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柏拉图的人及其思想评价

kuaidi.ping-jia.net  作者:佚名   更新日期:2024-08-01
高中历史:对柏拉图的评价100字

苏格拉底是柏拉图撰写的对话录中的主要角色。至于对话录中有多少是苏格拉底的原意、而又有多少是柏拉图自己的意见?由于苏格拉底自己从没有写下任何著作,这个研究的问题也经常被称为“苏格拉底问题”。另一个问题在于柏拉图究竟将苏格拉底虚构到了何种地步,阿里斯托芬也写下许多挖苦嘲讽苏格拉底的作品,两人对苏格拉底的记载往往有极大差异。柏拉图曾数次暗示他自己是苏格拉底的一名随从,但他从没有明确承认过。在《斐多篇》 (Phaedo) 中他写下一串名单,列出那些在苏格拉底服药自尽那天陪伴他的学生,并且记载道“柏拉图生病了” (《斐多篇》 59b) 。而在《申辩篇》里,柏拉图则疏远了他与苏格拉底的关系;记载中苏格拉底宣称有几名他之前的同伴也在观众席内,他并指出阿狄曼图 (Adeimantus) 的兄弟柏拉图也在场 (《申辩篇》 34a) 。阿狄曼图也曾在《理想国》里以辩论者的角色出场。柏拉图从没有在对话录里将自己描述为讨论者之一,他只将自己描述为一名在远处旁观的听众。唯一的例外是《申辩篇》,他并没有宣称自己聆听到任何第一手的对话。在其中一篇对话录中,柏拉图则称这些内容并不是他杜撰的,而只是在苏格拉底指示下完成的对话笔记 (《泰阿泰德篇》142C-143B) 。一般认为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亲密学生和随从,但奇怪的是柏拉图从没有在这些对话录里以当事人身分出现过。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刑对柏拉图造成极大的震撼,苏格拉底的审判是一系列对话录中最为着重、也最为一致的事件。柏拉图在许多对话录都曾明确的或间接的提起这场审判,或提起这场审判的情节和角色。举例而言,在《泰阿泰德篇》 (210d) 和《伊壁鸠鲁篇》 (2a-b) 中苏格拉底告诉大家他必须面临一场不公平的审判。而在《美诺篇》 (94e-95a) 里,阿尼图斯 (Anytus) 则警告苏格拉底应该避免批评当时的重要人物,以免使自身惹上麻烦,阿尼图斯在《申辩篇》里也是那些联合起诉苏格拉底的人之一。《申辩篇》是苏格拉底的辩护演说,《克力同篇》和《斐多篇》则是在审判定罪后于监狱内的对话。苏格拉底的审判在那个时代是相当不寻常的事件,依据人们对前五世纪雅典文明的认识,这样的审判是不太可能会发生的。苏格拉底被起诉的罪名是相信无神论,但雅典是当时全希腊拥有最高程度言论自由的城市,无神论并非法律明文禁止的罪过,同时也有许多笃信无神论的知识份子存在,大众也很少对此加以谴责。喜剧家阿里斯托芬撰写的许多知名剧本不但大肆宣扬无神论、同时还公开嘲笑许多神祇和传统英雄,他甚至将宙斯描述为精力旺盛的无赖、将海格力斯描述为愚笨的人,但阿里斯托芬从没有因此遭受惩罚。同样令人疑惑的是,苏格拉底在替自己的辩护中经常强调他是阿波罗派遣来人间宣扬哲学的使者,阿波罗在当时是雅典神殿里非常重要的一位神祇。批评柏拉图的人认为苏格拉底事实上是冒犯到了有权势的人,并推测这场审判是苏格拉底的敌人所一手设计的,用以警告其他人不要重蹈他的覆辙。这也是研究苏格拉底的问题之一。 柏拉图主义的基本观点柏拉图主义(Platonism)是数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数学哲学观点,它起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此后在西方数学界一直有着或明或暗的柏拉图主义观念,19世纪,它在数学界几乎占了统治地。20世纪初,数学基础三大学派的争议刚趋平息,柏拉图主义观点又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数学的对象就是数、量、函数等数学概念,而数学概念作为抽象一般或“共相”是客观存在着的。柏拉图认为它们存在于一个特殊的理念世界里,后世的柏拉图主义者并不接受“理念论”,但也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特殊的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们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的思维的永恒的存在。