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说话和现代人说话有什么区别?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4
古代中国说话和现代人说话一个口音吗?

不是一个口音。
古代发音与现代普通话相差很大。所谓的“十里不同音”,翻过一座山可能彼此说话都无法听懂。古代没有普通话作为通用语言,大家都是各讲各地方言,口音各异,各种沟通交流的不便。
举例说明:
一、声调不同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四声”有些不同。现代汉语比古代汉语多了平声,少了“入”声。古代汉语的四声是平、上、去、入。现代汉语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古汉语中的“上、去、入”是不能与现代汉语中的“上、去”相当的。
古汉语的四声,也是不能与现代汉语的四声相当的。以“入声”为例。古汉语中有入声,但现代普通话中没有“入声”了,古代的入声字都转化到平、上、去声中去了。如“鸭”字,古代是入声,现代普通话里是阴平;又如“发”字,古代是入声,而现代是阴平。
二、声母,韵母不同
其实古汉语的声母、韵母都和现在的普通话都有很大差别。如今粤语、客家话里的发音,还有韩国话中一些汉语词的发音,就会对唐宋时期的汉语有个大概的认识。
据说粤语有9个声调,客家话有8个。所以古汉语里的“四声”恐怕比普通话的四声要复杂。
至于秦汉时期乃至先秦时期的汉语,差别就更大了。

扩展资料:
普通话是现代标准汉语的另一个称呼,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20年,在全国范围内基本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具体为全国普通话普及率平均达到80%以上。
清末已出现“普通话”一词,清廷1909年规定北京官话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国语读音,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规定国家通用语言为普通话。国语的前身是明清官话,更早之前则称为雅言。

  汉语自古以来有方言同时也有共同语言。根据历史记载,春秋时期孔夫子时代管共同语叫雅言。雅言以洛阳雅言为标准。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
  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把共同语叫做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通语进行交际。从汉末到唐末藩镇之乱,黄河沿岸的中原人陆续向南方迁移,把河洛古语带到东南沿海。
  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不同的政权都按照其首都的语言为标准。北方朝代一般以洛阳话为标准音,南方一般以建康话为标准音。洛阳话和晋代前的汉语已经有很大差别,是北方游牧民族学习汉语的产物,而建康话是南迁的晋王室的语言和当地语言融合形成的,也是今天吴语的源流。汉族知识分子主流上以南方的建康话为正统。隋朝统一中国定都长安,编著《切韵》,音系为建康话为主。隋朝末期,扬州成为中国经济最繁荣的地区,因此,当时的扬州话由于接近建康话和《切韵》,在当时社会上很流行。当时的扬州话也是今天吴语的源流之一。
  唐代在《切韵》的基础上,制定《唐韵》作为唐朝标准音,规定官员和科举考试必须使用唐韵。另外,江南开始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因此苏州话和当时的首都长安话一道,也成为一种通行语。宋代着《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元代以首都大都话为标准音
  明代的时候,南京由于战争等动乱,南京话从吴语(南方雅言)转变为江淮官话。明代以南京话为正统,南京话也是南方官话的代表。后来迁都北京,北京话也有一定通行度。明代北京话是在元大都旧北平话的基础上,和移居北京的南京移民的南京话融合后形成,到清代又受到满语的影响。江南的吴音开始以苏州白话为主要代表。吴音继承了南方雅言的地位,并且以当地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中国通行的语言之一。王士性在《广志绎》中说:“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吴音最流行的时候,上至士大夫,下至歌妓以说苏白为荣。和官方“普通话”京白相对而言,苏州白话在当时社会地位相当于民间的“普通话”。当时越南剧、昆曲、评弹都以苏白为标准音,甚至一开始的京剧都曾使用过苏白。
  清代一开始,仍然以南京官话为正统。雍正年间(1728年)清设正音馆,确立北京官话为官方地位。到了19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年,中国的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受到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特别受到日本的影响。日本在明治维新前后大力推广日本语的共同语,日本人把日本语的民族共同语叫做国语。国语这个词本来是中国古代一本书的名字,日本人把国语当做民族共同语的名称。19世纪末中国的文化生活发生很大变化,国语这个名词得到传播。 由于太平天国的战争,江南经济开始衰落,吴音开始失去了标准音的地位。这样,北京白话开始成为唯一的标准音。民国初期,北京官话被定为国语。
  辛亥革命之后,为了发展中国的经济、文化,在中国也开始推广国语。国语这个词在民国时期得到当时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一个正式称呼。1920年国语推行不到两年就爆发一场当时名之为“京国之争”(指京音和国音)的大辩论。问题的起因就在于国语标准音。支持国音和支持京音的分成两派。国音是主要以江浙派为主,虽然概括为“以京音为主,兼顾南北”,但是也有人后来说,这个只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实际上是以江浙吴语为基础音的国语。京音是“纯以北京话为标准”,但是也有人表示,支持京音的一派也有把自己方言的语音加入京音的。两派争吵非常厉害。于是张士一发表文章,主张“注音字母连带国音都要根本改造”,应“先由教育部公布合于学理的标准语定义,以至少受到中等教育的北京本地人的话为国语的标准”。这个主张得到许多人的支持,特别在南方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纷纷开会响应,甚至通过决议:“不承认国音,主张以京音为标准音”,“请教育部广征各方面的意见,定北京语音为标准音”。后来,1913年“读音统一会”拟定的国音就被修改为京音了。1932年根据新国音编纂的《国音常用字汇》由民国政府教育部公布,在《字汇》的序言中又对国音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说明,即“”所谓以现代的确北平音标准音者,系指‘现代的北平音系’而言,“并非必字字尊其土音”。
  近代的“普通话”一词,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后来瞿秋白等也曾提出“普通话”的说法,并与茅盾就普通话的实际所指展开争论。经“五四”以来的白话文运动、大众语运动和国语运动,北京语音的地位得到确立并巩固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举行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张奚若在大会主题报告中说明:
  汉民族共同语从古至今有好几种说法,有雅言、通语、官话、民国时期的国语。名称不同,内容基本是一样的。1949年新中国建立,中国走上完全新的阶段,为了发展新中国的文化教育,我们也要推广民族共同语,克服方言分歧造成的隔阂。在上世纪50年代,我们要推广民族共同语,历史上曾经有好几个不同的名称,我们叫什么呢?
  我们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语言文字一律平等,而民国时期的国语实际是汉民族的共同语,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的共同语。为了突出我们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为了突出我们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平等,所以经过深入研究,我们决定不采取国语这个叫法。如果叫国语的话,担心会被误解为把汉语凌驾于国内其他民族之上。
  经过研究最后决定叫普通话。

