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臧>是谁著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30
谁能为我提供《道臧》的全部原版内容

道 藏

历史上,自南北朝以来各朝代都有人整理道教经书,编写道经书目。陆修静稍后,有孟法师、陶弘景等人编写道经目录。隋唐有更多人做这项工作。唐玄宗崇信道教,曾专门派人搜访道经,编写成历史上第一部《道藏》,派人抄写、流传。安史之乱时,朝廷收藏的道经毁于战火。宋朝为修编《道藏》作出了重大贡献。宋太宗命令徐铉等人校正道经。后来宋真宗在大中祥符初年,让王钦若主持《道藏》的整理工作。不久,又让张君房修编《大宋天宫宝藏》。张又挑其中重要道经编成《云笈七签》。宋徽宗曾经命令重新校理《道藏》,不久又雕版印刷《政和万寿道藏》,它是历史上第一部全部刊印的《道藏》。

金元时期,孙时道花了几年时间,搜访道经,对已有残缺的《政和万寿道藏》进行增补,刊行了《大金玄都宝藏》。公元1244年,道士宋德方在蒙古皇室的支持下搜罗道经,编成并刊行《玄都宝藏》。据称有7800卷。元朝两次焚烧《道藏》,加上元末天下大乱,《道藏》经版没有能够完整保存下来。

明代,第43代正一天师张宇初等人受朝廷之命负责编修事宜。张宇初死后,由他的弟弟第44代天师张宇清继续负责。直到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终于完成《正统道藏》的印刷刊行。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第50代正一天师张国祥又受命编成《续道藏》。这两部经书加起来共有道书约1500种,5485卷,分装为512函,每函按《千字文》顺序编号,即今天所说的《正统道藏》。

《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篇卷数量很大,既有大批道孝的经典、丹经、符箓、戒律以及神仙人物传记、宫观山志等等,又有儒家和诸子百家著作上百种,还收入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医药学著和天文历法著作等等。

明以后重要的道教丛书主要有三种:《道藏续编》《道藏辑要》《道藏精华录》。《道藏续编》由清闵一德编成,多收清人著作。《道教辑要》由道士彭定求编成,收道书近300种。《道藏精华录》由宋一子辑成,有一部分是清朝和民国初年的著作。

《正统道藏》这部丛书保留了大批中国古代文献。

道藏(电子版)


http://cn.netor.com/know/taoism/tao8.htm

  应该是《道藏》吧,如果是的话应该不是一本书而是一部书的总称,是道教经籍的总集。
  以下是在网上找到的解释:


  道藏
  【简介】
  道藏(拼音:zàng)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有某些学者认为他是模仿的佛教的大藏经而创制的。事实上,南北朝时陆修静公元471年编的道教《三洞经书目录》大大早于最早的佛教《大藏经》的编辑。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版本,原来收藏在北京的白云观,现在由北京图书馆收藏。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此后宋、金、元、明诸朝皆曾编修《道藏》。清代编有《道藏辑要》。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开元道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式的、完整的道藏。
  【内容】
  道藏的内容十分庞杂。其中有大批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等。此外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其中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还有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著作,如有关医药养生之书 ,内外丹著作,天文历法方面的著作等等。
  【编纂历史】
  魏晋以后,道书日增,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 遐览》已着录道书六百多卷。 南朝刘宋时,陆修静按 「三洞」分类,编《三洞经书目录》,共一千二百二十八卷,是为道教史上第一部经书目录。 后孟法师按三洞四辅分类法编 纂《玉纬七部经书目》。 此后陶弘景又撰《经目》 和《太上众经目》。到唐玄宗时已有3744卷。
  唐代开元年间,唐玄宗开元(公元713 — 741)时,令史崇玄等四十余人撰《一切道经音义》。 在此基础上,又发使四处搜访道经,加上原来所藏,纂修成《道藏》,目曰《三洞琼纲 》,总计3744卷(一说五千七百卷,一说七千三百卷),称《开元道藏》。《开元道藏》的编纂体例采取三洞分类法,分三洞三十六部,即洞真、洞玄、洞神各十二部。天宝七年( 748 )诏令传写,以广流布。至唐末五代,毁於兵火 。
  宋开国后,曾先后五次收集整理道经,重修《道藏》。宋真宗自己信仰道教,并用6年时间编成《宝文统录》4359卷。张君房奉命主编修了《大宋天宫宝藏》,共五千四百八十一卷,并首次在福州闽县刻板印刷,称作《万寿道藏》或《政和万寿道藏》。后他又派道士张君房增编道藏4565卷,并采用千字文编号,天禧三年(1019年)编成7部,称《大宋天宫宝藏》。宋徽宗崇宁年间增至5387卷,称为《崇宁重校道藏》。政和年间又增补至5481卷,并雕版印刷,称《政和万寿道藏》,此为道藏的木刻本的开始。
  金朝章宗时,编刻《大金玄都宝藏》,共六千四百五十五卷。元朝初年,全真道士宋德方主持编刻《大元玄都宝藏》共计七千八百余卷。这些《道藏》 历经兵火和元代的焚经,早已不存。现存者为明正 统十年(1445)刊行的《正统道藏》及万历三十五 年(1607)张国祥缉印的《万历续道藏》。
  现存之《道藏》是由明成祖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英宗正统九年又诏通妙真人邵以正校正增补,于正统十年刊板事竣,共计五千三百零五卷。后世以刊板年号称其书为《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主编成《续道藏》。正续《道藏》共收入各类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装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顺序编号,经板十二万一千五百八十九块。《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1996年起,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主持编修《中华道藏》,是以明代正、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共分七大部类,各部类所收经书,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经数载,终于在2004年正式出版发行。
  【分类】
  道藏中的各种典籍,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三洞 :洞真部 、洞玄部 、洞神部
  四辅 :太玄部 、太平部 、太清部 、正一部
  十二类 :本文类 、神符类 、玉诀类 、灵图类 、谱录类 、戒律类 、威仪类 、方法类 、众术类 、记传类、赞颂类 、章表类