数学家得到新的概念不是创造,而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描述;数学新成果不是发明,而是发现。与之相应的,柏拉图主义认为数学理论的真理性就是客观的由那种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存在决定的,而这种真理性是要靠“心智”经验来理解,靠某种“数学直觉”来认识的,人们只有通过直觉才能达到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数学世界”。由于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所以现代柏拉图主义也被称为“实在主义”。柏拉图主义在西方近现代数学界有相当大的影响,一些数学巨匠如G.康托尔、罗素、哥德尔、布尔巴基学派基本上都持这种观点。一般认为,所以如此不是偶然的,这是数学反映客观世界,数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一素朴信念在哲学上的反映。而正因为如此,柏拉图主义对数学的历史发展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促使数学家们在自己的研究中采取客观的科学的立场,而且,当某些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因找不到现实原型而为人们所怀疑时,它也有可能给人们以一定的信念。尽管这种信念是盲目的,从而就有可能导致错误。宣称信仰柏拉图主义并非意味着接受柏拉图的所有见解,而往往只是对如下特定思想的认同,即理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恒的,并比世界中的现象更实在、更完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实在和完美的实体。这个体系还包括认为理念形式只能由灵魂所认识等。对柏拉图主义的辩护有:语言对象的抽象描述的一般性和其所描述对象的特殊性的对比;数学对象的抽象和毫无疑问的精确性等。柏拉图主义中的理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形下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如:一类事物的名称;数学对象;自然定律等。它以理念论为中心,包括宇宙论方面的宇宙生成说,认识论方面的回忆说,伦理观与社会政治观方面的四主德与理想国的学说,美学方面的“摹本”说,探求理念体系的概念辩证法以及教育学说等。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对后世西方哲学的影响极大。 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男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柏拉图式的爱情”是被称为“精神恋爱”的一种真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性.欲是相互对立的两种状态。柏拉图恋爱重视精神的交流,而不是肉体的欲望,是一种真爱。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原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真爱,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的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西方学者对此也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柏拉图式的爱情”的要旨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柏拉图式的爱情,不是所谓纯粹的精神恋爱――没有任何肉体接触的纯浪漫情怀,而是指“身体爱欲与灵魂爱欲”的统一,或“身心合一者”。2、柏拉图式的爱情也强调爱情高于性(“爱欲”高于“快感”)。