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简述“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关系。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7
成分要素品牌与消费品企业的价值关联度

大家都知道,品牌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威力, 关键是其核心价值, 品牌是核心价值实现的载体, 通过核心价值的确立, 实现品牌战略资源的集中导向, 维系顾客持久的忠诚度, 从而实现品牌持续的竞争力。由于要素供应商所处的市场区别于消费品市场的不同特性, 但要素品牌战略的确定就必须适应消费品市场的感性需求特点, 发展价值取向型的品牌营销战略, 以最终消费者为主导, 构建品牌的核心价值, 即通过品牌核心价值的形成, 打造新的品牌诉求。通过要素品牌核心价值的打造, 进一步增强消费者对产品品牌的信心、信任和信赖; 通过资源整合, 在与生产商的一体化合作方面,实现协同效应, 构建竞争壁垒。在成分要素资源控制方面,形成差异化的资源优势和规模优势,在差异化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品牌优势, 从而提升产品的竞争力。
在内部资源优化配置方面, 提高要素生产企业内部组织的市场应变力和运营效率。企业品牌核心价值通过要素品牌打造与成品生产企业之间相辅相成, 互为促进, 在持续完善和发展产品品牌核心价值的过程中, 要素生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得以不断强化,最终使企业步入内外互动、企业价值和品牌价值不断增值的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奥古特在实战中发现,国外优秀的企业都会从内到外,通过一致的行为、同一个声音,从不同的角度不断强化品牌核心价值,进而使其转化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他们非常清楚,即便有了品牌核心价值,如果不能得到企业内部员工的广泛认同,不能得到企业资源与能力的有力支持,不能真正落实在企业研发、生产、销售与服务的每个环节,而仅仅停留于外部传播宣传层面。就像海市蜃楼一样,只能让你看到一个影子,根本无法通过消费者的品牌体验得以确认并不断得到强化。
品牌识别系统:包括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和品牌口号、声音、文字等一切的组合。说的通俗点,就是在你的消费者脑海中有着什么样的品牌识别特征要素(例如颜色、符号、一贯的风格广告、口号、品牌史上的辉煌时刻、产品特性等等)?
要素品牌识别系统的建立中有两个重要的方面:一是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奥古特认为,要素生产企业必须突破原有环境下的视觉识别设计习惯,特别是注意与消费者的市场环境进行结合,网络时代的来临给现在要素生产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机遇,新的品牌视觉识别系统,必须突破传统的印刷、制作和电视媒体的环境。二是品牌个性。品牌个性是品牌识别中最具有活力和传播力的要素,每个消费者都是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体,只有品牌个性才能最大程度激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留下深刻的印象,才可以说要素品牌战略获得根本的成功。比如利乐公司的品牌个性诉求上,始终紧扣安全主题,与消费者形成强烈的共鸣,获得了市场成功,其“ok”的手势标志深入人心。
这些年来,奥古特国际品牌机构服务过众多消费品企业的同时也服务了国内外要素生产企业,如北元化工集团、盛虹集团、神飞集团、拉克尔化工等大型企业集团,帮助他们进行全部或部分要素品牌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使之无论在行业内还是在消费市场中,都获得了一定的成绩,摆脱了以往只是默默无闻地提供生产要素供应商的状况,进而获得更多社会层面的认可,使企业品牌资产获得大幅度的累积增长。经验表明,企业通过要素品牌战略的实施,成分平民通过自我品牌增值的系统化修炼找到实施路径,继而优化产业链,将获得更多的收获,特别是无形资产的增值,最终成为闪耀在行业舞台的要素明星,始终牢牢占领终端消费者心智,令消费者产生强大的忠诚度和黏着度,为品牌获取高额的溢价,并形成强大的资本支撑,最终修成“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最高境界。
奥古特国际苍石(先生)提供,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这里欢迎业内同仁、企业界朋友一起来交流探讨企业要素品牌与价值链构建的课题。
查看全文请登陆:奥古特国际品牌营销论坛或奥古特风格品牌新浪博客。

情感与价值的关系是主观与客观、意识与存在的关系,而后者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因此价值与情感的关系问题也是价值理论和情感理论的基本问题。不处理好这个问题,就不能唯物地、辩证地处理好其它相关的理论问题,就不能透过变幻莫测的情感现象发现其内在规律性。价值与情感的关系是一个辩证统一的关系,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情感以价值为基础

情感是人对价值的主观反映,尽管这种反映总会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偏差,甚至还会存在着严重的偏差和完全的颠倒,但从总体上讲,情感的变化总是以价值为基础,主要表现在:情感的基本状态取决于价值的基本状态,情感的总体规模取决于价值的总体规模,情感的变化范围取决于价值的变化范围,情感的作用方式取决于价值的作用方式,情感的强度与方向取决于价值的大小与正负,价值一旦变化,情感迟早要发生变化。

