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世界更需要中国,还是中国更需要世界?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5-17
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日日夜夜和世界紧密联系着,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特别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展时间,这样才能在世界的大舞台上立足。中国离不开世界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中国吸允着世界的“营养”。春秋时期水稻的引入、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唐朝时期各国人齐聚长安等等。到了近代,由于清王朝的腐败、闭关自守,使得中国落个挨打的被动局面。此时的中国又引入马列主义、并结合中国的实际灵活的运用了马列主义、发展了马列主义。时代的呼唤改革开放二十年来, 国始终在高速发展着。有句话这样说:“笑看国际风云变换,风景这边独好。”国际也高度赞扬中国的改革开放,越来越多的人到中国投资。中国为了让世界了解,大力开展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法制建设正在按着稳定的步伐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十二亿七千万的人民大众,社会风气明显改善。在国际社会的挑战面前,拥有无限智慧的中国人为了引入“外援”已经做好准备。 们也准备着 们明白:每一个人在成长中都离不开其他人的影响因素,一个组织想壮大,则需要其成员的统一努力,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在激烈的竞争中团结一切可以团结力量,走共同前进的道路才能获得最终的胜利。


  一、 国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的世界经济环境

  中国作为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的后来者,从国际经济比较的角度来看, 国现阶段的总体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国际经济竞争力尚弱,但参与国际经济分工的程度相对较高,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增长较快,国民经济对国际资本、技术、资源和市场的依存度逐年上升。对外依存度较高而竞争力较低的不平衡状态使 国参与国际经济竞争的自 保护能力相对较弱,这就使得 们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中可能遇到一系列问题甚至威胁。

  (一)外部不良因素对经济和社会稳定构成的冲击。经济全球化把世界各国纳入一个统一的经济运行体之中,经济的传导性和扩散性日益扩大。随着 国经济开放和融入世界经济步伐的加快,中国经济既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也会接纳世界经济传递出的各种变量,外部的资源和市场对 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力度不断加大;参与经济全球化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也隐含着巨大的风险,世界经济的波动会迅速影响到 国国内经济的发展,各类不良因素也会迅速传入国内,构成猛烈的冲击。

  (二)金融安全存在隐患。 国政府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前,已高度重视金融方面的经济安全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加强对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监管的政策和措施。但从长远看, 国金融体系的安全仍是经济安全诸问题中需予以重点关注的领域。东亚和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金融安全是经济安全最复杂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三)被迫接受一些对自己不利而且还不熟悉的国际制度和规则的约束。长期以来,发达国家为实现和维护自己的利益,制定了符合自己需要的国际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要参与国际经济体系,就必须遵守已有的国际条约和惯例,在经济主权上作出某些让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主权遭到削弱。随着 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融入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中国也将被迫接受一些由西方制定的、对自己不仅相当苛刻而且还不熟悉的国际制度和规则的约束,在某些方面,要依照国际规则对经济管理方式、对外经济政策、法律规则进行一定的调整,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 国制定经济政策和执行经济发展战略的自主性。

  (四)产业结构和市场面对的冲击。在当今世界经济体系里, 国仍然属于国际分工体系外围的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总体上仍然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低层次产业为主导,与发达国家形成的主要还是垂直分工。同时,由于 国外贸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相对较高,,外贸出口产品结构、出口市场分布和外资来源国结构等方面又存在高度集中现象,使 国经济发展容易受到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周期的不良影响和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

  二、世界经济环境给 国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机遇。

  (一)经济全球化为 国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的空间更加广阔。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参与国际分工可以在充分利用本国资源和发挥本国优势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国外资源和技术,弥补本国的不足,促进经济的发展。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协作越深刻、越密切、越广泛,创造的新生产力也就越多,经济全球化为世界各国参与国际分工创造了一个基本前提和条件,使 们有了一个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 国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与协调,主张实现东南亚联盟与 国的经济合作,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使 国吸收和借鉴国外文明成果、发展 国经济的步伐加快。