3、柏拉图式的爱情也暗示着性与爱情(像“属民的爱若斯”)、爱情与婚姻(像“凭灵魂生育”;“身体方面的生育欲”)、性与婚姻(像“同性恋爱与异性婚姻的区别与结合”)的可分离性(或功能独立性)。4、柏拉图式的爱情,又不过是通过爱慕一个又一个美的身体而追求“美本身”(“美的理念”)的一种永无止境的“理想”。换句强势的语气(口吻)说,柏拉图式的爱情是指,爱情说到底是属于理想世界(“理念世界”)的东西,在现实(世俗)世界中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柏拉图有关爱情的阐述主要见于其《会饮篇》中。其中有从低到高各种层次的爱,有凡人的爱,也有近神的爱。首先,爱情是内在的本原的需求。柏拉图提到了这样一种神话:起初,世界上有三种人,太阳之神代表的男人,大地之母代表的女人,以及月亮代表的阴阳人,两倍于人的官能和力量。宙斯为了削弱人类,把人劈成两半,一石两鸟,一方面个体人类只有原来一半那么强大,另一方面他们的数量加倍,由此可以更好地侍奉神族。所以,人类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原始的男人和女人的后代便有同性恋倾向,原始的阴阳人的后代便是异性恋倾向。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特别是两位男性之间,那么“尽管很难说他们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好处,但这样的结合推动着他们终生生活在一起,在他们的爱情中,那些纯粹的性快乐实在无法与他们从相陪伴中获得的巨大快乐相比。他们的灵魂实际上都在寻求某种别的东西,这种东西他们叫不出名字来,只能用隐晦的话语和预言式的谜语道出。”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人类原始状态的残余,我们本来是完整的,而我们正在企盼和追随这种原初的完整性,这就是所谓的爱情。而全体人类,他们的幸福只有一条路,这就是实现爱情,通过找到自己的伴侣来医治我们被分割了的本性。爱神爱若斯(Eros)将在今生引导我们找到自己的爱人,并给我们的来世带来希望。只要我们敬畏诸神,那么爱神终有一天会治愈我们的病,使我们回归原初状态,生活在快乐和幸福之中。其次,柏拉图的爱神是走向至善形式的灵魂冲动。灵魂是爱的基础,至善是爱的终极追求。在《会饮篇》中,先知迪奥提玛说道,爱就是对不朽的期盼,而一切可朽者都在尽力追求不朽。以生育繁衍为目的的交往是延续轮回的低级追求,而最高等级的爱是热爱最终可以达到善的形式的智慧和哲学。人的肉体是可朽的,唯有精神不朽。一个人的品格愈高尚,雄心壮志也就愈大,因为他们爱的是永恒。纯粹的、高尚的、以至善为最高目的、以智慧和哲学为追求对象的爱情,沉浸其中的两人关系会更加牢固,他们的交往会更加完整,胜过夫妻的情分,这是因为“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肉体的子女更加美丽、更加长寿”。在这一层面,爱情是人生最主要的理想,与它相比,财富、门第、权柄都不过是浮云腐土罢了。第三,爱是各种流变状态的极致,美和丑,爱和怨,平凡与高贵,爱处于两种极端的中间地带。在柏拉图笔下,爱神卡洛斯的诞生是贫乏之神趁着丰富之神醉酒的机会接近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并与之结合的产物。因此,他是一个天生贫乏却又充满追求欲的孩子。他天生处于两种极端之中,他的父亲贫穷而愚蠢,母亲富有、充满智慧,这就决定了他生命的道路必须与智慧为伍,终生不断追求,视智慧为生命。他具有丰富和贫乏两个方面,是有限的和不完美的,但也保留了善和美的痕迹。柏拉图就这样把“爱情”置于一个概念的罅缝中,爱神卡洛斯成为了一个抽象的概念,因为他“处于任何常态和可描述的形态之间”,代表的是像“苏格拉底的无知”那样促人向上的动力,获得智慧理想的内在力量。柏拉图认为,这种力量包含了情感、欲望、意志和感觉,这也是柏拉图对爱情元素的定义,爱情促使人产生一种追求幸福的欲望。这正是对话录千年不衰的迷人之处。

柏拉图式的太空洞了,很假不过偶很喜欢

