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关时有多少军队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2
满清入关时有多少军队

满军入关的时候,只有八万五千兵力,吴三桂在山海关的驻军是三万五千人,合在一起就是十二万人。
清朝为了入主中原,一方面招降纳叛,皇太极深知满族要想入主中原,必须取得汉族地主阶级的支持。因此他十分重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和明朝降官降将的作用,对他们采取招降收买政策。
诸如李永芳、范文程、宁完我、洪承畴、祖大寿、尚可喜、孔有德、耿仲明等人都先后投靠了清廷,皇太极对他们封王封侯,宠荣备至。 并从孔有德等那里学来红夷大炮制造技术,给明朝造成重大威胁。
另一方面又经常派兵打进长城,自崇祯登基以来,十一年中,清兵四次入塞,三次直逼北京城下。崇祯二年(天聪三年,1629年)10月,皇太极率领约十万八旗兵入喜峰口,进犯遵化、良乡、固安、香河、永平、顺义、迁安、滦州等地,被称为“己巳之变”。
明崇祯十五年(清崇德七年,1642年),清军取得松锦之战的全面胜利,明朝在关外的精锐尽失,仅剩下宁远一座孤城,清兵入关的道路被彻底打通。

扩展资料:
清前期清军主要分为八旗和绿营二种。八旗制是努尔哈赤在女真牛录制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八旗又分为满洲八旗、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旗设都统(固山额真),由中央八朴诩统衙门掌握,地方督抚无权征调。
1650年,顺治帝对八旗制度进行改革,由自己亲自掌握正黄、镶黄、正白三旗,形成了“上三旗”和“下五旗”,改变了以前八旗由不同王公掌握的局面,同时加强上三旗的实力,满洲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有所削弱。
绿营兵,主要是清兵入关后收编的明朝降军和各省改编的队伍,用绿色军旗,故称绿旗兵或绿营兵。兵种有马兵、步兵和水师。在各省者,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等所统辖。
清中叶以后,又有汉族地主自募自练的团练乡勇。后因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由于八旗长期由政府供养,游手好闲,不习武事,逐渐丧失了战斗力,在镇压太平军时屡败,于是各地地主团练武装迅速发展,曾国藩的湘军便应运而生。
还有李鸿章组织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等,这些地主团练武装后改编为练军与防军。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明朝兵力四百万,为什么打不过清军十二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清朝

5000人,和大家平时想象的人数似乎颇有差距。不过5000人是实际打仗的披甲人,应该还有不披甲的余丁随行作为劳役、民工、差夫之用。这个比例应当小于平时的60:140,不过我们姑且仍按此计算,则皇太极的军队总数在16000人左右。 以上只是满八旗的兵数,事实上如前所述,这次入寇还有若干蒙古兵。以下再试论蒙古兵之数量。 在崇祯二年入寇之时,蒙古八旗根本没有正式成立。之前投奔后金的蒙古部落,编为牛录的,大部分归于满八旗之下。这就是为何八旗下有近20%蒙古牛录的原因。比如喀尔喀部,按《满洲实录》卷7,天命六年时喀尔喀部内古尔布什台吉,莽果尔台吉率民六百四十五户来投,努尔哈赤赐其一满洲牛录,另编蒙古一牛录,归其名下。