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视剧是怎么发展的?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6-28
简介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史?

1、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前身)在 1958年5月1日开始播出,同年6月15日,即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
2、1958~1966年,仅北京电视台就播放了几十部直播电视剧。
3、“文化大革命”使电视剧的发展陷于停顿。中国唯一一部电视剧:《帝国主义的反修斗争》
4、中国第一部连续剧:《射雕英雄传》(1976年)1976年后,中国电视剧取得长足的进步 5、1980年,中国第一电视剧奖:飞天奖创建
6、1981年播放了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敌后十八年》。1985年年产电视剧一千多部,其中有许多上乘之作,如单本剧《新岸》、《新闻启示录》、《走向远方》等,连续剧《武松》、《今夜有暴风雪》、《寻找回来的世界》、《四世同堂》等。
7、中国的电视剧蓬勃发展1980年~1999年
注解:我国第一部电视剧和连续剧是台湾中视在1969年播出的晶晶,而不是一口菜饼子,在1958年到80年前是大陆红色电影的高潮时期,我们和香港一样,是80年后才开始涉足电视剧。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又涌现不少社会反响比较强烈的作品:根据同名古典小说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历史“戏说”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国的电视连续剧正以世所罕见的高速度蓬勃发展,迅速成长为电视剧园地里的一棵参天大树。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

  1958年6月15日,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前身)以直播形式播出了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这标志着中国电视剧的诞生。迄今中国电视剧已经走过了半个世纪的历程。其间,在历史发展的纵向纬度,按照电视剧艺术形式在社会系统中功能角色定位及其艺术自觉与生产规模,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宣传工具阶段(1958—1977)。二,审美自觉阶段(1978—1989)。三,文化产业阶段(1990至今)。在电视剧艺术系统的横向纬度,按照电视剧艺术的类型发展实际,中国电视剧又可以分为革命历史题材剧、古装戏(历史题材电视剧)、农村题材剧、军事题材剧、城市社会生活剧(家庭伦理剧)、都市言情与青春浪漫剧、情境喜剧等类型。

  从电视剧艺术诞生的1958年到文革结束后的1977年,在文本意识形态层面的主导倾向来说,中国电视剧基本上是作为那个年代政治宣传工具而存在的。虽然说在这个阶段,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电视剧在内的艺术形式家族,都要受制于当时左倾政治文化形势的强力影响和左右,但由于电视传播的新兴大众传媒属性,相比前几种艺术形式,电视剧这一文化形式的作用,在更加受到政府、把关人系统以及从业人员重视的同时,由于外有压力以及内化而来的自我抑制,电视剧的审美属性更为淡化。并且,由于文化形势和电视技术的双重制约,电视剧的生产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弱小,因之电视剧对于整个社会文化系统的影响较之报纸、电台其他大众传播媒介和文学、戏剧、电影艺术形式,也要小得多。

  1958年播出的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便是当时配合中央“忆苦思甜”、“节约粮食”宣传精神的产物[1]。内容说的是两姐妹中的妹妹用一块枣丝糕喂狗,被姐姐发现给予了严肃批评。然后,姐妹俩共同回忆起旧社会的苦难生活,感受新社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最后达成了要珍惜粮食的共识。这部电视剧采用了“直播戏剧”的形式,反映了萌芽时期中国电视剧艺术的技术特征和民族审美传统基因。

  1958年9月4日,当时的北京电视台播出了电视剧《党救活了他》。这是根据上海广慈医院抢救被烧伤的炼钢工人丘财康的真实事迹而创作的纪实性电视剧。由此以后,这种“真人真事”类型的纪实电视剧,成为中国主旋律电视剧范围内的一个重要类型。这年10月,新成立的上海电视台播出了第一部电视剧《红色的火焰》。1962年1月13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电视剧《莫里生案件》,它是根据美国作品改编的,用来揭露非美活动委员会对美国进步人士的迫害性审判。1963年8月17日,北京电视台播出电视剧《火种》,它是一部反映美国种族和阶级矛盾的电视剧。1965年,适应当时“抗美援越”形势的需要,北京、上海、广州陆续播出了根据越南民族英雄阮文追事迹改编的电视剧。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根据柯岩同名独幕剧改编的电视剧《相亲记》,是一部比较贴近生活的作品。由于广受欢迎,《相亲记》连续演播4次,并曾赴广州演出—— 在直播时代,这意味着整个剧团搬迁式的巡回演出。