  (二)全球资本市场为弥补 国资本不足提供了便利。资金不足一直是阻碍 国经济发展,影响现代化实现的瓶颈。引进国外的资金,是解决 国资金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经济全球化促使全球资本市场形成,加快资金在全球范围流动速度,为各国引进资本提供了便利条件和可能性。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新的金融工具或金融产品层出不穷,使国际金融市场空前活跃,许多等待投资机会的资金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寻求最佳回报率。这些情况的出现为 国解决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提供了良机。

  (三)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为加速 国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有利条件。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流动,在世界范围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转移的浪潮。发达国家集中力量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附加值知识密集型产业,以抢占全球产业结构制高点,同时把劳动密集型产业或传统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国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低廉,是跨国公司进行国际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为中国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参与国际产业结构调整来加速 国的现代化进程创造了条件。

  (四)科学技术在全球的交流与传播为 国吸引国外先进科学技术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提供了机会。科学技术在全球无国界的发展使任何国家、任何集团、任何个人都已经无力完全垄断和控制新技术的传播,即使能在一定时期控制和垄断科技成果,也不可能永远控制和垄断它。本身已成为商品、可以进入市场买卖的科技成果最终会与一定的产业结合在一起,通过其自身的传递机制,扩散到全球,后进国家有可能利用引进的先进技术,越过或缩短传统产业的发展阶段,赶上和超过先进国家。

  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由此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经济全球化和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各国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同时,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南北差距扩大,贫困、疾病、文盲困扰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环境与发展的矛盾突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各国作出正确的战略抉择,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

世界只需要大日本帝国!中国美国最好互相把对方灭掉,大日本帝国趁机崛起。日本人应该是这么想的。谁不为自己的国家说话?

一个大国的崛起,意味着新的利益调整周期的开始。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着不确定性的调适周期,迄今,身处其间的各方仍未找到最合适的相处之道。

在一百年前梁启超那个时代,知识分子谈所谓的“西学东渐”。在一百年后的今天,所谓“西学”,已经不是一个“渐”与“不渐”的问题,它从人们的指尖到心脏全面侵入,已经从纯粹的思想跟抽象的理论层次,深入到生活里成为人们呼吸的世界,渗透到最具体的生活内容跟细节之中了。

然而什么是“全球化”,影响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是什么力量在“转化”谁,谁被谁“化”掉?

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曾在《世界是平的:“凌志汽车”和“橄榄树”的视角》书中谈到全球化不断进行的动态过程包含:市场、民族国家以及科技的无情整合,其彻底之程度为历史所仅见的一种让个人、企业以及民族国家,得以用比以前更广泛、更快、更深以及更便宜的方法來接触世界……”

换个说法就是你可以用英语跟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大多数人交流,去到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麦当劳、星巴克,去到世界各地都会看到人们穿着Nike品牌,甚至在同一互联网中追泰勒·斯威夫特,会说她是全球化的偶像。

与此同时,全球已有超过20,000个国际标准,统一世界各种产品规格、服务水准等;超过44,500家跨国公司,年营业额合计7兆美元;超过250个多边监管机构以及超过16,500跨境民间组织;每年航空旅客超过10亿人次,每年外汇交易额450兆美元,每年跨境基金投资额达60兆美元;国际贸易货值在过去50年,大幅上升超过16倍还不止。

同样的,世界变得愈來愈全球化,全球化种种新的发展令全球也出现新的局面,在这种种新的发展中,不同的群体、组织、国家、地区所面对的机遇与挑战不尽相同,得益与损失自然也不一致,由此引起了新的争端。

世界是平的

马克思曾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提到,是“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

很难想像,当初哥伦布离开西班牙的巴罗期小港于1492年抵达新大陆的那一刻开始,从此“环球同此凉热”,经济全球化的画卷逐渐展开。由此,欧洲商业资本主义通过远洋航行首先向美洲、然后向亚洲扩张,逐步把五大洲联结成了一片,从而开启了改变世界历史的全球化进程。

人们对世界地理认识出现了颠覆性的改变,产生了质的飞跃。

19世纪中叶,英国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并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积极推销自由贸易政策,这是全球化的第一次高潮。根据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的数据,经过第一轮全球化高潮,1913年时世界贸易量是1850年时的近十倍。

