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送东阳马生序问答题 多一点!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有关送东阳马生序的问答题15个

1、宋濂,字 ,号 , 朝人。有《宋学士文集》。
2,其中有通假字,找出来。
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
3,文章第一段的主要内容
4,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5,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 ”与“     ”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6,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高度概括回答即可)
7,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8,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9,本文的主旨句是什么?(全文中心论点)这句话要说明什么意思?(通过主旨句的表述,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0,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11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12,“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13,,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
14,你认为文中老师的态度怎么样,是否过分严厉了?
15,“余立侍左右^俟其欣悦,则又请焉。”这句话有何表达效果? 

16,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17,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18,再举出几个人的事例?
19,“ 加冠”一词是什么意思?你还能从古代汉语中找出类似的用法吗?试举一例。

20,第二段写了什么?

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得书)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 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 (求学) 从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烨然若神人;“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八书上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也是从衣食住行师书几个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



3、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这些都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因为课文只是节选,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5、作者从事学习时遇到了那些困难? 吃的方面,“廪稍之共”与“日再食(每天只吃两顿),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穿的方面,“葛裘之遗”与“缊袍敝衣”对比;读书方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老师方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而且“未有问而不告”的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书本方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

6、文章哪些地方表明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者作此对比的用意是什么?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大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5、作者从事学习时遇到了那些困难? 吃的方面,“廪稍之共”与“日再食(每天只吃两顿),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穿的方面,“葛裘之遗”与“缊袍敝衣”对比;读书方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老师方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而且“未有问而不告”的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书本方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文章哪些地方表明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者作此对比的用意是什么?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大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大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1、第一段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谈自己刻苦求学的经历? 借书以观,录毕送之,得以遍观群书。(得书)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卒获有所闻。(从师) 从师学习衣食住行的艰难。 (求学) 从三个方面表现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2、文中哪些地方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佩容臭,烨然若神人;“县官日有禀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八书上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也是从衣食住行师书几个方面表现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 ”

3、作者是怎样写自己的求学经历的? 作者写自己年轻时学习上的艰苦情景,主要写了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开篇即点出学习上难以解决的矛盾:“家贫”和“嗜学”,由此引出了求学的艰难: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因此得以遍观群书。苦无名师引导,趋百里外,从师叩问。经过作者的主观努力,顽强拼搏,在付出了无数辛勤的劳动,经历了无数辛酸后,终于克服了学习上“无书”和“无师”的困难,获得了知识,成为饱学之士。作者特别渲染了从师求学的艰难:穷冬时节,穿行在深山大谷中,“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生活上艰苦异常,粗茶淡饭一日也只有两顿,穿的是破衣旧袍。但这些都未动摇作者求学的意志。在艰苦的学习生活中,作者怡然自乐,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艳羡。精神上的富足,战胜了物质上的贫困。知识的积累,精神的充实,是学子读书的必备条件。作者最后以“勤且艰”小结自己的学习生涯,想必马生能从中受到启发。

4、作者写自己艰苦求学经历的目的何在? 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因为课文只是节选,参照后文叙太学的优越学习条件,以及对马生语重心长的鼓励和期望,作者的意图非常明显。同时,文章由自己的经历写起,读来也更亲切平易。

5、作者从事学习时遇到了那些困难? 吃的方面,“廪稍之共”与“日再食(每天只吃两顿),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穿的方面,“葛裘之遗”与“缊袍敝衣”对比;读书方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老师方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而且“未有问而不告”的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书本方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

6、文章哪些地方表明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者作此对比的用意是什么?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大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5、作者从事学习时遇到了那些困难? 吃的方面,“廪稍之共”与“日再食(每天只吃两顿),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穿的方面,“葛裘之遗”与“缊袍敝衣”对比;读书方面,“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为求学)行深山巨谷”对比;老师方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而且“未有问而不告”的与“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而且“未尝稍降辞色”对比;书本方面,“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对比文章哪些地方表明了明代太学生优越的学习条件?作者作此对比的用意是什么? 《送东阳马生序》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大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大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送东阳马生序》阅读测试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羡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对上段中“舍”“腰”“略”“知”解释正确的是( )

