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历史文化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五峰的自然,经济,历史,文化

我在宜昌上学,五峰也去过几回。五峰属于宜昌市,靠近湖南,中国名茶之乡。
自然:五峰县青山绿水,景色怡人。喀斯特地貌为主,是少数民族山区。有煤、石煤、铁、铜、黄铁矿、重晶石、白云石、萤石、方解石、硅石、大理岩和瓦板岩等17种矿产,矿产地100余处(上次在三峡机场碰到一哥们儿,他背着一书包的石头,说是在五峰的河边捡的)。县境内林业用地1828333.3公顷,人均林地面积达0.87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1%,居湖北省各县市之首。五峰县境内有渔洋河、泗洋河、南河、天池河、湾潭河五大河流 ,支流30余条,流域面积1956km2。
经济:2014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0.46万人,其中常住人口18.77万人,城镇常住人口为6.65万人。全年出生人口2028人。经济什么的不好说,五峰最有名的是绿茶,网上给的数据是2012年,五峰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392元。但是这数据还是有问题,五峰县中心很多人的收入超过这个水平,但是山区里面的又低于这个水平。除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五峰这两年也在发展旅游业,有非常好的旅游资源。这两年县城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人民收入也符合中国特色,有钱的贼有钱,没钱的贼穷。
历史:五峰秦朝时属黔中地。汉朝时隶属武陵郡。明洪武六年(1373)置五峰石宝长官司。雍正十三年(1735)改土归流,将容美土司之五峰、石梁、水浕、长茂各司、与从长阳、宜都、石门、松滋等县划出的部分地域合并设县,依域东有长乐坪取意立名为长乐县,隶宜昌府。1914年因与福建省长乐县同名,取县址傍依五峰山更名为五峰县。1949年属宜昌专区。1984年改置五峰土家族自治县。1992年属宜昌市。1984年7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撤销原五峰县。以原五峰县的行政区域为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行政区域。自治县人民政府驻城关镇。
文化:五峰境内除土家族和汉族两大民族外,还居住有回、苗、满、蒙古、侗、壮、维吾尔、白、朝鲜、瑶、黎、哈萨克等民族。五峰县民间歌谣、故事、传说、谚语原汁原味,充满机趣与智慧,刘德培被授予中国民间文艺首届“山花奖”终身成就奖,位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首;五峰竹枝词堪称土家族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绚丽多姿;南曲、吹锣鼓、满堂音是久负盛名的“曲坛三枝花”。堪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堂戏、柳子戏、傩戏、皮影戏等。2014年8月6日,文化部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示结束。五峰联合巴东县申报的土家族“撒叶儿嗬”名列其中。
资料来源于网络,加上自己所见和身边同学的感受。