伴随着资本主义殖民地的血腥开拓,全球化进程也在很大程度上真正起步并发展起来。例如,曾有英国经济学家说过:“大洋洲有我们的牧场,阿根廷和北美西部草原上有我们的牛群。秘鲁送来它的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茶,而且我们的咖啡、白糖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岛。”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也成为了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时期。

一方面,以电力工业发展、内燃机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西方发达国家从蒸汽时代进入了电气时代,从以纺织工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革命进入到以钢铁、石化、电器、机械、汽车为代表的重化工业革命,生产力获得了新的大发展。这一时期,新的交通运输工具和新的通信手段不断出现,大大缩短了时空距离,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大发展。同时,国际投资迅速增加,人员流动比较自由,整个世界的联系开始真正走上了全球一体化进程。

 

二战后,美国取代英国成为主张全球化和贸易自由的旗手,是为全球化的第二次高潮。截至1971年这个关键的历史节点,该年的世界贸易量是1913年时的5.2倍,是1948年时的5.05倍。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类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包括资本、市场、产品、劳动力、资本家等各大要素已经成为全球现象。特别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分工与专业协作的网络已经成熟。跨国公司甚至取代国家市场而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在贸易、金融、技术和文化全球化以及军事技术的扩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全球化促进了劳动力全球化和新的国际分工,伴随的是资本、技术、劳动力的流动和产能的转移,主要方向是西方发达国家的落后产能和低端产业向第三世界国家进行转移,而资本和高端人才向发达国家聚集,这个过程是全球市场条件下,资本追求利润和效率的必然结果。

显而易见,跨国企业在过去二十年间无论在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上都呈现出巨大发展空间,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显著加快。在这个过程中,汽车产业成为领先且最具典型意义的产业之一。国际汽车产业发展新格局的出现后,也为二十年后中国汽车产业内外部发展态势的变化埋下了伏笔。

6+3的竞争格局

这是一笔令全球瞩目的交易。

1998年11月,戴姆勒-奔驰公司以360亿美元的巨资收购了美国克莱斯勒公司。戴姆勒,这家德国最大的公司,跨越大西洋兼并了顽强而富有民族激情的克莱斯勒公司,这位美国汽车工业巨头中最小的一个,从此痛失独立。骄傲而又实力强大的戴姆勒公司向世界表明,德国人的野心绝不止局限于欧洲。

《华尔街杂志》将此举称作“有史以来绝无仅有的一起工业并购案。”

戴姆勒与克莱斯勒的联姻对整个汽车业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并以前所未有的气势勾勒出国际间巨额并购的壮伟蓝图,并在那些积极寻求全球合作伙伴的竞争者之间激起了一连串的反应。

汽车集团们知道,如果他们仍然继续扮演地区制造商的角色,仅在一个国家内部运作,在新的条件下就会面临生存危机,如果他们能够迅速从地区制造商角色转化为全球制造商角色,才可能获得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所以当年的那些人们还在争论400万辆俱乐部是否存在,并长期苦于15万辆或20万辆经济规模难以达到时,事实上,跨国公司之间通过兼并、控股、参股等方式,已初步形成了 6+3的竞争格局,即通用-菲亚特-铃木-富士重工-五十铃集团,福特-马自达-沃尔沃轿车集团,戴姆勒克莱斯勒-三菱集团,丰田-大发-日野集团,大众-斯堪尼亚集团,雷诺-日产-三星集团和宝马公司、本田公司以及标致-雪铁龙公司。

仅六大集团的年产量均在400万辆以上,1999年他们的产量之和为4629万辆,占全球总产量的84.6%,其中通用集团的产量就占了24.6%,福特占16.5%。

1998年这一年世界汽车工业就发生了618件兼并收购案,交易金额总计达806亿美元。零部件工业的兼并重组也十分活跃,1999年美国国内最大的安全气囊生产企业TRW通过激烈竞争,以70亿美元并购了英国的大型零部件生产企业卢卡斯,使其能够与德尔福、博世相媲美,成为世界“三大”零部件跨国公司。

全球汽车工业巨头垄断的格局已经形成,并有进一步强化的趋势,而这一阶段也是各大跨国汽车集团全球价值链的最终形成阶段。

譬如利用全球资源实现零部件的全球采购,产品和销售网络的全球化布局,以及技术利用和研发系统的本土化,例如通用汽车分别在印度建立了约翰·韦尔奇技术中心;在中国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建立了通用研发中心;在德国慕尼黑建立欧洲研发中心。大众、福特、丰田等集团也在世界各地建立了研发机构。