对于商人来说,互利互惠的经济往来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惠性,商人之间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对于政治家而言,政治上的相互支持、相互配合是维持和发展彼此情感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互助性,政治家之间的情感是不能持久的;对于青年男女而言,工作和生活上的相互支持与配合是维持和加深爱情的客观基础,如果没有这种支持与配合,男女之间的爱情是不能持久的;朋友之间的友情主要取决于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不断加深彼此的利益联系,其友情才会越来越深厚,如果彼此产生了根本的利益冲突,则其感情迟早会衰减下来,并最终会转化为仇恨。

二、情感对价值具有反作用

情感对于价值并不是完全被动的,可以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是,情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压抑、诱发、转移、强化或诱导人对某种价值的需要,可以相对自主地选择生存环境和发展方向。人有时可以有意识地压抑自己对于某种价值的情欲,时间一长了,人对这种价值的客观需要发生了改变,这种情欲就基本上消失了;人通常愿意主动帮助那些主观感觉良好的人,回避那些主观感觉不好的人;人有时在某个地方工作得不开心,就主动辞职,并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二是,人在情感的驱动下,可以对事物施加反作用力,并使之发生价值增值。这是人类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当然,这种反作用不能任意地和无限地施加,它在整体上受制于或服从于价值对情感的决定作用。

三、情感具有相对独立性

人的情感产生并运行于大脑,这就不可避免地受到大脑内部众多因素的制约和干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它所反映的价值,这种偏离现象就是情感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时间上的异步性。如果价值形式发生了变化,与之相对应的新情感需要迟滞一段时间才能形成与发展起来。也就是说,新情感的产生、发展与消失并不能与新价值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保持同步,需要迟滞一段时间。例如,当一个陌生人突然成为你的妹夫或连襟时,你对他的亲情通常不会马上建立起来;人通常会留恋或怀念那些已经离别或逝世的老朋友。

2.量度上的差异性。如果价值量发生了变动,情感的强度难以与之保持同步变化。例如,有些女性在遭到自己所钟爱男性的伤害或遗弃后,竟然不怎么恨他;相反,有些人仅仅因为几句话不投机,就大动肝火,事后又会悔恨不已。

3.方式上的局限性。价值关系的变化方式是无限的,而情感的反映方式却是有限的。人有时对于某些复杂的、隐含的价值关系及其变化产生不了情感,表现出麻木不仁的精神状态。例如,当购买商品受到他人“温柔”地宰一刀时,人或许还感谢他的“优惠”价格;当面临灭顶之灾时,人或许还在寻欢作乐。

4.机制上的异化性。某些特殊情感完全脱离了价值关系的客观基础,甚至与之背道而驰,这是由于人的情感机制产生了某种异化。例如,畸形宗教培养出否定自我、否定社会的宗教情感,精神类毒品产生怪癖、虚幻和不能自控的情感,过度的生理与精神刺激导致变态的情感,过度的肉体痛苦引发病人对于死亡的向往,民族仇视容易引发人对战争狂人的崇拜,极端的阶级斗争引发极端的阶级仇恨,等等。不过,情感的这种异化现象在总体上讲只是局部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情感的相对独立性限制了人对于复杂价值关系的应变能力,限制了人对于复杂环境的适应能力,但这将有利于排除各种外部或内部因素对情感运行过程的干扰,有利于保持价值消费活动和价值创造活动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情感与价值存在复杂的对应性

1、它是一种多元变量的函数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一元变量的函数对应关系。情感的大小不仅与事物的使用价值有关,而且与事物的劳动价值、劳动时间以及主体的中值价值率有关。

2、它是一种统计概率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个体动力学的对应关系。绿色之所以能够使人产生和平与宁静的情感,并不是所有绿色的事物都具有这方面的价值作用,而是在大多数场合,人所接触的绿色事物是草木,而草木在大多数场合下能够给人带来和平与宁静。

3、它是一种时间上的同向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时间上的同步对应关系。价值的变化与情感的变化通常存在一个时间差,情感的建立需要时间,情感的消失同样需要时间,只有具有高度预见性的高级情感才能在价值建立之前主动地建立,才能在价值消失之前主动地消失。

4、它是一种联系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孤立的对应关系。人一旦与某事物建立了直接价值关系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直接情感,就必然在一定程度上与该事物相关联的其他事物建立了间接价值关系,并产生相应的关联情感或间接情感。所谓“爱屋及乌”、“恨屋及乌”等情感现象就是这样产生的。

5、它是一种多形式上的价值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形式上的价值对应关系。同一事物的价值关系可能是多内容的,人对事物的情感也经常会表现出多样性。例如,同一种食物可能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对身体产生多种治疗作用或营养保健作用,也可能产生多种副作用,人对它的情感可能会喜忧参半。

