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墓长什么样子?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5
古代四大美女的墓是什么样子?

昭君葬于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黄河水。后人称之为“青冢”;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今陕西兴平县有杨贵妃墓,占地3000平方米;貂蝉、西施下落不明,墓地不详

查看详细请到http://www.qinshihuangling.com/


秦始皇及其修陵的传说
2001-01-18 09:54:00



秦嬴政(公元前259--前210年),是战国时代秦国 襄王的儿子,13岁继承王位,21岁开始亲理朝政。他采纳韩非、 李斯等法家代表人物的主张,兴修水利,奖励耕织,进一步增强了商鞅变法后本已强大的国力,又制定“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正确战略,用十年时间歼灭东方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后来,他又确立郡县制度,制定三公九卿的官制,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抗击匈奴,征伐南越,修建长城 驰道和灵渠,又用“焚书坑儒”来统一思想,在不长的时间内,创造了前无古人的业绩。后人常把他的历史功绩与暴行苛政联系在一起,但对于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他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便大兴土木,让人依照六国宫殿原样,在咸阳建宫室145处,藏美女万人以上,其中以阿房宫最负盛名。他好大喜功,多次到全国各地巡视,每到一处便刻石立碑,记述自己的功绩,公元前210年,他病死於沙口平台(今河北平乡 广宗一带)出巡的路上,不久秦国便发生大乱而很快灭亡。

关于秦始皇修建自已的陵墓,有这麽一个传说。当他坐在宝座上,沉醉在一片万岁呼声中时,曾幻想永远不离开人间和豪华的宫殿,於是听信了方士们所编造的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上边居住着仙人的美言,并派方士徐芾带领数千名童男童女,到海中的仙山上求取长生不老的仙药。但是徐芾一行入海后就再也没有回来。后有民间传说,他们来到了现在的日本国定居,传宗接代。以后,嬴政也认为“长生不死”的“神仙世界”是靠不住的事,所以他转而特别重视自己陵墓的营建。

其实,嬴政自即位后不久就开始为自己修建陵墓,直到他去世才草草收场,前后共用了37年,大规模的修筑是在统一后的10年,由丞相李斯督率72万刑徒和奴隶,倾国力修造。史称陵高50馀丈,周5里余,墓基极深,并用铜液灌注。直到今天,看到那高大的封土丘和形象生动的兵马俑,我们依然为之赞叹,秦陵的高大也就是秦皇的威风,秦陵的非凡气势就是秦皇的气势非凡。(中华万博网)

秦始皇陵简介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南依骊山,层恋叠嶂,山林葱郁;北临渭水,逶迤曲转,银蛇横卧。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姓蠃名政,秦庄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出生于赵国京都邯郸,公元前246年13岁即立为秦王,22岁加冕亲政。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国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个诸侯国,彻底结束了战国群雄割据的历史,在血与火中,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王朝--秦王朝。"秦皇扫六合,虎势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秦始皇--这位叱咤风云的旷世君主,不仅为后人留下了千秋伟业,还留有这座神秘莫测的皇家陵园。
古埃及金字塔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上王陵,中国秦始皇陵是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
秦始皇陵于秦始皇即位起开工修建,前后历时38年之久,比著名的埃及胡夫金字塔的修造时间还长8年,动用修陵人数最多时近于80万,几乎相当于修建胡夫金字塔人数的8倍。
陵园仿照秦国都城咸阳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秦始皇陵的封土夯筑而成,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二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秦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页,秦始皇陵更集中了秦代文明的最高成就。秦始皇把他生前的荣华富贵全部带入地下。
秦始皇陵地下宫殿是陵墓建筑的核心部分,位于封土堆之下。《史记》记载:"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异怪徙藏满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考古发现地宫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中心点的深度约30米。陵园以封土堆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众多,内涵丰富、规模空前,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 ,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在陵园里设立有多处文物展台,展示了秦陵近二十年来出土的部分文物;布置有水道展区,重现当年陵园内科学周密的排水设施;相信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肯定还会有更大的意想不到的发现。
在凝重的绿色和高大的墓冢之间,为了让游客身临其境的感受王者的尊荣、王者的威仪,秦始皇陵上演有大型的"重现的仪仗队--秦始皇守陵部队换岗仪式"表演和集"声、光、电"于一体的秦始皇陵陵区、陵园、地宫沙盘模型展示,再现二千多年前神秘陵园的壮观场景,展示数十年来的考古成果,生动直观的揭示秦陵奥秘,展示其丰富内涵。
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帝王陵园,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奋和聪明才智的结晶,是一座历史文化宝库,在所有封建帝王陵墓中以规模宏大、埋葬丰富而著称于世。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2002年秦始皇陵荣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陵风水的传说