因此,和后金联盟有些日子的蒙古部落如喀尔喀,本来就是属于满八旗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已经包括在之前的估算中。 我们这里要计算的蒙古兵数量,主要由4个部分组成。其一是当时已经编成的独 立的蒙古二旗,其二是科尔沁部外藩蒙古,其三是奈曼、敖汉等新归附的各零星蒙古部落,其四是作为向导的喀喇沁部。按《老档》,《实录》等史料记载,皇太极大军于十月初二于盛京起行。初四,扎鲁特部来会。初五,奈曼、敖汉、扎鲁特部等来会。初六,巴林部来会。十五日,科尔沁大部共二十三贝勒领兵来会,扎赖特部本来要来,走了一半又回去了。二十日,驻喀喇城,会合喀喇沁诸部。二十七日,前锋开始攻打龙井关。 先说蒙古二旗。八旗中本无蒙古旗,天命七年,科尔沁、兀鲁特诸部率三千余户人口来投,于是有了另设蒙古旗的必要。《满文老档》40册,努尔哈赤说:“我念尔等来归,故编尔等为二旗。”这就是蒙古二旗。这二旗共三千余户,按每户平均一兵计,即3千兵。到了天聪二年,人数略有增长,姑且算为4千兵。这些兵是否全数入关,史书不载,若和满兵同例,按1/3入关,则才1千余。这里我们按极宽松的计算,且当有2千兵。 科尔沁部的小部分被编入蒙古旗,但大部分仍然保持独 立外藩的地位。这些部落后来被正式收编,编成牛录,隶属于旗下户口。按《满文老档》崇德元年十一月条,皇太极派人前往科尔沁部会盟并统计人口,查得科尔沁诸部共有甲兵6,539人,22,308家,共编成448牛录。 除了科尔沁部,另率兵来会的还有奈曼、敖汉、扎鲁特、巴林等零星部落。同样按《满文老档》崇德元年十一月条,皇太极之前也曾派人编定整个外藩蒙古的牛录数,共有甲兵5,456人,19,580家,编成384牛录。奈曼等部均包括在其中。 这样,把以上两个数字加起来,共有11,995兵。但上面两个数字是存在重叠的,比如“班迪额驸”,“索诺木”,“达尔汉卓里克图”等名字在两个统计里面都有出现。我们姑且认为科尔沁加上所有其他的外藩部落总甲兵1万人,但这个数字的统计范围还包括茂明安部、翁牛特部、乌喇特部等似乎未在崇祯二年随皇太极入关的部落,而且这个统计是在5年之后。其时蒙古被征服已久,各个部族基本全数归附。推回到天聪三年,先不考虑人口滋生的因素,当年喀尔喀五部、敖汉、奈曼等刚刚被征服,并没来得及完全消化,因此总兵数显然更少。 试举数例:此次入关科尔沁蒙古的总统率“土谢特额驸”,他5年后已是亲王,手下不过有甲兵总数936人。在23贝勒中,如卓里克图,他5年后也是亲王,不过有兵587人。大、小桑阿尔寨加起来有671人,穆寨才有240人,索诺木更仅有130甲兵。这还都是5年后的数字。我认为在这次入关中,如果亲后金的各漠北蒙古手下能有总数8千甲兵,应该已经不算低估。这些兵假设有一半随皇太极入关,则最多4千左右。 再举一例:巴林部来合兵时,因为迟到,再加上战马瘦弱,给皇太极责骂了一顿。众贝勒郑重其事地会审,处罚却只是战马“十匹”,可见这些小部落来的人数决不会很多。 最后,不要忘记还有作为引导的漠南蒙古喀喇沁部,人数不详。不过到了7年以后,皇太极编审整个喀喇沁部落(还包括察哈尔),总计共有16,953名壮丁,分为十一旗。其中9,113名分配给喀喇沁和土默特左、右翼部,剩余的7,830丁和旧蒙古牛录合并,形成新的蒙古八旗(以上见《八旗通志》)。要注意的是,这16,953个壮丁中有大部分是皇太极把林丹汗打得逃往青海,死于途中,完全获得了对漠南蒙古的宗主权之后才来投奔的,因此把他们分为新收编的外喀喇沁和旧投降的内喀喇沁,其中外喀喇沁占了大多数。天聪二年作为向导的,只能是内喀喇沁,或旧喀喇沁的一部分。按赵德贵《清前期蒙古旗分佐领研究》(《满学研究》第七辑)统计,在《八旗通志》里这些牛录前后达30多个。如果简单估计,旧喀喇沁占编制时全部丁数的30%,那应该共有5千丁左右,即约2千兵。 ,打得火花四溅,还远远没有征服整个漠南蒙古。