柏拉图认为,理念是独立于物质世界之外的存在。他将世界两分为可见世界(Visible)与可知世界(Intelligible)。可见世界是物质的、个别的“现在”,它总是在流动变化之中,人们不可能会对不断改变的事物产生真正的认识,而只能是对具体事物有意见(Opinion);而可知世界是理念的、一般的“现实”,它需要人们运用理智来了解,惟其如此,才能获得真正的知识(Knowledge)。可见世界是感觉世界,它变化、不稳定、有缺陷;可知世界是理念世界,它由事物的概念(Concept)组成,完美且恒定不变。理念是个别事物的“范型”,具体事物则是对这个范型的模仿,是完美理念不完美的影子。就像我们平时看到很多匹马,他们的毛色各有不同,或者其中还有缺少耳朵或者瘸腿的马,但我们都知道他们是马,因为在这些马的背后,都是一匹绝对完美的“理念的马”。
同样,存在于两种世界的两种认识也是有着错误与正确之分的。存在于可见世界中的意见,因认识主体与客体的不同而呈现多样性、变化性,这并非正确的认识;而可知世界中的知识,来源于人的理智,人的理智是相同的,知识也就是唯一的、恒定的、正确的。这也是柏拉图认为数学学科美丽之所在:数学的状态是永恒的、可正确认识的。
那么又要怎样获得真知呢?柏拉图将这种获取真知的方法论述为“灵魂回忆”或是“灵魂转向”。他描述了一个神话来讲述灵魂的故事:在诸神赴宴的途中因驭马者对拉载灵魂的马车失去控制,导致灵魂跌落地上折断翅膀,不能回到天上的理念领域,只能暂居于肉体。包含天赋知识的灵魂在肉体中醒来时,由于身体的干扰而忘记了所有理念,只有经过适当的训练、学习触动、提示或唤醒知识,使之明白地昭示与灵魂,并使灵魂产生一种回归本源的渴望,柏拉图称这种渴望为eros,也就是“爱”。
现象是感觉经验,理念才是思想灵魂的对象,只有通过灵魂转向,去思考理念的东西,才能获得真知。
柏拉图用线喻(The line simite)来说明两种世界、两种认识的区分。他说:“把一条直线分割成两个不相等的部分,然后再把每一部分按同样的比例分割,部分代表可感和可知的序列,比例表示他们相对清晰和模糊的程度。”
在柏拉图的认识当中,理念世界的构成也是有等次的,依其由低到高表现为:自然物、人造物、数学意义、范畴意义、道德审美、善。善是世界的本原,是最高的理念,“给知识对象以真理,给认识者以认知能力的实在,就是善的理念”,“善本身却不是一个是者,它的尊严和统摄力超过是者”。对他而言,自然界中
永恒不变的事物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永恒不变的事物是一体的两面,他用太阳比喻善(The sun simite)。太阳是肉眼视觉的源泉,善则是“心灵的眼睛”认识的源泉;太阳使可感事物显示出来,善使可知对象向心灵显示。
此后,柏拉图的思想形成了最著名洞喻(The hole simite),以此来说明其现实意义。
有一群囚徒世代被锁在漆黑的洞穴里,连脖颈都锁住,不能回头或是环顾,只能面对正前方的洞壁。在他们身后有一堆火,囚徒与火中间有一堵矮墙,墙后有人形生物举着高过墙头的雕像走过。火光将雕像投影在洞壁上,形成囚徒们终生所见的“皮影戏”。而囚徒就认为这些明明灭灭的影子是真实的事物,并用不同的名字称呼它们。
囚徒们习惯这种生活,他们不觉悲惨。但是,一个囚徒偶然挣脱了锁链,回过头来,生平第一次看到影像以外的事物。耀眼的火光使他不能适应,眼睛刺痛,而连洞壁上的影子也看不清了。适应一会儿之后,他开始能分清影子与雕像,雕像比影子更为真实。他想办法越过矮墙,走过火堆,进入外面的世界的时候,阳光比火光更加耀眼,也使他更加痛苦。他慢慢适应着阳光的照耀,看到阴影,看到水中的倒影,再看到真实的事物,方知外界的事物比雕像更为真实;最后看到太阳本身,知道是太阳才是是万物生长、季节变换的源泉,就像火光造就影子一般。

  柏拉图(Plato,Πλάτων, 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柏拉图曾旅行到意大利南部,在那儿遇到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学者,后来看来对他产生了影响。以下是柏拉图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一些主要的共同观点:
  视数学为万物的本质
  宇宙二元论——真理(理念)世界和由影子组成的可见世界
  灵魂的轮回和不朽
  对理论科学感兴趣
  宗教神秘主义和道德禁欲主义

  思想比较