骊山以它特有的温泉和风景而闻名于世。西周末年的周幽王与爱妾褒姒主曾在这里演出了一场兴起烽火戏诸侯的历史悲剧,从而葬送了西周王朝。相传秦始皇生前在骊山与神女相遇,游览当中欲戏神女,神女盛怒之下,朝他脸上唾了一口,这样秦始皇很快生长了一身的烂疮。虽然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但隐隐约约可以看出秦始皇与骊山似乎有些缘份。他的墓地也选在骊山之旁。秦始皇为什么特别迷恋骊山这块风水宝地呢?
古人把墓地的选择看作是一件造福于子孙后代的大事,尤其象秦始皇这个企图传之于万世的封建帝王自然对墓地的位置更加重视。他之所以要安葬在骊山之阿,据北魏时期的郦道元解释:"秦始皇大兴厚葬,营建冢圹于骊戎之山,一名蓝田,其阴多金,其阳多美玉,始皇贪其美名,因而葬焉。"郦道元的观点受到学术界多数学者的肯定。不过笔者曾著文提出过异议。在笔者看来秦始皇陵选在骊山之阿一是取决于当时的礼制,二是受"依山造陵"传统观念的影响。(见拙作《秦始陵园渊源试探》、《文博》1990年第5期。)现在从风水角度来看秦始皇陵也不失为一块理想的风水宝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已兴起了依山造陵的观念。后来人们选择墓地又特点重视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见《大汉原陵秘葬经》)依山傍水被古人视作最佳风水宝地。至于这个观念始于何时,无从考起。笔者曾以为秦始皇陵是依山造陵的典范,现在看来这个结论不够全面,也不甚确切。应该说秦始皇陵是"依山傍水"造陵的典范。秦始皇陵园南依骊山,北临渭水,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实。然而在秦始皇陵的东侧也有一道人工改造的鱼池水。按《水经注》记载:"水出骊山东北,本导源北流,后秦始皇葬于山北,水过而曲行,东注北转,始皇造陵取土,其地于深,水积成池,谓之鱼池也。……池水西北流途经始皇冢北。"可见鱼池水原来是出自骊山东北,水由南向北流。后来修建秦始皇陵时,在陵园西南侧修筑了一条东西向的大坝,坝长1000余米,一般宽40多米,最宽处达70余米,残高2至8米,它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五岭遗址。正是这条大坝将原来出自骊东北的鱼池水改为西北流,绕秦始皇陵东北而过。此外,在陵园东侧,在川流不息的温泉水经过。据《水经注》记载:"在鱼池水西南有温泉水,世以疗疾"。《三秦记》曰:"郦山西北有温泉。"可见当年的温泉与西北的鱼池水相对应。由此不难发现秦始皇陵的风水特点是,南面背山,东西两侧和北面形成三面环水之势。"依山环水"不正是秦始皇陵特意选择的风水宝地吗?
秦代"依山环水"的造陵观念对后代建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西汉帝陵如高祖长陵、文帝霸陵、景帝阳陵、武帝茂陵等就是仿效秦始皇陵"依山环水"的风水思想选择的。以后历代陵墓基本上继承了"依山环水"的建陵思想。