长阳素有“歌舞之乡”之称,长阳山歌、长阳南曲、巴山舞被誉为“长阳文化三件宝”,奇石、盆景、根艺被誉为“长阳文化产业三件宝”。长阳巴山舞曾获全国广场舞比赛“群星奖”金奖,大型土家婚俗歌舞剧《土里巴人》曾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6年,土家族“撒叶儿嗬”入选国家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并在2007年十四届全国广场舞蹈比赛中荣膺群星奖。长阳山歌、南曲、长阳薅草锣鼓和都镇湾故事入选省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由长阳县“农民兄弟”王爱民、王爱华与苗族姑娘组成的“土苗兄妹”组合在央视第13届青年歌手大奖赛原生态唱法中荣获金奖。长阳山歌长阳山歌以其丰富的演唱内容,灵活的歌唱形式,高亢嘹亮、热烈奔放的演唱风格,与南曲、巴山舞并誉为长阳文化“三件宝”。长阳山歌主要有劳动歌、情歌等。劳动歌产生于劳动中,又在劳动中歌唱。不同的劳动方式和自然环境,形成了劳动歌的不同风格。如清江船工和排工就有雄壮有力的号子歌,田间锄草有锣鼓歌。演唱时,由两人或三人、四人在田头按照一定曲牌一边鸣锣击鼓,一边与田间锄草人唱和,但演唱内容和顺序灵活,没有严格的规定,大多为即兴创作。长阳的山歌有独唱、对唱、一人领众人和等多种演唱形式。五句子山歌是长阳山歌、民歌中特别发达的样式,它以七言五句为基本格,五句为一段,有一段独立成章。也有若干段五句子联缀(最长有32段),称为“赶五句”或“排子歌”。五句子山歌的第五句往往是意境升华,艺术情趣之所在,故有“五句山歌五句单,四句容易五句难”的说法。由此,五句子要求第四句要能结束,第五句要奇峰突起,画龙点睛。南曲南曲又称之为“丝弦班”。它是湖北古老的地方曲种,词曲丰富,优美动听。解放前,此曲逐渐衰落,很多人只知南曲之名,而未闻南曲之音。1961年至1964年,省、专、县文化主管部门先后组织专门班子,对南曲进行挖掘整理,计访问六十多位南曲老艺 人,搜集传统曲目140多个(不包括曲目同而文词不同部分),曲牌32个,尚有[水葫芦]、[火葫芦]、[肩背玉]等曲牌,老艺人们只知其名,而唱腔失传。南曲主要流传于长阳、五峰境内,据文词分析,与其它曲种有相似之处,但具有独特之点,虽非土生土长,但与长阳地方语言、民歌小调颇有结合,因是长阳首先挖掘整理出来的,故定名为《长阳南曲》。现己载入曲艺大辞典。巴山舞巴山舞又名“巴渝舞”,本地土家族又叫“撒忧儿嗬”,其特点是:伐鼓以祭祀,叫啸以兴衰,唱腔高亢,舞姿粗犷,体现了土家儿女的淳朴和憨厚;其形式为:一人掌鼓,众人对跳,由掌鼓者领唱,对舞者边唱边舞。远在殷商时期,巴人助武伐约前戈后舞,以凛殷人纷纷倒戈。汉高祖刘邦数观其舞,乐其猛锐,令乐师习之引入宫廷,响为“巴渝舞”。近代挖掘巴楚文化,将其提炼升华,命名为“巴山舞”、“跳丧舞”之美称,名扬五湖四海。1986年在新疆乌鲁木齐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体育盛会上,“撒忧儿嗬”被誉为“东方迪斯科”。土家四道茶四道茶具有独特的喻意。一道茶——“罐罐茶”,用来招待日常来客。二道茶——鸡蛋茶,是用来招待“嘎嘎客”的。也就是家中添小孩后,整“祝米酒”时才上鸡蛋茶。三道茶——阴米茶,是用在婚宴酒席前食用。四道茶——酥茶汤,在冬季用来御寒取暖。西兰卡普西兰卡普可以上溯到古代巴人时期。作为土家族先民的古代巴人,除从事农业生产外,还善于纺织,其“桑蚕、麻”成为贡品。因而“禹会诸侯于会稽,执玉帛者万国,巴蜀往焉。”(《华阳国志·巴志》)秦汉时期,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所发展,所职的“布”成为纳贡之名品。三国时期,在蜀国诸葛亮“今民贫国虚,决敌不资唯仰锦耳”的决策下,土家族地区的人民逐步掌握了汉族先进的染色技术,编织出五彩斑斓的“土锦”。唐宋时期,随着土家族地区与汉族经济交流的增多,土家族地区的纺织业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女勤于织,户多机声”的社会风气。改土归流后,土家族西兰卡普的挑织技艺进一步提高,尤其是土家族姑娘,从不便随其母操习挑织技艺,姑娘长大出嫁时,还必须有自己亲手编织的西兰卡普作品作陪嫁品,因而这种工艺得以发扬光大。