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建筑的构成是什么?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佛教的代表建筑是什么?

  唐朝及其之前,佛教的代表建筑是佛塔;唐朝之后,佛教的代表建筑是佛塔和寺院。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我国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塔庙里,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

  唐朝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佛塔被移于寺外,多建寺前、寺后或另建塔院,形成了以大雄宝殿为中心的佛寺结构。寺院坐北朝南,主要殿堂依次分布在中轴线上,层次分明,布局严谨。西藏的佛寺建筑,一般有庞大的建筑群,体现出汉藏文化融合的风格,北京的雍和宫,拉萨的布达拉宫,承德的外八庙等是这种建筑的典型。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僧侣是最有智慧的团体。
所以一般佛教传到哪里,寺院就与当地的建筑风格融为一体,一般以当地的最为宏伟,庄严的,神圣的建筑为参考。
如在中国,就以皇帝的皇宫为蓝本,来修建寺院。
可见,世界各名族的建筑风格,就是佛教的建筑风格
佛教的建筑风格,就是世界各名族的建筑风格。

  中国佛教寺院,脱胎于宫殿的模式,但它既异于印度的伽蓝,也异于中国的宫殿,它是以中国宫殿的外观,增加了佛塔、祖塔、佛像、壁画等的内容。佛灭后的印度伽蓝,初以佛塔为主体,由于僧人向佛塔礼敬,逐渐以佛殿为中心,僧众由礼佛舍利而改为礼佛圣像;寺院以大殿为中心,周围建有小殿,小殿各有东西两轩,及东西两廊,各殿之间,均以回廊互相连接,寺之东侧有钟楼。寺院设置重重的大门;此外有南西门及东西门,均名为三门。此三门是指牌楼形的大门,均用四柱三门的形式,门顶采用楼阁的形状,若比照宫殿规矩,皇宫的三门是七楼四柱,王宫五楼四柱,一般寺观多用三楼四柱仍是三门,最简单的一楼二柱,则仅一门了。后来的一般人不知三门是由四柱三洞构成的原由,便易名山门了。也以高大的楼阁为三门的,例如京都知恩院的三门,高耸入云,楼上供有国宝级的释迦等十九尊圣像。

  寺院在大型的佛教道场,总院之下,别设分院,每院在总院之内又各具一个格局,如弥勒院、文殊院、观音院、地藏院、华严院、戒坛院、翻经院等。在五台山的显通寺,相传于北魏孝文帝时代,即有「置十二院」的记载。在中等的大寺院,将分院之名改为殿名,同时设有堂口,如法堂、禅堂、客堂、斋堂、讲堂、念佛堂、如意寮等。不过不论寺院大小,必建有僧寮、大寮(厨房)、库房、厕所等的配置。

公元前2世纪,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打开了通向中亚、西亚的陆上交通“丝绸之路”。公元前后,起源于印度的佛教便沿着这条贯通中西文化交流的丝路传入中国,受到广大百姓的信奉,并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与扶持。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1)佛教的传播达到高峰,当时的梁武帝(502-549年在位)把佛教作为国教,大兴寺庙,唐代杜牧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这段史实的写照。唐朝是佛教发展的另一个盛期,不仅中国佛教自身得到发展,而且还传到了朝鲜、日本和越南。元代统治者提倡喇嘛教,因此又出现了许多喇嘛教寺院。
今天,人们把流行于以汉族为主的中国大多数地区的佛教称为汉传佛教。由印度与尼泊尔直接传入西藏的密宗佛教被称为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主要分布在西藏、甘肃、青海以及内蒙古一带,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在云南西双版纳等地还有少量的南传小乘佛教,建筑形式与汉族地区的传统佛寺大相径庭。
俗谚说“天下名山僧占多”,那是由于佛教的诵经修行需要远离尘嚣,打坐静思,幽静的山林正是理想环境,所以大多数佛教寺院都处于山岳丛林之中。这些寺庙或择址于山脚,或镶嵌在山腰,或雄踞于山顶,或依山而造,或跨水而建,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同时僧人们还创造出“佛光”、“听法石”等富有宗教意义的景点。山因佛寺而扬名,寺因居山而兴盛。山西五台山、四川峨嵋山、浙江普陀山和安徽九华山,声誉日隆,成为中国佛教的“四大名山”。
在古代中国,君权向来高于神权,随着佛教的盛行和佛寺的不断增多,僧尼特权的扩大,危及到了朝廷的利益,在北魏太武帝(423-452年在位)、北周武帝(560-578年在位)和唐武宗(841-846年在位)时期曾先后发生过“灭佛”事件。不过这种较大规模的禁佛事件在历史上只占很短时间,过后佛教仍然得到发展。佛教建筑在中国延续了将近2000年,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建筑类型之一,其中最常见的有佛寺、塔幢和石窟。
佛寺是中国宗教建筑的主要类型,是供奉佛像、举行佛教礼仪、居住僧侣的地方。

