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平时交流的时候,是不是用文言文?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13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大家应该都懂学习文言文的苦,一篇《出师表》为难过多少求学道路上的芊芊学子。

再看看我国经典四大名著,乃至如今我们能看到的所有古籍,基本上全部都是文言文。如果不是对文言文足够了解,哪怕(fan)优(zi)秀(dian)如我读起来也是磕磕盼盼,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

每每此时都忍不住佩服古人,毕竟日常如此沟通需要的不是一般的理解能力。

不过,文言文真的是古人正常的说话方式吗?人人见面打招呼出口都是“之乎者也”吗?非也~非也~如果古代一个正常人没事就讲文言文,是会被人笑话的。

古人平时都怎么说话的?

还记得鲁迅先生笔下的灵魂人物孔乙己吗?小说《孔乙己》中,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可是,孔乙己生活的年代,正是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过渡时期,为什么会让人半懂不懂,甚至惹人嘲笑呢?

这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正常人都不这么说话。古人说话,其实也是讲白话文。

这一点用历代皇帝的白话文圣旨举例子再合适不过了。

朱元璋时期,某群岛有倭寇来犯,地方官吏吓个半死不知所措,这时朱元璋一道圣旨下来: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告诉百姓每(们),准备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除了熟悉的首位固定格式,中间的内容实在熟悉又亲切,跟现代的语言一般无二。

有了朱元璋这个先例,明朝后面的皇帝也都喜欢用白话文宣旨,比如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也有一道圣旨:

“那军家每年街市开张铺面,做买卖,官府要些物件,他怎么不肯买办?你部里行文书,着应天府知道:今后若有买办,但是开铺面之家,不分军民人家一体着他买办。敢有违了的,拿来不饶。钦此。

如果说明朝皇帝的圣旨已经足够通俗,那大西政权的建立者张献忠的圣旨,则是十足的接地气: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咱老子叫你不要往汉中去,你强要往汉中去,如今果然折了许多兵马。驴球子,入你妈妈的毛!钦哉。”(《明季南略》)

另一位明确喜欢用白话文的还有咱们的网红皇帝雍正,他在大臣的奏折中批注: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勉之。

年羹尧出征西北,上折子讲到西宁战事紧张,他已经有十一天脑袋没挨着枕头了。雍正在奏折中批复道:

好心疼,好心疼,好心疼!

这还不够,雍正二年(1724年)年羹尧率部平定青海叛乱后,雍正又在奏折中批复:

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雍正朝汉文谕旨汇编》

除了朝代较近的明清皇帝,就连北宋著名诗人苏轼也在他的作品中,暴露了他的白话文习惯:

连皇帝和知名才子都说大白话,老百姓们就更不用说了。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大家都说的是白话,可为什么古籍中的语言都是文言文呢?

这是因为,古代其实有两套语言,说话用白话,写文章都用文言文。用专业术语来说,这个现象叫做“言文分离”。

为什么使用文言文写作?

说话和写作还要分两套语言?这样不是太麻烦了吗?为何不直接统一用白话,或者统一用文言文?其实这也是有考究的。

首先,古时候为什么会出现文言文?

其实文言文就是白话文的一种精简用语,为的就是节约书写成本。你想想看,先秦时期还没有纸,记录文字的工具是用竹简,更早的春秋战国时期也是用刀刻竹简,往上追溯还有用纺织物、石碑和青铜器来记录文字... 这样一来,记录成本太高了。为了用最精简的文字表达最多的意思,于是就出现了文言文。(这有点类似于早前的电报。)

刘知几在史书编纂之法《史通》里说:又叙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

据说,先秦时期,还是言文合一的,那时人们说的也是文言文。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为了 方便交流,人们在交流中逐渐将言语简化,到了汉代,普通人读文言文一般都要经过注疏才能看懂。而此时仅距离秦代才仅仅百年。

那这个时候为什么不直接将文言文的书写方式改成白话文呢?这就体现古人的智慧了!

古人之所以持续沿用文言文的书写方式,是因为古人发现,白话的口语变化真的好快啊!而且不同地区的口语差别太大了!可谓“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如果当时用白话写下文章,可能过个几十年后人就看不懂了,甚至换个地方就读不懂了。

有什么办法能够规避地域和文化代沟,实现人类的跨时空交流呢?

当然是定下一套固定不变,贯通古今的语言,专门用来写作!这样一来,后世子孙只需要加以学习,就能够畅读祖先的文章,通晓其意,实现跨越千年的沟通!