填房“填房”是中国通行的一种再婚俗,在鄂西地区却流行着几种特殊关系的填房习俗:一为“叔就嫂”,即亲兄死后,其单身弟(嫂称其弟为“小叔子”)可同亲嫂结婚。在长阳后河一带,又有不同的习俗,视“叔就嫂”婚俗为不端;二为“伯就弟”,伯指伯哥,弟指弟媳,即弟弟死了,单身哥哥可与弟媳成婚;三为“姐死妹继”,即出嫁的同胞姐姐死了,其妹可与姐夫结为夫妻。新婚三天无大小在清江两岸,公公与儿媳、伯哥与弟媳在平时是互相戒备的,饭不同桌,行不同路,坐不同凳,言不对答,否则会引人笑话。但在婚期三天内,却无此禁忌,公公、伯哥均可参加闹新房,可向新姑娘讨烟讨糖讨荷包,互相说笑话,打嘴仗,勿拘勿束。这就是所说的“三天无大小”的规矩。新媳妇三天以内,不做家务,不下厨房,如宾客一般,“三天下厨房”以后,就不能随便了,一切按在娘屋里受过的家教行事。此习俗今在鄂西地区仍有遗存。香炉石古巴国遗址香炉石遗址位于鄂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渔峡口镇东南0.5公里的清江北岸,东距长阳县城97公里,地处清江中游。遗址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呈斜坡状,西南面临清江,下距清江河面约30余米。地理环境十分独特,属典型的河旁山寨型文化遗址。该遗址为1983年发现,面积3万多平方米,但遗物暴露较多的面积只有700多平方米。1988、1989、和1995年先后三次进行考古发掘,在遗址中心地区共挖掘400余平方米,获得夏、商、周时期的石器、陶器、骨器和铜器等文化遗物近万件及一批早商时期的巴人墓葬。还发现大批商、周时期的甲骨和两枚商末周初时期的陶印章(玺印)。相关丛书《巴土文化丛书》(第二辑)和《土家族文学原创丛书》共20册、450多万字,这些生动的文字,讲述了从古“长阳人”到巴人,再到现代的土家人所经历的艰难与曲折,揭开了一批“千古之谜”。《巴土文化丛书》,内涵纵贯古今,涉及长阳土家族的历史、文化遗存及土家族的发展,是对土家族历史和人文精神的一次全方位解读。全套《丛书》约300万字,由《廪君》、《长阳土司源流研究》、《巴地域研究》、《巴人源流研究》、《村落空间与民间叙事逻辑》、《长阳近代兵事史话》、《长阳名人传略》、《土家族撒叶儿嗬》等10册组成。其中《长阳文艺搜存集(初编)》、《长阳文艺搜存集(续编)》两部,是长阳历史上自明清以来之集大成的文化艺术资料总汇。 《土家族文学原创丛书》,这是多角度记录巴人后裔生存状态、深度抒写土家人时代精神的一部“文学史传”。由《老巴子》、《巴人第一君》、《黄学儒的故事》、《天河坪档案》、《汪洋庄》、《至爱亲情》、《跟着太阳走》、《没有声音的叫喊》、《如期之约》、《孩子和风筝》等10册组成,约150万字。其中,“土家寓言大王”萧国松创作的土家族长篇叙事史诗《老巴子》共23章、14000行、约70万字,内容涵盖了土家族起源、历史英雄人物、主要节日民俗及由来传说等方面。

五峰县民间歌谣、故事、传说、谚语原汁原味,充满机趣与智慧,刘德培被授予中国民间文艺首届“山花奖”终身成就奖,位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首;五峰竹枝词堪称土家族文学百花园里的一枝奇葩,绚丽多姿;南曲、吹锣鼓、满堂音是久负盛名的“曲坛三枝花”。堪称中国戏剧“活化石”的堂戏、柳子戏、傩戏、皮影戏等。
撒叶儿嗬
五峰县土家族“撒叶儿嗬”又叫绕棺、打绕棺、丧鼓舞,集歌、舞、吹、打于一体,本质上是一种民间祭祀活动,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深邃的哲学意义。清《长乐县志》云:“家有亲丧,乡邻来吊,至夜不去,曰伴亡;于柩旁击鼓,曰丧鼓;互唱俚歌哀词,曰丧鼓歌。”
2014年8月6日,文化部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推荐项目名单公示结束。五峰联合巴东县申报的土家族“撒叶儿嗬”名列其中。



  • 湖北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哪些景点适合带父母去打卡?