相传在东汉永平七年(64),汉明帝梦见一个高大的金人,大臣傅毅说:“西方有神,名曰佛。”于是汉明帝派遣郎中蔡、中郎将秦景等人前往西方天竺(即印度)求法,他们邀请到了两位高僧伽叶摩腾和竺法兰,并带着佛经、佛像回到洛阳。开始让两位高僧住在专门接待外宾的鸿胪寺里,第二年为他们修建了住所,仍称“寺”,由于驮经来中国的是白马,因而取名为“白马寺”。从此,原本为中国古代官署之名的“寺”逐渐成为佛教建筑的专称。白马寺开中国佛教寺庙之先河,被称为“中国第一古刹”。

当时佛教迅速传播而缺少专门的佛寺,许多官吏、富商将自己的住宅奉献出来作寺院,称为“舍宅为寺”,通常“以前厅为佛殿,后堂为讲堂”。由于佛教的特征之一是轻物质重精神,所谓“四大皆空”,因此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建筑形式很快就和佛教寺院结合起来,成为中国佛寺的基本形式。

佛寺最初仍按照印度的式样,以佛塔为中心,或采取“前塔后殿”的布置方式。随着佛寺的中国化建设,佛塔逐渐退居后面或一侧,殿堂成为全寺的中心。现存中国最早的两座木构建筑都是佛殿,即山西五台山的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它们斗拱硕大,出檐深远,屋面平缓,装饰简洁,是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

定型后的中国佛寺继承了中国原有的建筑形式,采用对称式布局,沿中轴线布置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两边布置供香客、僧人居住的生活用房。以保存至今较为完整的一组宋代佛寺建筑群——河北正定隆兴寺为例。它的山门对面有照壁,门前有石桥及牌坊,进门左右原为对称的钟鼓楼,正面的大觉六师殿仅留遗址。再往后是东西配殿和摩尼殿,殿后有戒坛,戒坛后两边相对而立的是慈氏阁和转轮藏殿。在东西碑亭之后就是高大的佛香阁(又称大悲阁),内有高24米的千手千眼铜观音。最后是弥陀殿,方丈及僧舍都在佛香阁东面。由于建筑体量大小、形态,以及院落空间都富于变化,轴线虽长却丝毫不觉呆板。
始建于北魏后期的山西浑源“悬空寺”是一座非常特别的佛寺,它是一组由多座悬挂在北岳恒山陡峭岩壁上的殿堂所组成的寺庙建筑群。这些殿堂的重量完全靠在石崖上凿出石洞,然后插入木柱来支撑,殿堂之间再以栈道相连接,宛如一座“空中楼阁”,蔚为壮观。悬空寺中供奉以佛教为主,兼有儒、道,是中国古代三教相互影响、交融,尤其是宋代“孔、老、释迦皆至圣”的“三教合流”思想的具体表现。

佛寺内建筑的名称往往来自供奉的主神及主要用途:供奉天王的天王殿,供奉佛与菩萨的大雄宝殿;诵经修行的法堂和经楼;安置舍利或法宝的舍利殿、转轮藏殿;日常生活和接待来客时使用的斋堂、寝堂、客堂等。

藏传佛教(喇嘛教)实行政教合一,特别讲求宗教礼仪,各种佛节几乎是西藏全民的盛大节日,因而大都规模浩大。藏传佛教结合西藏高原上多山的地理条件, 多依山而建,与山岭融为一体;建筑上结合中原的木结构和当地的碉楼城堡,又吸收了尼泊尔寺庙的装饰特点,创造出富有藏地风貌的坚固雄伟、色彩鲜明浓烈的建筑风格。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

在河北承德的避暑山庄外围现存八座喇嘛庙,人称“外八庙”。它们是清朝统治者为了团结国内少数民族,特别是信奉喇嘛教的藏、蒙地区上层首领而建的,其中普陀宗乘之庙就是仿布达拉宫,须弥福寿之庙是仿西藏日喀则的扎什伦布寺。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寺则直接受到缅甸、泰国佛寺的影响,同时又结合了当地建筑的轻透灵巧的特点。建筑群布局灵活;屋顶不仅分层而且分段,充分突出中央部分;屋脊上还布满了各种装饰。

塔是一种古老的佛教建筑物。古印度的塔最早是供养释迦牟尼“舍利”(佛身焚化后形成的颗粒)的“ 堵坡”(梵文stupa),作为佛的象征供信徒们膜拜。

塔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后,印度的“ 堵坡”很快就与中国的楼阁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楼阁式佛塔:楼阁在下;代表佛的“ 堵坡”高高在上,被供奉在塔的顶部,称作“塔刹”;而舍利及后来的佛经、佛像等宝物被珍而重之地收藏在塔下的地宫中。在楼阁式塔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密檐式塔、花塔、过街塔、塔门等形式。即便是直接来源于印度,受汉族楼阁影响较少的喇嘛塔、金刚宝座塔,以及云南傣族地区的缅式塔,其造型和细部装饰上也加上了不少中国式样。

最早的塔以木结构为主,由于木结构不易长久保存,到南北朝时期发展出砖石塔,唐宋以后又有了铜铁塔,宋代以后更出现了琉璃塔,还有瓷器做的塔等。中国现存的数以千计的古塔,大都是砖石塔。现在留存下来最古的木塔是山西应县的佛宫寺释迦塔,近千年来经过多次地震仍屹立不倒。

