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例如,在封建社会,受封建伦理的影响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04
中华文明的特点,最灿烂的时期……

  文明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是无形的。一般是指有人居住,有一定的经济文化的地区。它的含义有时与文化相同(但在考古学和人类学里,文明和文化有截然不同的含义)。文明经常与城市有很密切的联系。文明一词本身就有“城市化”和“城市的形成”的含义。
  英文中的文明(Civilization)一词源于拉丁文“Civis”,意思是城市的居民,其本质含义为人民和睦的生活于城市和社会集团中的能力。引申后意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和文化发展状态,以及到达这一状态的过程,其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民族意识、技术水准、礼仪规范、宗教思想、风俗习惯以及科学知识的发展等等。
  汉语「文明」一词,最早出自《易经》,曰「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易·干·文言》)。在现代汉语中,文明指一种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一词相对立。文明与文化这两个词汇有含义相近的地方,也有不同。文化指一种存在方式,有文化意味着某种文明,但是没有文化并不意味「野蛮」。
  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

  中华文明的特点

  中华文明的原生性

  中华文明是在欧亚大陆东部产生的一支原生文明。近代以来,历史学者通过对考古学、古人类学、古文字学、民族学等文献资料的综合研究,逐渐揭示出中华远古历史在我国大地上发展的基本脉络。从目前的材料来看,至少在100万年前人类已经在中国广大的区域内活动。比如重庆巫山人距今约200万年,云南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陕西蓝田公王岭和湖北郧县发现的人类头骨化石也都接近或早于100万年。近几年发现的一些遗址,有的也可能接近200万年。从上述的云南元谋人、陕西蓝田人等“猿人”,到广东韶关马坝人、山西襄汾丁村人等“古人”,再到北京山顶洞人、四川资阳人等“新人”,三个阶段构成原始人类时期。

  根据考古成果研究,我国稻作农业文化可推进到1万年前。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已经难以想象1万年以前祖先的生活方式。经过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发展,中华文明经历了从起源到逐步形成的过程,社会的复杂化程度更加明显,夏、商、周时期逐渐进入高度发达的阶级社会,再经过秦、汉及其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发展和衰落,中华文明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中,夏鼐先生和苏秉琦先生都提出过十分重要的见解。夏先生认为,文明的起源应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苏先生认为中国文明的起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应该有不同的模式,有原生型,还有次生型和续生型,最后才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统一的国家。他们这些论述的正确性不断被新的考古发现和学科研究成果所证明。特别是考古发掘资料表明,公元前3500年前后,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中,渐渐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北方地区,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和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晚期遗址中,发现了代表红山文化最高层次的中心聚落的大型祭祀建筑群、积石冢及以玉雕龙为主的随葬玉器群。南方地区,长江下游的杭嘉湖地区发现了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的浙江余杭良渚文化遗址群,遗址群中心有莫角山大型宫殿建筑基址等,这些发现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说明了中华文明的原生性特征。

  中华文明的可信性

  我国古代文献中,把黄帝和炎帝时期作为中国历史的肇始期,把夏代作为第一个王朝。中华文明被认为具有五千年的历史。作为历史依据,见于司马迁的《史记》。但《史记》对黄帝和炎帝乃至尧舜禹时期的记述都属古史传说的范畴,对夏代历史的记载也极其简略,很难据此全面地研究当时的历史。正因为如此,国内外学术界有人怀疑中国是否真正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部分国外学者甚至怀疑夏朝是否真正存在过。要解决这一问题,消除学术界存在的种种疑虑,仅仅依靠古代文献是远远不够的。近50年来,我国考古学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发现为我们研究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20世纪80年代,夏鼐先生在名著《中国文明的起源》中提出了用考古学研究我国文明起源需要着重探索三种标志性遗存,即作为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活动中心的城市、文字、冶炼金属,被称为“文明三要素”。一是关于城市。我国已经发现不少古代城址,其中较大规模的城址至少在仰韶文化的晚期已经出现。如河南郑州西山古城遗址、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始建距今都已超过6000年。而更多的古代城址,出现于稍晚的龙山时代,地点分布更为广阔。二是关于文字。我国发现最早的古代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和金文,这是完备而成熟的文字。在商代之前仰韶时期与龙山时期的陶器上都发现有许多刻画的符号,特别是诸如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出现的一些符号,普遍认为与文字有关。大汶口文化有符号的陶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良渚文化陶器上和玉器上的文字,则大约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300年。三是关于冶炼金属。在我国出现很早,如在陕西姜寨遗址发现的半圆形黄铜铜片,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铜器;在甘肃林家遗址发现的小铜刀,属于马家窑文化,年代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青铜器。