  亚里士多德在十七或十八岁时来到雅典,成为柏拉图学院的学生。他在那儿呆了约20年,直到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柏拉图对他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他最终与柏拉图哲学分道扬镳,形成了自己的哲学体系。他的哲学可以说在许多方面与柏拉图讲授的观点对立,不仅针对柏拉图的理念论,也针对他的政治学说: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柏拉图式往上趋向理念,亚里士多德则注意众多的特定现象。柏拉图试图建立永久完美的理想国理论,而亚里士多德却从考察已有的国家形式入手,试图在这些国家中找到能够实现的最好形式。

  柏拉图主义
  柏拉图主义的基本观点
  柏拉图主义(Platonism)是数学历史上影响最大的数学哲学观点,它起源于古希腊的柏拉图,此后在西方数学界一直有着或明或暗的柏拉图主义观念,19世纪,它在数学界几乎占了统治地。20世纪初,数学基础三大学派的争议刚趋平息,柏拉图主义观点又成为讨论的热点之一。
  数学的对象就是数、量、函数等数学概念,而数学概念作为抽象一般或“共相”是客观存在着的。柏拉图认为它们存在于一个特殊的理念世界里,后世的柏拉图主义者并不接受“理念论”,但也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特殊的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客观存在,它们是不依赖于时间、空间和人的思维的永恒的存在。数学家得到新的概念不是创造,而是对这种客观存在的描述;数学新成果不是发明,而是发现。与之相应的,柏拉图主义认为数学理论的真理性就是客观的由那种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存在决定的,而这种真理性是要靠“心智”经验来理解,靠某种“数学直觉”来认识的,人们只有通过直觉才能达到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数学世界”。
  由于认为数学概念是一种真实的存在,所以现代柏拉图主义也被称为“实在主义”。柏拉图主义在西方近现代数学界有相当大的影响,一些数学巨匠如G.康托尔、罗素、哥德尔、布尔巴基学派基本上都持这种观点。一般认为,所以如此不是偶然的,这是数学反映客观世界,数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一素朴信念在哲学上的反映。而正因为如此,柏拉图主义对数学的历史发展就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促使数学家们在自己的研究中采取客观的科学的立场,而且,当某些高度抽象的数学理论因找不到现实原型而为人们所怀疑时,它也有可能给人们以一定的信念。尽管这种信念是盲目的,从而就有可能导致错误。
  宣称信仰柏拉图主义并非意味着接受柏拉图的所有见解,而往往只是对如下特定思想的认同,即理念形式是存在的、永恒的,并比世界中的现象更实在、更完美,甚至是唯一真正实在和完美的实体。这个体系还包括认为理念形式只能由灵魂所认识等。
  对柏拉图主义的辩护有:语言对象的抽象描述的一般性和其所描述对象的特殊性的对比;数学对象的抽象和毫无疑问的精确性等。
  柏拉图主义中的理念形式在不同的情形下往往具有不同的意义。如:一类事物的名称;数学对象;自然定律等。
  它以理念论为中心,包括宇宙论方面的宇宙生成说,认识论方面的回忆说,伦理观与社会政治观方面的四主德与理想国的学说,美学方面的“摹本”说,探求理念体系的概念辩证法以及教育学说等。是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对后世西方哲学的影响极大。

  柏拉图爱情
  柏拉图式爱情,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男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最早由Marsilio Ficino于15世纪提出,作为苏格拉底式爱情的同义词,用来指代苏格拉底和他学生之间的爱慕关系。
  柏拉图认为:当心灵摒绝肉体而向往着真理的时候,这时的思想才是最好的。而当灵魂被肉体的罪恶所感染时,人们追求真理的愿望就不会得到满足。当人类没有对肉欲的强烈需求时,心境是平和的,肉欲是人性中兽性的表现,是每个生物体的本性,人之所以是所谓的高等动物,是因为人的本性中,人性强于兽性,精神交流是美好的、是道德的.
