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散文随笔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7-22
  上海。

  我在想,我应该怎样看待这个被称之为魔都的城市。

  居住的地方,是距离上海市中心很远的松江区,一个叫做建设花园小区里,某一幢11楼泛白的日光灯万分闪耀,瞥一眼窗外,恰好看到自己倒影在玻璃上迷茫的脸,隐约间重叠着马路上桔红色的灯火。许是十一楼过高了,印象中本应该热闹的城市,倒显得有些许安闲。

  大概,安静处自是安静,繁华处自有繁华。除了马路上不曾安眠的灯光,松江似乎与“夜上海”的纸醉金迷完全不搭边,倒像是一个穿着棉麻衣裙的站在水边羞涩笑着的小姑娘,不言不语却偏偏有着自己的气质。我望着窗外很久,除了桔红色的灯光之外,还有一只蛾子纹丝不动地停靠在玻璃窗上,很久很久。

  这时候,感觉,上海真的就应该被称为魔都。

  如果记忆没有出错的话,第一个把上海称为魔都的人,是一个旅居上海的日本作家,他写了一本小说《魔都》。这本小说畅销于一个世纪以前,在那个时候的上海,拥有一种“兼容”的魔性,出现这种魔性的原因,在于租界的出现。租界与原本的县城相互冲突,渗透,上海让两个不同性质的空间共同存在于同一个空间里,有着错综迷离的世相。

  这种兼容的状态,如今上海仍然存在。

  高三毕业的那年暑假,跟着朋友一起来上海住了几天。就住在外滩,落地的玻璃窗前就是黄浦江,东方明珠。举起高脚杯里的红酒,学着电影《小时代》顾里的模样。上海好像就是一座欲望都市,新天地的奢侈品距离我们那么近又那么远,所以我会一直记得那个夏天在茂悦酒店的夜晚,一群人对着汩汩流淌的黄浦江剥小龙虾,朝着东方明珠一起啃西瓜,躺在两千块一个晚上的床上斗地主。那时候我就在想,这不该是上海的模样,黄浦江还是那个黄浦江,可是偏偏少了王安忆《长恨歌》里的味道,在城市的兜兜转转中,还是能找到老上海应有的模样,陈旧的弄堂里,有风,有雨,有故事,却不曾有岁月。好像,弄堂仍然拥有着上海最寻常的生活方式,无论是弄堂外是战火四起,还是国泰民安,它仍然是守着原本的模样,饱经风霜却日复一日的守着柴米油盐。

  上海,不过是一个距离故乡两个小时车程的城市。我认真的回想对于上海的最初印象来自于哪里,大概是记忆久远,最初这两个字多少显得有些模糊了,好像对于“上海”这个地方开始向往,是因为那时候读“新概念”作文。每年的新概念作文决赛都会在上海举行,家里买了一届又一届新概念作文的集,而这些参赛者描写最多的城市也就是上海。那时候对于上海应该是什么样子的还是模糊的`,不过小学时每年暑假都会收到在上海的阿姨邀请,去上海小住几日。

  暑假的上海如同其他城市一样燥热,烈日炎炎,宁可呆在家里吹吹空调,而在阿姨家的的记忆就停留在每晚一杯浓酸奶上,记得第一次吃榴莲也是在上海。可能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讲,对上海的记忆,味觉的记忆大于视觉的记忆。而上海也因为我或长或短的偶尔小住显得不那么陌生,而是渐渐的显出些许亲切。至少不同于游客,我有关上海的记忆也慢慢的拉成一条时间线。