  这个其实就不一定了,如果是古代的普通人的话,我认为他们说话和我们现代人说话基本上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也都是讲普通的话,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满口之乎者也的。但是那些文人在一起就不一样了,出口成章呀真的是。他们在一起互相夸赞互相吟诗作赋的时候,那是我们现在人所无法企及的。

  面对着晚霞的美景,我们普通的人肯定会说我去,这个大雁好美啊,这个朝霞太漂亮了,怎么那么好看呀,受不了了。而到了古人的嘴里,就变成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个境界是我们现在的人能够企及的吗?而且当时写出这句话的人王勃才十几岁啊,十几岁的你还在干什么?还在埋头苦学考大学呢,而人家已经扬名立万了。所以说我们现在的普通人和古代的文人还是有很大的差别的,在说话的时候。

   

但其实面对美丽的景色的时候,或者说是心生感慨之时,古代的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不是什么文人墨客的,其实也没有那么的文邹邹的。假如你去买菜的时候,你肯定问这个白菜多少钱一斤?萝卜多少钱一斤?能不能少一点钱?你总不会这么说吧:小生不才,敢问阁下这白菜一斤值几钱?萝卜一斤值几何?能否少乎?你这样说话在现在肯定会被人打死,在古代也会被人打死。其实古代的文人在和普通人交流的时候,也是十分的正常的,并不是出口就之乎者也的。

   

所以说并不要把古代的说话交流想的太复杂。拿水浒来说,一般人还是能够看懂的,水浒传里面人的说话其实就是古时候人的说话,我们普通的人就算是不学文言文基本上也能看懂。所以说古代人普通的时候说话和我们现代人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是古代的人写文章都是用文言文,而不是用现代的白话文而已。所以不能因为这个我们就误解那些古人在交流的时候全部都用纯文言文交流,其实他们普通人根本就没有达到这种境界,而且就算是文人,一直用文言文说话,也累得慌呀。



区别就是古人比较的文绉绉,现代人的大白话特别的多,还有就是现在的人用流行词语特别的多。

别信下面那些人说的话,是的,古人也是分口语和文言文的,可是古人的白话文和现在是很不一样的!你到了古代肯定很难和人交流,很多词语的含义也是和现代不一样的。就一句话:古人说话和现代人是有很大区别的,到了明清时期才和现在比较接近,像水浒传,都元末明初的书了,肯定理解得没那么难(但实际把话讲出来和现在相比差别也很大,就像很多方言用笔写出来并不难理解,但讲出来就很那啥了)

