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名医孙思邈是否真的有“行医八不治”这番言论传世?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孙思邈的高尚医德表现在哪些方面?他关于卫生保健的主张有哪些值得继承和发扬?

孙思邈(约581~682)中国唐代医学家。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孙思邈从小多病,为筹汤药费用几乎荡尽家财,但他又非常聪明 ,坚持攻读经史百家和医学等科学知识。孙思邈一生淡于名利,隋文帝时曾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一一谢绝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在学医过程中,孙思邈除手不释卷地学习医学著作外,还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集单、验方。在医疗活动中他非常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他强调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病人来请出诊,不管昼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险阻,不顾饥渴疲劳,要一心赴救。他认为医学是精微之至的事业,必须刻苦钻研,精勤不倦,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 。 孙思邈主要著作为《备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其他还有《千金髓方》、《福禄论 》、《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太常分药格》等多种,均佚失。孙思邈对医学的巨大贡献,使他受到了历代人民群众的爱戴,被人们奉为“药王”,中国不少地方都有孙思邈的祠庙,以感受他的高贵品德和不朽业绩。

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 》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夫大医之体……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 药齐备。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千金要方》在食疗、养生、养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孙氏能寿逾百岁高龄,就是他在积极倡导这些方面的理论与其自身实践相结合的效果。 孙思邈的辉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们的崇敬。人称“药王”,“真人”,“药圣”,隋、唐两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对他以礼事之。他去世后,人们在其故居的鉴山畔,虞诚奉祀。乔世宁序中云:“鉴山香火,于关中为盛,虽华岳吴镇弗逮焉。”孙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誉,尤其是日本名医丹波康赖和小岛尚质等对他十分崇拜。

孙思邈,京兆华原(即今陕西省耀县)人,生于581年,卒于682年,享年102岁。我国隋唐时期伟大的医药学家。孙思邈因病学医,热爱医学,淡薄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间,曾多次邀请他入朝作官,都被他婉言谢绝。

他一边行医,一边采药,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人们尊称他为“药王”。著有《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孙思邈一生非常注重医学道德的修养,在他的《千金要方》一书中,首列“大医习业”与“大医精诚”二篇,这是我国最早的较为完整的医德文献专论,是高尚的医德与高超的医技两相结合的医德规范。他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他的这种浓厚而朴素的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不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都是值得学习和提倡的。

在药物学研究方面,孙思邈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药物的采集、炮制到性能认识,从方药的组合配伍到临床治疗,孙思邈参考前人的医药文献,并结合自已数十年的临证心得,写成了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学术价值的两部医学巨著——《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其中《千金要方》载方5000多首,书中内容既有诊法、证候等医学理论,又有内、外、妇、儿等临床各科;既涉及解毒、急救、养生、食疗,又涉及针灸、按摩、导引、吐纳,可谓是对唐代以前中医学发展的一次很好的总结。而《千金翼方》载方近3000首,书中内容涉及本草、妇人、伤寒、小儿、养性、补益、中风、杂病、疮痈、色脉以及针灸等各个方面,对《千金要方》作了必要而有益的补充。书中收载的800余种药物当中,有200余种详细介绍了有关药物的采集和炮制等相关知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中将晋唐时期已经散失到民间的《伤寒论》条文收录其中,单独构成九、十两卷,竟成为唐代仅有的《伤寒论》研究性著作,对于《伤寒论》条文的保存和流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临床实践中,孙思邈总结出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如“阿是穴”和“以痛为腧”的取穴法,用动物的肝脏治疗夜盲症,用羊的甲状腺治疗地方性甲状腺肿,用牛乳、豆类、谷皮等防治脚气病;对于孕妇,提出住处要清洁安静,心情要保持舒畅,临产时不要紧张;对于婴儿,提出喂奶要定时定量,平时要多见风日,衣服不可穿得过多……这些主张,在今天看来,仍然有其一定的现实意义。

孙思邈崇尚养生,并身体力行,正由于他通晓养生之术,才能年过百岁而视听不衰。他将儒家、道家以及外来古印度佛家的养生思想与中医学的养生理论相结合,提出的许多切实可行的养生方法,时至今日,还在指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如心态要保持平衡,不要一味追求名利;饮食应有所节制,不要过于暴饮暴食;气血应注意流通,不要懒惰呆滞不动;生活要起居有常,不要违反自然规律……