地宫被盗的传说

秦始皇陵的收尾工程尚在进行之际,公元前209年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爆发了,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关东各地纷纷响应。由周文率领的一支浩浩荡荡的起义军不久便打到戏水附近,(戏水位于陵园东北的新丰镇附近)距陵园不足10华里。这时数十万修陵人员只好遵命放弃未完成的陵园工程,跟着少府令章邯阻击起义军,摇摇欲坠的秦王朝在掐扎中维持了不足一年的时间便告覆灭。随着秦王朝的覆灭,秦始皇陵的厄运也就降临了。
最早光顾秦始皇陵园的是楚霸王项羽。关于项羽盗掘秦陵的情节和盗掘程度史书记载不尽相同,甚至前后出入较大。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项羽掘始皇陵一事是极其严谨的。在他所有涉及陵园的记载中只字未提项羽近代陵一事。只是在刘邦与项羽在战前对骂时,刘邦列举了项羽的十大罪状,其中一条就是"掘始皇帝冢"。此话出自项羽的对手刘邦之口,是否确有其事连司马迁撰写《史记》时也无法断言,只好客观地永远了刘邦的原话。后来班固在《汉书》记载此事时也是比较慎重的,"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大师至其下矣。项籍焚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球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紧闭之祸,岂不哀哉"。班固这段话同样也不是他本人的发明,这段话出自汉成帝的大臣刘向安下心来的上谏书中。当年汉成帝营造延陵,不久又改变计划营造昌陵,"营起昌陵,数年不成,复还归延陵,制度泰奢。"面对成几次改变陵址,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刘向劝谏成帝应当薄葬,反对厚葬。他在谏书中既列举了薄葬典型又谈到厚葬的恶果,其中秦始皇就是他着重叙述的一个厚葬的例子。作为一篇论说文的谏书,作者的主观动机及感情色彩是显而易见的,其中涉及的历史事例未毕完全确切。即使如此作者对项羽盗掘始皇陵的记述也是有分寸的。项羽只是"焚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数年之间,外项籍之为,内离牧之祝。"可见刘向的谏书中谈到项羽焚烧地面上的宫宇宫室,并没有断言项羽盗掘秦陵。总之从《史记》、《汉书》这些原始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结论:项羽带兵挖过始皇陵。总之从《史记》、《汉书》这些原始记载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初步结论:项羽光顾始皇陵,纵火焚烧了陵的园的"宫室营宇",但无法断言项羽带兵挖过始皇陵。然而到了北魏时期郦道元作《水经注·渭水》时,他的记载与《史记》、《汉书》就不大相同了。他这样写道:"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作物不能窜,关东盗贼销椁取铜,牧羊人寻羊烧之,火延九十日不灭"其实这段记载的内容一部分来自《汉书》,始牧羊人寻羊烧之;而另一部分则空无一人不同于《汉书》,如"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显然郦道元的记载做了人为的发挥,字里行间充满了虚张色彩。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距秦亡一百多年,《汉书》作者班固别具匠心秦亡二百年,郦道元具秦亡四百多年,按理具秦朝时间愈近记载应当愈细。可是司马迁只是通过刘邦之口,以"掘始皇帝冢"一笔带过;班固也是通过刘向之口,说项羽"焚其宫室、营宇"。可见这两位史学大师对于项羽是否盗掘秦陵一事,态度十分慎重,未置可否。然而后来的记载则肯定的说:"项羽入关发之,以三十万人,三十日运物不能穷。"这里连挖墓的人数、挖出的东西运了多少天都记载的一清二楚。这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怀疑,郦道元的依据何在?另外,《汉书》及《水经注》中牧儿烧其地宫的说法恐怕也不足为信。

陵墓内果真有飞雁吗?