  “柏拉图式的爱情”是被称为“精神恋爱”的一种真爱。这种爱认为肉体的结合是不纯洁的、是肮脏的,认为爱情和性.欲是相互对立的两种状态。柏拉图恋爱重视精神的交流,而不是肉体的欲望,是一种真爱。柏拉图推崇的精神恋爱,原指的是同性之间的一种真爱,古希腊人认为,同性恋的过程更多的是灵交、神交,而非形交。柏拉图坚信真正的爱情是一种持之以恒的情感,而惟有时间才是爱情的试金石。惟有超凡脱俗的爱,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西方学者对此也众说纷纭。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即柏拉图认为爱情能够让人得到升华。
  “柏拉图式的爱情”的要旨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柏拉图式的爱情,不是所谓纯粹的精神恋爱――没有任何肉体接触的纯浪漫情怀,而是指“身体爱欲与灵魂爱欲”的统一,或“身心合一者”。
  2、柏拉图式的爱情也强调爱情高于性(“爱欲”高于“快感”)。
  3、柏拉图式的爱情也暗示着性与爱情(像“属民的爱若斯”)、爱情与婚姻(像“凭灵魂生育”;“身体方面的生育欲”)、性与婚姻(像“同性恋爱与异性婚姻的区别与结合”)的可分离性(或功能独立性)。
  4、柏拉图式的爱情,又不过是通过爱慕一个又一个美的身体而追求“美本身”(“美的理念”)的一种永无止境的“理想”。换句强势的语气(口吻)说,柏拉图式的爱情是指,爱情说到底是属于理想世界(“理念世界”)的东西,在现实(世俗)世界中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柏拉图有关爱情的阐述主要见于其《会饮篇》中。其中有从低到高各种层次的爱,有凡人的爱,也有近神的爱。
  首先,爱情是内在的本原的需求。柏拉图提到了这样一种神话:起初,世界上有三种人,太阳之神代表的男人,大地之母代表的女人,以及月亮代表的阴阳人,两倍于人的官能和力量。宙斯为了削弱人类,把人劈成两半,一石两鸟,一方面个体人类只有原来一半那么强大,另一方面他们的数量加倍,由此可以更好地侍奉神族。所以,人类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另一半”,原始的男人和女人的后代便有同性恋倾向,原始的阴阳人的后代便是异性恋倾向。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另一半,特别是两位男性之间,那么“尽管很难说他们想从对方那里得到什么好处,但这样的结合推动着他们终生生活在一起,在他们的爱情中,那些纯粹的性快乐实在无法与他们从相陪伴中获得的巨大快乐相比。他们的灵魂实际上都在寻求某种别的东西,这种东西他们叫不出名字来,只能用隐晦的话语和预言式的谜语道出。”这一切实际上都是人类原始状态的残余,我们本来是完整的,而我们正在企盼和追随这种原初的完整性,这就是所谓的爱情。而全体人类,他们的幸福只有一条路,这就是实现爱情,通过找到自己的伴侣来医治我们被分割了的本性。爱神爱若斯(Eros)将在今生引导我们找到自己的爱人,并给我们的来世带来希望。只要我们敬畏诸神,那么爱神终有一天会治愈我们的病,使我们回归原初状态,生活在快乐和幸福之中。
  其次,柏拉图的爱神是走向至善形式的灵魂冲动。灵魂是爱的基础,至善是爱的终极追求。在《会饮篇》中,先知迪奥提玛说道,爱就是对不朽的期盼,而一切可朽者都在尽力追求不朽。以生育繁衍为目的的交往是延续轮回的低级追求,而最高等级的爱是热爱最终可以达到善的形式的智慧和哲学。人的肉体是可朽的,唯有精神不朽。一个人的品格愈高尚,雄心壮志也就愈大,因为他们爱的是永恒。纯粹的、高尚的、以至善为最高目的、以智慧和哲学为追求对象的爱情,沉浸其中的两人关系会更加牢固,他们的交往会更加完整,胜过夫妻的情分,这是因为“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比肉体的子女更加美丽、更加长寿”。在这一层面,爱情是人生最主要的理想,与它相比,财富、门第、权柄都不过是浮云腐土罢了。