  早在1959年,考古学家徐旭生先生就根据古代文献记载的夏王朝主要活动区域进行考古调查,在河南豫西发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经过近50年来对遗址的发掘工作,在近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发现有纵横交错的道路,大型宫殿建筑遗迹,青铜器冶铸、烧陶、制骨等手工作坊址和各类墓葬,出土了高等级的青铜礼器、玉器及各类陶器等,反映了我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的王权形成。1928年我国学术机构首次组织对殷墟的发掘,考古发现和科学研究成果,进一步证实了文献中只有零星记载的商王朝的存在,更使《史记·殷本纪》等文献所载内容成为信史。殷墟出土的15余万片甲骨不仅证明古老的汉字是独立起源的,还提供了我国古代独立的文字造字法则。这对3000年以来的我国文化产生了根本性的影响,至今仍为世界上1/4的人口所使用。在冶炼金属方面,殷墟是出土商代铜器最多的遗址,总数约6000件,其所展示的高度发达的创造文明成果的技术手段是独有的,也充分证明了中华远古文明的可信性,并为最终形成更为完整、系统的结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文明的整体性

  中华文明的形成既是多元的,也是一体的,即所谓“多元一体化”。秦汉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它既是指生活在我国的各民族共同建造的国家,又是今天在我国领域内56个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的主流是由许许多多分散孤立存在的民族单位,经过接触、混杂、联结和融合,形成一个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而又各具个性的多元统一体。中华文明的演进过程,首先是多元文明的融合,是互相整合,而不是互相灭绝。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方言隔阻,是靠文化思想和文字为纽带,维系多元一体的文化格局。各个地区的文化通过相互竞争、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了完整的中华文明。

  中华文明整体性延续不断的主要原因,一是中华文明本身的规模因素,即地域的广阔和整体规模的巨大,形成了一种难以征服与分割的力量。中华文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相互关联的文化整体。曾经对中华文明构成威胁的其他文明最终都被这一规模巨大的文化整体所吸收和同化。二是中华文明本身的文化因素,以血缘为纽带的关系,发挥着巨大的维系文明的作用。如对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的崇拜,影响深远,使中华文明在多元发展的同时,一以贯之地保持了完整性。戴逸先生曾分析过对我国文化影响较大的诸项因素,包括经济条件、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地理环境,这些都对中国文化的发生、发展有所影响。首先,我国是农业社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长期占统治地位,商品经济不发达。在这样的一个农业社会里,民族性格既有勤劳朴实的一面,也造成了稳定保守的一面。其次,我国几千年的政治体制、政治结构是长期的封建专制主义。从秦代算起已有2000多年历史,给我国的传统文化打下了很深的烙印。第三,我国是个宗法、家族制度普遍盛行的国家。宗法意识、家族意识非常强烈,传统文化就是在这样的社会结构中形成的。第四,地理环境也对我国文化产生了较大影响。我国地处亚洲东部大陆,东面是海洋,西北是高山、沙漠,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形成了中华文明独立而完整的文化系统。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

  人类四大古老的文明,都是沿着江河发祥的。大约从公元前3500年前后,世界各地先后出现了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和底格里斯两河之间的巴比伦文明、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古印度文明、黄河和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等。然而,除中华文明之外,几乎所有这些古老的文明都曾在其文化发展史上出现过中断现象。

  如果与其他三大古代文明相比,中华文明的起源不算最早,但是中华文明是惟一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虽然历经磨难,饱受风霜,然而其文化传统却始终一以贯之,未曾中断。中华文明同根同种同文完整地保留下来,传至今天,这在整个世界人类历史上是很独特的现象。对此袁行霈教授认为:我们可以从地理环境中找到一些答案,前三种文明都是在相对集中的一个较小范围内展开的,回旋的余地不大,一旦遭到强悍的外族入侵和战争的破坏或自然灾害,就难以延续和恢复。而中华文明则是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开展的,回旋的余地很大,便于将不同民族的势力和文化加以吸纳与整合,也不致因地区性的自然灾害而全体毁灭。

