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名词解释大全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0

病理学名词解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常见的:

  1. 适应(Adaptation):指细胞、组织、器官和机体对于持续性的内外刺激做出的非损伤性反应。

2.肥大(Hypertrophy):细胞、组织或器官体积增大称为肥大。组织、器官的肥大通常是由于实质细胞的肥大所致,可伴有细胞数量的增加

3.增生(Hyperplasia):器官或组织的实质细胞数目增多称为增生。增生可致组织、器官的体积增大。

4.萎缩(Atrophy):是已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萎缩的器官常伴有细胞数量的减少。

5.化生(Metaplasia):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转化为另一种分化成熟的性质相似的细胞的过程。

6.线粒体渗透性移位:线粒体损伤常导致线粒体内膜高导电性通道的形成,称为线粒体渗透性移位。

7.自由基:具有未配对外层电子的化学基团。主要包括羟自由基(OH。)、全羟自由基(HO2。)、超氧离子(O2-)、CCl3。自由基和不属于自由基的过氧化氢(H2O2)。前三者称为活性氧基团。

8.髓鞘样结构(Myelin figure):是指细胞质膜和/或细胞器膜脂质片断的螺旋状或同心圆层状卷曲。见于细胞不可逆损伤。

9.细胞水肿(cellular swelling):或称水变性(hydropic degeneration),是细胞损伤中最早出现的病变,系因线粒体受损ATP生成减少,细胞膜Na+-K+泵功能障碍而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和水的过多积聚。常见于缺氧、感染、中毒时心、肝、肾等器官的实质细胞。

10.脂肪变(Fatty change):中性脂肪(甘油三脂)蓄积于非脂肪细胞的细胞质中称为脂肪变,多发生于肝细胞、心肌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

11.虎斑心:心肌脂肪变时,脂肪变的心肌呈黄色,与未受侵犯的红色心肌相间排列,形成状似虎皮的斑纹,称为“虎斑心”。

12.心肌脂肪浸润(fatty infiltration):指心外膜下有过多的脂肪并向心肌内伸入,心肌因受伸入脂肪组织的挤压而萎缩并显薄弱,称为心肌脂肪浸润。见于高度肥胖者或饮啤酒过度者,大多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可因心衰而猝死。

13.黄色瘤:吞噬大量胆固醇的巨噬细胞胞质呈泡沫状。这些细胞可成团出现于皮下,形成瘤样肿物,称为黄色瘤。

14.Russell小体:浆细胞合成的免疫球蛋白积聚在内质网中,使内质网明显扩张形成大的均质的嗜酸性包涵体,称为Russell小体。

15.淀粉样变(amyloid change):是指细胞外间质内出现淀粉样蛋白的异常沉积。淀粉样物质为结合粘多糖的蛋白质,遇碘时被染成赤褐色,再遇硫酸则呈蓝色,与淀粉遇碘的反应相似,故此得名为淀粉样物质。HE切片上镜下特点为淡红色均质状物沉积,常见于细胞间、小血管基底膜下或沿网状纤维支架分布。

16.玻璃样变:细胞或间质中出现HE染色为均质嗜伊红染半透明状的蛋白质蓄积称为玻璃样变,或称透明变(hyaline degeneration).分为细胞内玻璃样变、纤维结缔组织玻璃样变和细动脉壁玻璃样变。

17.粘液样变(mucoid degeneration):是指间质内有粘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常见于间叶组织肿瘤、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等。镜下:间质疏松,有多突起的星芒状纤维细胞散在于灰蓝色粘液样的基质中。

18.脂褐素(lipofuscin):是细胞自噬溶酶体内未被消化的细胞器碎片残体。脂褐素只代表自由基损伤和脂质过氧化的结果,通常见于老年人、营养不良和慢性消耗性病人的肝细胞、心肌细胞和神经元内,故有老年性激素和消耗性激素之称。

19.含铁血黄素(hemosiderin):是血红蛋白代谢的衍生物,红细胞或血红蛋白被巨噬细胞吞噬后,通过溶酶体的消化,来自血红蛋白的Fe3+与蛋白形成电镜下可见的铁蛋白微粒,若干铁蛋白微粒聚集成为光镜下可见的大小不一的金黄色或棕黄色颗粒,具有折光性。含铁血黄素通常见于骨髓、肝、脾的巨噬细胞内。普鲁士兰反应成蓝色。

20.心衰细胞:长期反复发作的心力衰竭患者,因肺内持续充血,漏出的或因毛细血管破裂出血的红细胞被肺内巨噬细胞吞噬,然后以含铁血黄素形式沉积下来。这类出现于左心衰患者肺内和痰内的含有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21.病理性钙化(pathologic calcification):在骨和牙以外的组织内有固体的钙盐沉积称为病理性钙化。

22.营养不良性钙化(dystrophic calcification):指继发于局部组织坏死和异物的异常钙盐沉积,可见于结核坏死灶、脂肪坏死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血栓等。