应该是《道藏》,但是无具体的作者
《 道藏》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有某些学者认为他是模仿的佛教的大藏经而创制的。事实上,南北朝时陆修静公元471年编的道教《三洞经书目录》大大早于最早的佛教《大藏经》的编辑。现存最早的道藏是明朝的版本,原来收藏在北京的白云观,现在由北京图书馆收藏。道书之正式结集成“藏”,始于唐开元(713—741)时。此后宋、金、元、明诸朝皆曾编修《道藏》。清代编有《道藏辑要》。当代编有《藏外道书》、《敦煌道藏》、《中华道藏》。《开元道藏》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式的、完整的道藏。

《万历续道藏》是《正统道藏》的续集。明正统十年(1445)编成的《正统道藏》,
因搜访未周,缺漏甚多。加以该藏编成后的一二百年间,又有新的道书问世。故至万历
三十五年(1607),明神宗教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刊“续道藏”。
仍以千字文为函目,自杜字至缨字,得三十二函,一百八十卷。称《万历续道藏》,
是为《正统道藏》的续集。正、续《道藏》合计五百一十二函,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十
二万一千五百八十九页,皆刊于内府,而板藏于京师灵佑宫,入清代以后移于大光明殿。
《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自万历合印后,习惯上或简称《道藏》。明刘若愚
《明朝宫史》云:“道经一藏,五百十二函。”《明史·艺文志》道家类著录:“《道
藏目录》四卷。
《道经》五百十二函。”即合指二书。今通行本《正统道藏》末《大明道藏经目录》
四卷附有《续道藏经目录》一卷,亦系万历续刊时补入。此书末有题识:“大明万历三
十五年,岁次丁未,上元吉日,正一嗣教凝诚志道阐玄弘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张国祥
奉旨校梓,灵佑宫供奉。”《万历续道藏》所收数种道书末,皆附类似识语,时间或同
此,或在二月十五日,止于缨字号《庄子翼》卷末附录前。
《万历续道藏》首收《太上中道妙法莲华经》,末收焦竑所撰《庄子翼》,共补收
道书五十六种,不再分类。绝大部分为元明道书,其中以明代新出道书居多。但也有一
些早出的经籍,如《上清元始变化宝真上经》一卷、《太微帝君二十四神回元经》一卷、
《北斗九皇隐讳经》一卷、《太上洞真回玄章》一卷、《上清金章十二篇》一卷等,当
归洞真部;《洞玄灵宝玉京山步虚经》一卷(此书异名《升玄步虚章》《无上秘要》引
作《洞玄玉京山经》),《太上洞玄济众经》一卷,当入洞玄部;《太上老君开天经》
一卷、《太上老君虚无自然本起经》一卷,当入太玄部。还收入《易林》十卷(旧题焦
赣撰)、《谭子化书》六卷(紫极宫碑本)。晚出之作也很有参考价值。例如《高上玉
皇本行经注》,为明五峰山全真道周玄真注,附有不少序(其中多扶乩之笔),倡言三
教同尊道,反映了当时的三教关系。《皇明恩命世录》和《汉天师世家》是研究正一道
历史的重要资料;《紫皇炼度玄科》系神宵派道书