  自从文明的曙光初照神州,中华各民族的祖先就在这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上生存、繁育。今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是那创造古老文明的先民之后裔,在这片土地上是同一种文明按照自身的逻辑演进、发展,并一直延续下来。同时,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凝聚力,不仅没有中断,也没有分裂;只有新的文明因素不断增加进来。苏秉琦先生指出,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像中国如此之大的国家有始自百万年前至今不衰不断的文化发展大系。

  中华文明的先进性

  技术发明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共同基础,它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方式、经济发展和文化价值取向。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国发明家引领着世界技术创新的潮流。从春秋时期到宋代的1800多年间,我国的技术发明始终走在世界的前列。中华民族经过5000多年的迁徙、演化和融合,成为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传统文化。影响深远的诸子学说,浩如烟海的历史古籍,气象万千的诗词歌赋,匠心独运的书画雕塑,泽被后世的四大发明等等,这些都令世界惊叹不已。

  公元前600年,我国发明了液态生铁冶炼技术,使铁矿石源源不断地变成铁,并且直接铸造成型。这项发明在较大范围内促进了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和兵器的更新,使人类历史迅速进入铁器时代。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古代中国人发明了深井钻探技术,使人类能够获取深藏在地下的财富。古代中国人发明的瓷器,取代了陶器,为人类抹去了石器时代留下的最后一道痕迹,成为我们这个星球上每个家庭必不可少的用品。在公元前1世纪到公元15世纪期间,我国在获取自然知识并将其应用于人类的实际需要方面比西方要有成效得多。盛唐时期,我国就已是世界各国进行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目标国。1700年前后,我国和印度这两个东方大国的经济收入都还处在当时世界的前列。只是到了清代中后期,中华文明才渐渐落后于世界文明的潮流。

  近二三十年来,我国传统文化已经为许多西方学者所重视。1988年,许多国家的几十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集法国巴黎并发表宣言,指出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多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这就是说,西方学者在对自身文化进行反思的同时,开始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孔子和老子早已是历代欧洲哲学家们心中伟大的思想家。今天人们看到,在联合国大厅里赫然写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国格言,说明我国传统文化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深远影响。


  如果从历史角度来说最灿烂的时期应该属于唐朝,现在正处于复兴阶段也还不错。

  文化对人的影响表现在: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人们在相互交往中,总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形式。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以及不同阶级、阶层的人们,进行交往的方式都带有各自的文化印记。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并且不同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不同,人们在交往中采取的方式也不同。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事物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


  其他文明。。
  如希腊文明

  古希腊的政治制度
  希腊人最伟大的发明就是它的民主制度,对后世欧洲民主制度的建立作了极其重要的贡献。希腊的城邦制兴起于“黑暗时代”,发展于“古风时期”,完善于“古典时期”,最后随着希腊历史的终结而消亡。

  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之口说出了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这句话包含了两层含义,其一,城邦是全体公民的联合体,公民有一定的权利和责任,强调了其民主性。其二,所谓的“男人”是指拥有雅典公民权的男子,所有的雅典女性和外邦人被排斥在外。(3)城邦的另一特点是其“小国寡民”的外部特征,希腊最大的城邦斯巴达面积也仅8400平方公里,人口约为40万。

  雅典被一致视为希腊民主制的典范。雅典早在公元前11世纪就废黜了王政制度,在公元前682年开始形成一种集体行使权力的政体。公元前594年梭伦的政治改革进一步扩大公民的政治经济权利,使雅典在通向民主制的道路上卖出了一大步。到克里斯提尼改革,建立了更为民主的制度,使得所有的公民都有参政的机会,雅典的民主共和制最终得以确立。尽管雅典的城邦民主制仍然基于奴隶制的存在,但雅典城邦仍是希腊人的伟大创举,不仅开创了人类历史上民主体制的先河,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主权在民”和“公民平等”的思想,为西方文艺复兴后的发展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模范作用。