A.房子 腰间 丝毫 感觉

B.房子 腰上挂着 稍微 知道

C.房子 腰上挂着 丝毫 感觉

D.房子 腰间挂着 丝毫 知道

2.“日再食”的正确译文是( )

A.每天的第二顿 B.每天吃两顿 C.每天吃第二顿的时候

3.“以中有足乐者”是指( )

A.作者认为读书是足以快乐的事

B.作者认为自己家贫而能勤奋读书,这是足以快乐的事

C.作者认为书中有令自己欣慰的事

4.作者写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参考答案:

1.C 2.B 3.A 4.B

送东阳马生序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嗜学()②硕师()③媵人()
④容臭()⑤廪稍()⑤负箧()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无从[致]书以观()②四[支]僵劲不能动()
③有[司业、博士]为之师()④[流辈]甚称其贤()
3.解释下列各句中一以”字的用法。
①以衾拥覆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③俯身倾耳以请④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_④_______

4.翻译并写出其含义。
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略无慕艳意。
5.按原文填空。
其业有不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6~17题。
(一)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金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胜人持汤沃灌,以食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暗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表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难若此。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俯身倾耳以请。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幼时/即嗜学。
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C.余因/得遍/观群书。
D.俯身/倾耳/以请。
8.作者宋濂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勉励马生勤奋学习,在阅读段中,找出切身体会的句子。
9.作者是从哪几方面谈自己刻苦学习经历的?
10.结合课文,说说现代中学生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二)
蜀鸡与乌鸦
宋濂
豚泽之人养蜀鸡,有文而赤翁,有群余鸟周周鸣。忽晨风过其上,鸡遽翼诸余鸟,晨风不得捕,去。已而有鸟来,与余鸟同啄。鸡视之兄弟也,与之上下,甚训。乌息衔其余鸟飞去。鸡仰视帐然,似悔为其所卖也。
11.试比较下列词语古今词义的异同。
(古义()_ 古义()
①文
今义() 今义()
古义( ) 古义()
③去
今义( ) 今义( )
12.找出并翻译文中蜀鸡对待“晨风”和“乌鸦”不同态度的句子。
13.读了本则寓言后,你受到什么启发和教育?
(三)
王冕憎寺夜读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而异之,录为弟子,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人事冕如事性。时冕父已卒,即迎母入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里,冕买白牛驾母车,自被古冠服随车后。乡里小儿竟遮道讪)笑,冕亦笑。
14、结合文意,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②辄默记()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⑤曷不听其所为()③依僧寺以居()
15.下列句子,括号内的文字是补出的省略成分,错误的一项是…………………………()
A(王昆)窃入学舍,听诸生诵读
B、已而(王冕)复如初
C.(韩性)学遂为通儒
D(王冕)即迎母入越城就养
1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曷不听其所为?
②自被古冠服随车后。
17.从文中可看出,王冕具有怎样的品质?他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28、送东阳马生序
一、l.①shi4 ③shuo4 ③ying4④xiu4(5)lin3(6)qie4 2.①取得,这里指买到②通“肢”③官名,国子监的老师④同辈的人 3.①介词,用②连词,作“因为”解③连词,相当于“而”④连词.作“因为”解介词,译为“拿” 4.(翻译略)含义:运用对比,衬托出自己由于学业出众,尽管穿得破旧而无卑意。 5.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今耳岂他人之过裁
二、(一)6.①弯下身子,侧着耳朵(表示尊敬而专心)请教。②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7C 8.“每假借…逾约”。 9.态度、行动。 10(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二)11.①文:古义:花纹,文字今义:文化,文科,文章②翁:古义:鸟类头颈上的羽毛今义:老者
③去:古义:离开 今义:到…去④翼:古义:翅膀,用翼遮护,辅佐 今义:翅膀
12.对待晨风:蜀鸡急忙用自己的翅膀把小鸡都遮护起来。对待乌鸦:蜀鸡把把乌鸦当作兄弟一样对待,
同它一起飞上跳下。 13.(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三)14.①私下的意思②总是(常常)③入迷④安详的样子⑤同“何”③同“而”,连词 15.C 16.略 17.品质:勤奋好学,孝敬母亲。原因: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人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

