 同属一个韵部。 二波,韵母 o、uo。 三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