  古希腊的宗教与神话
  宗教渗透在希腊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与古希腊的神话密切相关。古希腊的神话之所以如此发达,是因为它们是以艺术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在其原始的核心内容上覆盖了许多后来的积层,后来的再创作增加了它的生命力。(4)如今希腊神话的来源主要为荷马史诗,赫西奥德的《神谱》以及其他文献作品。

  古希腊的宗教是一种多神教,主要有十二大主神作为世界的主宰,他们是:众神之父宙斯(雷电之神),宙斯之妻赫拉(天空之神),海神波塞冬,智慧神雅典娜,太阳神阿波罗,月神阿蒂密斯,爱与美之神阿芙洛狄忒,战神阿瑞斯,火神赫菲斯特,商旅神赫尔墨斯,农神狄墨特尔,灶神赫斯提亚。

  古希腊宗教的一大特点是神的人化倾向严重,所有的神都与人的外表相似,有男有女,有喜怒哀乐,会嫉妒,会争吵,具有所有人的缺点。而神与凡人最大的区别只在于神是不死之身,这是人与神之间不可跨越的界限。


  古希腊的文学与艺术
  在希腊文学史上,荷马和赫西阿德代表着第一个高峰。尤其是荷马史诗中的神话故事与英雄史诗,影响并塑造了希腊的宗教信仰,成为希腊文学作品不绝的源泉。戏剧在希腊非常盛行,戏剧作家的作品往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如埃斯库罗斯和幼里庇底斯的作品。流传至今的少数人的作品都已成为西方文学史上的瑰宝。

  古希腊的哲学思想是人类历史上的宝贵遗产,可惜的是早期哲学家们如泰勒斯和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并没有作品保存下来。保留至今的哲学作品中以柏拉图的《理想国》为代表,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深刻地阐述了他的思想,对后世哲学体系的建立具有巨大的影响。


  古希腊的艺术成就也同样辉煌,其中尤以雕塑为最。“古风时期”的雕刻艺术深受埃及雕像的影响,人物庄严呆板,但到了公元前6世纪,希腊雕塑家开始走出埃及艺术的束缚,作品具有了生活的气息,人体美得到展现。(5)从米隆的《掷铁饼者》到波里克里特的《持矛者》,再从普拉希特列斯的《科尼多斯的阿芙洛狄忒》到《米洛斯的维纳斯》,其精致典雅的风格为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家们所推崇。

  作为西方文明源头之一的希腊文明,,其价值已经超越时空,成为每一代人,每一个民族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可以借鉴和获得启迪的伟大文明。从世俗化和人格化的神明我们可以看出希腊人的重现实主义,民主制的建立更体现了希腊人文主义思想的确立和传播,文学艺术上的成就更是为希腊人在人类文明史上添了一笔炫彩的痕迹。如今,希腊文明正存在于西方国会上的滔滔雄辩中,存在于艺术家专注于创作的手中,存在于代代相传的遥远史诗中……

1、原始社会的道德,以维护氏族和部落的共同利益为基本原则,倡导共同劳动、平等互助,人们无条件地践行公共义务,推崇正直、诚实、勇敢等品格。但同时,氏族间的复仇杀戮、血亲之间的通婚以及人食人的风气则表现出这一时期道德形态的缺陷。
2、奴隶社会的道德,讲求奴隶对奴隶主的绝对服从和人身依附,主流社会鄙视劳动和劳动者,并奉行男尊女卑、男主女从。这一时期,西周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周公姬旦创立了“以德配天”、“敬德保民”的宗教政治伦理观。而春秋时代的孔子开始形成以“仁”为中心的道德体系。
3、封建社会,道德被用来维护宗法等级关系,具有政治化、宗教化、规范化、理论化的特征。封建制度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而小农经济需要宗法制度来维系,于是,宗法制度及其派生出来的伦理文化获得尊崇和弘扬,逐渐演化为以“三纲”、“四维”、“五常”、“六纪”、“三达德”、“八德目”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主要内容的一整套道德修养理论。封建社会道德的基本规范就是忠君、孝亲。
4、鸦片战争后,西方思想逐渐传入古老的中国。以严复、孙中山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将资产阶级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天赋人权论等学说,以及自由、平等、博爱等资产阶级的基本道德规范引进了中国。当时的中国属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对推动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其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道德局限性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扩展资料
道德的起源