不管在哪个年代,说话就是说话,没区别的,如果硬说有区别,那就是语气和气派不一样。

最大的区别就是现代人大部分是用的白话文,而古代人大多是说的文言文,就算是农民,说话也和现代人有很大的差别

  • 古代人怎么样说话?和现在一样吗?
    答:中国古代人说话与现在说话基本上相同,要说不同的话也只是口音不同,官话有方言之分。还有古代人日常生活中说话是不用文言文的,文言文是书面语。汉字的好处就在于象形文字读音基本不变。望采纳。
  • 以前古人与现在人们说话发音是不是有很大差异?
    答:是的,古汉语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而平声又分上平声和下平声,实际是声五韵,而如今的普通话已经没有入声了。古诗词最明显,有些诗词用现代读音来看,并不押韵。这主要是因为朝代更迭,以及民族交融等都会影响汉语语音的发展。比如唐朝就增加了许多胡人的胡语,清朝则增加了许多旗人用语,以及儿化音增多...
  • 古代人平时说话到底是什么样的,真的全部都是文言文吗?
    答:我们通常是在课本上接触文言文,古人平时也是用这么复杂的文言文对话吗?我们知道古人多数是不识字的,只有少数人识字,当然只有这少数人使用文言文。平民百姓多数是使用白话文交流的。就像是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古人说话也是分时间段和地域的差别而有所不同。语言从来都是在发展变化的。早在先秦时期,...
  • 现代人说古人说话是否一样的口音?
    答:有很大区别的。古代每个字的发音都有很大出入。而且古代分平上去入四声,现代没有入声了,古代的入声字都分派到平上去里面形成了现在的四声。其实现代的方言保留了很多古代汉语的元素,目前广东话比较接近古代发音。
  • 古代人说话是像文言文一样,还是像我们现在的大白话?
    答:其实,古代人的日常交流和我们现代人的说话方式是接近一致的,都是说的大白话,并非像史书经典上所记载的那样“文刍刍”,唯一差别就是我们现今的人说的是现代白话,古时候的人说的是古白话;那这样的说法有没有依据呢?有依据!有据可循的,最早可上溯至唐朝初期。在唐朝的《变文》和《唐传奇》中都...
  • 古代人说话是不是就跟闽南语是的现代人都听不懂?
    答:至于古装片中用普通话,一个方面是现在很难还原原滋原味的古代汉语,即使能,那也仅限于少部分。而且影视作品是要面向整个社会的,自然要选择最普及的语音,方言很多人都听不懂啊。还可以推广普通话。现代汉语是现代汉民族使用的语言。广义的现代汉语包括汉语的各种方言,即不同地区的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
  • 古代人说话是讲白话还是文言?
    答:古代人说话用白话文。古人的普通话与我们现在有很大的不同,不仅是发音方面,词汇的组成和含义也有很大的差别。先秦时期的文学著作非常精简,例如《春秋》记录了鲁国三百年的历史也不过一万八千字,古代的文言写作技巧掌握在读书人手里,而古代的识字率大多在10%以下,先秦的时候也就在2%左右,大多数老百姓...
  • 为什么现在的古装剧里都用普通话而不用古汉语发音?
    答:首先就是因为古语发音跟普通话是有很大差别的,要是使用的是古语发音的话,我们很多普通人是听不懂的,比如古语的白,读的是bo音,我们读的是bai音,有的时候就未必能听懂他们说的话,还有一个是斜,古语读xia,我们现在读xie,这个只是举了一个例子,说明问题而已,所以,我们现在的人看电视剧,拍摄...
  • 古代人在生活中说话和我们现在一样吗
    答:要看哪个时期的人,和我们现代的语言自然是不同的,就是普通话推广的现今,大多数人还是以方言为交流语言,可想而知古代的语言有多杂乱了 不过有一点可以确信,就是古人说话用的也是白话,可以称为“古白话”,或者说是“口语”。也是一种书面语,比起文言文更贴近普通老百姓。古代的唐宋文学,话本,元朝...
  • 古代人说话和现代人在发音上区别大吗?据说宋朝以前的汉语和今天的粤语发...
    答:孔夫子有三千多徒弟来自当时的各地,古代也有方言,各地的学生都讲自己的方言,孔夫子讲课的时候怎么能够让来自各地的学生都听得明白呢?因为当时有共同语叫雅言,所以孔夫子在讲学的时候用雅言,这样交际没有什么障碍。在【汉代】,共同语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当时把共同语叫做通语。各地讲不同方言的人可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