没有具体的作者
《道藏》不是道书的杂汇,而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
多经籍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其组织结构原则为“三洞、四辅、十二类”。“三洞”
即洞真、洞玄、洞神。其说在东晋时已经萌芽,南朝宋道士陆修静总其成,于泰始七年
(471)撰成《三洞经书目录》,正式作为道书分类法。实际包括以《上清大洞真经》
《灵宝五篇真文》和《三皇经》为首的三组道经。道教声称,此三组经书出于三清境的
三位尊神:“天宝君者,则大洞之尊神,……出书时号高上大有玉清宫。灵宝君者,则
洞玄之尊神,……出书度人时号上清玄都玉京七宝紫微宫。神宝君者,则洞神之尊神,……
出书时号三皇洞神太清太极宫。”①又将此三洞经书分为上、中、下“三品”,或
大、中、小“三乘”,称《上清道经》《太丹隐书》等洞真部书为“上品”,《灵宝洞
玄》等洞玄部书为“中品”,《三皇内文》《天文大字》等洞神部书为“下品”。②但
是按三洞分类法,并不能包含全部道经(如已出的天师道正一类经书,太平道之经书等),
于是继有四辅分类法的出现。“四辅”指太清、太平、太玄、正一四部辅经,即以太清
辅洞神,以太平辅洞玄,以太玄辅洞真,正一则贯通三洞和三太(太清、太平、太玄)。
此四辅分类法,至迟出于梁代,梁代已有孟法师③《玉纬七部经书目》的出现,即是证
明。按其思想,太清部以葛洪所传《太清神丹经》为主,一切外丹黄白书属之;太平部
主要为《太平经》;太玄部则以《道德经》为首,包括注释、阐发《道德经》之书,也
包括《庄子》《列子》等道家书;正一部则收六朝时代流传的《正一法文》等天师道典
籍。
三洞之下各分十二类(四辅不分类),合为三十六部。即:
本文类,指经教的原本真文;神符类,指龙章凤篆之文,灵迹符书之字;玉诀类,
指对道经的注解和疏义;灵图类,指对本文的图解或以图像为主的著作;谱录类,指记
录高真上圣的应化事迹和功德名位的道书;戒律类,指规戒科律书;威仪类,指斋醮仪
法及科仪制度著作;方法类,指论述修真养性和设坛祭炼等方法之书;众术类,指外丹
炉火、五行变化及术数等书;记传类,指神仙、道士传记及宫观志书;赞颂类,指赞咏
歌颂圣真的词章;表奏类,指设坛祭祷时上呈天帝的章奏、关文。十二类分类法,大约
在南北朝后期形成,其时已有《三十六部尊经目》的出现,就是证明。
三洞四辅十二类分类法的形成及其被用以组织众经,标志着道教经书已被集结成
“藏”。只不过限于当时的条件,还不能大量传播。《洞玄灵宝三洞奉道科戒营始》反
映了隋代前后道经作“藏”的情况:“凡藏有二种:一者总藏,二者别藏。
总藏者,三洞四辅同作一藏,上下或左右前后作重级,各安题目《三洞宝经藏》。
别藏者,三洞四辅各作一藏,凡有七种:
一者《大洞真经藏》,二者《洞玄宝经藏》,三者《洞神仙经藏》,四者《太玄经
藏》,五音《太平经藏》》六者《太清经藏》,七者《正一经藏》。皆明题目,以相甄
别,若次安之。”
同书还记载了经函、经帙等规制。帙是盛装经书的丝囊,每一帙或十卷,或五卷,
长卷经书则分在几个帙中,短卷经书则数部为一帙。若干帙合为一函。此外,从敦煌遗
书中,可看到唐代的写经格式,先写经名,空一行书写经文,经文毕,再空行复写经名,
每一行为十七字。现存《正统道藏》的格式大致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