秦地宫内有哪些珍贵的随葬品?千百年来由此引发了许多神奇的传说故事。地宫飞雁就是一个十分迷人的传说。
《三辅故事》记载,楚霸王项羽入关后,曾以三十万人盗掘秦陵。在他们挖掘过程中,突然一只金雁从墓中飞出,这只神奇的飞雁一直朝南飞去。日月星移过了几百年,到三国时期,(宝鼎元年)一位在日南做太守的官吏名曰张善,一天,有人给他送来一只金雁,他立即从金雁上的文字判断此物乃出自始皇陵也。这个神奇的传说有没有历史依据?近年来有的学者著文指出:"这虽然是个传说故事,但说明秦陵内的文物曾经流失于外,并且远达云南以南。至于说金雁制作精巧,不但好看,而且还能飞,这也是有可能的。因为在春秋时期,著名工匠鲁班已经能制造出木雁,在天空中飞翔,直飞到宋国的城上。几百年后,秦国的工匠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是可信的。”(武伯纶、张文立《秦始皇帝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年3月)那么,这个传说故事究竟可信不可信?
在中国这个历史上不甚看重科技的国度内,假若在2200多年前就能制造出会飞的金雁,这在中国科技史乃世界科技史上都是一个罕见的奇迹。然而,金属飞雁的可信程度确实令国人捏把汗。假若你仔细推敲一番,立即就会看出这个传说的破绽之处。试想一个金属物体在空中飞翔并不象放风筝和轻气球那样简单易行。后者由于质量轻,它借助于自然界的风力就可以在空中飞翔,然而对于一个金属物体来说,它如果没有机械动力单靠自然界的风力,不要说空中飞行恐怕连起飞这个基本的难题也无法解决。2200年前的中国何以能解决金属物体的飞行动力问题呢?再进一步分析,假设秦代有能力制作会飞的金雁,那么金雁埋入地宫之后将会不停地自动飞翔,一直在地宫内飞行了近一千个日日夜夜。当项羽打开地宫的墓道时,这个自动飞翔的金雁又沿着地宫的墓道顺利地飞出地面,然后又越过秦陵南侧数千米高的山峰飞往遥远的南方。如果这个奇闻不是闲聊文人编造出来的说,那么,金雁的控制与指挥系统恐怕连今天的电脑也望尘莫及了。所以,我们可以肯定说秦陵金属飞雁的传说没有丝毫的可能性,具有现代科技意识的中国人切勿轻信这个传说了。
金雁传说的辨误问题到此应该结束了。然而进一步来说古代文人编造的这个传说故事在历史文献上有没有一点蛛丝马迹呢?笔者查阅了汉代有关的文献记载,发现在司马迁和班固的记述中有一句:"黄金为凫雁"的文字,显然两位史学大师记载的是墓内有用黄金制作的"凫雁",而古代文人很可能由此又演义和"创作"了飞雁传说的故事。

陵园修建了多少年?
秦皇扫六合,虎视何雄哉,刑徒七十万,起土骊山隈。

这脍炙人口的诗句出自大诗人李白笔下,它讴歌了秦始皇的辉煌业绩,描述了营造骊山墓工程的浩大气势。的确,陵园工程之浩大、用工人数之多、持续时间之久都是前所未有的。
陵园工程的修建伴随着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当他13岁刚刚登上国王宝座时,陵园营建工程也就随之开始了。古代帝王生前造陵并非秦始皇的首创。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国王生前造陵已蔚然成风。如赵肃侯"十五年起寿陵"(<史记>;还有平山县中山国王的陵墓也是生前营造的。秦始皇只不过是把国君生前造陵的时间提前到即位初期,这是秦始皇的一点改进。陵园工程修造了30多年一直至秦始皇临死之际尚未竣工,二世皇帝继位,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基本完工。
纵观陵园工程,前后可分为三个施工阶段。自秦王即位开始到统一全国的26年为陵园工程的初期阶段。这一阶段先后展开了陵园工程的设计和主体工程的施工,初步奠定了陵园工程的规模和基本格局。从统一全国到秦始皇三十五年,历时9年当为陵园工程的大规模修建时期。经过数10万人9年来大规模的修建,基本完成了陵园的主体工程。自秦始皇三十五年到二世二年冬,历时3年多是为工程的最后阶段。这一阶段主要从事陵园的收尾工程与覆土任务。尽管陵墓工程历时三十七八年之久,整个工程仍然没有最后竣工。当时历史上爆发了一次波澜壮阔的农民大起义。陈胜、吴广的部下,周文率兵迅速打到了具陵园不足数华里的戏水附近(今临潼县新丰镇附近)。面临大军压境、威逼咸阳之势,二世这位未经风雨锻炼的新皇帝惊慌失措,召来群臣商讨对策。他,一幅丧魂落魄的样子,向群臣发出"为之奈何"的哀求。这时少府令章邯建议:"盗已至,众疆,今发近县不及矣,骊山徒多,请赦之,授兵以击之。"二世当即迎合,并让章邯率领修陵大军回击周文的起义军。至此尚未完全竣工的陵园工程才不得不中止。
总之,陵园工程由选点设计、施工营造到最后被迫中止,前后长达三十七八年之久,在我国陵寝修建史上名列榜首,它甚至比埃及胡夫金字塔修建的时间还要长8年。