喀喇沁几个月之前还在跟明朝做生意,向袁崇焕买米,首鼠两端。事实上,只有到了天聪五年,把林丹汗打得逃往青海,死在途中,彻底消灭了他的势力之后,皇太极才完全获得对漠南蒙古的宗主权。这样,天聪二年蒙古联军的总数,如前所述,蒙古二旗2千加上科尔沁、奈曼、敖汉各部4千,加上喀喇沁部2千,总数当在8千左右。这已经是按宽松标准的计算,我想应该不会低估。事实上后来《太宗实录》说莽古尔泰等率左翼蒙古骑兵共2千攻击袁崇焕部,证明蒙古军的总数也就是数千左右,我们的估计并不离谱。 有一个地方需要澄清。可能一些人会见到《太宗实录》天聪三年十月庚申有“大军次纳里特河,是日,察哈尔国五千人来归”的记录,认为蒙古人为数众多。《清史稿•太宗本纪》后来照抄了这段文字。但按《满文老档》:“初九日,驻纳里特。是日,有五名逃人骑马由察哈尔来归。”可见《实录》或是翻译错误,或是手抄错误,把5人记做了5千人!事实上,察哈尔当时还是林丹汗控制之下,哪可能有5千人来投!就算来投,也是平民为主啊。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把蒙古军总数计为8千。 最后,还有人提到包衣家奴的问题。包衣分两种,一种是所谓的“户下”人,即户下奴仆壮丁。这些人不算入户籍,是私人的家奴。按照通常情况,户下人不准作官应试,也不准披甲当兵。曾有人让家奴代披甲而论罪的例子,只有在极为特殊的情况下家奴才得以随军出战。这种包衣是名副其实的奴隶,想要获得披甲的资格必须“开户”,正式登入牛录额丁的户口。就算出战,这些人也最多做做后勤管理杂务之类的工作,实际打仗极少,我们也没有看到这次入寇有相关的记录。而且“户下人”总数也不多,天聪七年,以所有的户下汉人中每十人披一绵甲,充实汉军,共得1,580人(《实录》天聪七年七月)。可知当时户下人总数共有1万5千人左右。天聪二年就算有人随军,其数量决不能超过1千,而且不会起到什么实质作用。 另外还有一种包衣,即所谓的“旗鼓人”。简单来说,这是皇帝的直属包衣奴仆,但在法律权利上和户下人不同,享有和后来汉军旗人同等的权利。他们不但在旗籍,可以作官、应试,也同样负有披甲,纳粮的义务。严格来说,不算“包衣”的一种,而可视之为皇帝的私人侍卫队。曹雪芹的先人曹寅,就是旗鼓包衣,看他的权势,哪像是个奴仆!这在赵凯《清代旗鼓佐领考辨》一文中已经论述清楚。 当时旗鼓佐领究竟有多少个,我还没有找到资料,不过应该不多。从其“旗鼓”的名称上看,大致是掌旗擂鼓一类的职责。而且他们应该是皇帝的亲兵,和我们论述袁崇焕广渠门之战没有影响。 按以上讨论,把总数加在一起。满军作战甲兵5千加上蒙古军8千,披甲兵数当在1万3千左右,加上后勤、杂役、差夫、包衣、民工等等,我估计皇太极入关的军队总人数不会超过2万5千人。 比较史料的记载,这个估计也是合情合理的。比方说,金兵打下遵化这样的大城市,这是退出长城的咽喉要道,为了不被明军重占,掐断退路,理应留重兵把守。事实上皇太极也的确很重视,他派了军师范文程留守这里。但所留的兵力只有“甲兵五百,无甲兵三百”,一共800人守这样一个要地(见《满文老档》19册)。可见金兵总数其实是捉襟见肘的。 稍作简单的估计,金兵如果总数2万5千人入关,留一些守遵化,留一些守道路和交通要点,一些作为侦探,加上一些战斗损失。到北京城下恐怕最多有2万人,其中实际作战1万人。皇太极再次分兵,自己留两黄两红旗加上蒙古一旗为右翼,在德胜门和满桂交战,而莽古尔泰等率剩下的左翼军在广渠门和袁崇焕部交战(以上同见《满文老档》19册)。这样的话,恐怕袁部面对的至多有1万人,其中披甲兵至多5千人。 如此看来,《太宗实录》说:“莽古尔泰等……止以护军及蒙古兵二千往。见宁远巡抚袁崇焕,锦州总兵祖大寿兵二万,屯沙窝门外。”应该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那样离谱!莽古尔泰对袁部三个阵地实行骑兵冲击,于是率蒙古部2000左右的骑兵出击,似乎是完全在我们的估计范围之内的!