根据美国政治经济学者罗伯特·赖克的说法,当消费者在美国花10,000美元买了一辆通用汽车时,其中的3,000美元付给了韩国流水线装配工,1,750美元付给了日本零件生产商,700美元付给了德国汽车设计师,400美元付给了台湾和新加坡零件生产商,250美元付给了英国广告厂商和销售人员,4,000美元付给了底特律和纽约的银行业者。

在全球化的大时代背景下,这样的例子清楚的体现了汽车行业复杂的生产制造网络。而当这些集团与上游供应商、下游销售商、服务商,建立起了诚信的合作伙伴关系后,除了使集团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扩大了获利空间,更让集团的竞争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与此同时,新兴市场正在不断崛起。

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拉美、亚洲、东欧等发展中国家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并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使得汽车市场迅速发展。特别是这些国家的贸易自由化取得了重大进展,许多过去长期趋于封闭和自我保护的国家和地区,通过降低或取消汽车产品的贸易壁垒开放本国市场,从而为跨国汽车集团进入新兴汽车市场提供了契机。

但是他们还没有注意到,全球汽车业的曙光已经在逐渐转向东方。

亚洲样本

虽然日本的汽车工业在二战前就已经经历了萌芽期,但是在二战后才是真正的崛起。

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处于废墟中的日本只能把发展寄托于民用工业。汽车产业作为钢铁、橡胶、机电的综合工业,成为整个日本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另外由于美国大量向日本订购军用汽车促进了日本汽车工业的恢复,其产量迅速回升。同时政府给予丰田、日产等在政策以及税收上的支持让日本的汽车工业体系基本形成。

日本的五年振兴法案让其产能迅速从60万辆提升到200万辆。迅速站起来的日本汽车工业不仅在和欧美竞争中站稳了脚跟,通过取长补短,甚至凭借独立技术创新开始成为亚洲汽车制造商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以丰田公司为例,1965年丰田仅向美国出田轿车288辆;十年后,超过它的主要竞争对手德国大众公司,居美国小轿车进口商的首位;80年代初,年产超过300万辆,一跃战为世界第二位的汽车制造商;1985年,它在美国市场销量,占美国轿车市场的20%。

面对美国和西欧这些强劲对手,丰田汽车的产品策略是避实就虚,生产高质量、小型化、具有便利性可靠性和适用性的小轿车,其目的在于使日本轿车作为一种交通工具为美国广大消费者所接受。

当丰田汽车在美国站住了脚,他们未松懈而是迅速追加投资,建立最先进的工厂,培养一流的工程技术员和一线工人,强化科学管理,为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规模经济效益奠定了物质基础。1969年丰田公司人均年产汽车高达39辆,为同期通用汽车公司的3.42倍。

另外,低廉的售价,加上质量稳定,性能好和维修费用低,为丰田车树立起物美价廉的良好形象,美国汽车生产商无还手之力,大片的市场份额逐渐被丰田蚕食。与此同时,分销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也让丰田汽车在这场没有硝烟的商战中大获全胜。

从当时来看,日本政府对于汽车工业的支持成为其快速发展的最大助推力,包括了确定汽车产业为出口产业、技术引进、强化国际竞争能力以及企业重组等方面的措施。另外,为了保住欧美等国家的汽车出口市场,日本竭尽全力在汽车的安全、排放、节能等方面进行严格要求,这也极大的促进了日本汽车在产量以及质量方面得到了发展。

不过由于9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泡沫被刺破,日本经济跌入惨痛的“失去的20年”,日系车也陷入痛苦的低迷期。从战争中萌芽的日本汽车工业并没有被这样的打击击溃,日系车企开始大规模兼并重组,加大技术革新。

