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花甲、耄耋(mao die)、弱冠、古稀、知名、不惑、豆蔻、期颐(yi)从年龄小到年龄大排列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按从小到大排列:而立,花甲,耄耋,弱冠,古稀,知命,不惑,豆蔻,期颐

豆蔻,13
弱冠,20
而立,30
不惑,40
知命,50
花甲,60
古稀,70
耄耋,80-90
期颐.100

1、垂髫(tiáo):3、4岁至8、9的儿童。
2、束发:指15岁。
3、弱冠:指20岁。
4、而立:指30岁。
5、不惑:指40岁。
6、知命(半百):指50岁。
7、花甲(耳顺):指60岁。
8、古稀:指70岁。
9、耄耋:指80-90岁。
10、期颐:百岁。
常说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则来自于《论语·为政篇》的记载:“子曰: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汉人戴圣所辑《礼记·曲记篇》中说:“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壮,四十曰强,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还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说法。但后人却常把“幼学”、“弱冠”等作为年龄称谓。


扩展资料
年龄称谓
年龄称谓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比如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是因为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年龄称谓

  !而立:
  指年至30,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这里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 通俗来讲就是三十岁后就要有自己的学术体系了,有自己的威望了。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花甲:
  指60岁。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时代,年纪,年岁。
  !耄耋(mào dié):
  八九十岁。耄,形声字,上形下声,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弱冠: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稀:
  是中国人自古指70高龄的说法。它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不惑:
  指40岁。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 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豆蔻年华:
  一词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他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后世使用“豆蔻年华”一语形容少女,虽然不拘泥于杜牧所说的“十三余”这个具体年岁,但也有个大致的限度。
  !期颐:
  也称为人瑞。指百岁以上的老人。因此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
  [意思给出来了,自己排列啦]

豆蔻,13
弱冠,20
而立,30
不惑,40
知命,50
花甲,60
古稀,70
耄耋,80-90
期颐.100
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

孩提:指2~3岁的儿童;
总角:指幼年儿童(又叫垂髫);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岁;
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加冠);
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知天命:指五十岁(又称半百);
花甲:指六十岁(又称耳顺);
古稀:指七十岁;
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其中,“豆蔻年华”出自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而立”、“不惑”、”知天命“出自《论语·为政》篇第四章,原文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古稀”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耄耋”语出《汉·曹操·对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以上这些词都是古代指代年龄的称呼,古人的年龄有时候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或自己多少岁,而是用其他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年龄称谓大多是记载在书籍之中,然后被沿用至今。

!而立:
指年至30,学有成就.后来用“而立”指人三十岁.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里的“立”指的是“立德、立言、立身”.通俗来讲就是三十岁后就要有自己的学术体系了,有自己的威望了.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花甲:
指60岁.花甲即一甲子.由天干、地支组合,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为一循环.因干支名号错综参互,故称花甲子.后称年满六十为花甲.花甲也指年月,时代,年纪,年岁.
!耄耋(mào dié):
八九十岁.耄,形声字,上形下声,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
!弱冠:
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地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稀:
是中国人自古指70高龄的说法.它源于唐代大诗人杜甫《曲江二首》诗,杜甫吟咏道:“人生七十古来稀.”一千二百多年前的杜甫慨叹人生苦短,能活到七十岁,自古以来十分稀少.
!不惑:
指40岁.也指遇事能明辨不疑.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四十而不惑.」孔安国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树德《论语集释》,引黄式三《论语后案》:「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于立之后者,何也.夫子曰,可与立,未可与权.立,守经也.不惑,达权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权,无可,无不可.「立」,则是: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权变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豆蔻年华:
一词源于唐代诗人杜牧的《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他用早春二月枝头含苞待放的豆蔻花来比拟体态轻盈、芳龄十三的少女,这一千古妙喻一直流传至今.后世使用“豆蔻年华”一语形容少女,虽然不拘泥于杜牧所说的“十三余”这个具体年岁,但也有个大致的限度.
!期颐:
也称为人瑞.指百岁以上的老人.因此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
[意思给出来了,自己排列啦]

13岁(女)——豆蔻年华,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 50岁——知命之年; 60岁——花甲70岁——古稀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100岁——期颐。

豆蔻 弱冠 而立 知命 花甲 古稀 耄耋 期颐 百分之八九十的是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