  1958年到1966年,是中国电视剧的草创时期,8年时间全国范围内共播出200多部电视剧。其中,北京电视台90部,上海电视台35部,广州电视台30多部[2]。由于当时电视接收机是稀缺产品,电视剧的社会影响力有限。

  从1967年到1977年,其间多数时间处于文革时期。这一时期,电视剧“为政治服务”的色彩更为明显,且创作成绩极为寥落,几成空白,乏善可陈。值得记入历史的有这样几部作品:反修防修主题的《考场上的斗争》(1967),学大寨主题的《架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主题的《公社党委书记的女儿》(1975)、《神圣的职责》(1975)。其中,《考场上斗争》,是中国电视史上唯一一部用黑白录像设备制作的电视剧,它也标志着中国电视剧生产此后脱离直播时代,跨入录像制作时代和彩色时代。

  1978年,党中央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以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党的基本路线,标志着中国经济、文化的全面转型。1979年,邓小平出席了中国作家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宣布将党的文艺方针由“文艺为政治服务”调整为“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这预示着对文学艺术功能认识的重新定位,也标志着对全社会对文学艺术自身独特规律的尊重。

  作为整个文化艺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电视剧艺术在这一阶段获得了审美意识的自觉,开始了对中国特色电视剧艺术规律的探索和开拓。电视剧艺术在新时期获得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年产量由1978年的10余集发展到1979年的30余集,再发展到1980年的80余集。中国电视剧送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年产量,由1981年的110集激增到1986年的1500集。

  数量在激增,电视剧的艺术品种和类型也日趋多样,质量在明显提高。不仅出现了一批思想、艺术水平较高的制作精致的短篇电视剧,而且产生了一批引起社会强烈反响的长篇连续剧,问世了一批样式新颖的戏曲电视剧和专为少年儿童录制的电视剧。特别是1984年以来荣获“飞天奖”一批优秀电视剧,如《今夜有暴风雪》、《新闻启示录》、《走向远方》、《巴桑和他的弟妹们》、《希波克拉底誓言》、《太阳从这里升起》和《寻找回来的世界》、《四世同堂》、《新星》、《红楼梦》、《努尔哈赤》、《雪野》等,引起了社会和文艺评论界的广泛瞩目,使电视剧这种新兴艺术形式在中国文艺领域里占有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3]。

  自1987年起,鉴于前一阶段电视剧生产中出现了不少平庸之作,有关管理部门制定实施了“提高质量、控制数量”的方针,取得明显效果,使不能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劣次产品由1986年的500集下降到1990年的24集[4]。特别是这一阶段,出现了堪称电视剧艺术精品的《秋白之死》和根据古典名著改编的长篇连续剧《西游记》、根据现代文学名著改编的《围城》。

  伴随着中国电视剧走向成熟的历程,中国电视剧开始逐步走向世界。《红楼梦》、《西游记》、《武松》、《济公》、《诸葛亮》、《甄三》、《努尔哈赤》、《末代皇帝》、《宋庆龄和她的姊妹们》、《围城》等都先后在美国、日本及欧洲、东南亚国家播映。中国也开始选送电视剧参评国际电视节,《太阳有七种颜色》、《小木屋》、《小船》、《穷街》等作品都分别在参赛的国际电视节上获奖。

  需要说明的是,受制于上个世纪80年代整个中国文学艺术的整体状况和氛围,中国电视剧艺术在表现了浓郁审美意识自觉特征的同时,也显现出了某些脱离生活、脱离群众、孤芳自赏的形式主义倾向。

  1990年,中国第一部长篇室内电视连续剧《渴望》的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剧艺术走向了“基地化”制作和作为文化产业的正式登场。此后,基地建设成为了中国电视剧事业发展的必然,陆续兴建了上海“东海基地”、山东“齐鲁基地”、湖北的“九真山基地”、四川“新都基地”和中央电视台的“无锡基地”、“涿州基地”、“横店基地”等等[5]。同时,电视剧的投资方式和流通方式也越来越市场化。1990年以前,电视剧多是由政府部门提供拍摄资金, 1991年,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系列剧《编辑部的故事》,采用了企业赞助的方式,并首次将广告随电视剧捆绑播出,同时还在电视剧中利用剧情为赞助企业做隐性广告。1992年,北京文化艺术音像出版社投资200万元制作了41集电视剧《爱你没商量》,北京电视艺术中心贷款150万美元赴美拍摄了《北京人在纽约》。这种方式意味着需要取得相应的商业回报,才能进行扩大再生产,仅仅“图名”在央视播出远远不够了,还要“图利”赢取商业利润。