同一时间,与日本相隔朝鲜海峡的韩国也已经站在全球化的舞台上,开始施展自己曼妙的舞姿。

为了顺应全球大势,韩国开始推动工业化。1967年,韩国现代集团抓住机遇,起步于福特组装厂转型至汽车领域,并拥有了现代和起亚两个乘用车品牌。由于韩国人口少,内需相对较小,发展出口业务成为了国家战略。1976年,现代汽车开始自主研发车型,初期先以整车出口和设立海外销售机构为主,之后建立CKD工厂或技术转让中心,目标欠发达国家如南美、非洲和中东等。

与丰田汽车不一样的是,进入美国市场之前,现代汽车先从加拿大市场做起,积累经验。只是由于初期产品质量等问题,美国市场消费者对于现代品牌认知度较低,随后公司通过提升研发和品控的大力投入,大幅提升汽车质量,增加了产品的竞争力,同时结合全球研发与全球采购带来成本优化,本地化开发适合当地消费者的产品,选择重点突破的细分领域。并通过大力创新营销和售后服务以及与上游零部件企业同步前进。

最终,这个刚开始毫不起眼的品牌,在美国这个世界上最具风向标的市场站稳了脚跟。作为全球化经营的公司之一,现代汽车在2000年全球销量为151万辆,其中海外销售为82万辆,占比54%。进入21世纪,现代汽车在中国市场取得销量的突破让现代汽车全球化之路更上一个台阶。

现代集团发布2019年销量报表显示,其全球累计销量达到719万辆。而在现代汽车四个主要销售国家中国、美国、韩国、印度,2019年的销量占比分别为18.7%、13.4%、18.1%和13.6%,中国依然是现代汽车的主力销售国家之一。

2001年的春天

“是世界更需要中国,还是中国更需要世界?”

这是一个无解却又时常被提及的问题,在这一纠结的背后,体现出了西方世界及周遭各国对中国崛起的复杂心态。

吴晓波老师在《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中国企业2008~2018》中谈到:在这十年里,中国经济总量超越了日本,制造业规模超过了美国,汽车产销量在2009年的赶超更是在底特律引起了巨大的心理震撼。

但如同美国政治家塞缪尔·亨廷顿所揭示的那样,一个大国的崛起,意味着新的利益调整周期的开始。这是一个漫长而充满着不确定性的调适周期,迄今,身处其间的各方仍未找到最合适的相处之道。

自1978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并于2001年加入了世贸组织。基于巨大的生产能力和消费能力,不同于美国在“二战”后的另起炉灶,也不同于英国和美国在各自主导全球化时的一家独大,外向型崛起的中国加入改变了经济全球化的既有格局,是为全球化的又一次高潮。

目前,中国许多主要产业本土企业实际上已经开始占据着最大的市场份额。从冰箱到电脑,从银行业务到快速消费品等这些需求极大的国内市场,相较跨国竞争对手,本土企业享有份额较大的“蛋糕”。然而,中国汽车企业在投资了数千亿美元后,它们到目前为止仍未达到50%的市场份额。

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跨国汽车制造商仍称霸中国市场。

入世近20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但是成熟度和发展水平较低,尤其是初期采用“以市场换技术”战略,但是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全球化竞争的加剧,过度依靠廉价劳动力和丰富原材料已经无法满足现阶段汽车产业的发展。

值得肯定的是,中国汽车制造商的表现的确令人刮目相看。

 

在短短十几年间,中国品牌几乎是由零开始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的乘用汽车品牌。如吉利和长城、比亚迪,以及长安汽车等,在每年以两位数增长的中国汽车市场,短短十年就迅速夯实了近25~30%的市场份额。

近些年,部分企业的研发实力也有了大幅发展,比如在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以比亚迪汽车为代表的技术型企业在动力电池、电机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进步,以吉利汽车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在整车设计及制造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不容忽视的是,随着中国人力资源和资源资本的上升,例如现代等跨国汽车企业在全球战略下开始逐渐把汽车制造产业向东南亚等低成本的新兴发展中国家转移,所以不断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出去”成为了现阶段中国汽车产业的必经之路。

其实早在1957年10月17日,约旦海外贸易公司订购了3辆解放CA10卡车,中国汽车首次走出国门;2001年奇瑞进入中东市场,拉开了其进军国际市场的序幕;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首次突破100万辆,中国汽车产业早已一步步“走出去”。