由于《千金要方》及《千金翼方》的影响极大,因此这两部著作被誉为我国古代的医学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两书问世后,倍受世人瞩目,甚至飘扬过海,广为流传。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都曾经出版过《千金要方》,其影响可见一斑。孙思邈死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群众都要举行庙会,以经念孙思邈为我国医学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前来游览、凭吊的八方来客络绎不绝。

孙思邈是一位具有革新精神的医学家。他在论病、用方、用药等方面,虽然注重参照古代医经,但却并不拘泥死守,而是善于结合自己的经验,兼取各家之长,能够冲破传统,大胆创新。他看病总是“精问察之”,“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形成了自己严谨的诊疗作风。孙思邈博采众家,以成“一家之学”,开创中医学史上一代新风。
孙思邈行医特别重视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他发现山区人民易得瘿瘤(粗脖子病,即甲状腺肿大),经过观察分析,他指出这种病是由于长期饮用了山中一种不洁净的水引起的,他用昆布、海藻、鹿靥、羊靥等含磺较多的药物来治疗这种病,取得了好效果。孙思邈详细记述了脚气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这比欧洲医学家论述脚气病大约早一千年(欧洲人首次论述脚气病是在公元一六四二年)。
孙思邈对妇女和儿童的疾病也特别重视。他认为:“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小则不能成大”,认为妇女与男人不同,有胎妊、生产、崩伤的特殊区别。正是妇女、儿童的重要地位和特殊性的认识出发,孙思邈在《千金方》中首列妇科,儿科;“先讲妇人、小儿,然后再论成人和老年的疾患。”其中许多方面至今仍可作为现今妇幼保健、产妇幼儿护理的借鉴。
另外,孙思邈对卫生保健、疾病预防工作也很重视。孙思邈主张人应参加劳动,但不要劳累过度;不要放纵情欲;不要贪味过饱,不可饮酒过量,不随地吐痰,养成良好的卫生和饮食习惯,要加强体育运动,以积极的预防减免疾病的发生。

唐代名医孙思邈没有“行医八不治”,这只是谣言。出现行医八不治这个说法还是中医养生会所的宣传上写出来的,并不是孙思邈流传下来的。他们商家所说的八不治分别是:不信医生的人,不治;不遵守医生嘱咐的人,不治;怀疑医生的人,不治;口是心非的人,不治;具有朝三暮四没有耐心的人,不治;自以为是的人,不治;重视钱财看轻病情的人,不治;病入膏肓的人,不治。

这么看来这个八不治简直是没有任何根据的,这绝对不是一个有医生素质的人该说的话,简直是非常的荒谬的。这把不治简直就是在忽悠人,没有一点科学的依据的。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药学家,一直被人们称之为“药王”。孙思邈这个人十分重视民间的医疗经验,在他行医期间他不断的走访,注重实地考察经验,遇到对他有帮助的信息,他就及时的把它给记录下来,他写了著名的《千金要方》。

孙思邈人们人们应该提前重视自己的身体预防疾病的发生。同时他也提倡个人卫生,也倡导人们应该多做运动,同时他还提出食疗、药疗来防病治病。由此可见孙思邈是一个非常明理的人,他根本就不可能说出这种非常无礼的八不治。

所以这八不治只是那些中医馆的商家忽悠我们平常百姓的,没有一点的科学依据的谣言。希望我们大家要有一个辨识度,不要别人说什么就信以为真。



华佗神方中有明确记录的一篇,也指明晦及忌医者,不注重未病先防,造成已乱药石无效者,心脉绝面黑者,肝脉绝面白似白蜡者,肺脉绝面红者似血色,脾脉绝面青者,肾脉绝面黄者都是必死无疑的,左右尺脉断绝的活不过三年,所以不用白费努力,早晚都得死,还是多积德行善,为来世找个好托生处多做积德行善的事。华佗神方有几篇是专门论人生死,教人择人而医的,有性趣的可以去买本书来看看。人行阳德,人自报答,人行阴德,鬼神报答,人行阳恶,人自报复,人行阴恶,鬼神讨债,因果自受,多积德行善,劝善世人吧!