  这就迫使各家电视机构为争夺有商业潜质的电视剧展开市场化竞争,而不能在仅仅利用电视机构的等级来获取垄断性购买了。于是,1992年央视及时调整思维,以350万元价格购买了《爱你没商量》的播映权,后来又用黄金时段的广告时间换取了《北京人在纽约》的播映权。随后,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以1000万元购买了30集电视剧《武则天》的国内版权,随剧征集广告,用电视台的广告时间来交换电视播映权。这种“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很长时期内都是中国电视剧市场化的重要途径[6]。此后一直到2007年,中国电视剧艺术生产理念、体制在悄悄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市场化机制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电视剧作为文化产品的商业特征获得了越来越多业内外人士的认同。这与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大方针是密切相关的?/P>

  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视电视剧生产进入了繁荣阶段,规模急剧增长,精品佳作迭出。据国家广电总局社会管理司统计,到1998年的时候,国产电视剧的生产数量为682部9780集。1999年全国上报的题材规划剧目有989部15812集,当年批准发行播出371部6227集。2001年的电视剧规划数量年初就达到了22000集[7]。近几年来,中国电视剧每年制作、播出的数量都在万集以上。

  就电视剧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类型拓展来说,上世纪90年代以来最突出的现象,就是以《渴望》为发端的大众文化类型电视剧的异军突起以致蔚为大观。这并不是说上个世纪80年代就没有大众文化类型的电视剧,只不过其时由于当时的总体文化氛围制约,这一类型的电视剧没有形成气候。1980年2月5日央视开始播出的《敌营十八年》,既是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也是一部采用情节剧模式制作的大众文化类型的通俗电视剧。在90年代,这一类型的电视剧数量猛涨,获得了不少电视收视份额。

  在我国,包括电视在内的大众传媒是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中国特色,也决定了我国的传播体制不同于欧美资本主义社会。作为中国传播系统和文艺系统的一个单元,电视剧艺术生产必须服从于主导意识形态的宣传需要。国家广电总局制定的《2001年—2010年广播影视事业发展计划纲要》指出,要“坚持‘二为’方向,贯彻‘双百’方针,按照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要求,以繁荣广播影视文艺,满足小康社会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为中心,实施精品工程,全面提高广播影视文艺作品的质量”。“切实加强电视剧、广播剧生产,健全题材规划管理,不断推出精品力作。要优先抓好剧本创作,组建创作队伍,建立创作中心,充分调动和挖掘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潜力。集中精力抓好重大题材、现实题材和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电视剧的创作生产,争取年产量达到国产电视剧的60%以上”。

  总括说来,在文化意识形态层面,自上个世纪90年来以来大众文化兴起的背景下,我国社会的整体文化系统,主要由主导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种力量构成,并且在三种力量博弈过程中,形成当代中国文化的动态流变。这种文化构成,必然也会折射于电视剧艺术文化生产中。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电视剧艺术批评界的许多争论,实质在于如何理解电视剧艺术形式的本质和本性[8]。对电视剧艺术文化形式新闻媒介属性、艺术属性、商品属性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和文化掌握,就产生了媒介本性论、艺术本性论、商品本性论几种不同文化立场的看法。但是,就文化现实与发展前景来说,在党和政府提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前提下,在构建和谐文化的语境中,在当代中国电视剧艺术文化场域中,三种文化都不会也不必一统天下,而是在国家意识形态的合理调控过程中,形成新型的多元共生的21世纪中国和谐电视文化形态。

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 1950年代到1970年代初期:这一时期,电视剧的数量非常少,主要是纪录片和宣传片。这些电视剧都是由政府机构制作的,内容与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相一致。2. 1970年代中期到198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电视剧经历了快速发展。由于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开始引进西方文化,也开始出现了更多样化和更具商业化的电视剧。这些电视剧在故事情节设计、表演和制作技术上都有了较大的进步。3. 1990年代到2000年代:这一时期,中国电视剧进一步发展,制作的质量和技术都有了更大的提升。同时,中国电视剧也开始走出国门,广泛受到海外华人的欢迎。4. 2010年代至今:这一时期,中国电视剧继续发展,内容更加多元化和国际化。近年来,许多中国电视剧成功地进修了国际市场,让更多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总的来说,中国电视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受到了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发展的脉络可以清晰地看出从内容商业化到内容多元化、从制作粗制滥造到技术日益成熟的发展轨迹。