23.转移性钙化(metastatic calcification):指全身性钙磷代谢障碍,血钙和血磷增高所引起的某些组织的钙盐沉积。可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D过多症等。转移性钙化钙盐常沉积于正常泌酸的部位,如肺泡壁、肾小管基底膜和胃粘膜上皮。

24.坏死(necrosis):是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坏死后的细胞和组织不仅代谢停止、功能丧失,而且细胞内物质的渗出,引起周围组织的炎症反应。可由自溶或异溶引起。

25.核固缩(pyknosis):由于坏死细胞核水分脱失,染色质凝聚,细胞核变小,嗜碱性增强,称核固缩。

26.核碎裂(karyorrhexis):细胞核由于核染色质崩解和核膜碎裂而发生碎裂,可由核固缩碎裂成碎片而来。

27.核溶解(karyolysis):由非特异性DNA酶和蛋白酶激活分解核DNA和核蛋白所致,核染色质嗜碱性下降,死亡细胞核在1-2天内完全消失。

28.凝固性坏死(coagulative necrosis):蛋白质发生凝固且溶酶体酶水解作用较弱时,坏死区呈灰黄、干燥、质实状态,称为凝固性坏死。多见于心、肝、肾、脾等器官,此种坏死与健康组织间界限多明显,镜下特点为细胞结构消失,而组织轮廓尚存。

29.液化性坏死(liquefactive necrosis):由于坏死组织中可凝固的蛋白质少,或坏死细胞自身及浸润的中性粒细胞等释放大量水解酶,或组织富含水分和磷脂,则细胞组织容易发生溶解液化,称为液化性坏死。

30.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是特殊类型的凝固性坏死。肉眼观微黄,质松软、细腻,状似干酪而得名。主要见于结核病。镜下原有的组织结构完全崩解破坏,呈现一片无定形、颗粒状的红染物。



  • 病理学名词解释
    答:病理学是一门研究发病原因、原理及在患病过程内出现的代谢、功能等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的医学。1、病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2、病理学一直被视为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充分表明了它在...
  • 病理名词解释大全
    答:关于病理学的重点名词有哪些?下面是我为你整理出来的关于病理学名词的解释,希望对你学习有所帮助!病理(bìng lǐ)是指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病原理和疾病过程中发生的细胞、组织和器官的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出自于王守仁《传习录》卷下:“医经折肱,方能察人病理。&rdquo...
  • 病理学名词解释,消化
    答:消化性溃疡:  临床上,患者有周期性上腹部疼痛,反酸,嗳气等症状。病理学上,以胃或十二指肠黏膜,形成慢性溃疡为主要表现。革囊胃:   癌组织向胃壁内呈弥漫浸润,导致胃壁增厚,变硬,胃腔缩小,黏膜皱襞大部分消失,胃的形状似皮革制成的囊袋状,属于进展期胃癌。肝细胞气球样变: &...
  • 病理学的名词解释
    答:理学是研究人体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及疾病过程中机体的形态结构、功能代谢变化和病变转归的一门基础医学课程。正因如此,病理学一直被视为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学科”,充分表明了它在医学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是由病理学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病理学(Pathology)是用自然...
  • 病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答:病理学的探索不仅限于细胞层面,还包括器官和组织的宏观变化。例如,绒毛心的纤维素覆盖,McCallum斑的心内膜增厚,都揭示了疾病的独特表现。总的来说,病理学通过研究这些重点名词,为我们理解疾病提供了丰富的细节和深度,帮助我们在诊断和治疗上做出更精准的判断。从炎症的细微过程到恶性肿瘤的复杂演化,...
  • 病理学名词解释
    答:病理学的释义:一门研究发病原因、原理及在患病过程内出现的代谢、功能等方面的改变及其规律的医学。知识拓展:提起病理科大家可能比较陌生,有人甚至会把病理科和病案科混为一谈,其实病理科是医院的一个重要的辅临科室。就像大家熟悉的放射科、B超室、检验科一样。那么病理科到底是干什么的呢?它最主要...
  • 病理学名词解释 适应
    答:《病理学》名词解释 适应(adaptation):细胞和由其构成的组织、器官能耐受内、外环境中各种有害因子的刺激作用而得以存活的过程,称为适应。适应在形态上表现为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 病理学的名词解释'机化怎么解释
    答:机化:坏死物、血栓、脓液或异物等不能完全溶解吸收或分离排出,则由新生的肉芽组织吸收取代的过程称为机化。最终形成瘢痕组织。由于炎症或损伤所形成的组织内的异物通过溶解、吸收等加以处理的过程,称为机化。这个过程中有肉芽组织形成,吞噬细胞摄取异物,由于酶解使异物溶解吸收,以后随着肉芽组织的瘢痕化...
  • 病理学名词解释dic
    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intravascularcoagulation;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在进展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最终共同途径,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由于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促发小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两种...
  • 病理学名词解释dic
    答: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许多疾病在进展过程中产生凝血功能障碍的最终共同途径,是一种临床病理综合征。由于血液内凝血机制被弥散性激活,促发小血管内广泛纤维蛋白沉着,导致组织和器官损伤;另一方面,由于凝血因子的消耗引起全身性出血倾向。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