中国古代墓葬形制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漫长历史过程。在我国,距今三万多年前的母系氏族社会早期的山顶洞人已经埋葬死者并放置适当的随葬物品,这实际上已经具有成熟而寓意明显的丧葬。从此,丧葬形制和习俗,成为中国各民族尤其是汉族的文化组成部分,直到今天。


一,古墓是中国古代遗址的绝对多数

根据中国第三次地下文物调查的结果,中国有古墓葬139458座,占所有地下古遗址的72%。

多吗?真是太少了!在五千年的泱泱大国里,古代中国经历了近百亿的战争、饥荒、瘟疫和饥饿,每一个失去的灵魂都像秋叶一样被抛向最终的归宿!并留下数百处墓葬遗址,几乎都是帝王将相的墓葬。可悲的是,几乎所有的都被偷了!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古代诗人和历史学家,几乎没有留下精致的诗歌,现在记录一首匿名的诗:


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


但见丘与坆!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以薪。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远故闾里,


欲归道无因。一一古墟墓诗


虽然这首悲伤的诗不一定指的是皇陵,但是前人留下的痕迹都应该变成一片黄土。


二,古代的墓葬是从原始到高级的过程


1 仰韶文化时期的墓葬


这一时期的墓葬只是在挖坑“软葬”。有的是两个男人葬在一起,四个女人葬在一起的坟墓;甚至男女都是分块葬的(比如宝鸡白首岭宗族墓)。因为当时是母系社会,男女都只能葬在自己的宗族墓地。

(广西南宁贝丘墓,上图为剖面图,下图为平面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人体骨骼的形状是卷曲的,向侧面弯曲。随葬品是几块彩石,头骨垫白水泥。原始社会就是这样,只有天堂好;地下安息吧!


2 《易经》 解释“葬”字,注家蜂起


老实说,仰韶文化遗址的墓葬可以发现,死者大多是当时具有部落身份的人,其余死者大多被遗弃在山野,在那里,下一只鹰啄,老虎吞吃。后来,我学会了用树枝和草叶覆盖它,细心的网友可以从“葬”字的结构看出其中变化。所以 《易经》 又说:“古者葬厚衣之以薪”,这就是用最早的文字记载了更进一步的土葬了。出发

当时以墨子为首的社会舆论并不提倡厚而刚愎自用。他讲述了尧、舜、禹的葬礼,他们都有三个衣领的衣服和三英寸的桐棺,但他们埋得更深。

权威经典如《刘向传》也记载:“黄帝葬于桥山,尧舜于济阴、丘垄皆小,葬具甚微。尧葬于苍梧,二妃不从,禹葬会嵇、不改其列。殷汤无葬处。文、武周公葬于毕(陕西咸阳的城北),今天可能只有一大土堆(丘垄)供人凭吊。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樗里子葬武库,皆无丘垄之处。(无坆头)虽然当时已经是奴隶社会,与原始社会的经济文化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墨子的主张无疑的具有“高瞻远瞩”的眼光,十分正确。


二,封建社会陵墓的贪大求固,始自秦始皇

(秦始皇陵)

秦始皇统一宇宙,野心勃勃,贪得无厌。从阿房宫到长城,再到秦始皇陵,京城都快累垮了。据北昌安县记载:“始皇葬于骊山,陵丘甚为雄伟,史载陵高1240尺虽然是“虚高”,但是,高25丈是有的。