  上海,还是那个上海。

  也或许是因为许多人对上海的描写,让上海这座城也成为了地标性的文学。它多面,又迷人,却偏偏因为生活,腾升出了烟火。

  • 散文随笔《因为懂得》
    答:散文随笔《因为懂得》 因为懂得,所以珍惜,穿行,飞度的光阴。所有的花开,都有温馨的理由。所有的叶落,都写着浓郁的牵挂。 在微信朋友圈看到这么一句美丽的话...杨洪波和黄友文他们两个在上海创业,开办了自己的企业。其他人再没遇见。但那相聚在一起的一幕幕,仿佛就在昨天。很期望有一天我们能聚在一起,好多个夜深的...
  • 窗外散文随笔
    答:窗外散文随笔1 窗外原本是一片绿化地,后来大家觉得单调,就陆续栽了几颗树。这些树大部分是常绿的大叶榕树,里面加杂着一颗樱花树和两颗银杏树。没想到今年...上海夏日,即便是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却感觉天空中漂浮一层灰白的云朵,总难以清爽,也许是透过玻璃看的缘故吧。窗外,大厦高楼林立,密密麻麻,堆满了我整个眼帘...
  • 博物馆的散文随笔
    答:另一处博物馆在上海。几年前,我到上海参加世博会。来去匆匆,一共三天时间。我在第二天上午参观了上海博物馆。尤其是参观了刚刚开放的瓷器、青铜器和石雕三个展室。我惊奇的发现上博前面的喷水池大气磅礴,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时或有虹霓般的效果出现。而一旦步入展室,你不能不被丰富的藏品所吸引...
  • 描写长江的散文随笔推荐
    答:下面是美文网我给大家推荐的描写长江的散文随笔,供大家欣赏。 描写长江的散文随笔推荐:长江,长江 谁点了春桃的粉瓣,让春桃照映孩童的腮红?谁孕了夏柳的翠叶,让夏柳晕染姑娘的青丝?谁净了秋阳的目光,让秋阳温暖小伙的胸怀?谁生了冬雪的歌声,让整座城市在四季变换中永葆生机? 那是哺育我成长的母亲——长江...
  • 吃在路上散文随笔
    答:不知是事先已有交待,还是青岛菜系原本就是这样,每道菜肴都不显辣,差不多是沪菜瓯菜的风味,我正饥肠辘辘,怎不大快朵颐,再也顾不上自己是什么吃相了。从青岛回来听到上海的“吴侬软语”时,我们自然又成了“秦淮人家”的老客,欲问又享受了什么口福,待我空闲下来时再来叙说。
  • 感慨散文随笔
    答:感慨散文随笔1 俯首,沧桑,友情,岁月。是谁在独自呻吟今生的淋漓 轮回,信仰,豆蔻,年华。是谁在暗叹深思前世的琉璃 弱水三千,谁举杯孤独自饮,繁华落尽,谁...初中开始就进行了业余的创作,高中一年级的时候在《上海新闻日报》和《北京连环画报》上发表了他的第一篇故事《我今年六岁了》。 1958年年仅19岁的他在《...
  • 巴金晚年以回忆性散文随笔《》最著名?
    答:《随想录》堪称一本伟大的书。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如果没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没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没有高度严肃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就不会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实人格的塑造。是巴金一生的心血。他在晚年终于写下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
  • 骆驼梁实秋
    答:骆驼梁实秋的文学创作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多个领域。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淡雅的风格著称,被誉为“清新派”的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作品有《骆驼祥子》、《茶馆》等,散文作品有《散文随笔》、《散文精华》等,诗歌作品有《春风词》、《秋夜歌》等。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
  • 一粒沙散文随笔
    答:一粒沙散文随笔1 一粒沙,藏在了我的眼里,却刺痛了我的心。——题记 一粒沙,它渺小的让人看不清它的形状,它模糊的让人捉摸不透。但意外的是,它飘进了我的窗户,吸引了我的视线。 或许曾几何时,不相信命运,仿佛就是虚无缥缈的流言蜚语,让人半信半疑。可此时此刻,我不能再继续逃避。脱离的生活轨迹,虽然偏离...
  • 经典随笔散文
    答:后来,该走的他还是走了。几天后,接到他从上海打来的电话,开头便是:“虹,我好牵挂你。”我的眼泪纷纷而下,我又何尝不在牵挂着他呢?农历的六月初四是他27岁的生日,我来到邮局给他发了封“生日快乐”的电报给他。没有他的日子,我感到前所未有的空虚,诗稿也一度失去了灵感,闲置在案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