6、它是一种多层次上的价值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单一层次上的价值对应关系。事物的价值关系可能是多层次的,人对事物的情感也经常会表现出多层次性。例如,衣服除了具有御寒、挡风、避署等价值外,还具有安全与健康方面的价值,具有艺术审美价值,并能体现个人身份、能力、特征和社会地位,这样,人对于衣服的情感通常具有多层性。

7、它是针对事物的价值特征,而不是针对事物的其它特征。人对于事物的情感完全取决于它的价值特征,而不是取决于它的其它特征,只要该事物的价值特征不变,无论其它特征发生什么变化,人的情感就不会变化。相反,如果事物的价值特征发生了变化,无论其它特征如何稳定,人的情感都会发生变化。例如,一张照片尽管已经变黄变烂,但他的主人仍然百倍珍惜;一件时装尽管没有任何破损,但它的主人可能已经不再感兴趣。

8、它是一种动态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对应关系。任何事物都是运动与变化的,任何事物的价值也都是运动与变化的,任何事物的情感也必然都是运动与变化的。人不可能以永恒不变的情感对待任何事物,永恒的爱只是人的一种理想与祝愿,现实中并不多见。

9、它是一种复杂的、对立统一的对应关系。爱中有恨,如父母对于子女经常有“恨铁不成钢”的爱;恨中有爱,如人经常会对自己的竞争对手有一种“钦佩”的恨。

10、它是一种非线性的对应关系。情感的强度通常并不与事物的价值量成正比,通常只与事物价值量的对数成正比,在特殊情况下,价值与情感还存在更为复杂的函数关系。

11、它是一种三因素的对应关系,而不是一种单因素的对应关系。价值的大小不仅取决于事物的品质特性,还取决于主体及周围环境的品质特性,因此主体的情感由主体、客体及环境三个因素来决定,而不由其中一个因素来单独决定。例如,一般情况下的老虎可使人产生恐惧感,但关在动物园笼子里的老虎不会使人产生恐惧感,相反还能产生审美感。


参考文献:

①仇德辉著,《统一价值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②仇德辉著,《数理情感学》,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韦伯既用“价值中立”与德国的新康德主义划清界限,反对否认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的唯心主义观点。又用“价值关联”反对英、法实证主义无视社会科学自身特点的错误倾向,为此,韦伯一方面把“价值中立”视为社会科学的规范性原则,另一方面又把“价值关联”作为社会科学的构成性原则,以避免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在社会认识上的片面性。因此,正确分析韦伯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在韦伯那里,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是相伴而生的一对矛盾,两者不可分离,不可单独抽取某一方加以分析批判。韦伯思想中的价值中立并不意味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彻底排斥价值因素,社会活动与现象都要由一定的价值来支配,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是相对于价值关联而言的。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有本质区别,社会科学的理解恰恰必然包括在特定的价值之中,遵循一定的价值观念去解释社会现象。如,社会科学家们在分析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行为时,都必须探讨这些行为所表现出的价值。而为了理解这种价值就必须探讨行为者在什么观念驱使下做出行动,这就是“价值关联”。正如韦伯所说:“当然,经验科学的问题应该‘不加评价地’加以解决,它们不是评价的问题。但是,社会科学中的问题是根据被讨论的现象的价值关联而选择出来的。”(注: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0页,1992年版。)但是,另一方面,社会科学研究作为人类追求真理的理性活动,又必须排除研究者个人情感好恶,又要避免以自己的价值、好恶去解释客观对象。实事求是作出事实判断,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又必须坚持价值中立。“的确,在我们的科学中,个人的价值判断会对尚未被明确承认的科学观点发生影响,这些价值判断引起了长期的混乱甚至在决定事实之间简单的偶然联系的时候,它们也会根据后果增大还是减少实现某些个人理想的机会,即获得某物之可能性,而对科学论点作出各式各样的解释。”(注:马克思·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20页,1992年版。)可见价值关联与价值中立在韦伯社会方法论中扮演了同等重要的角色,构成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一个特色。同时,韦伯的“价值中立”概念的提出除了与“价值关联”相联系而外,还与科学家的研究活动相联系。即“价值中立”是指科学家在研究自己的对象时,应当遵循客观事实,而撇开自己的政治主张与立场,回避自己的价值。而普通公民则在社会活动中必须有自己的价值观。当然,韦伯的“价值关联”与李凯尔特为代表的新康德主义的原则是有区别的。李凯尔特的“价值关联”是一种先验的超时空的原则。而韦伯却认为,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不能随主观臆念去选择相关价值,而是将在一定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价值原则作为价值关联的前提,因此,韦伯的“价值关联”是客观现实的。总之,韦伯的“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同时韦伯的“价值中立”又是一个规范性概念。相对于特定的人与场合来讲,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因此,在韦伯那里“价值中立”并不是一个普遍性的行为准则。而只是科学家进行学术研究时的一条规范。如果做到按科学家的规范从事科学研究,就意味着做到了价值中立。另一方面如果能够联系行动者的客观现实的整体价值来研究事物,就做了价值关联。因此,我们应辨证地分析韦伯的“价值中立”的思想,避免把“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对立起来而造成的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想方法。也避免国内一些主张社会科学研究要遵循价值关联原则而批判价值中立思想,或要遵循价值中立原则而批判价值关联思想等较为偏颇的观点,两者都不能单独成立。同时,用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来分析韦伯社会科学方法论中的这对范畴。韦伯这对范畴有其合理内容,它反映了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以及认识社会现象之间具体因果联系的客观法则,对于建构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础有着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科学面临最大的困难就在于如何回答社会科学的研究何以能够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在这方面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同时两者的对立所构成的社会科学基础研究中的根本问题又陷入到更大的困境之中。两者在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等方面都形成了彼此对立的命题。如何解决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这种“二元对立”,这就关系到能否正确解决社会科学上述困难,能否建立一种真正的社会科学基础。关于这方面有些学者已做出深刻研究,主张用层次论代替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二元对立”,认为由于社会领域是多质性和多层次性,以它为对象的社会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应该是综合的,当然这种综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两者交融基础上的“创造”,即不妨参照韦伯有关社会科学方法论思想,韦伯的有关思想对我们建立社会科学方法论基础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启发。