    答:土家民俗村:在这里,可以近距离体验土家族的日常生活和文化,包括土家族的服饰、饮食、建筑等。还可以参与土家族的节日活动,感受其独特的民族风情。总之,五峰土家族自治县的自然景观和民族文化都非常丰富,是一个适合全家出游的地方。带父母来这里,不仅可以让他们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还可以让他们了解...
  • 五峰民族文化
    答:民间文学(7项):民间故事;民间谚语;五峰谜语;民间歌谣;五峰民间长诗;五峰歇后语;五峰五句子民间诗歌。传统音乐(7项):五峰打溜子;五峰薅草锣鼓;五峰民歌(湾潭民歌、采花山歌);五峰民间吹打乐;民间宗教音乐;劳动号子;渔洋关坐丧。传统舞蹈(9项):五峰土家族撒叶儿嗬;湾潭地花鼓;五峰...
  • 五峰渔洋关镇中的夜景有哪些特色?
    答:五峰渔洋关镇,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是一个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小镇。这里的夜景犹如一幅美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五峰渔洋关镇的夜景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古镇夜色:五峰渔洋关镇的夜晚,古色古香的建筑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宁静、祥和。石板路、木质结构的房屋、青砖瓦房,都...
  • 对棋台地址在哪里?
    答:对棋台位于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境内。这个地名听起来就充满了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美丽的自然风光。对棋台,顾名思义,是一处与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胜地。据传,这里曾经是两位仙人下棋的地方,他们在此对弈,棋艺高超,引来众多山民围观,从而得名对棋台。随着岁月的流逝,这里逐渐成为...
  • 土家族苗族历史小故事
    答:并于1957年成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83年又成立了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以及1983、1984年成立了酉阳、秀山、石柱、黔江、彭水五个自治县。 土家族人民实现了当家作主的权利。 在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武陵山地区的土家族人民已经基本解决温饱,正在向脱贫致富之路迈进。 文化艺术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土家...
  • 宜昌历史故事(300字以上)
    答:1988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当阳县撤县设市。�1992年3月,为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经中央批准,宜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此时,宜昌市辖7县(宜昌县、枝江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2市(枝城市、当阳市)和3区(西陵、伍家岗、点军...
  • 宜昌故乡的风俗
    答:鄂西山区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风光旖旎,花果香甜,以盛产茶叶而赢得“楚天茶叶第一县”的美称。每年的农历7月12日这天,是传统的“女儿会”吉日,从幽静的山径小道前来赴会的男女青年总在万人以上。 “女儿会”是土家年青人的节日。相传,该节日源于明朝末年,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女儿会”大体...
  •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答:(三)传统制茶、酿酒、彩扎、精细竹编、九佬十八匠等技艺,土家特色美食,民间草药、民间验方,历法;(四)土家婚俗、丧葬礼仪、茶神祭祀、土家女儿会、赶集、过赶年、打陀螺、跷旱船、赶茆、竹马、押加、射弩等民俗、传统体育游艺;(五)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3. 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
  •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三日自助游的行程如何安排?
    答: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是一个风景秀丽、民族风情浓郁的地方。如果您计划在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进行三日自助游,那么您可以参考以下行程安排:第一天:您可以先去参观五峰镇的地标性建筑——五峰革命烈士纪念碑,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接着,您可以去五峰镇老街逛逛,感受土家族的风情。午餐后,您...
  •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属于哪个省
    答:半高山)和西部的湾潭(高山地带)均有万亩平原展开。东半部山形浑圆,坡缓谷浅,西半部山势高峻。主要河流有渔洋河、天池河、泗洋河、南河、湾潭河、百溪河。行政区划五峰土家族自治县辖5个镇、3个乡:五峰、长乐坪、渔洋关、仁和坪、湾潭5镇,采花、傅家堰、牛庄3乡。。历史沿革原名长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