  第三,爱是各种流变状态的极致,美和丑,爱和怨,平凡与高贵,爱处于两种极端的中间地带。在柏拉图笔下,爱神卡洛斯的诞生是贫乏之神趁着丰富之神醉酒的机会接近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并与之结合的产物。因此,他是一个天生贫乏却又充满追求欲的孩子。他天生处于两种极端之中,他的父亲贫穷而愚蠢,母亲富有、充满智慧,这就决定了他生命的道路必须与智慧为伍,终生不断追求,视智慧为生命。他具有丰富和贫乏两个方面,是有限的和不完美的,但也保留了善和美的痕迹。柏拉图就这样把“爱情”置于一个概念的罅缝中,爱神卡洛斯成为了一个抽象的概念,因为他“处于任何常态和可描述的形态之间”,代表的是像“苏格拉底的无知”那样促人向上的动力,获得智慧理想的内在力量。柏拉图认为,这种力量包含了情感、欲望、意志和感觉,这也是柏拉图对爱情元素的定义,爱情促使人产生一种追求幸福的欲望。这正是对话录千年不衰的迷人之处。

柏拉图是一个诗人和神秘主义者,也是哲学家和论辩学家.他以罕见的程度把逻辑分析和抽象思维的巨大力量,同令人惊奇的诗意的想象和深邃的神秘感情结合起来.

柏拉图是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美学家,他提出的问题不但笼罩着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美学论域,迄今也仍然是美学必须思考的。
柏拉图的文艺思想,包括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文艺本质论,以极端功利主义为特征的文艺功用论,具有宗教神秘主义色彩的文艺创作论,其完整性和丰富性远远超过了以往的古希腊思想家,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A. 就文艺对现实的关系来说,柏拉图肯定了文艺摹仿现实世界,却否定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性,因而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也就是否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
B. 就文艺的社会功用来说,柏拉图明确肯定了文艺要为社会服务,要用政治标准来评价,这样就抹杀了文艺的艺术标准;柏拉图强调理智,压抑情感,抹煞了文艺的娱情作用。
C. 就文艺创作的原动力来说,柏拉图的灵感说抹杀了文艺的社会源泉。
柏拉图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弩斯继承和发展了柏拉图的浪漫主义倾向;普洛丁创立了新柏拉图主义学派;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把柏拉图主义同基督教神学结合起来,发表自己美学思想;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人文主义者在佛罗伦萨建立了柏拉图学院建立柏拉图学园;启蒙主义运动中,德国的温克尔曼和英国的舍夫茨伯里都是新柏拉图主义者;在浪漫主义运动中,赫尔德、席勒、施莱格尔、雪莱都受到柏拉图的影响。柏拉图建构了美学史上第一个美的哲学,直到被康德主义所取代。

http://www.mytide.com/bbs/printpage.asp?BoardID=4&ID=248
http://bbs.zxrs.net/dispbbs.asp?BoardID=31&ID=40399

 柏拉图认为任何一种哲学要能具有普遍性,必须包括一个关于自然和宇宙的学说在内.柏拉图试图掌握有关个人和大自然永恒不变的真理,因此发展一种适合并从属于他的政治见解和神学见解的自然哲学.