这套语言,便是文言文。

所以,即便2000年过去了,我们依旧能读懂《史记》,能有幸领略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

试想一下,如果司马迁用当时的方言撰写《史记》,如果古人都用如今看不懂的白话记录珍贵的文学古籍和名著,将是中国历史文明一笔不可估量的损失。

其实看到这里很多人也会发现,古代“言文分离”的做法,在现代也是普遍存在的。

我们在书写的时候用的是标准的汉语语言,但到了日常交流,还是会保留各地方言。虽然时间和地域的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方言。但无论何时何地何肤色国籍,只要使用汉字,只要切换标准普通话,就能实现零障碍交流,这便是古今人类文明与智慧的结晶。

越了解历史,越为我们祖先的智慧而骄傲,也越爱我的祖国!



  • 来聊聊古代人日常生活中说话是否用文言文?
    答:不是。文言是书面表达,现实中说话,不同地方不同俗语,还会出现十里不同音现象,为了沟通便利,不发生歧义,需要有通用语,于是有了雅言。为了便于书面的沟通、记录,于是有了文言。文言是个很伟大的发明。孔子的口语,韩愈的口语,朱熹的口语,其间差别很可能大到难以顺畅沟通的地步。我们今天看明清白话...
  • 明清之前的人说话之时用文言文还是用白话文,能不能回答明确的答案...
    答:因此古代人日常交流时使用与我们现在的口语相近的语言,只是写文章时才用那些之乎者也的文言文,以示很有学问,区别于普通的、没读过书的老百姓。所以不是说明清之前使用哪种语言,而是分场合而定。总之,古人说话既可用文言文,也会用白话文。
  • 古人日常交流说的是文言文吗?平民,文人之间是否一样
    答:古人日常交流说的不是文言文。无论平民与文人都一样。什么叫“文言文”?先要说清楚什么叫“文言”。自从有了文字之后,人们开始用它记录事情,这些最简单的记录毫无疑问要使用当时人们日常交流说的语言。但是,由于缺少纸张笔墨,用铜锥子在骨头上刻字很难,所以,只要能减少一个字就少刻一个字,能够...
  • 半文言文,古代的人平时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吗
    答:不是。文言文属于书面语体,不是用来说话交际的。各个时代的人说话都用当时的社会语言,和现代人一样。
  • 古人说话是用文言文的吗?为什么?
    答:古人说话都是用的文言文吗? 不是,文言文是书面语,和口语出入很大,就算读书人和官员(士族)平时也不是咬文嚼字没完没了。 记得采纳啊 不是的,这个概念是错误的 古人说话,正常的老百姓对话,和我们今天相差不大。 文言文是古代文人为了将普通的话写出来比较文雅,特意改变了原来的用词和句子...
  • 古人说话是用文言文的吗
    答:你好。当然不是的。不然文言文又怎么叫“文言文”呢?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是写成“文字”以后的一种格式,区别于“口语”。如今的“白话文”,也就是用“口语”来写文字,但口语这个东西是口口相传的,在流传的过程中,口语的样子会发生又大又快的变化。而古人将“口语”和“书面语”分开成两个...
  • 在古代,平时说话是说文言文吗?什么时候才不用文言文?
    答:古代平时说话不用文言文。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
  • 请问,古代人说话时,讲的是不是文言文按???
    答:其实在古代人与人之间说话也并不是都说文言文。只有一些自认为有高人一等的读书人才会与他人交谈时讲些之乎者也的话。 毕竟当时的社会是士农工商的模式。士便是读书人的代表。 并不想大多数人认为的那样句句口吐文言文。
  • 古人说话是不是说文言文?如果不是,他们是怎么说话的?
    答:古人说话的时候,肯定用的不是文言文。文言文应该算是他们的官方文字,大概就是普通话之于现代人的作用,不过文言文并没有普通话这般普及的这么广泛而已。古代除了文言文还有白话,白话才是日常生活用语。第一个原因,文言文精简,不适合大多数人使用。现代人对于文言文的解释,就是以古代口语为基础的书面...
  • 古代人在进行交流的时候,说的都是文言文吗?
    答:文言文:用文言写的文章所以很明显,文言是别于白话的古汉语书面语。这里强调的是书面语,只用于写作,不用于口语交流。古人的口语(白话)另成系统,与文言不尽相同,倒和我们今天所通行的口语有相似之处。口头语与书面语的根本区别,在于使用形式不同,用途不同。口头语用于人们日常交际,书面语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