  • 2.简述“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的关系。
    答:笔者认为在韦伯那里,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是相伴而生的一对矛盾,两者不可分离,不可单独抽取某一方加以分析批判。韦伯思想中的价值中立并不意味着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彻底排斥价值因素,社会活动与现象都要由一定的价值来支配,因而韦伯的价值中立是相对于价值关联而言的。他认为社会科学研究对象与自然科学有本质...
  • 结合实际,论述社会研究应坚持的基本原则。
    答:(2)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所谓“价值中立”,是指研究者在社会研究过程中不受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而“价值关联”则是指研究者的研究工作要受到他们对所研究问题的价值判断的影响。(3)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首先,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是从事社会研究工作人员所必须遵从的基本职业道德。其次,现代...
  • 如何看待社会科学中的价值中立问题
    答:2、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价值中立和价值关联并不是对立的,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3、价值中立原则不是普遍性的,它只适用于研究者的身份,而不适用于公民身份。即研究者在开展研究时应当回避自己的价值,而站在一种客观的立场上呈现事实。而普通公民在社会活动中则可以有自己的...
  • 价值中立的如何做到价值中立
    答:第三,要具有高度的注意力、忍耐力和认真吃苦的精神。
  • 西方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几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答:1、个体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2、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 3、宏观与微观的关系问题 4、结构与行动的关系问题 5、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6、科学性与人文性的问题 7、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问题
  • 《社会研究方法》简答论述重点第一章
    答:社会研究的基本原则包括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8、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 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保证社会研究客观性和提高社会研究活动效率两个方面。9、现代社会研究方法的特征 现代社会研究方法具有经验型、理论性、规范性和多样性等特征。10、社会...
  • 自考社会研究方法怎么准备??
    答: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社会研究项目都兼有理论性意义和应用性意义,但许多社会研究项目在理论和由于两个方面各有侧重。7、简述社会研究的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3)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4)遵守法律和社会规范 8、试述社会研究方法的意义 √(1)保证社会研究客观性的意义(2)提高社会...
  • 教育社会学有两种取向,你知道是什么吗?
    答:探及“事实学科论”,就不得不牵涉教育社会学学科性质其他诸论,不得不关联各论的研究对象说与研究方法论,不得不引出所谓教育社会学“主流取向”等一系列问题。而所有这些问题,又不得不归结于和溯源至“价值中立”这一个问题,不得不围绕“价值中立”进行分析,舍此不二法门,别无他途。我国教育社会...
  • 从社会学的角度简答如何保持科学中的客观性
    答:这涉及到科学研究方法的问题,在韦伯看来,保持科学中的客观性即要求研究者保持价值中立(价值无涉),是指在进行科学研究中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和感情投入到科研中,时刻保持客观、中立和理性。
  • 行为主义政治学的兴起对实现“价值中立”有何影响?
    答:因此, 政治学研究不应当绝对地价值中立。也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诸如伊斯顿、达尔等这样一些行为主义政治学派的代表人物后来也放弃了把事实和价值截然分开、否认规范的做法。他们重新肯定了规范在经验政治理论中的地位; 他们提出应注重研究政治与社会目标和行为的关联, 认为政治研究不能仅仅在科学上设计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