应该是谣传,他本人是以病人的痛苦为重,八不治,不治不信医生的,不治重钱不重命的,不治无药可治的,不治不听医生的,不治心口不一的,不治朝三暮四,让好几个医生看病的,不治不相信医生的,不治自以为是的

唐代名医孙思邈并没有,行医八不治这番言论,他医德高尚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完全可能,从医生的角度看,遇到不相信,不听话,自以为是,轻病重财,朝三暮四,无药可救,的人怎么治?医逢信者但可救,道遇无明枉费心。吃药不戒嘴,医生跑断腿。至于治不好的谁敢去?现在医院都下签字才帮你做手术。

  • 中医的号脉如何入门?
    答:唐代名医孙思邈就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辨证时,脉象常常起决定作用。脉象与疾病的关系 当然,疾病的病因与病理变化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临床上所见的病脉往往也很复杂,常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脉象并见,如脉浮数、沉迟、滑数、弦涩等。还有脉证相符与不相符的问题,不相符时,就须决定...
  • 中国古代药王到底是谁?
    答:中国古代药王是孙思邈。孙思邈世称孙真人,后世尊之为药王,成为中国民间信仰之一。孙思邈是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铜川市耀州区)孙家塬人,约生于隋文帝开皇元年(581),卒于唐高宗永淳元年(682),享年101岁。西魏大统七年,孙思邈出生于一个贫穷农民的家庭。他从小就聪明过人,长大后开始爱好道家老庄...
  • 古代十大女名医分别是谁
    答:中国古代十大名医是指扁鹊、华佗、张仲景、皇甫谧、叶桂、孙思邈、钱乙、宋慈、李时珍、葛洪。那么关于古代十大女名医又分别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古代十大女名医分别是谁 一、义妁 远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河东地方(今山西省夏县),有一个名叫义妁的女子,她是我国历史上早期著名的女医生。义妁从小就...
  • 被称作“医圣”的我国古代医学家是谁
    答: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 《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后人称《...
  • 什么是"医德"
    答:医德就是从医疗卫生这一职业特点中引申出来的道德规范要求,它主要调整医务人员与病人、医务人员之间以及与社会之间三方面的关系。医疗卫生工作必须为病人服务,医务人员的最高职责就是与疾病、不卫生作斗争,保护和增进人们身体的健康,医德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人命的安危。/iknow-pic.cdn.bcebos.com/908fa0ec...
  • 药王和药圣的资料
    答:药圣 李时珍 药王 孙思邈 药圣 个人简介 李时珍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 字东璧,号濒湖,性别男,身高约合现今1.63米,湖北蕲州(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卒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其父李言闻是当地名医。李时珍继承家学,尤其重视本草,并富有实践精神,肯于向劳动人民群众学...
  • 中国古代十大名医都有哪些?
    答:孙思邈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 被后世尊为药王。 他重视群众的医疗经验,不断积累探访,完成了《千金方》一书。 后来,在唐朝政府的支持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级药典《唐心本草》。 关于他的年龄也有争议,有人说他活了141岁,也有人说他活了102岁。七、薛胜白 薛圣白是清代名医,对温病研究...
  • 祖国的传统医德最初表现为?
    答:“儒医”代表了一般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也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的“医...
  • 祝福自己当医生的名言警句
    答:6、人不穷理,不可以学医;医不穷理,不可以用药。 7、博学而后成医,厚德而后为医,谨慎而后行医! 8、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清 吴瑭《温病条辨自序》) 9、凡为医之道,必先正己,然后正人。——《医工论》 10、欲救人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不可。
  •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名医神医
    答:导读:现在的西医,因为见效快颇受当代人的推崇,然而,中国五千年流传下来的中医,是否真那么不值一提?我倒觉得,中医文化博大精深,没有研究过就没有发言权,本人虽没有研究过,但一直认为中医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不说中医,我们来说说中国古代的名医们,他们是指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皇甫谧、葛洪、朱震亨、李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