一、清军入关时兵数18万人,号称20万,连同眷属并奴仆最多100万。
  二、各旗编制及发展
  至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清军入关,每旗7500人,共8×3=24旗,八旗共计18万人。
  1、1601年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万历29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初设正四旗:黄、白、红、黑。
  2、1615年抚顺新宾赫图阿拉城(天命元年)
清太祖努尔哈赤
正四旗改为:黄、白、红、蓝。同时增设镶四旗即:镶黄,镶白,镶红,镶蓝。
  3、1635年盛京沈阳(天聪9年)清太宗皇太极扩编蒙古八旗。
  4、1637年
盛京沈阳(崇德2年)清太宗皇太极成立汉军二旗:正黄、镶黄。
  5、1639年
盛京沈阳(崇德4年)清太宗皇太极扩汉军为四旗,正白、镶白。
  6、1643年
盛京沈阳(崇德8年)清太宗皇太极扩充汉军为八旗。
  合
计:8×3=24旗,24旗×7500人/旗=18万人。

多尔衮统帅12万八旗军入关,这12万人里头,其中满军不过7万,汉军2.6万,蒙军2.4万,定都北京后,一年内即招降了40多万各路明军,八旗兵在与李自成50万军队的消耗战中伤亡颇多,到多铎灭了弘光政权后,满军减员近2万,当时全国的满兵不过5万5千人(包括残废),八旗兵开始退居二线,满军的半数被布置在北京,称为驻京八旗,半数布置在各省的省会或战略要地,称为驻防八旗。北京的满军为2万8千人左右,各地的满军为2万7千人左右,在战场上基本做督战队。
  清朝的八旗兵在江南的驻防情况为:江宁将军驻南京,统帅八旗兵6千3百人,其中满军4千人左右,杭州将军驻杭州,统帅八旗兵3千9百人,其中满军2千人左右,福州将军驻福州,统帅八旗兵2千8百人,其中满军1千5百人左右。江南加上福建共计驻防八旗兵3处,共1万3千余人,其中满军占一半有多,大约为7到8千人左右。当年江南清军总数大约在20到30万之间,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的,基本上都是这些从明军里投降过来的绿营兵。

清军满、蒙、汉八旗主力和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的部队,总共有18万人,还有就是吴三桂5万“关宁铁骑”!应该就这么多了,历史上就这样写的!至于国内的话就李自成差不多10万农民军!

  • 清军入关到底带了多少兵马?
    答:李自成闻讯后急率大顺军赶赴山海关与吴三桂、满清组成的联军展开激战,结果以李自成大败告终。之后清军一路乘胜追击,仅仅用了一年时间,就迅速击溃了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和明朝残余势力在南方组建的南明弘光政权。那么问题来了,清军一路推进,锐不可当,到底在入关时带了多少人马呢?关于清军入关时带了多少人...
  • 清兵入关 的兵力有多少???