但中国汽车产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存在着显而易见的问题。

包括全球化生产基地盲目扩张,但销量没有较大的突破,以及全球研发中心的协同性较差,同时缺乏为当地市场研发的针对性车型,然后更为重要的是,全球化集中在落后地区及新兴市场,还未进入欧盟和美国等发达成熟市场,特别是由于欧美的法规严格,国内企业技术积累不足等。

所以只有解决自主研发能力、创新技术,以及销售模式不成熟等问题,产业链上实现合纵连横,才存在着其真正走出去,拉动经济增长的可能。

随着关税下降、股比放开、“一带一路”和自贸区建设等扩大开放措施深入实施,中国汽车国际化发展有望迎来更有利的市场环境,而世界全球化的进程,仍将在各种力量的制衡中起起伏伏。

文/曹旻希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都需要彼此吧

  •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
    答:(1)解题的关键是要读懂图中的信息,图一是丝绸之路开辟的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过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在转运往欧洲,又把西域各国的奇珍异宝运往中国。因此经过的两关是阳关和玉门关。(2)张骞同西域后,汉朝和西域各国的使者和商人来往频繁,互通有无,这样就...
  • 为什么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答:2。当今7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一o日4千p里,只有充分3利用国际经济资源和科技成果来发展自己k,才t能赶上h当代世界的科技和经济发展潮流。历r史的经验一f再 4。和我国的国情有关,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资源相对不v足,资金严重缺乏7,科学技术落后,管理知识和经验不m足,也u迫切3需要扩大h国际...
  • 1.现在是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中国需要了解世界,世界也需 ...
    答:人类的本能上可以说就是一致性的整体。哪怕我们操就的是祖先的象形文字的语言,哪怕与拼音文字有什么不同。哪怕我们的根源是在黄河,长江,边,都将注入大海。我们会说:同样来自非洲一路走来的现代人类。我们更能说是本能。经过繁殖,除可以预见的变异外,其相关的特征或者特性一致。
  • 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答:中国同外部世界相互交融和依存的程度前所未有;国家在开放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繁荣,同时又以自身的发展促进了世界的发展进步,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世界总体和平、周边总体稳定这样的大环境,离不开对外来资金、管理、技术及其他优秀文明成果的吸收学习.中国的广阔市场为世界提供了空前的发展机遇,中国的...
  • 如何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答: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走向世界可以抓住机会发展自己,提高竞争力,提升国际地位。2、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中国在主动融入世界的同时,也在为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负起应尽的责任,发挥着日益重要和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的前进步伐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更多希望。
  •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
    答:(1)丝绸之路示意图(2分)(2)鉴真东渡(2分);开放(2分)(3)郑和下西洋(2分);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2分)(4)闭关锁国(2分);导致近代中国社会的落后(2分)。 本题考查的是古代中外交流的史实。要给图一加上标题,用“丝绸之路示意图”最合适。与图二有关的唐朝对外交往的...
  •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2011年前进的中国在交流中合作,在合作...
    答:(1)鉴真东渡;玄奘西游;遣唐使来华或留学僧、留学生来华。(2)大化改新;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3)郑和:七次。(4)清朝;闭关锁国。(5)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自卫作用;限制了中外正当的经济文化交流;阻碍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中国落后了或中国落伍了。(6)深圳;改革开放...
  • 为什么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离不开中国?
    答:中国一贯积极支持和参与联合国的各项工作,遵守联合国议案和决议,捍卫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在维护正义和国际秩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在当今世界各种矛盾错综复杂的情况下,中国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进一步深化国际民主,建立更加公正、合理、互惠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既维护国际正义、维护国际和平与稳定...
  • 怎样理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需要中国?
    答: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日日夜夜和世界紧密联系着,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建设特别需要一个稳定的发展时间,这样才能在世界的大舞台上立足。中国离不开世界在世界文明的发展中,中国吸允着世界的“营养”。春秋时期水稻的引入、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入、唐朝时期各国人齐聚长安等等。到了近代,由于清...
  • 为什么说世界需要中国,世界贸易组织需要中国
    答:1、中国是世界上重要的经济体和国际贸易的重要参与者。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世界贸易领域的地位不断提高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分工,在世界贸易领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2、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是最具潜力的国家,世界各国、各经济体都希望在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