实践或活动起源于欲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对错,而不引起任何活动,欲望正好相反,它能够引起活动,却不能分辨对错。欲望能够服从理性,也能够反对理性。服从理性的欲望导致良好的选择,反对理性的欲望导致较差的选择,而道德正在于这种良好的选择,所以说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欲望和理性的统一。
进一步来讲,欲望是由感觉引起的,感觉又分为快乐和痛苦。快乐来源于爱好,痛苦来源于讨厌。凡热爱一事物者,该事物就能够给他以快乐,所以爱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乐。因此,道德与快乐并非不可兼得。
在没有养成习惯之前,快乐常常诱导我们选择做不道德的事,痛苦则迫使我们选择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并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选择习惯一旦养成,道德的活动本身就能够带来快乐,这种快乐又诱导我们选择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个道德的人也可以说并不难。特别要注意乃是从小就养成一个好习惯,因为好习惯既然特别的有助于增进人的幸福,坏习惯自然也就特别的能够损害人的幸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德

C

  • 价值观反映着特定的什么精神
    答:获得自己的价值观念,因而价值观总是带有阶级的特性。不同阶级由其阶级地位和经济利益所决定,有着不同的价值原则、价值规范、价值理想。作为阶级的价值观,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利益辩护,或者代表被统治阶级对统治阶级的反抗和被统治阶级的未来利益。每一时代占统治地位的价值观都是统治阶级的价值观。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的"普世价值"有何区别
    答:它是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占据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或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这一根本问题,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
  • 核心价值观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什么地位
    答:人们在创造和实现价值时,会形成特定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以自身需求为标准,对外在事物或现象的内涵进行认识和评价,通常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和追求等形式。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需求,因此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2. 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中占据统治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社会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
  • 主导价值观的转型期主导价值观确立的依据与核心内容
    答:因此,在此基础上选择并确立、倡导的价值观就是转型期的主导价值观,这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现实的本质要求和历史的必然选择。可见,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一定是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关系的反映。每一个价值主体对主导价值观的追求,都不可能脱离它的物质生产条件及它所处的社会关系状况。社会的物质生产达到怎样的科学高度,...
  • 社会主义价值观
    答:尽管因所处的时代不同、所代表的阶级或阶层不同、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这些思想家所设计的理想社会也千奇百怪、叫法不一;但是有一点则是共同的,即都没有剥削压迫、人人平等。如中国的“大同”世界或“太平”世界,西方的“理想国”、“乌托邦”、“太阳城”等。在整个下层人民中间在着要求实现社会平等和社会...
  • 普世价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别联系
    答:因此,有必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进行细致比较、梳理及厘清。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普世价值”观内涵性质不同 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核心价值观主要是在多元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与其他价值观相互依存、互相联系,主导、引领其他价值观且处于核心地位的一种价值观,但这种主导性...
  • 核心价值与核心价值体系有何不同
    答:它往往表现为信念、信仰、理想、追求等形态.一定的价值观是处于一定经济和社会关系之中的人们的利益需要的反映,它决定着人们的思想取向和行为选择.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利益需求,因此必然会产生不同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普遍遵循的基本价值...
  • 人生的价值观怎么定义?
    答:至于奴隶,根本不被当人,谈不上有什么人生价值。尽管奴隶有自己的人生价值追求,并采取各种形式反抗奴隶主。但是,由于奴隶处于非人的地位,不可能脱离物质生产性的劳动,而单独从事精神性生产活动,因而也就没有形成自己明确理论形态的人生价值观,奴隶的人生价值观不占据统治地位。
  • 培育我们的价值观读后感600字
    答:这是结合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以及国内、国际关系等方面构筑的符合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体系中,各种价值观的地位并不相同,有些价值观处于主导地位,有些价值观处于从属地位。处于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代表着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体现着价值体系的基本价值倾向,统率...
  •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答:价值是客观的,但又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一方面,价值总要打上相应时代的历史印记,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的需要、利益、兴趣、愿望往往不同,甚至彼此对立,但一般地说,一定时代的人们的价值标准,总是植根于当时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必然受当时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价值又要随社会历史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