  • 电视剧艺术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答:中国的电视剧几乎是与中国电视事业一并诞生的。自1978年以后,中国电视剧复苏、发展,迅速成长为与社会、时代紧密相连,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拥有大量观众的艺术样式。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电视剧日益丰富多彩,各种题材、风格、样式的作品争奇斗妍,艺术表现领域和表现方式也不断得到拓展。
  • 国产剧已有七十年,他究竟在进步还是在落后?
    答:在这一时期,国产电视剧的质量和数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着《敌营十八年》、《乔厂长上任记》、《高山下的花环》等作品。发展期国产剧的更注重社会意义和价值,强调对现实生活的正面描写和对人民大众的鼓舞。在形式上呈现多样发展趋势,长篇电视剧也应运而生,显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良好势头。三、80...
  • 举例说明我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变化
    答:这些作品在剧情、演员表演、制作水平等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如《人民的名义》、《琅琊榜》等作品都取得了口碑和收视率的双丰收。另一方面,中国电视剧也开始积极拓展海外市场,通过参加国际电视节、海外发行等方式提高中国电视剧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总的来说,中国电视剧市场的发展变化不仅体现在数量...
  • 中国电视剧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是()。
    答:1990年播出的《渴望》作为中国第一部大型室内电视连续剧被称为“中国电视剧发展历史性转折的里程碑”。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正式开启中国电视剧蓬勃发展六十载征程。1981年播出的《敌营十八年》是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丰富了我国电视剧品种。1983年《大侠霍元甲》作为大陆引进的第一部香港电视剧,...
  • 电视剧和连续剧有什么区别?
    答:随着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确立,从而快速的发展,各行各业都发展得非常迅猛。电视剧也离不开国家、社会、民族的整体形势,以及政治和文化背景。”值得一提的是,1978年5月,由许欢子 、 蔡晓晴导演的《三亲家》播出,这是新时期录制的第一部彩色电视剧,一直是单本剧,成为中国电视剧发展的标志性...
  • 近几年,中国电视剧是否真的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进步?
    答:此外,演员的演技和表现力也逐渐提升。随着中国电视剧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有实力的演员涌现出来,他们通过多种表演形式展现出自己的才华,让角色更有立体感和感情。尽管中国电视剧在近几年有着这些进步,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例如,一些电视剧过于商业化,注重收视率和炒作,内容质量有所下降。此外...
  • 国内一部电视剧是怎样产生的?
    答:2010-06-03 中国电视剧是怎么发展的? 40 2020-06-19 一部成功的电视剧是由什么决定的? 2006-08-30 一部电视剧的产生是怎样的? 2013-07-24 一部电视剧是如何制作的? 越仔细越好, 从开始到最后。 5 2014-02-06 中国第一部电视剧是什么? 76 2015-02-12 中国第一部电视剧是什么时候拍的? 2013-...
  • 电视剧是何时产生的?
    答:1958年6月15日,《一口菜饼子》,是中国大陆第一部电视剧。1967年,北京台用录像设备摄制的黑白电视剧《考场上的反修斗争》,成了中国电视史上唯一的一部录制的黑白电视剧。1973年4月,彩色电视试验也成为技术发展的重点,北京台正式开始彩色电视的试播。虽然在之后的几年内全国只播出了《公社党委书记...
  • 90年代的电视剧文化,是如何发展的?
    答:90年代的电视剧文化的发展,这种再现机制因中国社会的独特结构而始终呈现出相当的保守性和妥协性,天然带有强调个人审美经验而非总体性权力斗争的"后女性主义"色彩,甚至被一些激进的评论者称为"女性重新拥有自身的性别神话","与中国妇女的实际生存状况无关","有可能掩盖或忽略妇女的实际生存状况",但与...
  • 中国电视连续剧的发展如何?
    答: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又涌现不少社会反响比较强烈的作品:根据同名古典小说改编的长篇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历史“戏说”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国的电视连续剧正以世所罕见的高速度蓬勃发展,迅速成长为电视剧园地里的一棵参天大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