    答:北方的军队已经全线崩溃了,投降清军(大乌龟)投降创王 溃逃中 看到清军入关首战的是创王就应该很清楚北方明军已经不存在了。南方明军大多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很多也是强拉来参军的,数量和实力很难判断。
  • 清朝入关时只有十万兵力,为何可以“蛇吞象”?
    答:皇帝可谓是没有任何的权力,因为自身皇族血统不够纯正,另一边则是内部还有党派竞争,可以说无疑也是给予了清军有机可乘之机。清军入关时候只带了十万的兵马,但却因为中原几大势力相互对立,再加上统治者的不作为,所以才能够使得清军从而席卷天下,逐一被消灭,不得不说着实是一种讽刺。
  • 清朝入关时满八旗军队共有多少?
    答:周远廉《清朝开国史研究》便持这一观点。 需要说明的是,当时还没有蒙古八旗和汉八旗。所谓的蒙古牛录和汉军牛录都是满八旗的一部分。而满人牛录其实也是满人、蒙古人和汉人的混合。满八旗不是纯粹满人组成的。毕竟到了入关前夕,满八旗也只有牛录318个,初创时不可能有400个,要不就是这400个其实都是半牛录。 那么,...
  • 当年多尔衮率领多少八旗兵入关?
    答:多尔衮率领的清军满、蒙、汉八旗主力和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王的部队,总共有18万人,此外还要再加上吴三桂的5万“关宁铁骑”。清朝的八旗兵在江南的驻防情况为:江宁将军驻南京,统帅八旗兵6千3百人,其中满军4千人左右,杭州将军驻杭州,统帅八旗兵3千9百人,其中满军2千人左右,福州将军驻福州,...
  • 吴三桂投靠清朝的时候兵力有多少?
    答:那么,吴三桂的兵力有多少呢?根据徐鼐《小腆纪年》载,吴三桂镇守宁远时的精兵为四万人,辽民有七八万。为什么会误认吴三桂的兵力是清军的两倍多呢?估计是误会了《国榷》卷一百里,关于吴三桂从宁远撤军时,徙二十万众的记载。这二十万众并非全是军队,而包括了在辽地生活的民众。不过,吴三桂到山海关后...
  • 为什么1644年清军入关的时候,军队才几十万,为什么却能征服数千万汉族人...
    答:入关以后,他们打出给崇祯复仇的牌号,获得了部分当地地主和以晋商为代表的第五纵队的支持,在北方站住了脚跟 关键时刻,南明居然脑残地和满清一起联手对付李自成,打跑了李自成以后,满清获得了底盘,消除了侧翼威胁,以及明朝仅剩的甘陕部队(这也成了日后清朝最有战斗力的部队,甘陕绿营)之后挥师南下,...
  • 清军入关时汉军加满蒙联军也就15万人,为何能够建立偌大的清朝?
    答:第二,关键人物吴三桂。满清的实力可以绕过山海关直接进军中原。但是崇祯死亡,明王朝覆灭后,让满清看到了机会,这个机会相当于天上掉馅饼。这个时候清军入关可以降低汉人对异族的敌视。只要获得了汉人地主阶级的支持,清军的实力就会像滚雪球一样迅速膨胀。这个时候满清就需要一位形象代言人,最好的对象就是...
  • 清朝入关时八旗和满族共多少人到道光时有多少人?清朝时藏族和蒙古族以及...
    答:1644年入关时,满洲八旗全民族32万人,军队17万不到。清道光29年即1849年中国人口4.7亿人。清朝时藏族800万,蒙古族50万,维乌尔族157万?
  • 满清军队很少,为什么迅速的打下了全国呢?
    答:满清的根本,也就是八旗,包括八旗满洲、八旗蒙古和八旗汉军在内的八旗兵约十万人。但是,此时,满洲八旗麾下还有为数众多的汉奸部队,例如清初赫赫有名的三顺王孔有德、耿仲明和尚可喜,麾下就有数万部队,经过八旗严苛的制度和能保证温饱的后勤,反倒军队战斗力大大强于在明朝之时。八旗 而清军入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