佛塔由独立孤塔逐渐发展出双塔对峙、三塔鼎立,还有五塔、八塔,甚至上百座塔的塔群。如河南登封少林寺的塔林,有唐朝至清朝千余年间的砖石墓塔220多座,形式多样,雕刻丰富,是研究古代砖石建筑和雕刻艺术的宝库。

佛塔在中国不再单纯作为佛的象征,而逐渐具有了其它用途,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人文内涵。首先,中国古代的高层楼阁本来就有登楼眺览的用途,与塔结合之后,这一作用延续了下来。唐宋以后,登塔游览更为盛行。如西安的大雁塔(慈恩寺塔),唐代许多著名诗人都登塔赋诗,凡进士及第的人也要到大雁塔上去游赏、题诗,一时形成风气。

公元7世纪后半叶,佛教建筑中出现了一种新的类型——经幢。经幢是在八角形石柱上刻经文(陀罗尼经),用以弘扬佛法的纪念性建筑物。奉弥勒佛为主的佛殿前仅建一个,而奉阿弥陀或药师的则以两个或四个经幢立于殿前。它始见于唐代,经五代到北宋发展到最高峰,现存的经幢中以河北赵县的北宋经幢最具代表性。

中国的石窟源自印度的石窟寺,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沿路留下了大量的石窟文化遗产,到魏晋至唐这一阶段进入鼎盛时期。早期的石窟大体上是沿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的路线分布的,这也是汉代通西域的路线,由西向东进入河西走廊,再流传到中原及南方地区,和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走向非常类似。

大雄宝殿 天王殿

必须有的!

前后顺序也不能乱!

  • 世界三大宗教建筑标志是什么?
    答:伊斯兰第一圣地:麦加 (耶路撒冷是其三大圣地之一),标志性建筑是克尔白圣殿,也叫“麦加天房”。建筑特点:1、 佛教建筑: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
  • 佛教建筑物的标志是什么
    答: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穿过...
  • 古老的的佛教建筑物是什么呢?
    答:塔是一种古老的佛教建筑物。古印度的塔最早是供养释迦牟尼“舍利”(佛身焚化后形成的颗粒)的“窣堵坡”(梵文stupa),作为佛的象征供信徒们膜拜。塔随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后,印度的“窣堵坡”很快就与中国的楼阁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楼阁式佛塔:楼阁在下,代表佛的“窣堵坡”高高在上,被...
  • 佛教建筑中迦蓝七堂只的是什么方式的建筑体系?
    答: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东配殿、西配殿等7座建筑组成
  • 佛教中的“经幢”是什么样的建筑?它有什么作用?
    答:是石料制作成的建筑物,上面刻佛教经文或佛像。 是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所造。http://baike.baidu.com/view/8314.html?wtp=tt#sub8314 这个是链接 里面说的很详细的。
  • 佛教寺院里每种建筑的名称是什么?
    答:寺庙通常是中轴线结构,正中一条线排开,依次是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海会塔,左右则是不少偏殿,如观音殿、普贤殿、文殊殿、地藏殿等等,还有就是五观堂(内部食堂,仅供僧人用餐)、斋堂(外部食堂)、客堂、禅堂、法堂等等 ...
  • 佛教的代表建筑是什么?
    答:唐朝及其之前,佛教的代表建筑是佛塔;唐朝之后,佛教的代表建筑是佛塔和寺院。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我国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塔庙里,以塔为中心,周围建以殿堂、僧舍。塔中供奉着舍利、佛像等,是寺院的中心建筑。唐朝以后,殿堂逐渐成为主要建筑,佛塔被移于寺外,多建寺前、寺后或另...
  • 佛教寺院里每种建筑的名称是什么
    答:还有供奉弥勒佛 韦驮菩萨 四大天王的天王殿 这个一般是汉传佛教寺院进门的地方 大足圣寿寺有个三世佛殿和维摩殿比较特殊 供奉的是三世佛和维摩居士 一般很多寺院都有一个财神殿 这是建筑一般就是殿堂和生活起居的地方两部分组成 请香和念珠、护身符以及经书的地方叫做流通处 然后 香、花、灯、烛、果、...
  • 佛教思想在建筑学上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答:这两种相反的艺术格局构成了中国寺院既有典雅庄重的庙堂气氛,又有自然情趣、意境层深的欣赏。如苏州的灵岩寺、杭州的灵隐寺、夫台山国清寺、广东曲江南华寺、湖南衡山祝圣寺、湖北当阳玉泉寺、成都文殊院等等,都属于此类格局。三、佛教建筑之美学特征 中国的寺院建筑样式融会了中国宫殿建筑的美学特征:...
  • .简述中国佛塔的主要类型及其典型代表?
    答:2、密檐式塔:大都实心,不能登临。河南登峰嵩岳寺塔(我国现存年代最早的砖塔,建于北魏)、西安小雁塔、云南大理千寻塔。3、覆钵式塔:又称喇嘛塔,为藏传佛教所常用,流行于元代。北京妙应寺白塔(建于元,是我国建筑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4、金刚宝座式塔:其造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