译文:

我小时候就特别喜欢读书。家里贫穷,没有办法买书来读,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借来)就亲书抄写,计算着日期按时送还。天很冷时,砚池里的水结成坚硬的冰,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因此停止。抄写完了,赶快送还借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阅读很多书。到了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才学渊博的老师和名人相交往(请教),曾经跑到百里以外向同乡有名望的前辈拿着书请教。前辈道德、声望高,高人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遇到他人斥责人,(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不敢回答;等到他高兴了,就又请教。所以我虽很笨,终于获得多教益。

当我去求师的时候,背着书籍,拖着鞋子,在深山大谷中奔走,深冬刮着凛冽的寒风,大雪有几尺深,脚上的皮肤冻裂了不知道。等走到旅舍,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暖脚,拿被子(给我)盖上,过很久才暖和过来。在旅馆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鲜美的食物可以享受,一起住在旅馆的同学们,都穿着华美的衣服戴着红缨和宝石装饰的帽子,腰上佩带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闪光耀眼好像仙人。而我却穿着破棉祆旧衣衫生活在他们中间,毫无羡慕的心思。因为我心中有自己的乐趣,不感到吃穿的享受不如别人了。我求学时的勤恳艰辛情况大体如此。

现在这些学生在大学里学习,政府天天供给膳食,父母年年送来冬服夏装,(这就)没有挨冻挨饿的忧虑啦;坐在高大宽敞的房屋之下读着《诗》《书》,这就)没有东奔西走的劳累啦;有司业、博士做他们的老师,没有问而不告诉,求知而得不到的啦;一切应有的书都集中在这里,(这就)不必象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然后才能看到啦。(要是)他们学业(还)不精通,德行(还)有不具备的,(那就)不是(他的)智力低下,而是(他的)思想不象我那样专注罢了,难道是别人的过失吗?

马生君在大学学习已经两年了,同辈的人称赞他贤能。去官之后进京朝见皇帝,他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篇长信做见面礼,言辞很流畅通达。同论的文相比,语言委婉、神色和悦。自称小时候学习用功、刻苦。是可以称得上爱好学习的人。他将要回家乡探视他的双亲,我特意告诉了他求学的艰难。

文章文章就艰苦求学的经历,为什么要写“同舍生”的情况?
答:和自己的生活情况做对比,形象鲜明,以此告诫“马生”们应该刻苦学习,成为一个德才兼备的人,同时也突出自己的求学之苦以及自己的勤奋。

《送东阳马生序》练习题
1.本文作者 _ ,字 _ ,号 _ ,浙江人。朱元璋称他为“_,”明初 _ 家,本文是一篇_,是指 临别送别性质的文字,内容多是 _,_,_
本文选自《 》。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余幼时即嗜学( ) 无从致书以观( )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弗之怠( )
走送之( ) 不敢稍逾约( )
既加冠( )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
尝趋百里外( ) 门人弟子填其室( )
未尝稍将辞色( ) 援疑质理 ( )
或遇其叱咄( ) 俟其欣悦( )
负箧曳屣 ( ) 持汤沃灌( )
以衾拥覆 ( ) 寓逆旅 ( )
腰白玉之环 ( ) 烨然若神人 ( )
緼袍敝衣 ( ) 略无慕艳意( )
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乡人子谒余( )
色愈恭,礼愈至( ) 卒获有所闻( )
负箧曳屣( ) 烨然若神人( )
县官日有廪稍之供( )岁有裘葛之遗( ) 无冻馁之患矣( ) 流辈甚称其贤( )
撰长书以为贽( ) 言和而色夷( )
非天质之卑 ( )

3找出本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含义:
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
4.作者写同舍生服饰华贵的目的是( )
A.突出自己求学的勤奋 B.侧写自己生活条件的艰苦
C.表达对同舍生的鄙夷 D.表现同舍生的不学无术
5根据要求默写:
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
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
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
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