我去过几次第一陵墓。秋冬之交,柿子红,一望无际。站在“山”上,其他的山都显得矮矮的挺大方的.它是正方形的,东西长约1600英尺,南北长约1700英尺。


到了汉代,墓葬的记载和器物已经超过了周秦时期。《汉书》记载:“http://


据我所知,汉武帝茂陵是挖一个深洞,把梓官放在中间,四周堆砌紧凑的四方柏折缝的梓宫,堆砌几间柏折缝的房间,这样互通的门道可以六匹马并行。如此豪华的土葬制度,足以消耗国库五铢。



(汉武帝茂陵)


天子即位明年,将作大匠营陵。用地七顷,方中用地一顷;深十三丈,常坛高三丈,坟高十二丈,明中高一丈七尺,四周二丈,内梓宫巨柏,黄杨、题凑。以次百官藏毕其设,四通羡门,容大车六马皆藏之。


都在Xi安周边县,唐太宗昭陵在礼泉县(以产苹果闻名),甘岭在梁山,赣州西北五里,共有十八个陵墓。


昭陵位于礼泉县九嶷山。形势严峻。山挖成洞,三面有山墙。龙口被3000颗巨石封住。仔细考虑了一下,还是被狂钱的朱文挖的。

(唐太宗昭陵)

二,唐陵集团

位于甘县梁山。形势恢弘,气魄不逊于甚至不如其父昭陵。因为梁山摇滚倔强,跟炸药没关系。甘岭珠宝被形容为“富如敌国”,绝对正确!


(甘霖)

唯一幸存的是位于陕西省乾县的乾陵!

宋代陵墓群在河南省巩县被称为八陵。在洛水和洛水之间的平原上,有八位皇帝,包括太祖、太宗、宗申和哲宗。不幸的是,他们被野蛮人摧毁了

元朝只有80年的历史。外族征服,内斗,特殊时期,特殊风俗,元朝墓葬好,不说了!

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后,因为痛恨元朝统治者,在文化上坚决恢复汉制,包括墓葬形制,厚葬之风又开始吹起,轻松超越大宋,直攀汉唐。今天,昌平的明十三陵可以傲视天下了!

当然,朱元璋葬于南京中山,为孝,规模极其宏伟。陵前神道两侧,有卧狮、立狮、立袍、卧骆驼、立骆驼、卧象、立象,明代风格浓厚,不亚于唐、南北朝的石刻艺术。

大明最穷的皇帝荀国至今失联,所以没有陵墓。

朱迪迁都北京后,永乐五年,因仁孝皇后崩于南京,永乐十一年选黄图山(后改称天寿山)葬于此,十二年七月,朱迪北伐,崩于木川,葬于著名的赤池河长陵。从那时起,明朝的皇家陵墓就位于他们周围,除了景宗,直到最后一个皇帝的四宗(崇祯)。

(长岭)

三,盛唐的落幕,至宋元日落西山!

清朝从满洲崛起,一切法律法规都模仿中国的制度。除了衣服和头发,就皇陵而言,当然不比十三陵好,但那时候是全国最好的,包括它的建筑艺术!

清太祖努尔哈赤墓在奉天(沈阳)附近的涪陵。唐太宗葬于昭陵(又名北陵)。

后来的皇帝,东陵葬在北京附近的遵化,西陵葬在黟县。


(清东陵景陵公主花园)

虽然清朝后期很惨,但他们还是把中国陵寝文化保留到了日落。

一些特殊坟墓的图片:


(三国时期著名的张辽墓)

(宜宾地区悬棺葬)

(石葬西北)

附言

都死了,但是“皇帝说崩,诸侯说死,大夫说死,书生说死,老百姓说死。”我不知道什么叫做时代的列车。求朋友帮忙,请留言讨论!



