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快六个月了,三四天不大便怎么办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02
六个月宝宝三天没大便怎么办

第1招:少量多餐

  宝宝的胃部容量很小,吃粗糙、大块或过量的食物,很容易阻塞肠胃,出现便秘的症状。所以,宝宝吃饭应该采取少量多餐的原则,您可以给他准备一个小碗,每次盛饭的份量约为大人的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就可以了,这样宝宝不会吃得过多和永远吃不完的感觉,有利于适量进食。

  第2招:巧补纤维素

  蔬菜和水果含有丰富的纤维素,纤维素可以刺激肠蠕动,促使排大便。

  除了蔬菜和水果,木耳、菇类、燕麦片、海苔、海带、果干等,也都含有丰富的纤维素和矿物质,可以为宝宝多选用。

  第3招:汤汤水水疏通肠道

  现介绍几个食谱:绿豆薏仁汤:绿豆、薏仁富含纤维质,不但可以改善便秘的症状,还有清热退火的功效。红枣汤:红枣具有补中益气的作用,中医认为红枣也有通心腹祛邪气的功效,所以,宝宝便秘时,妈妈不妨试着用红枣熬汤给宝宝喝。

  第4招:适当运动

  适当加强腹肌的活动,有助于改善便秘的症状,如简单的蹲、身体往前后弯曲或转腰的动作,都可以扭转腰部肌肉加速肠蠕动。让小宝宝爬一爬,滚一滚也是很好的助肠的活动,这些活动简单、易掌握,可以让宝宝多做一些。

  第5招:亲子按摩

  睡前帮宝宝做做按摩,也可以促进肠蠕动,具体方法是:让宝宝仰着躺在床上,妈妈用右手掌根部按摩宝宝的腹部,按照右上腹—右下腹、左上腹—左下腹的方向边柔边推。但要注意手法不要过重,每次持续10分钟,每天做2—3次即可。

  第6招:按穴位

  您也可以试试按下面的穴位,一般在饭后1小时轻按数次,对促进肠蠕动也会有所帮助。足三里穴:让宝宝坐好,在他膝盖外下方凹陷的部位下3寸(约三四横指)的位置就是足三里穴,连续按压该穴位1—2分钟。支沟穴:位于手腕背部横纹上3寸处,尺、桡两骨之间,连续按压该穴位1—2分钟。

  第7招:良好排便习惯

  3—7岁的宝宝腹部及骨盆腔的肌肉正在发育,排便反射机能还不成熟,还不知道有便意就应该去洗手间,所以,您要经常提醒宝宝,帮助他养成每天固定排便的好习惯。您可以选择早餐后一小时,作为宝宝固定的排便时间,让宝宝在自己的坐便器上坐上10分钟,如果还没有便意,就让他起来,这样宝宝就会渐渐养成定时如厕的习惯。如厕前先给宝宝喝杯果汁或温蜂蜜水润润肠,也有助于排便的顺畅。

  第8招:注意口腔卫生

  口腔卫生是很多家长容易忽略的问题,但这也是造成宝宝便秘的原因之一。牙齿不好,宝宝就会变得挑食、食欲不振,这也会影响他排便的能力。所以,平时除了教育宝宝注意早晚和餐后正确刷牙外,也应定期(每3个月)带他到牙医诊所做检查。

  特别提示:如果你的宝宝经常便秘,或出现腹部剧痛、呕吐、精神不佳、尿量减少等状况,那很可能就是宝宝发生了其他疾病,一定要尽快带他就医诊治。

流口水多属正常生理现象。唾液分泌的调节一是靠口腔内局部刺激;二是靠神经中枢的反射。刚出生的新生儿,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和唾液腺的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唾液很少。至3月时唾液分泌渐增,而个别婴儿分泌能力较强,会流口水。
至6至7个月时,婴儿乳牙萌出,刺激三叉神经也会增加口水分泌,加上小儿口腔容量小,不会吞咽,调节口腔内的口水,于是积储后会自然流出。唾液分泌也受神经支配,幼儿也可因脑发育尚未完善,对唾液分泌的抑制能力及吞咽功能稍差,致使常流口水。1岁后随着脑发育的健全,流涎便较少发生。到小儿2、3岁时,吞咽功能及中枢神经进一步完善,就不流口水了。
流口水是婴儿时期一种很常见的生理现象,医学上称之为流涎,不需要医治。异常流口水,称流涎症或唾液增多,常见于婴儿时期。