  柏拉图认为,自然界中有形的东西是流动的,但是构成这些有形物质的“形式”或“理念”却是永恒不变的.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柏拉图(Plato,Πλάτων, 约公元前427年—公元前347年),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苏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另有其创造或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柏拉图的主要作品为对话录,其中绝大部分对话都有苏格拉底出场。但学术界普遍认为,其中的苏格拉底形象并不完全是历史上的苏格拉底。
除了荷马之外,柏拉图也受到许多那之前的作家和思想家的影响,包括了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和谐”概念,以及阿那克萨戈拉教导苏格拉底应该将心灵或理性作为判断任何事情的根据;巴门尼德提出的连结所有事物的理论也可能影响了柏拉图对于灵魂的概念。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生平简历和他的主要思想



  • 如何评价柏拉图哲学王的思想?(论述题)
    答:1、首先要从政治学传承中看其进步和缺陷,三师徒是有前后相承关系的。苏格拉底认为政治统治要由掌握技艺的人来进行,柏拉图在此基础上无疑是发展的,甚至是进步的。但是,与亚里士多德相比又有哪些欠缺。2、哲学王的引申义即统治者背后所处的国家和政治制度的问题,谈柏拉图对于政治等级的划分,哲学王在...
  • 如何评价柏拉图
    答:柏拉图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 柏拉图的评价是怎样?
    答: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由柏拉图所创立的以理念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把理念推向了古代思辩辩证法的顶峰,而且一直影响、制约着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他是西方传统文化的奠基者和杰出的代表人物。
  • 客观评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答:进行统治。柏拉图关于“混合政体”的研究以及“分权原则”的论述,被学者誉为三权分立的原型。集体主义方法论也开创了后世以集体为单位研究国家、法律学说的先河,二、对柏拉图思想的评价 柏拉图法律思想中的人治到法治的转变柏拉图认为,智慧是至高,凭着智慧一个国王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如果国王有了智慧,那么他有没有其他...
  • 关于柏拉图的所有
    答:柏拉图思想中最有影响的恐怕是其哲学思想,同时他还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在其流芳后世的《国家篇》和《法律篇》中,他关于幼儿教育、女子教育、音乐文艺教育、体育及军事教育等思想对古希腊及后世的教育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早期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柏拉图第一个提出学前教育思想。他认为对儿童的教育开始得越早...
  • 超越论现象学对柏拉图的评价
    答:胡塞尔对柏拉图哲学赞誉有加,认为其关于严谨科学的初衷在欧洲文化发展史上占据了核心地位,奠定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质。柏拉图的思想中,他提出了"总体科学"和"统一的普遍科学"的理念,这预示着一种新型哲学的诞生。这种哲学旨在成为自我证明其合理性的科学,每一步和每个层面都追求最终的有效性。他区分了哲学...
  • 试比较柏拉图与亚氏的政治思想并作出自己的评价?
    答:柏拉图否定了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用人治来代替法治是其政治哲学的一大特色。柏拉图指出;“对于优秀的人,把这么许多的法律条文强加给他们是不恰当的。”[12]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抹去了法律的作用,并宣布了法律的无效。无怪乎K·波普尔在论及柏拉图的平等思想时指出:“在我看来……平等主义是他的头...
  • 请评价柏拉图的政治思想
    答:他认为国家应该由哲学王实施统治,哲学王集智慧、正义和善于一身。他把人分为三类:哲学王 武士和平民。社会由哲学王领导,武士是管理者,平民是被管理者。 他的理想国里还有许多理论,比如强调优生优育等。柏拉图的政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很多政治理论都有他政治思想的影子,都能在这儿找到源头。
  • 如何评价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文艺本质观?
    答:依照柏拉图的逻辑推而论之:摹仿,只不过是“那一面镜子四面八方地旋转”,只能是现象外形的再现,根本达不到真实体。在这样的论述下,柏拉图提出了他的文艺创作活动论点,即:影子摹仿论。亚里士多德在继承文艺摹仿论后并没有沿袭柏拉图的逻辑,而是另辟蹊径,从“文艺创作活动”中提出人的“摹仿”和“...
  • 怎样评价柏拉图对哲学领域的贡献?
    答:作为哲学家的柏拉图,对西方哲学的影响是巨大深远的。由柏拉图所创立的以理念为核心的哲学体系,把理念推向了古代思辩辩证法的顶峰,而且一直影响、制约着西方哲学思想的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讲,他是西方传统文化的奠基者和杰出的代表人物。