6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7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8.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9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0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11下面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
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2)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3)“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2.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14.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15.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16.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17.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上联:负箧曳屣求师苦
18.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19.“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20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21.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22写出第三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23.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三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24.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2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含义是什么?
26.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27第三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28,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
29.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30.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什么?
31.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32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出来。
33《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34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___”和“____”;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____________。
35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36从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
37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案

6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
叙述自己青少年时期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专。
7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幼时求学之艰;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困,生活之苦。
8.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9文章开头的“ 嗜学 ”一词,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引起下文,为全文定下基调。
10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全面的叙述了作者艰苦勤奋的学习生活,这与他的功成名就有什么关系?
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勤奋艰苦的学习生活,正是以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为求知而甘愿付出一切,不断的克服重重障碍,最后才功成名就的。
11下面几处形象描写的例句,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1)“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
(2) “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3)“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
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12.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他有强烈的求知欲,为获得知识,学问,他不辞辛苦,不怕困难,非常虚心虔诚的求教。
13.“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作者真的愚笨吗?他为什么这样说?此处和文中哪句话照应?
不愚笨,是作者自谦的说法;旨在说明,即使愚笨,努力学习也是会有收获的。
和“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相照应
14.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无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15.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16.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
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7.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18.第3自然段写了什么内容?
写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

19.“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请概括回答。
四个方面:衣食无忧(无冻馁之患);无需奔走(无奔走之劳);有疑能解(无求师之难)
(或有良师指教);(书目齐全)。
20 “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得出结论:说明学业,道德上是否有所成就,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
21.文中“心不若余之专耳”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
告诉后生们,求学之道在于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人的主观因素起决定性作用。
22写出第三段中与上文四组对比关系的词语。
“日有廪稍之供”与“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对比;
“岁有裘葛之遗”与“緼袍敝衣”相对比;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与“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对比
“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与“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对比
23.第一段作者求学条件的艰辛和第三段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形成对比。从中你悟出什么道理?
作者意在说明在艰难困苦中能业有所精,德有所成;但处于优越条件下却可能业不精,德不成,这根本原因在于用心不专。
24.细读第二段,谈谈在“口体之奉”和“中有足乐”之间你赞成怎样的取舍?
我赞成“中有足乐”。因为精神享受是人生的最大快乐。
25.“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的含义是什么? 学习的好坏与天资无关,只是用不用心的问题,更不能去埋怨别人,表明后天的努力的重要。
26.本文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对比,请你根据文章的内容用这种手法写一组对偶句
(只允许有一个或两个词取自原文)。
腹馁袍敝行深谷求师;衣丰食足坐大厦读书。

寒冬巨谷中负箧曳屣;暖春大厦下诵诗读书。
负箧曳屣入深山求师;披绮食肥居大厦读书。
27第三段重点写了什么内容?
点明了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28作者对马生的评价是:
是可谓善学者矣。
这样评价的依据是:
流辈甚称其贤。 辞甚畅达。 言和而色夷。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
29作者写此文的意图是什么?
赞扬马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勉励马生刻苦读书。
30文中表明作者的写作缘由的句子是什么?
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1.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
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32读过此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写出来。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古人尚能在那种环境下苦苦求学,孜孜以求,而我们今天,学习条件是这样优越,无忧无虑,却不够刻苦。对比之下,惭愧不已。我们今后要以宋濂为榜样,以读书为乐,刻苦学习。将来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33《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我认为至少有两种原因:
○1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
○2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
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
如: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
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苦寒来。
34用两个字概括作者求学的经历,应是文章中的“___”和“____”;如用一句诗(或一副对联)给文章重拟一个标题的话,这句诗是____________。
勤、艰 梅花香自苦寒来
35宋濂之所以成功,除了他“嗜学”、“遍观群书”、“执经叩问”等因素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什么?(2分)
用文章中的话作答: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答成“以中有足乐者”亦可。用自己的话回答,答出以下要点:①坚守学习信念 ②保持良好的学习心态 ③克服生活上的重重困难
36、从第一段看,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
刻苦好学 博览群书 虚心请教
37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促使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而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的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意思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