孩子便秘是非常困扰父母的事情,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有时呈羊粪球样,落地有声;排便困难,有肛门被撑破的情况;孩子因便秘而食欲下降、烦躁、爱发脾气。

以下原因容易引起孩子便秘:

(1)遗传因素:母亲有便秘习惯的,孩子往往易发生便秘。

(2)饮食因素:食物摄入不足时,粪便形成过少,不能刺激直肠壁引起排便反射,造成饥饿性便秘;食物成分不恰当时,如摄入高蛋白质(肉类)的食物过多,而含纤维素的蔬菜、水果摄入不足时;在喝水少的情况下,易使大便干燥,造成便秘。

(3)未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婴儿早期没有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没有形成排便条件反射,可造成肠肌松弛无力而便秘。

(4)心理因素:当环境发生变化,生活习惯突然改变,发生强烈的精神刺激时,均可使孩子排便发生变化,造成暂时性的便秘。

(5)疾病:个别孩子因为直肠神经缺陷,使肠道平滑肌的蠕动减弱,肛门括约肌不能舒张,影响排便而发生便秘。肛门狭窄、肛裂也有可能造成孩子便秘。

便秘能够引起孩子的不适感觉及毒素的吸入,不利于孩子生长发育。有些孩子容易发烧、感冒等与便秘不无关系。因此发生便秘时,需要积极处理。

(1)调整饮食:如果因饮食不足造成便秘,应增加食物摄入量。母乳喂养期间,孩子一般不会发生便秘。如果发生了,可以在喂奶之间添加水果汁、菜水等,并需要调整母亲的饮食。对于人工喂养的孩子,可能是奶粉或牛奶中的成分不符合孩子胃肠道的缘故,发生便秘的情况较频繁。在没有添加辅食前,需要多喝白开水、菜汁水。必要时可遵照医生的处方,给孩子服一点药。对于添加辅食的婴儿,需要增加粗纤维(如各种水果、蔬菜)的摄入,来调节排便情况。需要说明的是,给孩子吃香蕉时一定要选择熟的、软的但没有变黑的香蕉。吃生硬的香蕉不但不能帮助孩子排便,反而可引起排便困难。另一个需要注意的是,勿给小于1岁的孩子服蜂蜜水。

(2)训练孩子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婴儿可从满月后开始训练排大便习惯。由成人把着,孩子的头部及躯干需靠在成人身体上。开始时比较困难,需要观察孩子排便前的反应时间,逐渐便可形成定时排便的规律。如果不观察孩子的排便反应行为,强行定时排便,对孩子并无益处。

个别孩子并不会每天排便,他可能两三天排一次,为软便,量较多。只要孩子体重增长良好,没有排便困难和烦躁表现,这种情况就不应视为便秘,仅仅是攒肚而已。

(3)如果大便干硬不易排出,可给孩子使用软肥皂条或儿童开塞露,暂时缓解症状。因为容易形成依赖性,并不利于孩子建立排便反射,所以不能常用这个方法。

用肥皂条的方法

①用消毒剪刀剪下一小块干净的、湿润的肥皂。

②将小肥皂条磨光。

③用食指把小肥皂条慢慢地塞入孩子的肛门。

(4)如果是疾病因素导致孩子便秘,如:肛门狭窄、巨结肠等,需到医院治疗并接受训练。

(5)在日常带养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只要注意下面三个方面,一般可以预防便秘的发生:

①每日给孩子尽量多喝白开水,尤其在气候干燥的时候,需要量应增加。

②每次饭中都要吃蔬菜。对于8~9个月以后的婴儿,可以吃蔬菜碎末,喝红薯粥,可预防大便干燥。

③每天坚持吃水果,不能只是喝榨出的水果汁。

(6)多让孩子运动,以促进肠蠕动,有利于大便的排出。

(7)根据孩子的排便特点,训练孩子按时排便,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

(8)每天给孩子做腹部按摩,促进肠蠕动。

(9)给宝宝服用三公仔牌小儿七星茶”。方中山楂、稻芽等药消食健脾助消化,防止食积发热;薏苡仁清热利湿,淡竹叶清心火利小便,热从便出。全方用药平和,清热又健脾,口感清甜,服用方便,有效防治儿童上火症状

宝宝不拉大便,我都是用水解决的,从没用过开塞露或者香皂条之类。取盆热温水给宝宝冲洗屁屁,女孩子可以用水冲洗阴部,受到刺激就会排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