  • 我想问下,古墓地宫的结构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像盗墓笔记里写的那样...
    答:中国古代习用土葬。新石器时代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竖穴式土坑墓,地面无标志。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中曾发现不少巨大的墓穴,有的距地表深达10余米,并有大量奴隶殉葬和车、马等随葬。周代陵墓集中在陕西省西安和河南省洛阳附近,尚未发现确切地点,陵制不详。战国时期陵墓开始形成巨 嘉庆皇帝陵墓 大坟丘...
  • 中国古代西汉墓葬的葬法及陪葬品是什么?
    答:秦、汉代普遍用横穴式的洞穴作墓圹,用砖和石料筑墓室,在形制上模仿现实生活中的房屋。这是中国古代墓制的一次划时代的大变化。这种变化主要是从西汉中期才开始的,首先发生在黄河流域,然後普及到各地。在贵族大墓中,河北省满城汉墓和山东省曲阜九龙山汉墓可以作为西汉中期新兴的横穴式墓的代表。它们...
  • 古代各朝代墓葬有什么特征?
    答:实际上,木构的宫殿和石室墓的建造是中国古代建筑史上两条并行发展的线索。 西汉一代留给今天的人们最深刻的印象也许就是数不清的古墓,以及同样多的遗憾。 在陕西渭河的北岸,分布着9位西汉皇帝的陵墓,其他贵族墓葬一共500多座,它们中的很多都曾被盗墓贼光顾。 今天看这些皇帝的陵区,显得有些荒凉。实际上,...
  • 古代皇帝的陵墓是什么样的
    答:在陵墓区域内还发现有少数中型墓和大量的小型墓,应该是属于这些大墓的陪葬墓和殉葬坑。另外,还有大量的祭祀葬坑。这些墓都属于土坑竖穴墓,按照平面形状可分为:亚字形、中字形和甲字形三种。亚字形大墓的墓室平面呈亚字形或方形。中字形大墓,墓室平面呈长方形。甲字形的大墓只发现了一座,墓室平面呈长方形,传说...
  • 曹操墓有什么样的风格特点?
    答:祭祀设施:曹操墓内设置有多处祭祀设施,用来进行祭祀仪式和供奉神祇。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祭台,祭台高大、庄严,由台身、台足、台盖等部分组成,以石材制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综上所述,曹操墓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其布局规整、石雕装饰、墓道和门楼、祭祀设施等方面,是中国古代墓葬中的一件宝贵文化...
  • 秦始皇的墓是什么样子的?
    答:“这种宫墙是前所未有的发现!这种崭新的墓葬形式可以称为‘秦陵式’。秦陵式宫墙对中国古代陵墓制度的研究能起多大的推动作用,现在还无法预知。”段清波说。 地宫“防水大坝” 除了宫墙,研究人员发现在秦陵周围地下存在规模巨大的阻排水渠。 段清波说,长约千米的阻排水渠其实是堵墙,底部由厚达17米的防水性强的...
  • 秦始皇的坟墓是什么样的?在哪里?
    答:根据初步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城呈方形,周长3000米左右,北墙有2门,东、西、南3墙各有1门。外城呈矩形,周长6200余米,四角各有门址一处。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桶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陵墓地宫中心是...
  • 关于中国古代墓葬制式与结构?
    答:结构转变的社会文化基础 汉代为我国古代墓葬方式发生大转变的时代。以来为墓葬主流的竖穴木椁土坑墓,在汉代转变为砖室墓。若我们相信一个汉人处理死者的方式基本上乃是根据一套固定的习俗,而这习俗也反映出社会中所普遍流行的价值观与宗教观,因此这习俗的变动也代表人们在某些信仰的想法上,以及其他社会...
  • 大陆发现有什么汉代以前的墓葬?
    答:后来,“鹿鹤”还被随州市定为自己城市的标志,从武汉沿316国道乘车去随州,一进城区,便远远看见那只高傲的“鹿鹤”矗立在街心花坛,似乎在向人们展示着古代随州的灿烂文明(鹿鹤今已不存此处)。2007年第八届中国艺术节的吉祥物“楚楚”就是以鹿鹤为原型。然而在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中,最引人注目的...
  • 阿尔泰山脉大草原上千年坟墓的结构是什么样子的?
    答:古代西伯利亚人建造坟墓时力求坚固耐久,美观则被放在了第二位,但没有料到,阿尔泰山脉草原上的气候,竟然会将他们的精美手工艺制作保存下来。阿尔泰草原冬季漫长酷寒,夏日则凉快而为时甚短,年平均温度通常不会低至形成永冻层,保存坟墓完整主要是依赖于独特的结构。鲁登科发掘到的大墓穴,全部依照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